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了孩子後不僅會認識到陪伴對孩子的重要性,還會希望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但什麼才是高質量的陪伴?實際又是如何做的呢?
3
回覆列表
  • 1 # 義哥說教育

    孩子是我們人生一個重要的陪伴。說起孩子的陪伴,對於大部分父母來講可能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並不是不想,也不是不會陪,而是沒時間陪,特備是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對於孩子的陪伴顯得非常重要。於是,如果在時間上不能保證孩子的陪伴,那就儘量在陪伴質量上給孩子一個好的陪伴。高質量的陪伴就是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透過陪伴越來越濃,讓親子關係越來越好,這就是高質量陪伴的最理想效果。

    因為,我是大學老師,所以,對孩子的陪伴我是不管是時間和質量上都是比較充足的,到現在為止,我的孩子都是比較聽話,學習積極性也很高,也比較健談,比較自信。目前來看效果不錯,那如何才能高質量的陪伴孩子呢?結合我自身的經歷,分享如下幾條:

    第一,對孩子承諾要踐行

    孩子對父母的陪伴是非常期待的,如果父母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就不要隨便向孩子撒謊承諾。我們都知道狼來了的故事,如果父母經常說下週帶你去公園,卻每次都爽約。會讓孩子覺得父母非常不靠譜,讓孩子對父母的陪伴缺少期待,也缺少信賴。因此,一定要承諾了就做到,這樣,你只要說了,孩子就會非常期待,會有一個很好的心理準備,最後的效果就很好。

    第二,陪伴方式尊重孩子的意見

    陪伴孩子,很多父母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安排。有時候甚至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安排,比如周目出遊,有的父母就是喜歡爬上,而孩子可能就是喜歡逛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在這種時候,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因為,我們的陪伴最終是要讓孩子高興。當然,尊重孩子的意見不是無原則的遵循,如果孩子每次都是要玩遊戲,這可能就不好了。

    第三,要有目的的陪伴

    高質量的陪伴除了讓孩子高興,更為重要的是讓孩子在陪伴中學會知識和能力。父母的陪伴不是簡單的與孩子呆在家裡,這種陪伴有時候並不好。比如現在的父母,經常邊玩遊戲,或者邊看手機,邊督促孩子做作業;或者陪孩子玩遊戲的時候,孩子自己玩,自己看手機,這種陪伴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高質量的陪伴是透過陪伴,能夠提升孩子的知識或者能力。比如說陪孩子爬上,可以鍛鍊孩子的體力和毅力;陪孩子參觀博物館,增長孩子知識;陪孩子玩遊戲,增強與孩子的親子關係。

    總之,陪伴不是簡單的呆在一起,而是需要設計,需要有目的,需要互動,更需要感情投入,只有這樣,才能夠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 2 # 浮塵微草

    人的一生要接受三大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如果要將這三種教育排個名次,家庭教育毋庸置疑應居首位。道理很能簡單,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石。而家庭教育中陪伴孩子可謂重中之重,毫不誇張地說,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其實就是父母陪伴出來,父母的說教不能說一點兒用處也沒有,但收效甚微,更關鍵的是有時候還會起反作用。

    可能有的父母會說,誰家的父母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呀,只要生活在一起,不就是陪伴著孩子嗎?可以肯定地說,生活在一起,不一定在陪伴孩子;陪伴孩子,又存在會不會陪伴的問題。說到底,肩負重任的父母應該學會如何陪伴孩子——高質量地陪伴孩子。

    那麼,何謂高質量地陪伴孩子呢?

    陪伴孩子,父母要有為孩子創設溫馨、和諧成長環境的意識。

    這兒的環境意識包括兩方面的內涵,一是指父母陪伴孩子具體場景的設計。比如陪伴孩子讀書,就應將周圍容易誘惑孩子的玩具、零食、手機等統統地“收拾隱藏”,電視要關掉,電腦要關機,桌子上只擺幾本孩子要讀的書;父母可以陪在孩子身旁,靜靜地讀書;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讀孩子喜歡的書,和孩子一起討論、評價、互動。這樣一方面父母能為孩子起到很好的榜樣作用,讓孩子喜歡上讀書;同時也能引導、促進孩子專心、高效地讀書。

    二是指夫妻雙方和睦的關係。夫妻和睦,相敬如賓,生活幸福,心情高興,情緒怡然,父母的這種幸福感,對孩子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影響很大。所以說一個幸福的家,就足以讓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諧地發育、成長,家庭幸福是父母所能給予孩子極為豐厚的、享之不盡的財富。從反面來說,大多數問題孩子、犯罪少年,他們畸形的心理、扭曲的人格都與不幸的家庭有關。

    臺灣著名學者傅佩榮說:“人若沒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就很難展開一個正常的生命。” 資深教育專家王金戰的觀點是:“影響孩子成績的主要因素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我很欣賞一位網友對這些言論的精彩解讀:家庭是孩子感受生活的幸福,體會生命的美麗,認識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啟蒙教材。切記,父母為孩子創設溫馨和諧的家庭比什麼都重要。

    陪伴孩子,父母要有“成長期差異”意識。

    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生理、心理是不同的,父母要想高質量地陪伴孩子,引導、撫育的方式就不能一成不變,應有針對性地分年齡段來區別對待。

    具體說來,嬰幼兒期主要是父母對孩子的精心撫育、悉心照料,透過肌膚接觸、氣息交流、聲音傳遞,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依戀,透過這樣的心理撫養和孩子建立親情,積攢日後教育孩子的心理資本。這也就是李玫瑾專家所說的“三歲之前要有恩於孩子”。

    兒童期(12歲之前)父母的陪伴要講原則。這一時期孩子的身體漸漸壯大,自由活動的能力逐漸增強,擺脫束縛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烈。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絕對不能溺愛,滿足孩子的一切欲求,要正確地引導、教育孩子凡事“有可有不可”,不能無理取鬧,讓孩子頭腦中形成規則意識,讓孩子在行事中能遵循一定的規矩,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那些長大之後不聽父母管教的孩子,多半是父母在這個時期對孩子太過寵愛、放任縱容的結果。

    對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父母高質量的陪伴應該是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學會沉默。 孩子的身心發育漸趨成熟,尤其是性意識覺醒。這一時期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他們的口頭禪是“我的青春我作主”。所以父母陪伴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一定要改變,降低姿態,凡事和孩子商量,尊重孩子的意見;放寬心態,理解孩子的暴躁、衝動、不理智、不合常理的一些言行舉止,不訓斥,不嘮叨,只是給予必要的提點、警醒,學會以柔化剛,學會沉默陪伴。

    高質量地陪伴還應有廣泛意識。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父母陪伴的意識太過狹隘,只是在學習上陪孩子,其它方面一律撒手不管。這是典型的功利主義思想的表現。試問:孩子的人生就只是學習一項嗎?如此,這和學校的那些“只教不育”的老師又有什麼差別呢?要明白家庭教育的重心是“育”而非“教”,不可本末倒置。而要育好孩子,就不能只陪學習,還應陪玩兒、陪家務、陪運動、陪看電視……只有廣泛地陪伴孩子,才能達到深度陪伴的效果——鞏固加深親情,子解孩子的脾氣性格、愛好興趣、強勢弱項等等,和孩子成為真正的朋友,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教育孩子。

    當然,我所說的廣泛陪伴絕不是事事陪伴、時時陪伴,是指父母應儘可能多時間、多方面陪伴孩子,不然那就不叫陪伴了,那是諜報人員的“二十四小時監控”。

    結束語:撫育孩子絕非易事,與孩子生活在一起並不等同於高質量地陪伴孩子。要想做到高質量地陪伴孩子,需要父母有正確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育方式,合理的引導手段。父母不與孩子一同成長,行嗎?

  • 3 # 中考政治劉老師

    高質量陪伴孩子刻不容緩

    看到這個題目,我立刻想到了幾年前發生在貴州畢節的四個留守兒童喝敵敵畏自殺的事件。

    畢節有很多人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大概有二十多個。張方其夫妻也和其他人一樣外出打工,留下四個孩子,這四個孩子平時生活由13歲的哥哥照顧,也就是說,四個孩子自己照顧自己。家裡不缺吃穿,孩子住在一個父母打工掙錢蓋的小樓裡,但是家裡亂七八糟,四個孩子穿得也破破爛爛。四個孩子幾乎不出門,只在家自己玩,在外面也不怎麼說話,自殺前只有最小的妹妹在上學,其他三個都已經不上學,老二和老三曾說是老大不讓他們上學。一天,學校領導、教育局領導去四個孩子家做復學勸導工作,然而領導走後當天晚上,他們四個就喝了敵敵畏身亡。最大的十三歲,最小的才五歲。老大還留下遺書,寫到:“謝謝你們的好意,我知道你們對我的好,但是我該走了。我曾經發誓活不過15歲,死亡是我多年的夢想,今天清零了!”

    在感到痛惜的同時,我的感受就是這四個孩子太缺少父母的陪伴和關心了。四個孩子選擇了死亡,又讓我想到一位心理學家說過的話:“無迴應之地即死亡”。四位孩子之所以選擇死亡,就是家裡沒有父母迴應他們,他們生活一個無迴應之地即絕境之中。因此,不要說高質量的陪伴,即使低質量的陪伴,對他們而言都是奢侈的願望。

    可見,缺少陪伴,會讓孩子缺少愛和自我價值感,最終走向自我毀滅。因此,現在的教育專家都在呼籲父母一定要給孩子陪伴。同時,現在每個人工作壓力都很大,工作時間長,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因此,提高陪伴效率就必須提到日程上來了。什麼是高質量的陪伴?

    高質量的陪伴就是重視陪伴孩子的質量,而不能簡單的用陪伴時間來衡量。簡單的說,高質量的陪伴就是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夠“迴應”孩子,並與孩子互動溝通。

    怎樣高質量陪伴孩子?

    第一,用心對待孩子的要求。

    很多父母對待孩子的要求採取敷衍的態度,孩子說話時,父母哼哈對付,或者根本沒聽孩子在說啥,就點頭應付。其實孩子是很敏感的,家長自以為的小聰明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時間久了,孩子就關閉了心門,家長就難以走進孩子心裡。

    第二,放下手機專心陪伴。

    有些父母陪伴孩子時是這樣的場景:父母玩手機,孩子自己玩遊戲。這不是高質量的陪伴,這只是父母與孩子身處一地的各自為戰,而沒有互動,這不是陪伴,更不是高質量的陪伴。

    高質量的陪伴,要求家長放下自己手中的事物,與孩子有互動。因此,家長要放下手機,真正投入到陪伴孩子的過程中。

    第三,對孩子的要求有迴應。

    例如,一個寶寶哭了,實際上,這是寶寶在尋求幫助,可能是物質方面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此時,父母就應該抱起寶寶給予他心理的安全感,或者看看孩子是否拉尿,是否飢餓,幫助孩子解決現實的問題。只有寶寶感受到來自媽媽的愛,才會停止哭鬧。如果父母一直不理寶寶,寶寶就會覺得沒有人關愛他,寶寶就會不再以任何方式搭理父母,因為他覺得哭鬧也沒有用,不如選擇遮蔽父母,這樣的寶寶長大後容易冷漠。

    第四,安排一個親子時間。

    父母和孩子可以在晚上安排一段專屬的親子時光。例如,孩子晚睡前的讀書,或者晚睡前的洗澡,都會讓孩子感到快樂。

    記得孩子小時候,我經常與孩子表演情景劇。每天晚上,孩子就期待著那個美好的時光,穿好公主裙,進入角色,孩子一遍又一遍的表演。

    第五,創意陪伴。

    很多家長忙於工作,或者經常出差,這就需要家長多想辦法高質量陪伴孩子。

    例如,一個媽媽很忙,但是她堅持每天給孩子寫便條,每次孩子看到媽媽親筆字時,都會想象著媽媽此刻正在做什麼。這何嘗不是一種陪伴與教育呢?例如,有的父母長期出差,就選擇每天的電話陪伴。特別是現在通訊這樣方便快捷,每天的微信影片是可以做到的。因此,家長採取與孩子做遊戲等方法進行高質量的陪伴。

    看到這個題目,我也整理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反思自己的不足,很感謝悟空問答,讓我重新認識自己的教育行為,警戒自己在今後的陪伴中爭取做得更好。

  • 4 # 思並快樂著

    答: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孩子社會化成長的第一步,家長作為監護人對於孩子的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長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至關重要。

    這裡“高質量的陪伴”主要體現三個層面:

    一是生理成長的陪伴。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面對身體的自然成長,比如性別的認知,身體的認知,以及面對不同年齡段要遇到的生理變化,這些看似自然的事情需要家長更多的關注和關愛,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能夠幫助其度過不同階段迷茫困惑,對於孩子性格發展,人格健全將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人格成長的陪伴。孩子能否順利成長,能否具備健全的人格,取決於家庭的健康以二是人格成長的陪伴。孩子能否順利成長,能否具備健全的人格,取決於家庭的健康以及父母的關愛和引導,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作用是難以取代的。很多孩子在成年後反思自己在自我認知、社會認知及社會交往能力方面的問題往往會歸結到家庭因素,更多的則是父母關愛的缺失。

    三是思想成長的陪伴。人是成長很慢的動物,從降生到成年具備獨立行為,需要家長更多的參與,不單是物質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家長對孩子潛移默化的教育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對社會行為規範、社會倫理的體認,以及樹立正確的三觀對其一生影響重大,而這些更多地源自父母的言傳身受。

    家長作為孩子的至親,陪伴和參與其成長是必須和必然的環節,但是需要說明的是陪伴不等於狹義的分秒不離,不等於把孩子管死,也不等於事事替孩子做主,而是要給孩子成長的空間,這裡的陪伴更多體現在三方面:其一,能夠和孩子進行相對平等的對話(孩子隨時可以和家長溝通思想);其二觀察關注孩子的成長,讓孩子知道父母就在身邊,使他(她)們強大的後援;其三,孩子的重要人生階段,家長原則上不能缺席。多談心,多溝通,給出合理的建議並尊重孩子的選擇,我認為這就是家長最好的陪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詩春居高鼎中拂堤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