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待曉兒

    說起“詩詞”,唐宋永遠是繞不開的話題。

    唐宋詩詞的耀眼並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因為它們正好處於特殊的時代節點之上。

    唐詩與宋詩:前者創生,後者求變

    詩壇三大高峰,一為開元,二為元和,三為元祐,是為“三元說”。

    前兩個在唐代,開元中有李杜等人,元和中有韓柳白居易,最後一個時期是宋代,誕生了王安石、蘇軾等人。

    但是,這些詩歌預設為近體詩,以律絕為主,之前的古風、樂府、雜言等不算其中。

    而這兩個時代詩歌繁盛的原因是不同的。

    從時間上來看,唐詩正好是處於近體詩走向成熟的階段。

    近體詩脫胎於南朝齊樑時期的“永明體”,是沈約、周顒等人發現了漢語音韻的祕密,提出了“平上去入”等聲調的運用規律,在詩歌形式上有了更為清晰的規範。

    唐代從初唐開始就繼承了這種詩歌創作方式,沈佺期、宋之問等人都是個中好手,尤其是杜審言,也就是杜甫的祖父,更是在這一領域中很有聲名。

    一個新生事物表現得最為輝煌的時候,並不是其初生和鼎盛的時期,而是其走向成熟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裡,有很多人帶著自己的想法在其中試驗,所以會呈現出千姿百態,可以說是百家爭鳴。

    所以盛唐之所以被稱為“詩歌”的盛世,有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詩人眾多和流派紛呈。

    其實這一階段還不是詩歌鼎盛時期,事實上也很難找到一個詩歌鼎盛的時期,但從實際來看,無論是之後的元和還是後來的元祐,在詩歌名家和名作方面並不比開元時期遜色。

    國力蒸蒸日上,給文人的心理帶來了極大的自信感,所以唐詩中往往蘊含著開放的傾向,一股捨我其誰的氣勢經常會在詩歌中流露。

    到了元和年間,中唐時期國力有所下滑,社會弊病逐漸出現,盛唐時代的那股略顯毛躁的氣息出現了沉澱,所以像韓愈、柳宗元等人的詩歌就較為穩重,白居易更是繼承了樂府等詩歌的現實作用,像《賣炭翁》、《琵琶行》等等詩歌在當時有很大反響。

    近體詩到這一階段其實已經走向了一個瓶頸,這不是詩歌體裁所帶來的,而是受到了當時社會中的文學風貌影響。之後的晚唐雖然所有差別,但總體來說唐代詩歌的風格還是比較統一的。

    真正打破了這一瓶頸的是宋代,這與時代變化有關。

    宋代積貧積弱是不爭的事實,長期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使得整個兩宋時代的文人在精神上都是比較苦鬱的。

    這就像頭上時時刻刻懸著的一柄利劍一般,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掉下來。

    長期處於“亡國”的陰影之下,所以宋人的詩歌就很少有唐人“開放”的氣勢,轉而更注重內心的求索。

    所以,同是寫廬山,李白想象九天銀河瀉地的壯闊,而蘇軾探求廬山真面目的成因。這就是時代背景的變化所導致的心理差異。

    宋詩的成就一點都不比唐詩遜色,歷來“宗唐”、“宗宋”都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

    比如宋人方回創作作詩歌選集《瀛奎律髓》的時候,就把唐宋兩代詩人的詩歌放在一起。“宗唐”的人不滿其中的“宋詩”,“宗宋”的人不屑其中的“唐詩”,所以《瀛奎律髓》也被很多人戲稱為“箭垛式”的作品,雙方都要攻擊它。

    其實從文學的角度來說,宋詩之所以能和唐詩比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走出了與唐詩不同的新路。

    雖然我們說文學的風格、種類等等是因人而異的,但其實大路就那麼多,小路在研究的時候價值並不是特別大。這就像分析某一篇文章的觀點一樣,早晚都有窮盡的時候。

    唐詩這一路數在有唐一代其實已經走到了極盡,後世幾百年同風格的作品沒有與之比肩的,這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了。

    所以,宋詩在唐詩的基礎上積極求變,形成了與之互補的另一種風格,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其實從後來也能看出,無論是“宗唐”還是“宗宋”,之後的朝代沒有脫離唐宋的影響,其詩歌成就自然就不及唐宋。

    “一直在模仿”和“一直被模仿”,這中間差著幾個境界呢。

    唐詞和宋詞:前者水平存疑,後者極為繁盛

    “詞”這一文體到底起源於何時,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唐代確實已經有了“詞”的出現。

    無論是出土的敦煌曲子詞還是白居易等人的作品,都已經坐實了這一點。

    關於唐代詞作的爭議,其中還是主要集中在“唐詞”到底達到了什麼水平上。

    從實際來看,唐代見到最多的詞大概就是白居易《憶江南》、張志和《漁歌子》這種非常短小的作品,形式單一,水平和宋代相比著實不高。

    但是因為可能處於“詞”尚未成熟的階段,從歷史侷限性來說也是非常不錯的。

    而相傳為李白所作的《憶秦娥》、《菩薩蠻》等等作品,雖然質量極高,王國維更是說其“八個字”就能關“千古登臨之口”。

    但是,這兩首詞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李白真的不好說。

    一個是因為數量太少,給人的感覺就是李白突然寫了兩首詞,不知道前因後果;另一個也是因為這兩首詞在創作手法上實在是太成熟了,和同一時期甚至之後的時期都有脫節,不像是唐人能寫出來的作品。

    所以,唐代“詞”的水平到底如何,這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相傳為李白所作的這兩首詞並不具有代表意義。

    而相對比來說,宋詞就和“唐詩”一樣,正好走在通向鼎盛的道路上。

    “詞”這一文體何時成熟,不同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宋詞雖然繁盛,但年代太短,尚未完全興起便造亡國之禍,元明兩代又不重此道,直到清詞出現才說明這一文體的成熟。

    這種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剛才說過,宋詩在很大程度上因為兩宋文人內心的苦鬱所造成的,那麼不能借“詩”來抒發的情感自然也要有一個宣洩的地方,於是有著“遊戲娛樂”功用的“詞”就成為了一個很好的選擇。

    這也是宋詞繁盛的原因之一。即時代背景下,用作情感分流的載體。

    所以宋詞所表現出來的發展脈絡和唐詩比較像,一時間作者眾多,流派紛呈,不僅僅在上層社會有晏殊這樣的代表,同樣在市井之中也有柳永作品的流傳;豪放、婉約之爭也是貫穿了兩宋詞壇;格式、聲律在周邦彥之後也得以固定。

    從實際來說,宋詞之所以能如此繁盛,其實和時代背景有很大關係,畢竟如果從根本上來說,“詩”與“詞”的創作方法是相通的,只是體裁的變遷,並不能算作創作手法的更新。

    “唐宋”兩個時代的文學作品,其發展脈絡還是非常清晰的,為何會湧現出如此多的名家名作,其實和“時勢造英雄”的過程差不多。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 2 # 楚塞江郎

    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教育事業得到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等等,沒有這些基礎條件,是不可能形成劃時代性地文化、藝術大繁榮的!當然,各個時代文化、文藝體系的形成也都有互不相同的原則,所以才形成了有典型代表性的時代特色,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及明、清的小說,並且都把各個時代的文學格式水平推到了不可能再被超越的頂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國榮的歌曲中你最愛哪一首?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