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由拍案驚奇
-
2 # 匍匐的前行著
宋朝的建立,是因為後主年幼,趙匡胤發動政變建立的。為維護宋朝的的長久統治,趙匡胤根據母親的要求,確定了兄終弟及的繼承製度。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帝年幼的問題。
唐朝實行節度使制度,安史之亂後,地方上節度使開始做大,他們已經是土皇帝,經過唐朝的滅亡,五代十國的動亂,天下群雄蜂擁,諸國林立。宋朝建立後,國內軍事將領的勢力依然強大,同時宋朝本身就是軍事政變建立的國家,可以說趙匡胤非常亟待將領們,為解決皇權的危機,趙匡胤進行了“杯酒釋兵權”,但當時國家分裂,必須依靠將領們,雖然收回兵權,但危機依然存在。
在趙匡胤統一南方政權時,天下只有幽雲十六州處於遼國的統治下,國家並未完全統一。公元976年,趙匡胤猝然病逝,宋太宗趙匡義繼承哥哥的皇位,公元979年,趙匡義出兵滅掉北漢政權,並攻打幽雲十六州收復失地,由於準備不足,同時遼國軍隊的增援,第一次北伐失敗。
北伐連續的失敗,宋王朝已經沒有能力收復失地,在戰略上開始調整為守勢。為進一步加強皇權,實使重文輕武的方針,遏制軍事集團,同時在全國進行軍事調整,國內的精銳力量,全部集中在東京,兵力達到八十萬,戍衛京城安全,地方上僅成立“湘軍”負責地方安全。
首先,在北宋前期,由於北宋政權緣起於一場兵變,加之五代時期的人們對於帝位神授之類的理論是不大理會的。而且,在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當中,人們普遍持有這樣的觀點。
宋太祖趙匡胤時期,為了穩住軍心,暫時沒有對軍事將領做大的變動,當然,這斷不是行婦人之仁,而是為了對南方的戰爭取得穩步的成果。
於是,再這一批經過五代亂世的軍事將領當中,很大程度上就存在著“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這樣的思潮。如此的看待皇位,皇權危機時刻都存在著。
這樣的危機雖然隨著北宋王朝的延續而有所舒緩,但是,一直到了宋太宗趙光義時期,與此對應的政治,軍事制度依然聳立。
那麼,“皇權危機下,宋太宗趙光義的應對舉措如何影響宋遼戰爭?”
北宋初期,對於燕雲十六州之地一直是念念不忘,宋太祖趙匡胤在基本掃平南方割據政權之後,群臣一片歡騰,爭說天下一統。
趙匡胤就告誡群臣,國家尚且未曾一統,“幽燕未平,何謂一統?”。
趙匡胤把平定荊南,後蜀所繳獲的金銀專門放到一個倉庫,稱之為封樁庫,希望用這些錢去贖買幽燕之地。如果還不行,就準備兵戎相見,與契丹遼國見個高低。
可是,當趙匡胤靖滅南方諸國之後,於公元976年,猝然病逝。於是,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重任,就落在宋太宗趙光義身上。
公元979年,也就是在宋太祖趙匡胤病逝三年之後,宋太宗趙光義攻滅了橫亙在宋遼之間為契丹遼國所扶植的北漢政權。
隨即,宋太宗趙光義決定,一鼓作氣,向契丹遼國的重要城市幽州發起軍事攻擊。
宋軍當時憑藉著剛剛拿下北漢政權的軍事威懾力,又自恃有最新的攻擊城池的炮具,連續不斷的向幽州城發起迭次攻擊。
可是,連續11天未能攻下幽州城,這時候,遼國援軍也趕到了幽州城下,宋遼兩軍在幽州城西高粱河一場大戰,宋軍大敗,宋太宗趙光義都受了箭傷,倉皇逃走。
而第二次攻遼,在公元986年,北宋在軍事後勤上也做了充分的準備。
戰爭前期,軍事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到了戰爭中期,隨著遼國軍事力量的投入,北宋軍隊開始支撐不住,三路宋軍,一路完全崩潰,其它兩路宋軍,只能退回宋境,以力保原來的疆域不失去。
在這兩次對遼戰爭中,由於前面所提到的皇權危機問題所導致的政治軍事上的失利顯而易見。
第一次北伐當中,根本不具備軍事指揮才能的宋太宗趙光義竟然完全掌握了戰場軍事指揮權,這也凸顯出北宋初期皇權危機情況下重文抑武的程度是多麼的嚴重。
而在雍熙北伐當中,這個問題更是嚴重到可笑的程度,負責軍事攻擊契丹遼國的宋軍將領們接到了宋太宗趙光義給他們的陣圖,要求宋軍將領們按照陣圖去攻擊遼軍。
綜上所述,為了皇權永固,北宋前期一系列重文抑武,強幹弱枝的相關舉措,在對外用兵和防禦外族入侵上危害極大,更從根本上影響到了宋遼之間的戰爭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