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83069950902

    方格。

    剛上小學的時候,學習寫字用田字格本,四個格子寫一個字。後來字寫得多了,就用方格本,一個格子裡面寫一個字。再後來學寫毛筆字了,就用米字格了。

    格的意思就是用線條區劃出來的一小塊區域。格子的位置區分出不同的地位,有高低、上下之分,於是又出現了用來描述一些不同程度、內涵的事物和概念,如“品格”、“人格”、“格調”、“風格”等等。

    格子主要還是為了把各種不同的東西區別、劃分開來,或者是可以整理的整齊一些。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還見過一大堆帶“格”的詞彙。

    如果不符合某些規範,那就是“格格不入”。如果打破某些既定規範做事的話,叫做“破格”。好得超出了一定的標準了,那就是“格外”出色。龔自珍的名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這個意思。

    藝術上符合的某些規律或型別,稱為“格調”或“風格”。

    而在道德品質上,我們也是有一些特定的規範,比如“人格”、“品格”、“國格”、“性格”等等。

    小時候,衣服的樣式極其貧乏,稍微有一個特色的東西也要給他一個單獨的名字,那是海軍戰士穿的長袖內衣是一條一條橫的“藍白道格子”的花紋,人們給他一個特“酷”的名字,稱之為“海魂衫”。

    英國是羊毛紡織品的最早商業化出產地,其中有一種“蘇格蘭花格呢”十分著名,幾乎成為英國紡織業產品的代名詞。在服裝設計上,成為一類專門的紋飾。

    現在的人們,還有一類被稱為“格子控”,這個就大家都懂的了。

    格鬥

    在動作或行為上,人用手或兵器將對方的進攻擋在外面的動作叫“格”。人們對那種近身的直接的徒手打鬥叫做“格鬥”。關於格鬥,我們應該聽說過這個特恐怖的詞,就叫“格殺勿論”。

    “格”也有“搏鬥”的意思。古書上說,商紂王作為亡國之君其實並不是一個無能之輩,而是太聰明、太能幹了,不但聰明過人,而且“力能格虎”,但是力能格虎卻帶來了剛愎自用,由此而最終導致了他的王朝的覆滅。

    前不久,在河南鄴縣出土了一座三國時期的貴族大墓,據說可能是曹操的陵墓,結果當地的政府和考古部門太急於求成了,專業的功夫做得不到位,搞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勾當,鬧得一片質疑之聲,很多地方自己也不能自圓其說,結果到現在還是一個懸案,被不了了之。這其中就有一個石牌上刻有“武王格虎大戟”字樣。歷史上,在鄴縣這個地區可能被稱為武王的還真就只有曹操一人,本來這件文物是可以成為“曹操墓”的鐵證的,但是由於墓地曾被盜掘,這件石碑說是盜墓賊偷走賣給了文物販子,又從文物販子手裡追討回來的,結果在文物的真實性上面有了極大的瑕疵。這,是格字最特別的一個出處。

    格致

    古代有個成語叫“格物致知”。本來的意思是透過觀察、研究事物的表象,透過猜想,求知他的內部原理。但是由於中國古代沒有一個科學的思想和實驗體系,於是就成為毫無根據漫無不著邊際海闊天空的隨意遐想,其實幾乎就是胡思亂想了。特別有名的例子就是明代大儒王陽明“格竹子”的故事。王陽明年輕的時候曾經想透過“格”竹子,來得到一些什麼知識或啟示,他對著一叢竹子目不轉睛的盯著看,冥思苦想,結果幾天幾夜下來,累得生了一場大病,卻什麼也沒“格”出來。

    近代的洋務運動是華人急於想得到外來的知識學問而產生的運動,但是在翻譯中對於西方來的科學體系中文沒有相對應概念和詞彙,當時的人們覺得“格物致知”的概念和現代的物理學有點近似,於是就把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統稱為“格致學”。格致學就是物理學這個名詞的前身。我們現在所用的“物理”一詞是從日本引進的。因為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大力學習西方的科學文化,比較完善的引入了西方的科學思想,創造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翻譯詞彙,這使得我們現代所用的科學詞彙得以絕大多數從日本引進,比如“科學”、“哲學”、“化學”、“心理學”等等,這是格致學之外,我們所能瞭解的學科名稱的有趣之處,不像例外的“天文”、“地理”等少數詞彙,就都還是我們的老祖宗原創的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p材質有塑膠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