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蕭郎讀天下

    清朝有一個習俗,每年春節都會在坤寧宮舉行祭祀先祖的儀式,祭祀結束後,皇帝就會把用來祭祀的肉賜給大臣、皇子。

    祭祀的肉被稱為“胙肉”,其實就是被開水煮熟的肥肉,且不放任何的佐料。

    大家想一想,一整塊肥肉,沒有任何的調料,讓你吃,你能下的去口嗎?

    當然,“胙肉”本身也有特別的含義。

    在《嘯亭續錄·貴臣之訓》中說:“坤寧宮祭神胙肉,皆賜侍衛分食,以代朝餐,蓋古散福之義。”把胙肉分給大臣皇子吃,這是從古至今的儀式。所以這是必不可少的。

    《延禧攻略》中,有這樣一段,乾隆給眾人分食“胙肉”,結果他的堂弟怡親王在胙肉中加了一些作料,後來怡親王就受到了嚴厲的懲罰。

    乾隆在吃胙肉的時候,眉頭都沒有皺一下。也正因為這件事,促使了雍正立乾隆為皇儲的決心。

  • 2 # 說與山鬼聽

    如果肥肉只是肥肉,那就是可以按照“皇帝賞賜菜”來定義這個事兒,但是這個時候的這塊“肥肉”,可是帶著標籤的。

    在清朝時期,也是如此,祭祀結束之後,這些白水煮的肉,會由皇帝及在場的一些王公重臣分而食之,為“分享神靈賜福”之意。而這個肉呢,並不好吃,因為烹煮時,並沒有調料新增進去,要不說是白水煮肉,又油又腥,可能還沒熟透,可以用“難以下嚥”來形容。

    雍正帝→胙肉←乾隆帝

    說完了問題中“白水肥肉”的含義,咱再來說說雍正帝、乾隆帝和白水肥肉的故事。

    這說的就是雍正帝成為皇帝后,在一次祭祀大典上,召見當時只是皇子的乾隆帝入養心殿,也沒說啥,就是賜給了當時的乾隆帝一塊胙肉讓他吃,而後,當時的乾隆帝也沒二話,當著雍正帝的面兒吃了那塊肉。

  • 3 # 歷史不苦旅

    因為古代祭祀的時候都是白水煮肥肉,又叫胙肉,裡面不放任何調料,而且很多肥肉,對於己離開草原遊牧民族多年的清朝官員來說是個考驗。而乾隆(弘曆)十歲時豪不猶豫一口氣吃下了雍正賞賜的胙肉,而雍正從這件事中,認為亁隆吃得了苦沒有被慣壞,成功通過考察,最後立為太子,成為一代聖主。

  • 4 # 懷念最美的時光

    滿清打下江山不易,後人為了紀念祖先,憶苦思甜,在祭祀祖先時會吃下這種肥肉,以表示沒有忘本。這種肉沒有任何調味,聽說非常難以下嚥。

  • 5 # 無為6777599135

    雍正元年年祭,雍正賜弘曆一塊豬肉,弘曆當雍正面吃完,這樣說合乎人情,冬天的白水豬肉肯定是冷的,祭祀過程結束後,啥都涼了,但白水豬肉涼的還是比熱的好吃。

    古代天子祭祀神的肉,一般分給參祭的人,叫胙肉,周列國時,周天子常把祭祀的肉分給諸侯,能得到賜肉是一種榮耀,這種分肉方式叫賜胙。

    到清朝時,這種賜肉被說成是:不忘祖先是遊牧民族,有點不忘艱苦樸素,戒驕戒躁的意思。

    古代帝王祭祀通常用三牲,三牲就是豬、牛、羊,那年代要用整的,不知何年代,帝王體恤民情,不再用牛做三牲,至於用那種動物代替,古書有記載,於是豬肉成了祭祀主體供品,一頭豬眾多人分一分,也分不太多,至於弘曆吃了多麼大一塊,由大家去想,弘曆那時還是個孩子,還沒有乾隆年號。

  • 6 # 愛看愛思考

    這個是胙肉,是滿清朝廷祭祀祖先以後的肉,能夠第一個被指定享用胙肉?一般都是內部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才會有這樣的資格。滿清朝廷漁獵私家,所以祭祀祖先就要用白水煮肉來祭祀祖先,祭祀祖先完成以後的祭祀品,要分享吃掉的。而第一個被指定吃胙肉的人往往都是皇帝喜歡或者是中意的人選。

  • 7 # 嗔痴歷史觀

    很多東西,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東西而已,可是因為人們賦予它不一樣的特權,於是一件簡單的物件就變得不那麼簡單了,就連一塊難以下嚥,眾人都不喜歡的水煮白肉,賦予了特權之後,也會變得人人競相追逐,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祭祀所用水煮白肉

    其實對於祭祀用的水煮白肉來說,由來歷史已經很久,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開始流行,人們認為越是簡單的食物,越適合用來做最神聖純潔的事情,比如祭祀。祭祀在古代的地位可不是一般的,尤其在皇室之中,祭祀更是尤其重要。

    當然,這樣的食材祭祀是沒有問題的,可是隨著時代發展,後來人們發現,這麼多食物,祭祀完之後就不要,實在太浪費了,於是形成一個傳統,就是祭祀完的食物,要拿一部分讓參加祭祀之人吃掉,美其名曰吉利。

    為了防止自己吃完就吐,很多大臣專門用一些香料提前浸入料紙之中,等到祭祀的時候,就放在自己湯中,這樣一來味道就出來了,吃起來不僅不難吃,反而有點美味。不得不說人們的智慧通常都是為了生存而逐漸增長的,要是沒有了生存壓力,想必智慧就會變低吧。

    我們從歷史來看,一般的皇帝在傳位或者選擇儲君的時候,就會用祭祀所用的肉來作為一個暗示,也就是說喜歡將這塊肉拿給儲君去吃,換言之,只要皇子當中有人單獨吃了這塊肉,也就意味著他要成為儲君了。

    果不其然,弘曆吃完這塊肉之後,當年的康熙生日,弘曆就代替父親雍正去參加,康熙原本就比較喜歡弘曆,所以更加開心了,早在康熙還沒有選雍正為儲君的時候,就已經對年少的弘曆很是喜歡,專門將弘曆帶到宮中與太子之子一起撫養,足以見得其多麼喜歡弘曆。

    其實,乾隆在年輕時,確實是相當優秀的一個皇帝之選,之所以康熙與雍正都喜歡他,那可不是空穴來風,我們看一看乾隆登基早年的那些作為,就可以知道這個皇帝大有可為,只是可惜他不懂得以史為鑑,最後走了唐朝李隆基的後路,晚節不保,實在悲哀。

  • 8 # 蔥油餅不帶蔥

    前言:

    眾所周知,清朝前中期的“康乾盛世”主要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在位時所一手創下的屬於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盛世輝煌”。所以即便不熟悉這段歷史的讀者想必也都清楚,康熙下邊是雍正,雍正下邊是乾隆,而這乾隆帝,就是題目當中“吃白水煮成的肥肉”的弘曆。這大概也就是一個信手拈來、無所追蹤的民間傳說,至於雍正帝將皇位傳給弘曆,絕不是僅僅只是吃一塊肉的事兒。

    《如懿傳》透露的資訊

    如果直接入手來說雍正為何選中弘曆上臺擔任儲君的前後經過,恐怕是有些太過枯燥了。那我們便可以借用新近上映的電視連續劇《如懿傳》來點明。當時對儲君之位比較有分量的皇子之中,大概只有兩個人。一個是長兄弘時,另外一個就是比較年幼的弘曆,至於這二人之間有無爭鬥,我們不能盡信《如懿傳》,當然也不可不全盤否定《如懿傳》。

    三阿哥弘時相比於弘曆來說,確實是比較有野心的,我們雖然不能說弘曆對清朝皇位不感興趣或者是沒有更進一步的想法(私慾)。但弘時確實是有些明目張膽和操之過急了,暗地裡結黨營私,明面上勤奮好學,但這些假象和背地裡的手段能談的過雍正的眼睛?這不大可能,僅從雍正帝入手,論起治國理政,雍正帝可以說是小到清朝,大及整個封建社會裡最勤奮的皇帝了。

    這裡我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相比於皇阿瑪康熙帝和皇兒乾隆帝,雍正帝勤政愛民、工作強度都要遠勝於二人;康熙、乾隆六下江南,一個吃空了曹家,一個虧空了國庫,雍正只是就近探訪了山西一帶,還真正解決了民生問題。從這一點來說,雍正是個好皇帝,姑且先將“文字獄大肆懲治官員”放置一邊。我想表達的重點是:雍正帝是想真正尋一個勤政愛民、兢兢業業的儲君來繼承大清江山,而不是像弘時這種急功近利的人。

    吃一塊白水煮開的肥肉?永遠不及弘曆自身的優點!

    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更何況碰上雍正帝這樣“經歷過前車之鑑”且“識大體”的父皇,如果歷史上的雍正稍微昏庸一些,恐怕他就將皇位傳給了當時的嫡長子弘時了。但雍正帝看透了弘時,慧眼識得了弘曆。

    ①雍正賜給年幼的弘曆一塊“用白水煮過的肥肉吃”,弘曆當即吃下是最首要也是再合適不過的做法了。在我看來,大概有兩重含義的表現——其一:表明了弘曆對雍正的放心,對雍正的不存疑;其二:由此可以從側面表現出弘曆的性格是堅決且直截了當的。那麼如此一來,雍正“以肉測試弘曆”便得出了兩個結論,一則忠心、二則堅決,如此二者兼具,確實符合帝王之相。

    ②自古帝王家很是注重“母憑子貴,子貧母貴”的祖宗家法,在這一點上,弘曆似乎也要強於弘時。不管是《甄嬛傳》,亦或是《如懿傳》,從中都能體現出雍正帝對弘曆之母、熹貴妃娘娘的寵愛程度。從身份上來看,甄嬛出生鈕祜祿氏,要遠遠勝於弘時之母、齊妃娘娘。

    ③還有就是“祖父康熙”對弘曆日後順利上位的影響,因為早在弘曆10歲那年,年邁的康熙帝便看上了這位“天資聰穎、人中龍鳳”的皇孫兒。也有學者評論,雍正除了勝出於“九龍奪嫡”的爭鬥之中,還有就是因為兒子弘曆頗受康熙帝歡喜的原因。

    ④重中之重的原因,還是要歸結於弘曆自身的能力,立足於弘曆能力的話,他各方面素質也要高於三哥弘時。而且相差的不是一點半點,甚至可以用一大截來形容,這這絕不是誇張的說法。根據《清史稿記載:》弘曆的弓馬騎射強於常人,非弘時能及能比;從學問成績來看,弘時天生懶惰,根本比不過勤奮好學的弘曆。

    ⑤雍正厭惡弘時的根本原因是從他身上看到了曾經他上位時所經歷過的“九龍奪嫡”的影子,對於雍正而言,那是一輩子的夢魘,難以擺脫,卻足夠讓他一輩子警醒。弘時原本可以儀仗著自己是嫡子,又是長子的身份基礎,但他性子急躁,急於求成。最終暗地裡勾結隆科多,幹起了結黨營私、培植勢力的事情,這無異於玩火自焚。所以說,弘時的大好前途和餘生安穩的前景都是被自己一手葬送的。弘曆根本不用出手,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好了。

    筆者結語:

    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但這句至理名言放在弘曆身上只是說對了一半,弘曆自身有能力是對的;另一半不對的是,根據弘曆上位的背景來看,他最強的競爭對手,也就是三哥弘時,不用他費吹灰之力便“自行解決”了。當然,話又說回來了,如果弘曆本身不夠過硬的話,恐怕雍正照樣也不會輕而易舉將大清江山託付於他!

  • 9 # 今古講堂

    雍正元年正月,雍正把弘曆密召到養心殿,給他吃了一大塊又冷又肥的白水肉。此事在清朝歷史上很有名。下面我為您做個詳細的解答。

    當時,現場就是父子兩個,沒有第三個人在場。雍正賜給了弘曆一塊大肥肉,這塊肉是用白水煮的,很油膩,大冬天,又是冰冷的。雍正讓他這個兒子全部吃下去,不準浪費。

    父子二人面色凝重。似乎是在做一個重大的決策。兩人相互對視,一句話也不說。

    年僅13歲的弘曆雖然一點都不餓,但還是一聲不響地把這一大塊冷肉全部吞下肚去。

    大冷天,弘曆把這塊冷肉吃下肚子,儘管他身體還不錯,但腸胃也一陣陣難受。

    不過他卻一點也不抱怨,他的內心非常激動,非常喜悅。同時也感到了一種沉甸甸的責任。

    這究竟是在幹什麼呢?

    這件事在清朝歷史上非常重要,這就叫做:“獨賜胙肉”。

    雍正皇帝賜給兒子的這塊又白又冷的肉,可不是一般的肉,這可是祭天用的胙肉 。

    這塊肉剛剛用來祭過天,現在又有了新的用處。這個舉動具有極強的象徵意義。這塊肉,不是普通人能夠吃得了的。

    古代有“承福受胙”的傳統。所謂的“胙”,同“祚”,指皇帝的君主之位。古代皇帝登基叫“踐祚”。

    所謂的“胙肉”,就是專門用於祭祀的肉。這種肉用大鐵鍋加白水煮熟,不加任何調料。同時,為了祭祀取得最佳效果,能夠讓先祖和神靈都滿意,往往取用大塊的肥肉。如果胃口不好,一般人確實很難下嚥。

    據《左傳》記載:

    王使宰孔賜齊侯胙,曰天子有事於文武。

    《左傳》講的是這麼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次,諸侯霸主齊桓公召集各國的諸侯,在葵丘聚會。

    突然有不速之客來訪,周天子派人送來了一大塊冷羊肉。

    這個時候周王室權力早已衰退,齊桓公是當時天下實力最強的人,其影響能力實際上已經超過了周天子。

    “天子正忙於祭祀文王、武王,所以沒有親自過來,特派我來,賞賜伯舅祭肉。”

    周天子派人來賞賜,說穿了是來刷一下存在感。因為諸侯會盟是齊桓公召集的,大家壓根兒也沒想到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批准。

    不管怎麼說,畢竟是天子的使臣,在這種場合,齊桓公感覺還是非常有面子的,立馬要下臺階拜謝。

    宰孔說:“且慢,天子還有命令。命我告訴您:‘伯舅年紀大了,又對王室有功,特賜爵一級,就不必下階拜謝了。’”

    齊桓公答謝說:“天子的威嚴,離我不過咫尺,我豈敢貪受天子之命而不拜?果真那樣,只怕很快就會滅亡,天子也將蒙受羞恥。怎敢不拜呢?”

    遂先下階拜謝,再登堂領賞。

    也就是說,周天子賜予的這塊胙肉,只有諸侯的霸主才有資格吃,其他諸侯吃不到。

    這件事說明齊桓公雖然已經成了霸主,但頭腦還是很清醒,也很謙虛。

    這個意思其實就是:將來天下要傳給這個兒子。只不過沒有說出口。

    當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週年忌辰,雍正自己沒去致祭, 派弘曆代其祭祀。

    雍正的這個舉動實際上就向天下表明瞭,儲位已有所屬,其他人就不要再有非分之想了。

    也就是說,雍正剛繼位不久,弘曆就已經被明確為接班人。

    雍正在第二年再次派弘曆代替自己去致祭。再次向天下明確了這一點。

    自古儲君都是個高危職業,這個崗位是個焦點。做得好是理所當然,但稍有越位,就可能被猜忌想提前上位;做得不好吧,馬上就會有人講,這種人將來怎麼能當皇帝?

    所以,在儲君這個位置上,時間越長,風險係數越大。弘曆做了十一年多的儲君,到他二十四歲當皇帝,在這麼長的時間裡,讓人無可挑剔,尤為難得。

    乾隆從小就聰明過人。在他十二歲時,祖父康熙見到他非常喜愛,將弘曆帶進宮中養育,康熙有幾十個孫子,除了弘曆,只有太子長子在宮中養育。當時太子已被廢,把弘曆帶進宮,隱含將來要培養他做繼承人的意思。

    乾隆經常講:自古以來,都是從父親那裡繼承皇位。而我卻受皇祖和皇父兩代重託,每念及此,怎敢有一絲一毫的懈怠?

    乾隆剛一登基就表現出成熟的政治手腕,很快就把一幫大臣們收拾得服服帖帖,同時又非常嚴格自律。

    《聖躬勤政》記載:乾隆堅持每天卯時起床 ,起駕去辦公。每過一道宮門,太監就會放一枚爆竹。爆竹聲越來越近,很快就到了乾清宮。在軍機處的官員,聽到爆竹聲響,就知道皇帝開始辦公了。

    他經常天不亮,第一個到辦公場所等待大臣到齊。按照禮儀,應該是大臣們都到了,皇帝才最後上殿。但每次都是乾隆第一個到,所以他只好先在後殿,一邊等待一邊看書。

    經常是乾隆在後面等了很長時間,太監們出去催了好幾次,大臣們才“始雲齊集”。陸陸續續到太和殿集中。乾隆忍不住教訓這些大臣:

    我每天一大早第一個到,每天都等你們很長時間 。我為了不浪費時間,只好看看書。這樣恐怕不是你們的為臣之道吧?不要看這是一點小事情。往往小細節決定大成敗。你們在我面前都如此鬆鬆垮垮,可想而知你們平時工作是什麼樣?請你們一定要高度重視,強化工作作風!

    這些老油條,被一個小皇帝訓斥得唯唯諾諾。

    所以,大冬天吃又冷又凍的白水肥肉,不是誰都能咽得下去的。腸胃功能不好還是儘早繞道。

    乾隆皇帝到了晚年,畢竟一個人統治的時間太長了,逐漸變得有點糊塗,開始變得自得自滿。官場上腐敗現象開始蔓延,並出現了和珅這樣的大貪官。

  • 10 # 歷史時燒錄

    這不是一塊普通的肉,而是一塊“神奇”的肉,能夠吃這塊肉的人不是皇親國戚,也得是王公貴族。

    白水肥肉

    首先我們得知道什麼是“白水肥肉”。

    “白水肥肉”,顧名思義,就是一塊用白水煮熟的肉。

    在古時多用來祭祀,即便是在現在,有些地方也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而“白水肥肉”用在皇家,則是多用來祭天祭地,或祭祖。

    就像是一個蘋果,即便他本身只是一個普通的蘋果。而倘若宇航員帶他去月球飛一圈,相信他的價值也會成倍上漲。

    “白水肥肉”也是如此,經過祭天祭地祭祖後,他便不再是普普通通的“肉”,而是吉祥的象徵。

    因此,在清朝有這樣的一個習慣。清朝皇帝會把祭祀用過的“白水肥肉”賞賜給他“喜歡”的人,認為這是將福分賞賜給他們。這些人包括當朝重臣,以及皇帝至親。

    面對皇帝的賞賜,眾人當然欣然接受。雖然說對於吃慣了山珍海味、天下美食的大臣們來說,這塊“肉”並不好吃。

    但是,這畢竟還是皇帝的恩典,自然也有假裝好吃的吃下去,而且是吃的乾乾淨淨。

    雍正賜肉康熙

    據說,一日,如往常一樣,又進行了一次祭祀。

    祭祀完畢後,雍正將乾隆叫到養心殿。雍正對乾隆說:

    “這塊肉朕賜給你了,你吃了吧”。

    乾隆道:“謝父皇”!

    隨後,二話不說,立即把整塊肉全部吃掉了。

    雍正看到乾隆的表現欣慰的點點頭。

    原來,這是雍正在考驗乾隆的悟性,雍正欲立乾隆為帝,這是最後一道考驗。

    其實,雍正欲立乾隆為皇帝,跟這個肉並沒有多大的關係,甚至這個故事是否是真實的都還是待定的。

    雍正欲立乾隆為皇帝,除了雍正自己本身就喜歡乾隆外,還有雍正的父親康熙也很喜歡乾隆。

    在乾隆小的時候,康熙十分喜歡這個機靈可愛、活靈活現的小孫子,康熙親自教導乾隆讀書、練箭。

    甚至有一種說法,康熙皇帝就是因為想未來乾隆能夠登上皇位,才先傳位給乾隆的父親雍正的。

    這些是否是真實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從這些故事的背後看出,乾隆年少的時候便是真的很有才,一下子便能打動爺爺、父親。

  • 11 #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清代皇家的水煮白肉是祭祀薩滿神和祖先的一種供食,在紫禁城坤寧宮設大鍋,大塊豕肉放入鍋中白水煮熟,用刀剁碎,盛於簸箕之中,升掛於在殿前的忌神杆上,讓“神鳥烏鴉”來啄食,以代表敬天祭祖。當時雍正親自遞給弘曆一塊祭天的胙肉,證明他已經被雍正預設為儲君人選。

    後來這種水煮白肉方法慢慢的流傳出宮,經過百年的演化,成為了京城風味獨特的美食代表--“砂鍋白肉”和“蒜泥白肉”,有道是“砂鍋居的白肉,過點兒不候”。

    提的乾隆吃的皇家薩滿祭祀時煮的白肉那個“震撼”的味道,還先得從烏鴉說起,滿族人喜烏鴉,敬為神,視吉祥。烏鴉是滿民族預報神,喜神和保護神,烏鴉有五德:反哺、長生、多智、警示、無二過(愛情專一)。

    傳說(清史稿)滿族的祖先佛庫倫(仙女)在天池與姐妹嬉戲,一隻烏鴉為她叼來一顆紅果,佛庫倫吞下後懷孕而無法返回仙界,只能在布庫裡山生下了清始祖布庫裡雍順,他後來在鄂多裡(敦化)建立了女真方國。而他的後世子孫因一場戰亂幾乎被殺殆盡,其中逃跑的少年愛新覺羅·樊察在被敵人追殺的路上,幸虧天上飛來的一群“神鳥烏鴉”把他掩蓋遮蔽才得以倖存,成為清朝皇帝的肇祖。

    所以滿族人視烏鴉為神鳥,為圖騰,為上天諸神與人間的使者,需要薩滿按時祭祀,以感謝上蒼的恩德。

    再說那鍋白肉,不放蔥姜也沒有佐料。一股子腥氣味,其實不只烏鴉來吃,皇族和大臣們也要吃,而且是當著皇帝吃,肉拿在手裡誰敢扔了?只能硬著頭皮一點點的“啃”,出宮後在扣嗓子眼。後來有些大臣很聰明,每次趕上皇帝薩滿祭祖要吃大白肉之前,先用宣紙等材料做成紙包,泡在醬油醋等料湯裡風乾備用,然後進宮吃肉的時候,把料包放在自己碗中的肉湯裡。味道為之大變,不僅不再難以下嚥,反而發現味道還很好吃。後來流傳出宮,在民間廣泛推廣,形成砂鍋居的招牌菜砂鍋白肉,還有咱們經常吃的“蒜泥白肉”。

  • 12 # 塞內加爾小黑

    按照大清時期的習俗,在改建年號的第一年,要到天壇舉行祭祀活動,所以雍正帝組織文武百官在天壇前祭祀。祭祀結束後雍正皇帝將一塊祭祀桌上的白肉拿給皇子們吃,那祭壇上的貢品,都人們稱之為神仙肉,因為在祭祀過程中這些祭品上會沾染上神仙的氣息。

    但這些肉多半是生的,即使有些熟的,也只是簡單的用白水煮一下,並沒有任何味道。而且在烈日下那麼多的肉很容易變質,所以可想而知:大家都不想吃下這樣的一塊肉,但當肉遞到弘曆面前時,他一口吞下,沒有露出任何表情,繼續嚴肅地跪拜、祭祀。

    而這祭祀上的白肉還有另一個名字叫“胙肉”,“胙”字通“阼”。據說,古時候皇宮大殿上臺階的前兩階“主階”在東面稱為“阼階”。所以“主階”以上就是“主位”。

    而踐胙就是登基的意思,所以雍正將肉給了皇子們,只有乾隆吃了,就暗示著他將傳位於弘曆。果真不久以後,雍正帝為防止“九子奪嫡”的悲劇再次發生,便偷偷將儲君立下,沒用向任何人公開表明可大臣們已然心目瞭然:弘曆已就是雍正眼裡,繼承皇位的最佳人選。雍正帝當時膝下子女並不多,但也有四個皇子,為何就偏偏選弘曆呢?

    我們先來看看他的其他皇子吧,三皇子弘時的少年驕縱,做事莽撞,反觀弘曆就顯得成熟穩重一些;而五皇子弘晝玩世不恭,任性妄為,弘曆年少好學,乖巧聽話;還有一個小兒子被過繼給了果親王,而弘曆聰明伶俐、談吐不凡、言行舉止彬彬有禮、骨子裡透著有常人不一樣的靈氣,雍正將他嫁給自己最寵愛的熹妃養育。

    弘曆不但得到父親雍正認可,年幼時的乾隆第一次見到自己的爺爺時,康熙帝當時是何其的威嚴,他的兒子們見到他都是戰戰兢兢的,但弘曆當時並不懼怕這位偉大的帝君,他行禮、言談一絲不苟而又鎮定自若。

    當時的雍正皇帝還只是一個親王,他喜歡將父親請到府上坐坐,康熙帝也樂意去。因為在眾多兒子裡他非常欣賞雍正,而且更讓他喜歡的是年幼的弘曆。弘曆的功課也是最好的,他樂思好學渾身透著一股機靈勁兒惹人喜歡。

    康熙認為自己的這個孫子在將來必有大作為,後來康熙將孫兒帶到自己宮中親子教養。康熙走到哪裡都要帶上弘曆,由於康熙的特別照顧,也讓雍正對這個兒子更是無法忽略,即使他的生母位分不高,又早早離世。

    而事實證明,雍正和康熙也沒有看錯人,在祭祀結束幾個月後,雍正帝將弘曆的名字寫好藏在正大光明的後面,也因為那塊神仙肉,大臣們對乾隆也是相當的認可。

    後來在康熙帝的忌辰大典,雍正直接交給乾隆大理,其立儲之意表達得再明顯不過了。彷彿在向天下臣民宣告:儲君人選未來帝王誕生了。

    而經過他們祖孫三人的勤奮、廉政,共同建立了四海矚目的康乾盛世。乾隆帝也是史上比較高壽的君王之一,他享年89歲,在位60年。而他兒時算命先生就說他壽命長、精力旺盛。

    而他的父親雍正皇帝,也是最操勞的一位君主,他積勞成疾,卻使大清國力日益強盛。雖然弘曆喜愛運動四處遊玩,他特別喜愛下江南出巡。儘管如此他也獨具君主魅力、帝王之相,所以當雍正帝給他一塊無味的白肉時,他能一口吞下雍正賞賜的白肉,雍正心中大喜:他就是下一任皇上了。而他自帶王者氣場,後來也確實成為了著名的乾隆皇帝。

  • 13 # 逆流的魚L

    雍正讓乾隆吃的不是普通的白水肥肉,那是胙肉,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祭祀和征伐這兩件事。尤其是滿族更是重視祭祀祖先和各路神明,因此明朝作為皇后寢宮的坤寧宮,被改成了最終要的祭祀場所,宮中甚至裝有烹製祭品的大鍋,每天殺豬祭祀。

    煮熟的豬肉不加任何佐料,經開水煮熟後進行祭祀。在祭祀完畢後,這豬肉就不是普通的豬肉了,被祖先和神明享用後的豬肉就是神聖的,被稱作胙肉。

    胙肉不能就這樣扔了,而是要由皇帝分給大臣一同享用,表示有福大家享。不過這種不加任何佐料沒有鹹淡味道的而且膩人的白花大肥肉膘子別說吃過見過的大臣們吃不下去,就連普通百姓也實在無法下嚥。因此經常有大臣因為吃不下胙肉而受處罰,當然這種胙肉不是不是一般人能吃的,得是皇帝最信任最寵信的人才有資格分享。

    乾隆作為雍正的四兒子,當雍正賜給他一塊沒有滋味的膩人的胙肉的時候,乾隆一口就吃了,這讓本來就喜歡這個兒子的雍正欣喜異常。胙肉是皇帝給臣子的恩惠,給皇子更是一試探,他要看看這個兒子是不是能夠擔得起這副重擔。乾隆接過父親賜予的胙肉,沒有半點不願意而是馬上吃了,從而通過了皇帝的考驗,不久之後乾隆就成為雍正密立的皇太子,最後登上了皇位。

  • 14 # 貪吃小懶貓a

    雍正給了乾隆一塊白水煮肉,雖然難吃,但是寓意卻很深。

    據傳清軍入關前,他們一直生活在東北的白山黑水間,有著自己的祭祀儀式。入關後也將故鄉習俗帶到了紫禁城。每次祭祀就會用白水煮肉。並且祭祀完後會同王公大臣一起食用,以分享神靈的賜福。

    作為眾皇子之一弘曆能分到這肉似也合理。不過據《清高宗實錄》記載:“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祁谷禮成,是為世宗登極後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養心殿,賜食一臠,意巳他日付託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天,故俾承福受胙也”意思就是將他預設為了皇位的繼承人。

    而且雍正二年,弘曆就被派去主持祭祀活動,這個舉動更是隻能讓其他皇子靠邊站。不敢有非分之想。不然下場就很慘。列如弘時有一點想法,結果就被削除了宗籍。

    其實看看乾隆年青時也確實優秀,所以康熙和雍正都喜歡他也很正常。雖然對於我們來說或者現在看來,這就是一片普通白肉 ,可當它被賦予了權利和皇位的象徵時。那就不一樣了。

    而且最後乾隆也的確成了接班人。所以那片肉還真是不一般啊!!!

  • 15 # 鶴小雙

    翻遍了《清史稿》的《世宗本紀》、《高宗本紀》,以及《雍正朝實錄》雍正元年正月的相關記載,並沒有發現雍正賜胙肉的事件。又去看了二月河的《雍正皇帝》一書,在“雕弓天狼”章節的第21回“吃胙肉兄弟生嫌隙,蓄險心王府策宮變”中,的確有雍正賜弘曆胙肉的描述,但那不是雍正元年發生的事情。

    一、正史對雍正立太子的記載

    《清史稿世宗本紀》記載:

    (雍正元年)八月...甲子,召王大臣九卿面諭之曰:“建儲一事,理宜夙定。去年十一月之事,倉卒之間,一言而定。聖祖神聖,非朕所及。今朕親寫密封,緘置錦匣,藏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諸卿其識之”。

    的確,雍正在自己登基的第八個月就密詔立了太子,但他並沒有像他父親那樣,將太子人選公佈於眾,而是將其擱置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待自己龍御歸天之日,開啟此遺詔。雍正這麼做有自己的良苦用心,他雖然是康熙年間九王奪嫡的勝利者,但也同時是失敗者。

    之所以說他是失敗者,是因為奪嫡過程太過血腥殘酷,他得了帝位,但是失去了兄弟親情。所以,他作為父親,不想自己兒子重蹈覆轍。於是,以這種遺詔的方式,秘密建儲,讓皇子們不知道誰是太子,從而避免奪嫡之禍。這種方式被清朝後世帝王所繼承。

    所以,單看《清史稿世宗本紀》,其他人是無法知道雍正立誰為太子的。甚至連弘曆本人也是在13年之後,雍正遺詔被取出之時才知曉自己被立為太子。但從後續雍正一系列安排來看,他很早就將弘曆作為儲君來培養。

    二、秘密建儲模式會導致過分解讀皇帝行為背後的政治動機

    正是因為其他人不知道雍正立誰為儲君,所以大家都從雍正對諸皇子的一舉一動去猜測誰到底被立為太子。故而,有一些本來很平常的事件,也會被賦予政治意味而無限放大。

    而題主的大冬天賜冷肉事件便是如此。我個人的觀點是:即便雍正元年賜胙肉的事件真正發生過,我個人認為這只是一種平常的恩賜,並不具有什麼重大政治意義。主要原因如下:

    賜胙肉是慣常的操作,並非太子專享。古代皇帝行祭祀之禮,都會用到胙肉。祭祀完之後,為物盡其用,會將胙肉賜給親近的大臣,以示恩寵。二月河在《雍正皇帝》“雕弓天狼”章節的第21回“吃胙肉兄弟生嫌隙,蓄險心王府策宮變”中對賜胙肉有描寫。首先,雍正是賜了部分侍衛胙肉;之後,才將弘曆召進內廷,單獨賜予胙肉,用以獎賞弘曆在山東賑災一案中的傑出表現。我想,二月河先生在此處描寫賜胙肉的細節,只是想變現雍正對弘曆的嘉獎,而並非是對太子才有的獨特福利,否則就不會有之前也賜侍衛胙肉的情節表述了。吃胙肉這種考驗實在是太輕了,是個人都能透過考驗。用《私人訂製》中範偉的話說:“拿花生來考驗幹部,哪個幹部經不起這樣的考驗?”如果說吃個白水肉就能立為儲君的話,那立儲也太過兒戲了。雍正秘密建儲就是為了不像他父親那樣被動,所以在小事上,不會過分顯示出強烈的政治訊號。雍正自己獲取皇位的過程可謂歷經波折,來之不易。所以,他雖然在即位後8個月就立儲了,但這並非意味著他就不會更改。他雖然中意弘曆,但如果弘曆之後表現不佳,雍正照樣會廢了他。雍正有13年的時間,去考察、調整自己的繼承人,而不會像自己的父親那樣,陷入被動局面。因此,他會在過程中有意栽培自己中意的繼承人,但絕不會草率給出強烈的政治意味,讓自己陷入被動。

    所以,我認為,雍正雖然早就中意弘曆,但賜白肉事件,並非有什麼重大的政治意義,只事一般帝王恩賜的一種表現而已。

  • 16 # 挺胸正直

    老夫淺見:雍正祭祀天神時,特別用心遞一塊白水條肉讓乾隆(弘曆)吃食入腹。說明雍正心裡心意心理將來他百年之後,皇帝大統之位是乾隆(弘曆〉的,是皇權國家政權的接班人。吾熟讀三國,知道劉備老婆生下阿斗時,劉備即心裡心理心意取名阿斗,即上天泰斗之星,字禪,叫劉禪,禪即古代賢人聖人將來傳位下一位德才兼備的賢者叫禪。這裡講個插曲,劉備左膀右臂兩合體之義兄弟。關羽與張飛,當劉備取得了四川成都後建立漢室血統蜀國,閒著時,劉備問關羽張飛倆人。意思將來他死了。皇帝位置給誰?,關羽武功威震華夏,但情商與智商不很睿智,講大哥不宜傳位義子劉豐,只宣傳阿斗(劉禪)。張飛功夫超一流,人雖粗魯,但情商不一般,粗人心中有精細,張飛對劉備講,大哥,這是您家務事,大哥按您心意心裡心理想法去實行。結果是關羽大意失荊州時,最危急時讓廖化將軍火速去上庸調兵增援解圍,主將劉豐猶豫不決時,黑腹者副主將孟達進讒言離間之,對劉豐講,你忘了關羽曾經對主公(劉備)講將來世子接位人選事,故爾任由廖化磕頭都流血了。上庸守將劉豐孟達就是按兵不動,關羽終被東吳所擒後殺之。後來蜀國滅亡時,關羽曾經水淹七軍時殺了龐德,龐德之子乘機領重兵屠殺滅絕關羽全家人,無一人漏網得生還。反觀張飛一家,亳發未損,夏侯淵後人還派兵士安全保護之。以上老夫淺見,謝謝。

  • 17 # 豪哥讀史

    雍正元年正月,剛剛即位的雍正皇帝結束祭天活動後,把弘曆一個人叫到養心殿,給了他一塊上供用的肥肉,並且讓他吃下去。弘曆聽話地吃完肉,雍正只是微微笑了笑,也沒有再多說什麼話。那麼,雍正為什麼突然給兒子一塊肥肉吃,這背後到底有什麼隱情?

    首先,這塊肉不是普通的肉,而是祭天用的供肉,也就是給老天爺吃的肉。一般情況下,這些肉不可能拿去給人吃,雍正卻把老天爺吃的肉給弘曆,其用意已經十分明確。還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弘晝和弘曆年齡相仿,也很受雍正寵愛,卻沒有得到這塊肉。由此可見,雍正給弘曆吃這塊肉,就是在暗示他:你以後將會成為我的接班人。

    其實,雍正這麼做也值得理解。早在康熙皇帝在世時,弘曆憑藉過人的談吐和出眾的氣質,只靠一次見面就吸引住康熙皇帝的眼球,從而得到了在皇爺爺身邊生活半年的極高待遇。可以說,康熙皇帝最終選定雍正為繼承人,有一部分原因是看好弘曆。

    因此,雍正即位之初,就已經將弘曆默定為儲君人選,並且在有意無意中透露出了自己的想法。雍正元年,雍正皇帝當眾宣佈將傳位詔書放置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雍正九年,弘曆被冊封為寶親王,弘晝被冊封為和親王;當時就有人猜測,弘曆是寶親王,是不是就意味著以後會登上“寶位”?

    雍正去世後,允祿、允禮、鄂爾泰、張廷玉等人共同取出密封遺詔,上面寫的繼承人果然是弘曆。或許雍正皇帝給弘曆吃肉的時候,聰明的弘曆就已經明白那塊肉的含義,其他皇子也多少能猜到雍正的真實想法。正因如此,雍正朝並沒有出現“九子奪嫡”的現象,乾隆即位後,雖然他的兩個兄弟都不是太安分,但始終沒有對皇權產生太多威脅。

  • 18 # 大象新房

    大家都感覺這肉不放鹽肯定很難吃,其實不是的。

    這頭豬是松花江雪花豬,肉質細膩,一生下來就抱到我們內務府,喝的是玉泉山的泉水,吃的是長白山的松子,啃的是西藏進貢的喜馬拉雅鹽巴,每天太監按摩洗澡,邊洗邊聽奏樂,不放鹽也很好吃。

    雍正爺都當著十三爺的面誇我豬養的好,把八爺改名阿其拉也送到豬圈裡讓我好生照料。

  • 19 # 達摩說

    首先必須澄清一下,雍正元年大冬天,後來的乾隆帝,當時的弘曆並沒有吃到什麼白水肥肉。

    確切地說,所有正史都沒有記載過這件事。反倒是二月河先生的小說《雍正皇帝》裡寫了一段關於雍正帝賜弘曆胙肉的情節。

    但畢竟小說當不得真,再說二月河也沒見過雍正和乾隆啊,他說的你也信?

    綜上所述,我認為雍正帝讓弘曆吃白水肥肉之事純屬小說家言,子虛烏有,當不得真。

    但是,吃白水肥肉這類事兒在清朝有沒有呢?

    這個是有的。

    所謂白水肥肉,就是胙肉。所謂胙肉,就是祭祀神靈和祖先時用的肉,說白了就是祭品。俗話說,心到神知,上了供人吃。祭祀結束後,這些祭品就要分賜給大家一起食用。畢竟神靈祖先吃過的肉,沾了仙氣福氣,所以都說吃祭品的人有福,就是這個意思。

    這種傳統不單清朝有,此前很久就存在了。中國一整套禮樂制度肇始於周朝,周朝提倡敬天法祖,不僅對天地、五穀之類的神靈人格化並加以祭祀,更新增對祭祀祖先的內容。一般來說,祭祀也是分階層的,天子祭祀用太牢,祭品是豬牛羊各一頭,諸侯、卿大夫祭祀用少牢,祭品是羊豬各一頭。祭祀完成後,這些祭品就會被分賜給子弟們食用。

    此後歷朝歷代宮廷都會有類似祭天祭祖的祭祀活動,分食胙肉也成為慣常的做法。具體到清朝,由於有薩滿教的傳統,清朝宮廷的祭祀除了繼承漢族傳統中一系列祭祀專案,還額外多了一項,那就是祭祀烏鴉。

    相傳清始祖愛新覺羅·布庫裡雍順的出生,就是天女吃掉了一隻烏鴉銜來的果子,後世自然奉烏鴉為神鳥。還有傳說,布庫裡雍順的孫子樊察被人追殺,正好一隻烏鴉落在他身上,敵人誤以為烏鴉是落在一根枯木上,因而躲過了追擊。

    當然,神話是不能算數的。滿人為何如此青睞烏鴉呢?可能是由於漁獵民族的生產方式決定的。烏鴉可以在危險來臨時四散飛走,恰好為人們起到了報警的作用。而且在打不到獵物時,可以透過追蹤烏鴉的落腳點找到動物屍體充飢,因為烏鴉是腐食性動物。

    清廷入關並統一全國後,對紫禁城的坤寧宮進行了改造,以適應薩滿祭祀的需求。薩滿祭祀形式非常多,幾乎天天都有,而一般說來涉及到烏鴉祭祀的,是在每年正月初三和七月初一,稱立竿大祭。即在坤寧宮前立其一根長竿,名為索倫竿,然後支鍋煮肉,並把剁碎了的豬肉、豬骨、豬內臟和精米一起放在竿上的圓鬥中,由於烏鴉的腐食性,便會紛紛前來啄食。祭祀儀式後,清帝就會把剩下的肉分食給諸皇子皇孫、王公貴族等,相當於一種賜福。

    既然是皇帝賜福,大家自然不敢怠慢,只能恭恭敬敬,感恩戴德地吃下。但這種胙肉不過是白水煮肉而已,沒有一點味道,吃起來自然難以下嚥。可如果誰敢於露出一絲不快的神色,一旦被皇帝捕捉到,那就是重罪了。因為這不單單是對皇帝不恭敬,更是對神靈的褻瀆。

    清宮劇《延禧攻略》裡就演繹了類似一段情節。乾隆帝親自主持儀式,皇室宗親們在坤寧宮一起吃胙肉。但總有人投機取巧,偷著帶一包鹽進去,蘸著鹽吃胙肉。所以乾隆帝下令搜查,最後查出怡親王弘曉把帶鹽了。當然電視劇裡的事情不能當真,但這個祭祀儀式的確是存在的。

    最後還要說一點,有人說雍正帝賜胙肉給弘曆吃,一個是為了考驗他的意志和信仰是否堅定,一個是為了對外暗示弘曆即將被秘密立為太子,以便讓其他皇子死心。

    這種觀點也是不準確的。

    先別說雍正帝讓弘曆吃胙肉這事兒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即便雍正帝當年真的分給弘曆胙肉吃,這也不能說明雍正帝要立秘密弘曆為太子了。除了涉及宗教儀式之外,這其實只是皇帝做出的一種很尋常的恩賜行為,就跟吃飯時皇帝賜你一盤菜似的,頂多表明了對你的器重和喜愛,沒啥太特殊的政治含義。

    真正能夠暗示皇帝對於立儲的比較明確政治訊號,應該是祭天,即每年冬至在天壇舉行的盛大的祭天儀式。如果一個皇帝自行放棄了祭天的活動,並讓一個皇子代替他前去,甚至連續多年代替他前去,這基本意味著儲位有主了,其他的皇子就都甭惦記了。

  • 20 # 我叫木子君

    首先,這是子虛烏有的事情,只不過是二月河在小說《雍正皇帝》中的虛構,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也未在各個歷史典籍中記載。

    但這個虛構的故事,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現實。

    一、為什麼滿清皇室那麼喜歡白水肥肉

    這個白水肥肉,有一個專業的學名,叫胙肉。

    胙肉最早記錄於南宋詩人陸游的《入蜀記》:招頭蓋三老之長,顧直差厚,每祭神,得胙肉倍眾人。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胙肉,也就是祭神的肉。

    祭神之後,本著不浪費的原則,或者說傳福的本意,往往祭祀之後,這些肉會分給大家食用。

    這種傳統在中國歷史上很早就存在了,比如在周朝,他們不但祭天地,五穀,還有祭祖的儀式。而祭祀,不同階層的人,所用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天子用太牢,祭品是豬、牛、羊各一頭; 諸侯、公卿大夫祭禮用少牢,也就是羊、豬各一頭。祭祀大典結束之後,這些祭品就會分賜給子弟們。

    由於孔子的推崇,自周之後的統一朝代,都會遵循周禮,進行祭天地祭祖的活動,而分食胙肉也成為慣常。

    到了清朝之後,由於薩滿教的傳統,清宮廷除了漢族的一系列專案,還有一項,就是祭祀烏鴉。

    據傳建州女真人的先祖,愛新覺羅·布庫裡雍順,就是他的母親吞朱果而孕。而銜來朱果的,就是一隻烏鴉。還有一個說法,布庫裡雍順的孫子樊察被人追殺,他逃了幾天幾里,戰馬和行李都跑丟了。眼看被敵人追上,他急中生智,躲在了一棵樹上。

    追兵搜尋中,眼看他就要被敵人發現,這個時候一隻烏鴉飛來,落在了他的身上,這讓追兵以為,那是一根枯木,從而逃過了一劫。

    也因為這個原因,滿人對烏鴉有一種崇拜。

    滿清入關之後,對紫禁城的坤寧宮進行了改建,在每年的正月初三和七月初一,就會在坤寧宮前立起一根長竹竿,這個竿叫索倫竿。

    然後他們會支起一口大鍋煮起肉,並把剁碎了的豬肉、豬骨、豬內臟和精米一起放在了竿上的圓鬥裡,烏鴉喜歡吃腐肉,聞到味道之後,就會飛來紛紛吸食。

    祭祀儀式結束後,皇帝會將剩下的肉分食給諸皇子、貝勒及王公大臣,這就是賜福。

    但由於是祭祀用的,所以,只是白水煮過,沒有一點的調料,吃起來非常的難吃,但由於是皇帝所賜,哪怕大家再不喜歡,也要吃掉,不然,就是對神靈的褻瀆。

    這種白水煮肉特別難吃,怎麼辦呢,就有人想了一個辦法。

    比如說有的大臣提前將一些香料浸入料紙中,待到祭祀的時候,就放在自己的湯中,這樣就有些味道,不那麼難以下嚥了。

    二、為什麼雍正讓乾隆吃掉那麼一大堆白水煮肉

    乾隆的名字叫愛新覺羅弘曆,據說他從小就聰穎異常,受到了祖父康熙皇帝的喜歡,並將其接到了宮裡,跟在身邊學習政務。

    在雍正登基之後,一次祭天活動中,雍正私下召見了弘曆,並親自賜他一塊胙肉。

    有人說這只是表示皇帝對弘曆的寵愛,但我看來,這是雍正對弘曆的一次試驗。

    對面這麼難吃的一塊胙肉,又是父親私下裡給的,所以,弘曆可以選擇不吃。

    但弘曆接過父親給的肉,吃完了肉,這才發現雍正的用意。

    古代皇帝登基叫踐祚,而如今,父皇讓自己吃肉,不就是踐祚的意思嗎?

    雍正給弘曆吃的這塊肉,就是這麼一個寓意,雖然肉不好吃,但這塊肉意味著雍正將儲君之位交給弘曆。二人心領神會,什麼話都沒有說,但一切都在不言中。

    這次會面不久,雍正元年八月,雍正親書立儲密旨,立弘曆為繼承人,藏於鐍匣,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

    雍正二年,雍正更是直接讓弘曆去主持祭祀活動,這個舉動,更分充分表明雍正要立弘曆為儲君,所以一塊胙肉,就成了雍正與弘曆的一次 試探之舉。

    結語

    總之,皇家不同於百姓,一舉一動俱有深意;雖是一塊簡單的白水煮肥肉,卻被小說家賦予了權力與皇位的象徵。

    而弘曆吃下了這塊毫無味道的白肉,也就接下了父親傳下的江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怎樣健康有效的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