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咖啡館的流風

    夷陵之戰。個人觀點應該是夷陵。

    因為襄樊之戰。從地理位置上看,襄樊就是曹孫兩家中間地帶。劉備集團夾在中間,早晚會被曹孫拔除的釘子。後期證明,襄樊地區對於劉備集團想要爭奪天下本就無益處。劉備集團佔領巴蜀地區相比較於曹魏和孫吳實力差距太遠。還要將自己有限的實力分成兩路,大大削弱自身實力。

    而襄樊之戰後,劉備意氣用事,盡起蜀地兵馬,大部折損夷陵,至此蜀漢再無能定鼎中原的實力。所以說襄樊之戰就像一個引子,而夷陵之戰的損失大大超過劉備所承受的極限,而且夷陵損失的是劉備最後的生機……

  • 2 # 上下五千年風雲

    襄樊之戰蜀漢失敗丟失了戰略要地荊州損失了大批精銳之師和一批優秀人才。造成了諸葛亮隆中對計劃中一路從漢中直取長安另一路從荊州進攻洛陽使曹魏顧此失彼徹底破產。從此只能走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去進攻魏國精心部署的險關六出祁山終無功而返困在益州的蜀漢只有滅亡。至於夷陵之戰只是襄樊之戰失敗所導致的後果,畢竟劉備帶領五萬左右的漢軍頓兵與夷陵因為地形問題連營百里後勤不順被陸遜擊敗。蜀道之難可見一斑,丟失了荊州等待蜀漢的也只有滅亡一條路。

  • 3 # 煙雨de江南

    三國時期的幾場比較著名的大戰直接決定三國後期的政治局勢的走向,其實夷陵之戰是直接影響到蜀漢由盛轉衰的關鍵戰役,在夷陵之戰前夕,關羽被東吳擒殺荊州也被佔據,這樣噩耗傳到成都劉備是不會善罷甘休的直接舉國之力為關於報仇,不過劉備不會見好就收,當時劉備統領70萬大軍沿江直下,孫權初期被打的節節敗退,孫權有意退還荊州講和然而劉備不允許只是後面被陸遜玩了釜底抽薪而全軍覆沒,如果當時劉備能夠隱忍同意孫權的講和,那麼荊州可以不用吹灰之力收回,要知道荊州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它直接控制東吳上游的咽喉,又可以出兵討伐曹魏,也不至於諸葛亮伐曹魏七出祁山都是都走蜀道,而最後的結果就是傷不了曹魏分毫,劉備最大失誤就是意氣用事,直接影響到蜀漢的氣候

  • 4 # 小王文學

    嗯,這個問題是一定之戰和返鄉襄樊之戰哪一個是轉向衰落的轉折點啊?我認為呢,這兩個其實都是首先呢,襄樊之戰呢,要靠前一點,其實就是夷陵之戰。也可以說。夷陵之戰那事是一點點事時蜀國一點點衰弱的第一個這個惡應照,那麼我來重點回答一下,這個一定之戰,這個印之戰呢,還是有方向指向而來的。嗯,這個夷陵之戰讓一個讓一個強大的蜀國一點點變得衰弱了,即使有諸葛亮也救不了。那麼這個降服襄樊之戰,關羽去攻打這個鄉。襄城和樊城了,那麼荊州就無人來首了吶。那麼孫權就趁虛而入,就打下了荊州,那麼然後就生拿關羽。然後呢,劉備呀要為要多回荊州,要為自己的二弟報仇,所以說就引發了夷陵之戰。

  • 5 # 太陽下的奔波

    我認為“夷陵之戰”是蜀漢衰弱的轉折點,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

    夷陵之戰後,蜀漢的強市發展勁頭得到了遏制,諸葛亮費盡心血將為他和劉備在隆中定下的基本國策而鋪下的基礎一下子灰飛煙滅了,此後蜀漢經過多年才稍稍緩過來勁,雖然諸葛亮等人費盡心血進行了一系列的北伐,但由於各種原因都無功而返,皆因國力不濟,人才匱乏,這都是“夷陵之戰”造成的惡果在多年後的顯現。

  • 6 # 讀書觀影話江湖

    襄樊之敗是衰弱的開始,猶如壯士斷臂。

    夷陵之敗是沉底沉淪,窮途末路。雖然還可以固守益州,但已經難有作為。

  • 7 # 王煦育

    熟悉三國曆史的人都應該有明確的答覆,那就是夷陵之戰。夷陵之戰是劉備為了報義弟關羽被東吳殺害之仇,不顧諸葛亮,趙雲等大臣的反對。破壞吳蜀聯盟之約,傾盡全蜀之兵向東吳進攻。結果在夷地區被東吳的將領陸遜帶領的軍隊,火燒連營數十里,連劉備本人都差點遇害。最終大敗而歸,後才有百帝城劉備託孤的故事。而襄樊之戰。則是關羽斬龐德擒于禁,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戰役。此役,讓關羽的威名威震華夏,同時也為關羽的敗走麥城埋下了伏筆。

  • 8 # 裴多分

    對蜀漢而言,兩場戰爭均損失慘重。但我認為“襄樊之戰”才是蜀漢衰弱的轉折點。分析如下:

    一,襄樊——命運之戰。蜀漢的實力,從此由盛而衰

    “襄樊之戰”爆發前夕,劉備佔領天府之國——益州,蜀漢進入鼎盛期。襄樊一戰,損兵折將,丟失大量領土,人口,物資。

    關羽三萬多人馬,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關羽(死)、關平(死)、糜芳(降)損失戰荊州三郡,尤其是經濟富庶,人口稠密,戰略位置重要的南郡。

    二,夷陵——翻身之戰。失敗之後,蜀漢的衰落進入加速期

    夷陵之戰,劉備本來打算翻身。結果搞得差點全軍覆沒,不但沒有收復一寸土地,還搭上了自己的老命。

  • 9 # 阿南遊戲

    我覺得是襄樊之戰,襄樊之戰的失敗使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徹底破產,這也意味著劉備一統天下幾無可能。而之後發生的夷陵之戰,無論勝敗,蜀吳都應慶幸北面的曹魏集團未能抓住戰機,否則兩國皆不存。

  • 10 # 當代曹植

    既然說的是轉折點,當然是“襄樊之戰”。

    襄樊之戰前,蜀漢處於上升期,平西川,佔漢中,而收襄陽、戰樊城是這一運勢之延續,甚至可以說是頂峰。但荊州遭襲,襄陽毀敗,則直接從頂峰跌落下來,對劉備集團的打擊是巨大的。

    沒有襄樊之戰不可能引來關羽被害,沒有關羽被害也引不出來夷陵之戰,夷陵之戰使蜀漢大傷元氣,劉備悲憤交加死於白帝城。

  • 11 # 天地神祕學

    從後來得屬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得故事就知道夷陵之戰是蜀漢得衰敗點,襄樊之戰荊州軍十萬左右,夷陵之戰大約幾十萬,差距不是一點半點,前者是一個精銳王牌部隊和一個能幹得獎勵死了,不過也沒有傷太大的元氣,大不了部隊重新集結,後來也會有更強得將領,人總會死的不能靠關羽一輩子,

  • 12 # 巴山夜雨涮鍋

    謝謝邀請。襄樊之戰和夷陵之戰應該一體化看待,兩者共同構成了蜀漢的轉折點。如果硬要選一個,那就是襄樊之戰。

    劉備為首的蜀漢政權,自從208年赤壁之戰後,十餘年一路高歌猛進。208年擊退曹操,209年獲得荊州南部四郡,210年從孫權處借得荊州,214年奪取益州,到219年,西線斬殺夏侯淵,逼退曹操,奪取漢中;中路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以下三萬多魏軍,威震華夏,嚇得曹操想要遷都,達到了這個集團數十年曆史上的最高峰。

    然而從這以後,劉備集團就急轉直下。先是219年冬天遭遇東吳的背刺,不但北伐戰果毀於一旦,而且荊州被佔,關羽被殺。接著劉備稱帝之後大舉東征,又被陸遜火燒連營,損失數萬軍馬和一大批中生代將領,劉備也死於白帝城。短短數年之間,一個原本欣欣向榮的政權,幾乎走入死局。若不是諸葛亮力挽狂瀾,內平南蠻,外接東吳,這個新生政權就此覆亡也非怪異。

    所以,從219年到223年這三十年間,在蜀漢歷史上就是一條斜率很高的下坡路。這個下坡路基本上是一氣呵成的,可以看做一個整體。

    當然,具體在這三四年時間中,也可以分為緩坡和陡坡。所謂陡坡,就是蜀漢大規模喪失力量的節點,也就是襄樊之戰和夷陵之戰。襄樊之戰持續幾個月,夷陵之戰持續一年左右,加起來時間佔了前述總轉折的不到一半,而蜀漢的大部分力量都是在這一半時間內喪失的。

    那麼,兩次戰役到底哪一次更能稱得上轉折點呢?我認為是襄樊戰役,原因如下。

    首先,從損失的絕對值來說,襄樊戰役更大。

    從軍隊損失而言,襄樊戰役導致蜀漢駐紮荊州的數萬人幾乎全軍覆沒,夷陵戰役導致劉備東征的數萬人損傷大半,基本上是同一量級的損失。

    從將領損失來看,襄樊戰役導致蜀漢第一名將關羽直接被處死,其餘中高階將領有糜芳、士仁等人投敵,趙累、王甫等人戰死,後續又導致了孟達叛變,劉封被殺;夷陵之戰導致張南、馮習等中生代將領戰死,且皇帝劉備間接死亡。基本也是同一量級。(劉備當然比關羽重要,但劉備當時本來也60多歲了)

    但從地盤損失來看,襄樊之戰使得蜀漢丟失了極為重要的荊州三郡,而夷陵之戰沒有丟失地盤。對於當時只有一個半州的蜀漢,丟半個州和不丟,差距是極大的。

    其次,從戰略影響而言,襄樊戰役更具有決定性。

    襄樊戰役的戰略影響表現在三大方面。一是丟失荊州西部之後,諸葛亮原本隆中對兩路出兵的計劃完全成為泡影,後期只能益州一路出兵,北伐的勝算大減;二是東吳背盟後,蜀漢原本聯吳抗曹的格局完全被逆轉,蜀漢陷入同時與魏吳為敵的困窘;三是關羽敗亡後,蜀漢原本高歌猛進的勢頭完全被打下來,從此陷入長達十年的低谷捱揍期。

    最後,時間上先發生的襄樊戰役更符合“轉折”的定義。

    一般說的轉折點,就是由盛轉衰,或者起死回生的關鍵變化點。襄樊戰役和夷陵之戰兩者,襄樊戰役在前。襄樊戰役發生之前蜀漢是節節攀升,襄樊戰役之後蜀漢是一落千丈,這完全符合轉折的含義。而夷陵之戰,在戰前蜀漢就已經因為襄樊戰役遭受重創,戰後蜀漢也不過是繼續維持了數年頹勢,甚至因為諸葛亮的努力,惡化的速度還在下降。

    而且歸根結底說,夷陵之戰的發生,本來就是襄樊戰役的直接結果之一。

    故而,襄樊戰役才是蜀漢發展的轉折點。

  • 13 # 北京不向北2020

    個人覺得無論是襄樊之戰還是夷陵之戰,其實同屬一個戰略組成部分之下,也就是蜀漢的蜀漢與東吳的荊州爭奪戰!這一戰實際上是魏蜀吳三家的戰略轉折點,從此三家都沒有了一統天下的戰略契機!

    首先,從曹魏角度講,當時天下的格局是孫劉聯手,維持天下三分。曹魏雖強但是在經歷了曹操晚年的漢中,襄樊兩次大戰也元氣大傷,但是隨著孫劉兩家大戰,確實給了曹魏改變三國局勢的機會,但是魏主曹丕先是不納建言支援孫權,繼而又偷襲東吳,使陸遜在沒有進入四川腹地之前就被迫收兵。雖然是維持了天下三分,卻也使得整個戰略態勢迴歸原點!

    其次,其次從東吳來說,不能趁著關羽北進,曹劉交鋒的時候北取淮南建立穩固的戰略縱深,而一味的追逐荊州,實際上是以偏安之策,代替了一統天下的奠基時機!

    關羽北進襄樊固然是天下振動,劉備一時無兩,但是曹魏北方盡在,國力尤強,所以關羽所部北進其實所得必然有限!對於東吳來說,不盡不應該拖後腿,還要在荊州方面派兵提供錢糧助戰,在淮南方向趁機攻城略地!即使不能攻佔淮南,也要在江北建立穩固的戰略基地,為後續北上爭取機會!

    至於偷襲荊州的作戰,即使關羽北進大捷也要等曹魏做出進一步反應再說,無論是曹魏遷都,還是關羽在曹魏反攻中大敗,到時候再取荊州不遲!畢竟對於東吳來說,淮南是王霸根基,荊州是偏安之謀,舍大就小殊為不智!

    從蜀漢來說,襄樊夷陵兩次大敗,蜀漢國力大損,不僅徹底喪失了爭奪天下的機會,而且也註定了只能偏安一隅之地,如果吳魏兩國沒有大的變動蜀漢其實再無機會!

  • 14 # 讀古今

    要說蜀漢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自然得是“襄樊之戰”,雖然“襄樊之戰”不如“夷陵之戰”那麼有名,但卻確確實實斷送了蜀漢一爭天下的希望。甚至因為東吳的背盟,間接造成天下三分的實力失衡,也為東吳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劉備打贏漢中之戰以後,蜀漢實力達到頂峰,同時跨有荊益,勉強達到了諸葛亮最初的規劃,《隆中對》諸葛亮說“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劉備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而要想贏得“待天下有變”的時間,基礎就是跨有荊益,可以說,漢中之戰之後,劉備才算是勉強有了坐看天下風雲的本錢。

    而僅僅在幾個月之後發生的襄樊之戰中,一戰就把基礎盡失,蜀漢再無一統天下的希望,最好的結果就是偏安一隅,三分天下,為什麼這麼說呢?失去荊州,除了人口、經濟的限制外,戰略上蜀漢也失去了縱深,騰挪受限,川蜀的天險既是屏障也是限制。

    而兩年後的“夷陵之戰”將這種偏安一隅的本錢都喪失了,可惜可嘆啊!

  • 15 # 明星知多少

    蜀漢正式的名稱是季漢,也就是第三漢的意思,相比於劉邦建設的“漢”和劉秀建設的“後漢”,劉備一手建設起來這個的“漢”政權,像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一樣,如果從劉備稱帝算起來,季漢僅僅存在了42年,如果從劉備奪取第一塊憑據地荊南四郡算起來, 季漢存在了54年。

    從一無所有到建設政權,如果算上劉備早年的拼搏,用了37年,如果從赤壁之戰後劉備奪取第一塊憑據地荊南四郡算起來,只有短短的12年時間。根據諸葛亮隆中對為劉備計劃的百年大計來看,劉備終極的夢想是要奪取天下,重新建設一個全新的漢朝,如同當年劉秀一樣。

    可讓劉備失去夢想和實力的轉折點就是關羽在襄樊之戰的慘敗,因為蜀漢唯一名將關羽的失敗,而讓一世梟雄劉備窮盡畢生精神建設起來的政權處於內憂外患之中,進而引發了兩年之後的夷陵之戰,讓季漢徹底失去了問鼎中原的能力,成為蝸居西南的盤據政權。

    一、襄樊之戰為什麼發生

    關於到底是劉備下令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還是關羽擅自發動了襄樊之戰,向來都是有很爭議,此外先不說,就說作為鎮守一方的上將,有沒有權力發動一場關乎國運的大戰?這種戰爭似乎都是不行能發生的,如果你讓曹仁揹著曹操發動一場攻打季漢的大戰,或者讓陸遜揹著孫權發動一場攻打曹魏的大戰,曹操和孫權的反映一定是:震怒。

    《三國志關羽傳》對於襄樊之戰的發生只有短短几句話的形貌: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

    是劉備先在漢中稱王,之後封關羽為前將軍,授予關羽符節和斧鉞,接著在同一年,關羽就率軍發動了襄樊之戰,攻打樊城的曹仁。劉備還專門派出費詩給關羽授予印信和符節,但史書中沒有紀錄劉備下令關羽發動襄樊之戰。

    假節鉞的權力表現可以斬殺違抗軍令的士卒和節將,代表著取代君王行使權力,因為作為鎮守一方的將領,如果事事彙報才氣執行的話,會喪失許多時機和時間,可是率軍出征這種發動戰爭的權力,不在假節鉞的規模之內,而是君主的職責規模內,作為鎮守一方的將領是沒有權力不經由君主而擅自對外發動戰爭的。

    《三國志武帝紀》中紀錄了一句話,這可作為襄樊之戰發生前,魏蜀雙方的戰事:

    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

    這裡的冬十月是指建安23年的冬十月,也就是公元218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前一年,這一年10月宛城守將侯音在宛城叛逆,而平定這次叛亂的就是曹仁,可是這裡明確紀錄了,曹仁在定宛城侯音叛亂之前,曾經率軍討伐南方的關羽,這一年是在公元218年。

    換句話說,曹仁在公元218年就在與關羽征戰,這裡 用的是“討”,說明是曹仁主動進攻關羽,其時關羽的駐地可在荊州的南郡,這說明曹仁是從襄樊南下攻打關羽的,然後後方泛起叛亂,於是曹仁就回軍平叛了,曹仁回軍平叛的時間,就在218年10月到219年正月。

    也就是說,當劉備在漢中與魏軍苦戰時,荊州的關羽也沒有閒著,也與魏軍有著零星的征戰,可是魏國疆域地域泛起了叛亂,導致與關羽征戰的魏軍統帥徵南將軍曹仁回軍宛城平叛,宛城侯音的叛亂主要原因是因為稅收太重,而侯音之所以敢叛亂,就是因為獲得了關羽這個盟友。

    曹魏境內除了侯音叛亂之外,還先後在鄴城有魏諷謀反案,在許都有吉本謀反案,在陸渾有孫狼叛亂,而這些謀反或叛亂都有著關羽的影子在其中,關羽很可能發現了攻打襄樊的時機,同時為了減輕關中劉備所面臨的軍事壓力,關羽應該在這個時候向劉備上報應該乘隙北伐襄樊,一是曹魏有內亂?,這是個好機夫;二是如果荊州北伐,可以減輕漢中壓力。

    毫無疑問,劉備是絕對同意關羽在218年年底及219年年頭這段時間北伐的,一定要注意這個時間節點,如果沒有劉備的同意,關羽是不行能向北推進,從襄樊之戰中關羽有水軍來看,關羽是水陸並進的,所以襄樊之戰發作前,關羽用了幾個月時間,不停地沿著漢水向北推進,這是經由劉備同意的。

    而在《三國志溫恢傳》和《資治通鑑》中都紀錄了一件事,是關於魏國揚州刺史溫恢評價襄樊之戰的話,是這麼說的:

    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攻合肥,是時諸州皆屯戍。恢謂兗州刺史斐潛,曰:“此間雖有賊,不足憂,而畏徵南方有變。今水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銳,乘利而近,必將為患。

    這裡紀錄了孫權在公元219年有一次攻打合肥的行動,其時魏國揚州刺史溫恢認為孫權沒有危害,反而擔憂身在樊城的徵南將軍曹仁的安危,要知道孫權早在217年就派出使者與曹魏交好,而且重新締結政治攀親,孫權在217年之後的戰略應該就是籌謀奪取荊州的戰略,孫權居心攻打合肥應該是一次佯攻,給關羽造成一種假象,讓關羽以為攻打襄樊的時機來了,誘使關羽發兵,然後孫權才有時機黑暗謀劃奪取荊州,這是一盤很大的棋。

    於是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關羽向劉備陳訴發兵攻打襄樊,劉備同意了,然後關羽開始北上,在關羽還沒有打到襄樊的時候,劉備已經在漢中趕走了曹操,奪取了漢中,同時稱漢中王,緊接著劉備又派出宜都太守孟達北上攻打上庸,同時派劉封從漢中沿漢水東下,統領孟達所屬戎馬,與孟達一起攻佔上庸三郡,要知道孟達所屬的宜都太守原來就屬於荊州關羽統領的規模。

    所以襄樊之戰的發作,自始至終是一個種種因素疊加發生的,一是曹魏內部的叛亂,二是孫權攻打合肥,三是劉備在漢中需要襄樊減輕壓力,疊加起來就讓關羽以為有時機北伐襄樊,於是上書劉備,劉備同意了,接著關羽開始興兵北上,直到219年7月,關羽才打到襄樊焦點地域,所以襄樊之戰不是關羽擅自發動的,而是根據正常法式由關羽上報,劉備同意而發動的戰爭。

    二、襄樊之戰的經由

    關羽發動戰爭後,到219年7月打到了襄樊,圍住了漢水南岸襄陽太守呂常鎮守的襄陽城,同時也圍住了徵南將軍曹仁鎮守的樊城,很快左將軍于禁和立義將軍龐德也受曹仁的下令前來救援,被關羽使用雨季大漲的漢水擊敗,這個時候的關羽已經陶醉在戰爭的勝利中,而將戰爭執意擴大化。

    原本只是一次使用時機搶奪利益,同時支援劉備在漢中的小規模戰爭,因為關羽獲得了龐大的樂成而讓關羽信心無限膨脹,進而讓關羽對戰爭的性質發生了轉變,釀成了奪取曹魏襄樊地域的戰略目的,即是擴大了戰爭,而這個時候的劉備剛剛稱漢中王回到成都後不久。

    因為形勢確實對關羽極為有利,曹魏中部戰區戰略要地襄陽和樊城都處於關羽重兵困繞之中,而曹魏時機隊伍于禁的七軍三萬人也被關羽一舉撲滅,如果再向前一步,奪取了襄陽與樊城,就能北上宛城,繼而威脅洛陽與許都等中原的焦點地域,這是蜀漢自佔據荊州以來,獲得的重來沒有的龐大時機,兵臨中原的時機,仍誰也不會放棄這個龐大的誘惑,況且是立功心切的關羽。

    關羽越是信心倍增,危險就越是到來,在孫權、呂蒙、陸遜的刻章欺騙之下,關羽將所有的荊州軍全部調往前線攻打襄樊,緊接著,意想不到的情況泛起了,219年閏10月,孫權趁荊州空虛的時機,下令呂蒙白衣渡江,奪取荊州,荊州三郡盡歸東吳孫權,關羽在襄樊前線的數萬荊州軍成為無根之水,敗局已定,無力迴天。

    所以只管關羽的數萬精銳軍面臨徐晃的新軍,卻仍然被打敗, 不是關羽軍戰鬥力不行,也不是關羽指揮不力,而是荊州被偷襲的訊息傳來,關羽和荊州軍無心戀戰,兵敗如山倒,關羽到敗走麥城時,數萬軍隊只剩下二三百人,於是關羽被俘殺,荊州三郡歸東吳,襄樊之戰竣事。

    三、襄樊之戰對季漢的影響

    直接損失是荊州三郡的近20萬平方公里土地、近60萬人口,數千各級中下層仕宦,5萬精銳荊州軍以及數不精的糧食、錢糧等物資,即是損失了劉備政權一半的實力。

    間接損失是劉備政權的聲望損失,季漢仕宦和士卒的士氣、信心大為受損,劉備一生的名譽受損,由此引發的夷陵之戰更是帶來了數萬精銳士卒的損失,無數中下層士官的損失,以及無數提振的信心損失,然則最大的損失則是劉備及其所創業的季漢政權永遠地、徹底地失去了統一天下的信心和實力。

    導致這一切發生的基礎原因就是襄樊之戰,襄樊之戰不僅讓季漢由強轉弱,是季漢政權的轉折點,而且還是三國鼎立的轉折點,正是季漢失去了一家獨大的實力,才讓三國鼎立的局勢維持了數十年。

    如果一定要為襄樊之戰的失敗找責任人的話,那麼劉備無疑是第一責任人,作為季漢政權的最高嚮導人,他的下令和意志決議了政權的興旺與衰弱,而關羽作為第二責任人,顯然要負擔戰爭失敗的責任和執意擴大戰爭、濫用職權的責任。

    四、襄樊之戰失敗的原因

    襄樊之戰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作為外貌盟友的孫權偷襲了關羽的憑據地荊州三郡,導致數萬荊州軍成為無根之水,關羽在前線的所有隊伍也就失去了繼續作戰的可能性,這比關羽在前線戰敗發生的危害更重大,如果沒有孫權的偷襲,關羽縱然在前線戰敗也不至於損失所有土地和軍隊,最多退回荊州就行了,可是孫權偷襲荊州就紛歧樣了,徹底地讓關羽失去翻身的可能性,將季漢政權一仗打到解放前。

    劉備作為政權的最高嚮導人,在荊州這個四戰之地,在戰爭發作快要七個月時間中,不僅沒有強力支援關羽,而且也沒有防範東吳孫權對荊州的虎視眈眈,更沒有意推測自己的大舅子居然會投降,只要荊州守軍強力反抗,呂蒙也不至於如此輕易取得荊州,等到關羽趕到,荊州也許另有轉機,但一切都是假設,劉備必須負擔起這個責任來。

  • 16 # 雲不行

    如果是要選擇其中一個,那麼我肯定是選擇襄樊之戰對蜀漢的衰弱打擊更嚴重,因為襄樊之戰是蜀漢衰弱開始,也就是轉折點。

    因為這兩戰對蜀漢來說一戰是失去地盤和主力部隊,一戰只是失去人馬。

    如果關羽沒有丟荊州,那麼至於蜀漢最後的衰弱還是得要看劉備做何選擇。

    如果那時的他拿下漢中後好好屯兵休養幾年,那麼對於蜀漢來說無疑是強上加強,可惜劉備有一個不願意接受平凡的二弟關羽,所以才開始造成蜀漢衰弱。

    那麼老行先來說襄城之戰對蜀漢的影響,其影響就在於讓蜀漢少了最主要的一條進入中原的線路,另外那會兒的荊州軍可是劉備集團的主力軍。

    我們可以先不談襄樊之戰,我們就談荊州,荊州位於三國時期長江中游,往下就是孫吳的江東,往上就是劉備的益州,往北則是虎視眈眈的曹老闆,所以荊州這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想必老行也不用多說了吧!

    劉備的蜀漢擁有荊州便可以向北威脅襄陽,如果佔領,那便可以奪下整個江漢地區,直指中原威脅曹老闆。同時那時的劉備還已經拿下了漢中等地,可想而知,劉備的蜀漢在荊州未丟之前已經佔據了三國時期最重要的兩個地方。因為這兩個位置都是直指中原的進軍路線。就算劉備不進軍,那麼也完全可以依靠長江之險抵禦曹老闆的南下,赤壁之戰大家應該都清楚,曹老闆83萬大軍還沒幹過只有5萬人馬的東吳,何為?雖然有著諸葛亮的計謀在,但是主要原因也還是因為長江的地理位置原因。所以這裡大家也應該明白東吳為何對荊州死不放手的原因,因為荊州就是東吳的屏障,如果沒有荊州,東吳隨時都有滅國的可能。所以孫權自然會在那時與曹老闆聯手,曹老闆當時的目的在於消耗蜀漢的整體實力,孫權則主要是為了奪取荊州,所以兩個人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隊。而最後的結果自然就是關羽失荊州,數十萬荊州軍被永遠的留在了荊州。而且這可是蜀漢當時最主力最精英的部隊,我就打個比方,在荊州失去後,那時關羽可是帶著荊州軍以一抵二,阻擋了曹魏和東吳,曹魏擁有樊城,東吳擁有荊州,就關羽帶著荊州軍在中間迂迴,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同時也證明了蜀漢的荊州軍確實是劉備的主力軍。而那時遠在益州剛剛拿下漢中的劉備正在慶祝,同時成為漢中王的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在得到一個虛名王位的同時卻損失數十萬主力部隊,可想而知那時的劉備是什麼心情,而且他的二弟關羽也死了,手下又少了一員萬人敵的大將。但是老行認為對於劉備來說,相比關羽戰死,他更心痛荊州的失去和數十萬荊州軍。為何?因為荊州的失去讓他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權利。

    大家注意權利這兩個字,老行並沒有說是機會,為何?因為荊州在當時實在是太過於重要了。

    如果劉備真的擁有荊州,那麼光復大漢確實是有很大的希望的,老行個人認為起碼佔到了80%。

    所以關羽北伐發起的襄樊之戰確實是對蜀漢衰弱的一個開始,也是最重要的轉折點,俗話說的好,萬事開頭難,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麼既然開了這個口子,那麼蜀漢也就正式開始起了走下坡路的時間,益州雖然大,但實際上人口卻並不是很多,最高時期也就百萬人而已。想要發展軍隊,那麼自然就是要有人才行。

    大家可不要忘了劉備在襄樊之戰之前可是剛剛與曹老闆幾十萬大軍決戰過,即便最後是曹老闆敗了,那麼劉備集團的軍力實際上也是消耗很大,劉備只是拿軍力換了地盤,曹老闆則是失去地盤。

    所以那時的劉備根本就沒有那個實力的來為關羽報仇,更不用說從益州打到東吳,上千裡的路程,光是糧草就不可能實現。

    而且發動夷陵之戰的劉備並沒有演義中所說的帶了幾十萬大軍,老行從書中發現劉備當時攻打東吳實際上只是帶了將近十萬人馬。

    夷陵之戰劉備的蜀漢並沒有帶上幾十萬人攻打東吳,為何?

    大家可不要忘了漢中以前是誰的地盤,那可是曹老闆的地盤,如果劉備敢舉蜀漢之力攻打東吳,那麼曹老闆自然是要收回他曾經的地盤,所以蜀漢的馬超是帶了劉備十萬人馬守在漢中的。

  • 17 # 淡忘憶

    導語:“襄樊之戰”和“夷陵之戰”那個是蜀漢衰弱的轉折點?

    我認為應該是“襄樊之戰”!

    “襄樊之戰”是藥引,這藥引代價昂貴,讓劉蜀無法接受。“夷陵之戰”只是“襄樊之戰”戰敗引發的惡果。“襄樊之戰"中止住了劉備的開掛模式,”夷陵之戰“後,蜀國就只剩下如何去掙扎圖存了。

    一、頂尖高層損失巨大

    在襄樊之戰中,劉蜀集團折了關羽、關平等,並由此導致折了張飛,“三兄弟”已去其二。這還不是最傷的,最傷的是劉備在諸葛亮的勸告下,殺了智勇雙全、屢立戰功的大公子劉封,使蜀國青年將領中沒了頂樑柱,引發斷層。老幹部糜芳、傅士仁、孟達等的叛逃更暴露出劉蜀集團深層次問題。其他中高層幹部就不說了。

    士兵損失也不小,都是精兵。

    二、丟了荊州,如少了一隻胳膊。劉蜀集團被趕進了籠子。

    《隆中對》中諸葛亮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上面文字有點長,偷懶者看粗黑字即可。說的就是荊州的重要性。沒了荊州,劉蜀少了一隻隨時打出去的拳頭,而只能退縮回四面環山益州。如老虎被關了籠子,只能嗷嗷叫了。

    這種情況讓劉備很不爽,他是不甘心退守一隅的。幾年之後他還是不十小心,發動了“夷陵之戰“。“夷陵之戰"與其說是報關羽之仇,不如說是為了奪回荊襄的“奪城之戰”。

    襄樊之敗失了三萬精兵,夷陵二敗失了五、六萬精兵。致此,蜀漢主力盡毀。

    劉備率殘兵敗將退守白帝城,在內憂外患之下,託孤於諸葛亮、李嚴,撒手兩歸。自此,英雄落幕,兄弟團聚。

  • 18 # 小愛老葫爸爸

    三國曆史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其中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勢力互換的轉折點,赤壁之戰是曹操和孫劉聯盟的轉折點,奠定三分天下局面,夷陵之戰看似是劉備勢力的轉折點,其實不是,蜀漢衰弱的轉折點其實應該是襄樊之戰。

    1、軍事地理角度來看:襄樊之戰前,蜀漢一直勢力擴大,剛剛佔了西川和漢中,勢力版圖為峰值,佔三大區域,包括益州、漢中和荊州。襄樊之戰更是大敗曹軍,曹操甚至差點遷都,那時候歷史學家怎麼評價關羽?用的是威震華夏四個字。大家也都知道,襄陽的地理位置多重要?那是中國的東西南北中心,當年蒙古大軍遲遲不能往南侵略,襄陽城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襄樊的地理作用很重要,丟了襄樊,對劉備軍團來說損失太大了,這是從地理角度來看。

    2、戰略角度來看: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後,不把東吳放在眼裡,孫權都想和關羽結盟,想和關羽結為親家,這簡直就是“越級彙報”,誰知道關羽腦子發熱,竟然拒絕了,結果是什麼?直接撕破吳蜀聯盟,然後走了麥城,走了麥城不說,竟然連帶著把上庸等地都丟失了。所以襄樊之戰後吳蜀聯盟破裂,對劉備軍團來說簡直就是失去左膀右臂。

    3、人才及軍備角度來看:襄樊之戰後,關羽軍團中的關羽、關平、周倉、糜芳、傅士仁等武將,文將馬良、潘俊連帶上庸孟達一線良將損失殆盡,甚至可以說張飛之死也是因為關羽之死導致。另外荊州軍團本來有5萬左右,加上襄樊之戰後投降的魏軍,差不多7-8萬人之眾,全部損失殆盡。

    總結:從軍事地理角度、戰略角度和人才軍備角度看,蜀漢的轉折點非襄樊之戰莫屬,夷陵之戰最多讓劉備軍團損失5萬人及損失漢中王本身,隨後劉備撤回白帝城,也就是永安,到死一直守護蜀漢東大門,沒有丟失一點國土,算不上轉折點。

  • 19 # 歷史與文化縱橫

    盛極而衰,蜀漢也不能夠避免。看下諸葛亮後出師表最後一段:

    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這裡諸葛亮說,開始劉備被曹操打敗,曹操拍手叫好,認為天下定了。但是,先主劉備東邊聯合吳國越地,西邊奪取巴郡蜀中,然後興兵北伐,斬殺了夏侯淵,這是曹操沒有料到的。先主認為漢室將要恢復。然而之後,吳國就違反了與我們蜀國的盟約,關羽失敗,先帝劉備在秭歸感嘆功業不順利,曹丕又稱帝。事情如此,難以預料。我只有盡力北伐,死而後已,至於是否能夠成功我還是不能預測。

    襄樊之戰前,劉備掌握荊州的大部分地區,又從孫權手中借來了南郡的南部。劉備所佔據的荊州只是比較偏遠的地方,曹操還佔據著荊州的北部。襄樊之戰後,這些地方為曹操、孫權瓜分。蜀漢失去戰略外圍,隆中對成為空話。現在荊州由孫權掌握,荊州附近的上庸、新城孤懸在長安、巴郡之外,不久留守的孟達投降曹操,最後兩個據點丟失。蜀漢只能龜縮在四川盤地和漢中盤地,失去戰略縱深。諸葛亮只有從漢中出兵一條路,沒有其他路可以走。

    在關羽攻打樊城時,孫權偷襲了荊州,使得蜀國吳國聯盟破裂,蜀國之後不能再放手北伐,政治上很孤立,失去外援。

    襄樊之戰的失敗影響是全域性性的,本身失去了荊州這個地盤,隆中對成為空話,軍事上形勢被動,外交上陷於孤立,落在被動挨打的地步。曹操那邊卻是 幅員遼闊,兵多將廣,孫權那邊根基很深,現在又把自己的戰略空間拓展到長江北岸的荊州。如同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20 # 萊恩校尉

    我們先來看看這兩次戰役的介紹:

    襄樊之戰:

    東漢末年的襄樊之戰,亦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荊州爭奪戰,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此戰中,關羽先是圍困襄陽、樊城。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援樊城,卻遭遇了“霖雨”、“漢水泛溢”,以致於水淹七軍。關羽趁機乘船進攻,俘獲于禁等人,重創曹魏,威震華夏,接著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襄樊之戰,使得曹魏、蜀漢的實力受損,尤其是蜀漢,不但損兵折將、還丟失荊州,成為三國形勢的重要轉折點。此戰還導致蜀漢與東吳十餘年的同盟關係被打破、反目成仇,最後發生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一面向曹魏稱臣,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eb前端是不是也要寫程式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