回覆列表
  • 1 # 敏敏的快樂生活

    的影響。小孩子犯點錯誤其實沒什麼,犯點錯誤並不可怕,其實最可怕的就

    是孩子犯錯誤時父母如何對待。

    很多父母看見孩子淘氣或做錯事,就忍不住大聲斥責孩子,是因為父母比較

    生氣或者是孩子比較皮,如果責備孩子時聲音過小,會引不起孩子的注意,

    大部分父母沒意識到這樣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當父母對孩子大聲斥責時,孩子當時確實能被鎮住。由於孩子較小面對父母的責備會緊張害怕,針對父母斥責的內容、不懂得反思自己的過錯。若孩子年齡較大,他們會對父母這種斥責方式易產生對抗情緒,這樣只會加劇對立,激化矛盾,反而帶來相反的效果。

       如果父母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對孩子溝通,效果會更好一些。

       首先這樣孩子不會有牴觸心理,這樣能集中孩子注意力,孩子犯了錯誤,心裡有也恐懼,不知道父母會以什麼樣的方式責罰自己,而父母沒發怒,反而心平氣和的跟自己說,這樣就不會有什麼心理壓力。同時孩子還可以從父母這異乎尋常的舉動中感受到父母鄭重的態度,也促使孩子注意。

    父母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平靜、耐心地對孩子說話,也有助於保持理智。如果大聲嚷嚷,稍不注意一時衝動,事後也會後悔,覺得自己當時不應該發那麼大的火。

    冷卻孩子亢奮的情緒,本來就是教育、說服的必要條件。若父母自己先情緒失控,那又怎樣去引導孩子呢?父母保持理智,也能更客觀、準確地分析孩子的錯誤,能更好地讓孩子接受。

    可形成“促膝談心”式的良好氣氛,小聲地說,是向孩子表示這話是說給他一個人聽的,談話僅侷限於兩人之間,這不僅能吸引孩子的興趣,還可使他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尤其在有其他人在場的時候,父母輕聲細語地批評孩子,沒有讓孩子丟面子,他們會感激父母,也就樂於接受父母的教誨了。

    父母在自己情緒欠佳時,儘量不要去責備孩子。因為這種情況下情緒很難控制,即使心裡冷靜一些,但過火的話也難免會脫口而出。情緒化的教

    育,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 2 # 葭月初生

    感謝邀請!我相信很多家長都瞭解這種危害!但是有時候真的是控制不住自己,心是好的,但是情緒無法控制,而且害怕自己不夠嚴厲,不夠認真,孩子又意識不到自己犯的錯誤有多嚴重,所以就自然而然的大聲斥責了,而且最關鍵是他們也是這樣被自己的父母對待的!

  • 3 # 新東方家庭教育官方號

    一個朋友在初中做老師,年級裡有一個叫東東的孩子,出了名的難管。他觀察感覺這個孩子挺有思想的,也不討人厭,就是脾氣不定性,好的時候特別好,不好的時候,一句話就生氣。

    這個孩子生氣還跟其他孩子不一樣,其他孩子最多是臉色不好看或者跟老師頂撞幾句,東東敢直接跟老師摔東西,跟同學動手,而且會氣得脖子青筋暴起,牙齒打顫。

    東東的班主任曾把他父親請到學校裡來,跟家長反映孩子在學校的相關情況,建議他多注意孩子的思想動向,多管一管孩子。

    但是孩子爸爸卻跟老師訴苦,“我跟他媽也怕他啊,小時候在家裡打也打了,罵一罵了,在家裡管了這麼多年,實在是管不了了”,“就是因為我們管不了,才送到你們這,讓你們幫著費費心管一管”。

    朋友所在的初中是個寄宿學校,家裡遠的孩子一般一個月左右才回一次家。老師們也這才知道,原來東東從小就頑皮,父母脾氣都暴躁,一犯錯就是一頓打,可是沒把孩子打聽話打服從,反而越打越皮。

    家裡面“打了多少次都沒有用”“怎麼說都不聽”的孩子,絕對不止東東一個。這不是因為父母下手不夠狠,脾氣發的不夠多,而是因為把力氣用錯的方向。

    父母對孩子的某些行為感到生氣,感到憤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甚至可以說,是一件好事。因為如果父母從來不會對孩子的行為感到不妥,那毫無疑問,這個家庭陷入了無原則的溺愛的深淵。

    擔心孩子而做出各種反應,可能是為人父母的本能。所以有脾氣沒有錯,也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對脾氣不加控制的對著孩子發洩出來。

    打罵孩子,吼叫孩子,威脅孩子,可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讓孩子變得溫順一些。但是父母的脾氣,並不能改變孩子們的智力層級,他們還是弄不懂為什麼不能這樣,為什麼一定要那樣。

    他們還沒有足夠的理性,去分析去反思,去感受每件事背後的道理,只是在疲於化解父母爆發出來的脾氣。他們的精力會被用在是向父母屈服還是向父母反抗上。最終,他們往往會視父母如可怕的敵人,而不會如父母所期望的,去“長記性”,讓自己下次不再犯錯。

    發脾氣這件事

    會嚴重損傷親子關係

    我做第一份工作的時候,公司企業文化很好。年終發福利,人事部過來說每個人可以為父母挑選一件禮物,公司會集中採購並且以公司的名義寫一封感謝信,感謝老人家為公司培養了這麼努力的員工。

    小露父母在她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就離婚了。而她是支援父母離婚的,在她看來,媽媽是個被壞脾氣控制,根本不可理喻的人。

    媽媽的脾氣有多壞呢?小露的說法是,印象中很少有媽媽笑的樣子。

    媽媽會因為她沒考到95分以上跟她發脾氣,罵她是個沒用的人。會因為她在媽媽帶她去的飯局上,沒做好自我介紹而發脾氣,讓她在夜裡摸黑罰站。會因為小露放學晚了十分鐘回家而發脾氣,說她出去跟同學鬼混,自甘墮落。

    小露的媽媽甚至會因為小露生病而發脾氣,說她因為不好好吃飯而生病的,會在她咳嗽的時候罵她像個八十歲的老頭子。小露說自己經常生病了不敢說,有咳嗽也儘量忍著,憋著,就是為了讓媽媽少罵她幾句。

    爸爸在家裡是幫她說話的,但是媽媽往往也會跟爸爸發脾氣,她本來以為爸爸媽媽離婚,就可以跟爸爸過了,卻沒想到爸爸沒爭取到撫養權。媽媽有工作能力,收入不錯,也為照顧孩子盡心盡力,法院支援了媽媽。而媽媽也更加變本加厲,甚至不許小露輕易去見爸爸。

    我們想象不到小露是怎麼度過的那段時光,只是她說自己從大學之後,就極少回家了。需要生活費就管爸爸要,有困難了就找同學找朋友,她說自己不想原諒媽媽,但是還是記得媽媽的付出,以後會照顧媽媽,只不過不會再去親近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大聲斥責,是人們相互關係中修養很差的基本特徵。凡是出現大聲呵斥的地方,就有粗魯的行為和情感冷漠的現象。”小露對母親的冷漠不難理解,她所得到的母愛,多數時候都隱藏在媽媽粗暴的脾氣中。她能理解,但是卻失去了感受愛的細膩與美好的能力。

    有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風與太陽比賽,想看看誰能先讓路人把衣服脫下來。風卯足了勁兒,猛烈的吹,可是路人反而把衣服裹得更緊了。太陽笑眯眯的出現,把風雪的痕跡抹去,路人感受到溫暖,自己就脫掉了衣服。

    這個故事的道理用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再合適不過,好的教育,一定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大發雷霆,大吼大叫的教育,往往讓孩子把內心封閉得更嚴,與父母隔閡得更深,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離和損傷。

    發脾氣這件事

    會造成長久的惡性迴圈

    一位心理諮詢師曾分享過一個案例,案例中的丈夫A先生因為脾氣捉摸不定而被妻子勸來做心理諮詢。

    妻子說,自己的丈夫很愛家庭也表現得很稱職,工作不錯,沒有不良嗜好,就是每當她或者孩子犯錯的時候,丈夫總是會大發雷霆,包容度很差。

    諮詢師瞭解後發現,A先生所表現出來的控制慾強、佔有慾強,都是源於童年時候的經歷。

    A先生的媽媽原本是國企的職工,但是因為要照顧孩子,辭掉了穩定的工作,當起了全職太太。

    身份的突然轉換,A的媽媽一直沒有適應過來。總是覺得是丈夫虧欠自己,是孩子拖累自己,是公公婆婆自私偏心,幫別人帶孩子,不幫自己。心中充滿怒氣,也一直透過對家人發脾氣來發洩。

    A的媽媽經常跟A的爺爺奶奶吵架,也經常跟A的爸爸吵架,似乎為了不影響到A,還在跟別人吵架的時候,把A反鎖在房間裡面。A除了恐懼和哭泣,幫不上忙也做不了任何事情。

    可A的媽媽對A也是脾氣不好,每當A犯錯,也同樣是一通劈頭蓋臉的責罵,無論是不是主觀上的故意。

    這些經歷,在潛移默化中讓A有了一種觀念,無緣無故發脾氣不好,但是愛一個人,就是要讓這個人變好。發脾氣就是在表達愛。這個邏輯看起來莫名其妙,但是A先生就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他平時是個和善的好丈夫好父親,可是一旦發現妻子、孩子犯了錯誤,他就立刻會暴跳如雷,彷彿變成另外一個人。

    其實A先生的情況不算糟糕,經過諮詢師的治療,他慢慢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情況逐漸變好。

    多數時候,生活在父母愛發脾氣的家庭中的孩子,在自己新組建的家庭中,很容易會變成父母的翻版,把父母當年對自己發脾氣的情景,再現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原生家庭的糟糕經歷,會不斷在新家庭重演。而發脾氣的人,往往也會在對至親吼叫之後,非常的內疚和難受。發脾氣這件事的惡性迴圈,往往控制了一個家庭中的兩代人甚至三代人。

    我們都說凡人,很難做到寵辱不驚,心靜如水。焦慮、煩躁、擔憂、憤怒都是人之常情。但是在脾氣一瞬間要爆發出來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對自己說,為了孩子,一定不能做情緒的奴隸。能控制好情緒,才能控制好人生。父母能調整好自己的脾氣,就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福氣。

  • 4 # 讀書寫作吧

    危害有很多。

    1.直接會造成孩子以後會小心翼翼的在家裡邊做事說話。會看父母臉色行事,隱藏自己真正的一面。所以這個孩子會不夠自信,沒有自我。

    2.逐漸會學會撒謊。知道說什麼樣的話,我會讓你對她再吼叫。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孩子心裡面到底在想什麼,也就不能夠及時發現孩子需要解決的問題。

    3.親子關係很脆弱。對父母沒有最基本的信任。後來到外邊受到傷害,孩子不知道父母其實是最愛她的人,父母不能夠給孩子安全感,會讓孩子遇到問題受到傷害,不知道該怎麼解決,不知道該找誰解決。

    對待孩子我們要控制好情緒,學會正確去引導,做合格的父母。

  • 5 # 時雨育兒說

    為人父母的都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有所作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性地就會表現出太過激烈的情緒,只要孩子犯了錯誤就立刻大聲責罵。也許有些父母責罵孩子後也會後悔,但是要知道已經說出口的話是沒有辦法收回的,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也許是不可估量的。

    一、對孩子造成的消極後果難以用“愛意”抵消

    我們常常聽到很多父母說後悔罵了孩子,罵完孩子就立刻去給孩子做好吃的,買好玩兒的,想透過這種方式來“彌補”一下孩子。可是透過研究顯示,孩子受到的消極影響是可以持續很久的,很難用短暫的愛撫抵消。

    就像我們成年人的感覺一樣,撿了50塊錢的興奮感可能只持續一會兒,可是丟了50塊錢的失落感也許能持續一整天,放在孩子身上更是如此。

    二、外在的言語攻擊會變成“內在的批判聲音”

    “內在的批判聲音”是一種內化了的批評聲,孩子一旦將父母的責罵內化到自己的大腦裡,那麼他不管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這種充滿了否定和批判的聲音就會出現,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卑,變得軟弱、膽小怕事。

    三、孩子會變得喜歡撒謊

    孩子做錯事情是常有的事情,如果家長只是一味地出現問題就斥責孩子,透過暴力來解決問題。那麼孩子就容易產生恐懼心理,當孩子再次犯錯誤的時候,他因為害怕被責罵而選擇撒謊的來欺騙父母。長此下去,孩子的行為品質更會受到影響。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比修復一個破損的成人容易的多。做一位能夠和孩子好好說話的父母,比送孩子什麼禮物都好。停止對孩子的責罵式教育,不要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 6 # 的盧飛雪

    從本質上說,我的看法是:責罵式教育根本不能算作教育,頂多算作是家長把孩子當成垃圾桶式的個人洩憤。

    對此有異議的話,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小時候,當犯錯時,爸爸對你和藹可親地糾正你的錯誤你能接受,還是狂風暴雨的訓斥你能接受?

    即使狂風暴雨把你制服了,你也不會心服口服吧?甚至會激發出強烈的逆反心理。

    大多數犟脾氣的孩子就毀在狂風暴雨般的責罵式教育上。

    還是和風細雨式的教育最好,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慢慢薰陶,並以身作則,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誰能做到一輩子和風細雨呢!咱們又不是聖人,孩子有時候真得太氣人了,讓人實在受不了,家長也有太多的情緒需要釋放,這時候可以大聲斥責一下,但一定要講道理,是孩子的錯可以斥責,不是孩子的錯堅決不能斥責,是自己的錯要道歉,是孩子的錯也不能亂斥責,一定要在有理有據的基礎上斥責,要在道理講清並在自己的情緒差不多釋放後立刻住口,不再嘮叨。

    大聲斥責後,孩子接受則可,倘若孩子表現出委屈反抗消沉或生氣的情緒時,過一會兒之後還要抱抱孩子施以溫柔安慰,這樣孩子就能接受你對TA的糾正,改正TA所犯的錯誤。

    當爹當媽實在不好當啊!要把孩子當成一面鏡子,你想TA對你笑,請首先對TA笑吧!

  • 7 # 幼兒園張老師

    這是一個我非常想要分享的問題,作為幼兒園老師,看到太多家長在孩子犯錯之後的無助,斥責、打罵一般是首選方式。

    昨天我去接孩子的時候,和我兒子一同出來的一個小姑娘特別興奮,一甩手就把媽媽遞過來的水杯給打翻了。當時我們都坐在走廊的椅子上,她的媽媽挺生氣,瞬間就在孩子背上打了一下。結果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這個看起來乖巧可愛的小女孩直接在媽媽臉上扇了一巴掌。小孩子手上沒有多大的勁,媽媽似乎意識到是自己打孩子才引起孩子的反抗,所以沒有再打孩子,而是改為申斥:你把水壺打到地上對不對?走,今天晚上不準吃飯了,不改正這個錯誤就站到門口去。那孩子更生氣了,她滿臉通紅地對著媽媽又打了一下,然後倔強地說:你打我我就要打你。媽媽起身要走:今天就是不讓你吃飯,犯錯誤了還不認錯,回家罰站。小女孩站在原地,惡狠狠地看著媽媽。這小孩最後是在我的勸說下帶著淚水離開的。

    管教孩子的父母首先要承認他們是負責任的,在孩子犯錯之後急於要透過一定的手段來進行管理,幫助孩子糾錯,但糾錯方式決定了效果。

    《理解兒童的行為》這本書告訴我們:成人迴應兒童行為的方式影響著兒童自控能力的發展,那些使用積極的紀律約束策略,使用有權威的行為管理方式的成人能培養起兒童的自控能力發展,因為他們使兒童參與到了積極的認知過程之中。

    很多父母在內心深處是認可懲罰或者武斷的行為管理方式可以讓孩子聽話的,或者說,這樣的方式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製止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感到恐懼而不敢再犯。但是實際上懲罰正是一種消極的認知教育方式,更容易引發這些不良後果:

    01 懲罰強化了孩子對懲罰者的認知,而不是行為的錯誤。

    我遇到的一些媽媽在孩子調皮的時候喜歡說:“你再調皮,看你爸來了收拾你。就害怕你爸。”現實中也確實存在孩子在家庭中某個人面前表現特別乖巧,會主動約束自己行為的現象。這多數都是因為家庭中的這個成員會給孩子比較嚴重的懲罰,讓孩子感到害怕。如果這個人不在的時候,孩子的錯誤行為不但不會停止,反而會更加嚴重。因為透過懲罰的強化,孩子沒有認識到這件事做的不對,而是認為這件事不能在某個人面前做,不然就會得到懲罰。

    02懲罰更多的是在壓制錯誤行為,而不是消除。

    在短暫時間內,嚴重的懲罰特別是家長暴力的打罵可以讓孩子快速停止錯誤,懲罰過後,孩子做錯的行為往往不能停止,而是轉為更隱秘的方式繼續進行。比如:因為玩手機被打罵,下次就偷偷在被窩裡面玩。孩子表面上會表現出乖巧的樣子,實際所做的事情家長不注意很難發現,這是更大的隱患。

    03懲罰為孩子的錯誤行為提供樣本

    孩子在不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時,會將自己受到懲罰的原因歸結為沒有服從成人的意願而造成的。也就是說,他從大人那裡學會了如何讓別人服從自己。比如媽媽想讓孩子看書,但是孩子想要玩玩具,媽媽生氣之下就從孩子手裡奪下玩具,然後吼叫著把孩子抱到書桌邊上看書。那麼孩子下次在和小夥伴玩的時候,就有可能從對方手上搶奪玩具。因為媽媽的懲罰行為讓孩子認識到:別人不聽你的你可以去搶。

    04懲罰產生的不良情緒會損傷孩子的自尊

    自信、聽話、懂道理,這些都是在家長和孩子良好的互動中培養起的積極自我概念。而固執、不聽話、暴躁更容易在負面的互動中形成。家長懲罰孩子的次數越多,方式越暴力,孩子越容易用”我很差、我很笨、我就是個壞孩子”給自己下定義。當孩子對自己的價值評估越來越低,自尊心也隨之不斷消磨,他們的錯誤行為會越來越多,甚至以挑釁的形式出現,因為自己就是沒有價值的。這和那些超級難管的孩子完全對應。

    05懲罰的孩子會用攻擊性發洩憤怒

    任何程度的增大懲罰都會造成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增加。文章開頭故事裡的小女孩,看起來活潑可愛,卻連續幾次用打媽媽來進行反擊,這中間更多的是對自己憤怒情緒的宣洩。當然,如果小女孩面對的是更嚴厲的爸爸,她有可能不敢還手,但是孩子會尋找其他途徑來宣洩自己的不滿,把自己的憤怒轉嫁到別的孩子或者物品上去。

    06懲罰可能會導致錯誤的堅持

    懲罰最大的惡果是傷害孩子與成人之間良好的溝通關係,並且難以修復。當孩子覺得和父母無法溝通時,又常常得到懲罰,她可能會採取堅持錯誤行為來反擊。比如:因為孩子不穿衣服批評孩子,批評之後孩子不但不穿,還站在原地生悶氣,怎麼拉都不配合。這時候媽媽一般會評價:這孩子真倔強。當媽媽離開房間,再觀察孩子,發現他只是在房間裡轉來轉去。媽媽再次進入房間,孩子又回到原地,繼續抗拒不穿衣服。

    07懲罰將成為孩子不該獲得的暴力經驗

    孩子嘗試到打的滋味,多數來源於自己的父母。在這之前,孩子可能並不知道還可以去打自己之外的個體,家長用打來懲罰孩子,正巧給孩子關於暴力的經驗。所以當孩子對其他同齡人做出相同的動作時,家長往往驚訝:我沒有教他打過人啊!卻沒有想過可能就是自己對孩子的方式讓孩子學會了暴力。

  • 8 # 唐映紅

    孩子犯了錯,父母對孩子責罵,這基本上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常態。但這樣的方式肯定是不對的。

    先說孩子犯錯。中國的父母有必要學習並接受新的觀念,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要孩子安全、可控地犯錯。透過犯錯,孩子才能更好地掌握行為的邊界,更好地養成積極的行為習慣。好的教育一定是容錯性強的教育,能最大限度包容孩子的犯錯。

    別說孩子,即使是成年人,誰又可能不犯錯呢?孩子一犯錯就責罵孩子,事實上是以父母自己也做不到的標準來苛刻地要求孩子。

    孩子犯錯之後,往往已經處於惴惴不安的情緒狀態,父母一責罵,就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情緒困擾,造成的後果就是孩子會退縮,收斂自己探索的行為,避免犯錯。這樣,也就損害了孩子主動探索的靈性,促使孩子在未來地人格發展中變得膽怯、不自信、被動,甚至神經質。

    那麼,應該怎樣對待孩子地犯錯呢?

    1、不要把孩子犯錯看作是負面的事情,而應該以積極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犯錯。孩子犯錯後其實是絕佳的教育契機,可以趁此向孩子示範正確的做法,是行為矯正有效時機。

    3、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和機會,讓他自己處理犯錯後的補償,訓練孩子對自己對犯錯負起責任,父母只需要提供引導和支援,而未必要直接插手干預。

    4、如果孩子的犯錯是探索性質的,或者是積極行為的偏差,那麼在孩子犯錯後要撫慰孩子的情緒,鼓勵他繼續探索,不要因為犯錯而縮手縮腳。當然,也要引導和幫助孩子如何避免再次犯錯。

    總而言之,父母不能在孩子犯錯後一味責罵,而應該避免責罵孩子,因勢利導地利用犯錯的契機開展教育。

  • 9 # 使用者2775419033915

    孩子犯錯誤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然而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如何正確地指導孩子。比如一部分家長只是不分時間、場 合,不分青紅皂白就責罵孩子。殊不知,這樣做,並不能糾正孩子錯誤,反而會適得其反。

    檢查自己的動機

    問問自己,我之所以更正孩子的行為,是因為他的行為讓我感到不舒服、尷尬或者困惑呢?當孩子們被不合適的動機所侵犯的時候,他們是能夠感覺到的。

    如果我們的動機是不合適的,那麼我們給予孩子們譴責的方式也會是不合適的,而孩子們則將會視其為個人攻擊或者一種復仇行為。

    審視你的生活

    我是不是在某些方面惹怒了我的孩子?我是不是起到了榜樣的作用?如果事情沒有按照我的意願行事,我該怎麼辦呢?是不是因為我的錯誤教育,才導致孩子犯錯的?我有沒有給予孩子他自己能夠掌控的自由呢?

    選擇正確時間場合

    不要讓孩子感到尷尬。如果責罵不會使他感到尷尬,那麼孩子會對你的指令更為留心的。

    你當著其他人的面責備孩子的時候,你就是在將他的注意力從內心的負罪 感轉移到尷尬和恥辱上。但你的目的並不是讓孩子尷尬,而是引領他悔改。

    有時候,可能有必須當著其他人的面責備孩子,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最好將孩子帶到另外一個房間或者在他耳邊輕輕告訴他。

    使用正確的用語

    比如孩子第一次擺碗筷可能不小心打碎了一隻碗,媽媽不要說“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或者“去去去,我來吧”,而是應該這樣說“沒關係,下次兩隻手拿,會更穩一些,你試試。”

    比如孩子想先看動畫片再寫作業,不要武斷拒絕,而要用尊重的語氣說:“我知道你很想看動畫片,但我們最好先寫作業,然後可以多看X分鐘。”這樣說,孩子更樂於接受。

    注意說話的語氣

    使自己保持清醒,不要去責罵孩子。當你能夠以平和的語氣、經過衡量的詞語和孩子說話的時候,那麼你就是在準備以正確的方式去責備孩子。

    除非父母 能夠以平和的語氣和一個犯了錯誤的孩子談話,否則他們就不應該去談話。如果父母講話的速度快或者不假思索就沒完沒了地責備孩子,那麼他們首要的任務是應該 學會控制自己。

    跟你分享一下我自己育兒的一些經驗心得,現在的科技發達,我就嘗試用數字產品幫助自己教育孩子,之後也試用果很多款名為“早期閱讀”或“學字”的應用軟體,都不是十分滿意,要麼是到後期課程需要交費,要麼就是說是免費,但內建廣告頻繁,影響學習效果。直到朋友向我推薦了 ,【貓小帥學漢字】應用。讓我知道孩子如果先接觸漢字,感受漢字,感受漢字閱讀帶來的樂趣,可培養孩子的初步語感,給孩子帶來更多學習興趣。後來我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使用了一段時間,發現課程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可以讓孩子持續學下去,並且每一個關卡還都有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鞏固先前所學內容。我們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培養孩子的用眼習慣。

  • 10 # 童童樹

    其實這樣的打罵教育是最不可取的,你會發現你打了孩子罵了孩子,到了下一次孩子會變本加厲的犯更大的錯。當孩子犯錯以後,父母第一個想到的教育方式就是打一頓就好了。

    古話說“人非聖賢,誰能無過”即使是大人也會有犯錯的時候,何況是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孩呢?走在街上,經常能看到在大街上就對著孩子劈頭蓋臉一頓罵的家長,時不時動手打兩下孩子,而孩子只能害怕的站在原地,錯愕、驚慌的任由父母的“打罵”。孩子一個不小心的行為,很可能就迎來父母的一頓暴打,到底是孩子犯了什麼不能原諒的錯還是父母的脾氣太火爆?

    人在犯錯之後,神經會處於異常害怕、不安的情緒中,給孩子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長久的對孩子打罵,會讓孩子變成自卑、膽小、不自信等怯懦的人格。

    面對孩子犯錯,家長應該這樣做!

    1. 既然孩子犯錯了,就要第一時間糾正,並教會孩子下次不要再犯就好。不僅如此,還要讓孩子學會認錯,承認自己的錯誤,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承擔自己的責任。加強對孩子的教育,督促孩子改正,給孩子一定的時間。

    2.親子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孩子不願向你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不願與你溝通,深深的把你拒之門外。當孩子的“壓迫”爆發,變得脾氣暴躁,與你大打出手時,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已經晚了。有問題不要堆積在心裡,和孩子一起攤開了說,才能形成更好的家庭關係。

    3.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很多父母都有翻“舊賬”的習慣,已經過去的事,在別的賓客、場合前,又要再拿出來“嘲諷”一番。這樣的行為,傷害孩子的自尊讓孩子抬不起頭來,害怕別人的眼光,變得自卑。既然事情已經過去了,就不必一而再再而三的提起,孩子雖然還小,但每個人都有自尊心,要懂得尊重孩子。有什麼事回家慢慢說,好好的解決。

    4. 打罵是給孩子樹立了一個不正確的榜樣,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一言一行都影響孩子對事物的判斷。父母脾氣火爆,總是打人,孩子很容易模仿,用這樣的方式還擊,為自己反抗。溫柔低聲地和孩子講道理,比大喊大叫的打罵更容易讓人接受。

    5.打罵式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無法抹去的,有些人即使過去很多年依舊無法釋懷,造成一輩子的心理陰影,經常做噩夢。我相信愛足夠感化一個人,因為沒有人天生就是壞孩子。

    想要孩子變得更優秀,首先自己要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給予孩子多點耐心,多點愛。不要再用這樣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了,和孩子一起做出改變,一起進步,成為更好的大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特別粘人,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