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路的小山貓
-
2 # 包大人玩科學
陽春三月,驚蟄已過。
氣溫眼見得就升高了
今天上海已經達到了二十多度了
按照00後的話說
已經是穿短袖短裙的時候了
但是眾所周知
冷分兩種:一種冷,叫做天氣冷;
還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
而且媽媽覺得你冷還不只是感覺
還有理有據有科學,那就是
四個大字“春捂秋凍”!
被媽媽逼迫穿上羊毛衫秋褲
卻快被熱昏的包大人當然不能這麼憋屈了
決定拿出包大人斷案的精神
好好的研究下什麼叫
春捂秋凍?
春捂秋凍是中國特有的諺語
官方定義如下:
“
春季中自然界氣溫處於上升階段,但室內氣溫由於房屋熱惰性跟不上室外而產生內外溫差。這種溫差在一天中以晴日午後達到最大,常常有3-5°C之多,甚至更大得多。特別是,從溫暖Sunny下走進陰涼的室內,老人和病人必需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涼致病。由於中國在同緯度上春(秋)季升(降)溫最急,因此才誕生了中國特殊的“春捂秋凍”的養生諺語。
”
看上去非常科學
這裡還出現了一個高逼格的名詞:
房屋熱惰性
神馬叫房屋熱惰性?
說人話
就是房屋對熱的傳導是不好的
為了大冬天家裡不結露
我們的房子都設計有一定的熱阻隔性
這其實很好理解
就是房屋設計得就是用來保溫的
如果你的房屋牆壁是導熱的
那麼空調暖氣什麼的不是都沒用了?
再回到最開始的問題
也就是說
春捂秋凍是指
由於我們的房屋會阻隔一部分的熱量
所以春天當室外剛開始升溫的時候
室內的溫度升的沒有那麼快
所以在室外覺得熱
進入室內了就可能著涼
所以春天剛開始升溫的時候
進入室內要捂一捂
同樣的道理
秋天剛開始降溫
室內的溫度也還沒反應過來
我在室外穿的多
在室內就可能覺得熱
所以我從室外到室內要及時的脫衣服
防止出一身汗
體溫太高而傷陽
這樣就很清楚了
春捂秋凍是有條件的
是用在室內室外進出時的諺語
其實真的真的完全完全不用
在24攝氏度的天氣穿大衣出門
只要記得在春天包裡放件外套或是披肩
進屋出屋的時候記得加減衣物就OK了
接下來最大的問題來了:
這麼科學的分析
該怎麼不經意間的讓媽媽看到呢??????
-
3 # 昊天健康
春捂秋凍是民間流傳的養生小常識,是有道理的但也絕對不是字面意思的望文生義。中醫聖經《黃帝內經》裡關於季節養生是這麼說的“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古代的人們認為順四時養生就是“春季暖甚方減棉衣,以減薄,不可一朝立減,秋季寒甚方加棉衣,以漸加厚,不得一頓便多”。用現代醫學理論解釋就是人體機能隨時令氣候變化有滯後性,必須讓身體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 寒冷的冬季,毛孔收縮汗液分泌少。春季天氣漸轉暖,如果迅速減掉衣服的話,身體沒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毛孔突然開啟,而此時陽氣生髮不足,而又洩陽氣外出,往往會導致抵抗力下降而生病。同樣,秋天天氣漸冷,毛孔收縮。如果天氣剛一變冷就加衣服,面板沒有適應,就會導致抵抗嚴寒能力下降。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過多過早地增減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或驟降,出汗受風,容易感冒。但是,“春捂”“秋凍”絕不意味著受熱挨凍,而是春季做好保暖,腳、頸部、腹部和肩膀等一些部位應該多注意保暖。加減衣服標準以不出汗、外出稍微有點兒寒意即可,尤其是對於孩子和老人。判斷衣服是否穿得適合兩種辦法供參考:一是摸鎖骨,如果鎖骨是溫熱的,說明衣服穿得剛好;二是摸後背,如果後背有汗,說明衣服穿多了。
-
4 # 陽tianyuyang
天生四時,地生萬物
一退一進,一陰一陽
大自然
春去冬來,冬去春來
日日更新,月月交替,年年輪迴
亙古不變
喚醒大地之美
喚醒心靈之美
耐住以往
全力未來
祝福每一張笑臉
面向春天,讓生命從容綻放
-
5 # 師承之路
有。
“春捂秋凍”是中國民間的一句保健諺語,其意思:是勸人們春天不要急於脫去棉衣,秋天也不要剛見冷 就穿得太多,適當地捂一點或凍一點,對於身體的健康 是有一定好處的。中國是個四季特別鮮明的國家,季節變化對人體有著很大的影響。“春捂秋凍”從生物學、醫療氣象學觀點來講也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1春捂
春季是由冬人夏的過渡季節,通常是在3~5月份。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受春夏秋冬季節變化的影響,體內形成了很複雜的體溫調節機制。冬天,為抵禦寒冷,人體面板的血管、汗腺和毛孔都呈現出相對閉鎖狀態。冬去春來,毛孔逐漸從“冬眠”中甦醒過來,面板血管開始舒張,汗毛孔閉鎖程度相應降低。因而,春風較大的時候,儘管不是很冷,卻能長驅直入肌體內部,使人有“春寒凍人透心涼”的感覺。再加上春天乍暖還寒,氣溫雖然回升,天氣逐漸暖和,但北方冷
空氣還比較強烈。更何況經過了整整一個冬天,人體的“陰精”耗費殆盡,這時人的抵抗力很差。也就是中醫常說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雖然從外表上看,人體的精力很好,其實人的內在已經耗空了。過去農村有句話,叫做“春風抬老牛”。牛不是死於寒冷的冬天,而卻在春風中死去,其道理就是如此。因此,在“一個疾病多發的季節”,過早地脫去棉衣或穿得太少,就可能很容易著涼感冒或併發其他疾病。民諺“二月休把棉衣撤,三月還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很形象地告訴了我們春天該“捂一捂”!然而,從養生保健角度來講,春捂又該怎麼個
“捂”法呢?
1.1把握時機醫療氣象學家發現,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氣到來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風等,在冷空氣過境時也會驟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時機,應該在氣象臺預報的冷空氣到來之前24~48小時,再晚便是雨後送傘了。
1.2順應氣溫研究表明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
1.3注意溫差俗話說“春天孩子兒臉,一天變三變”。春天的氣溫,前一天還是春風和煦,春暖花開,剎那間則可能寒流湧動,“花開又被風吹落”,讓你回味冬日的肅殺。面對“孩兒臉”似的春天,你得隨天氣查化加減衣服。而日夜溫差大於8℃就是該“捂”的訊號。
1.4“捂”到大候捂著的衣衫,隨著氣溫回升總要減下來。而減得太快,就可能出現“一向單衫耐得凍,乍脫棉衣凍成病”。因為你沒捂到火候。怎樣才算到了火候?由於春天裡北方的冷空氣還比較強烈,它每隔幾天就要分成一小股、一小股南侵;冷空氣南下減弱後,暖空氣又乘機北上;如此反覆多次。醫學家建議:氣溫回冷要加衣禦寒,此後氣溫回升,則還得再括7~14天左右,尤其是體弱者。減得過快有可能凍出病來。
1.5“捂”對位置古人在長期的生活與勞動實踐中認識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中國古代養生家提出了春令衣著宜“下厚上薄”的主張,《老志恆言》明確指出:“春凍未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既養陽又收陰,與自然氣候變化協調一致,可謂“天人相應”。這也與現代醫學所認為的人體下部血液迴圈較上部為差,易受寒冷侵襲的觀點相吻合。
2秋凍
秋季是由夏入冬的過渡季節,通常是在9~11月份。隨著北方冷空氣的不斷增強,“白露”過後,陣陣北風吹來,氣溫逐漸降低。“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正是秋天天氣的寫照。一般情況下,秋天大致每隔四至五天,日平均氣溫下降攝氏一度,而一天之內則氣溫變化較小。正是因為初秋季節氣溫變化還不十分劇烈,即使不添衣或適當少穿衣也不至於外感風寒而患病。所以,秋天要凍著點好。可到底怎麼“凍”才正確呢?
2.1逐漸適應“秋凍”秋天的降溫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順應氣候變化,循序漸進的適應“秋凍”。從字面上理解,“秋凍”就是指秋天不要太快地新增衣服,要適當“凍著點兒”。中國很早以前就有“薄衣禦寒”養生法,明確指出“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同時,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因此,在秋高氣爽的天氣裡,少穿一點,有利於活動時及時散熱,也不會因汗溼而受涼。
2.2鍛練“凍”的能力適宜、涼爽的刺激,有助於鍛鍊耐寒能力,有利於機體逐漸適應寒冷的氣候環境。因此,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大自然的各種因素,如空氣Sunny、水等來加強身體鍛鍊,如①多做戶外活動,增強體質;②開窗睡覺,使呼吸道黏膜更多地接受冷空氣的刺激,提高機體調溫能力;③冷水洗臉擦身,增強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和抵抗疾病的能力等。假如在剛轉涼的時候就穿上棉衣,機體和寒冷接觸的機會減少,抗寒能力減弱。真正到了嚴寒的冬天反而不能適應。
2.3合理適度的“凍”凡事得有個度。我們不能把“秋凍”簡單地理解為“遇冷不穿衣”。《黃帝內經》指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又說“從之則苛疾不起,逆之則災害生”。由此可見,古人其實並不籠統地主張天熱了還要“捂”,天冷了還要“凍”。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當天氣驟然變冷時,適當新增衣物還是必要的。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反而會招災惹病。
當然,“春捂秋凍”只能是消極的防範措施之一,況且“春捂”和“秋凍”也並非人人皆宜,常常會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近年來,由於受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影響,氣候異常變化的情況時常發生,過去少見的“暖冬”、“暖(熱)春”、“倒春寒”現象頻頻出現,許多情況甚至使人們有一種始料不及的感覺,如何準確、及時調節人體與環境、氣候的關係也出現了許多尚待研究的新問題。所以要掌握好“春捂秋凍”的分寸。積極防病健身的方法是加強鍛鍊,提高機體的調節功能,增強人體的抵抗力,以進一步適應即將到來的盛夏炎熱和嚴冬的酷寒,這才是“春捂秋凍”的真諦和實現“少災少病”的前提。
-
6 # 二兩油
科學解釋倒未必有,自然規律倒是真。
春捂秋凍這個詞都是古人傳下來的,認為春天和秋天屬於天氣變化多端的季節,忽冷忽熱讓人沒有一點點防備,容易生病。
現代人的居住條件比過去要好的多,根據自身條件增減衣物即可,春秋季節出門多帶一件衣服,方便穿脫,沒必要太循規蹈矩。
但是,像體質比較弱的年紀比較大的人群,還是要注意一下,如果有心腦血管相關疾病的人,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溫差和衣服的多少會引發血壓升高等症狀。
-
7 # 腳下的藝術
你好,春捂秋凍是有道理的,不過並不能做過度了,當前是春天,要根據天氣適時添去衣服,同時還要結合身體情況來定,不能一味的去春天就是捂,秋天是去凍,機械的來做
-
8 # 珍愛君
這裡講到了事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延時效應。
春天來了,雖然溫度開始升高,但地氣仍寒,加上這個時期,溫度變化比較大,時暖時寒,而人體剛剛經歷過一個冬天的蟄伏,這時候身體的各項機能尚未恢復,需要多捂一捂。
而秋天正好相反,秋天到了,但地氣還熱。此時人體經歷過一個夏天,身體機能比較亢盛,不需要穿太多衣服就可以。
但由於天氣多變,具體情況還要具體看待。而且每個人都不一樣,加件衣服也沒有一個定則,還需要參考個人自己的承受能力來具體分析。
-
9 # 資料完善度低
春捂秋凍,是老百姓在幾千年生存環境中總結出來的。
春天,太陽從南迴歸線白北移,北半球由冷逐漸轉暖,汽溫慢慢升高。但在這過程中,由於受西北利亞較強冷空氣和大氣環流影響會有反覆,即"忽冷忽熱",故而在春天過早脫衣,我們機體調節適應不過來,就極易生病,故要悟;
秋天呢?太陽從北迴歸線往南移,天氣逐漸轉涼。在這個過程中,同樣有反覆,過早加衣,轉熱又脫同樣易使人適應不過來而生病是其一;其二,由於氣溫是逐漸轉涼的,不急於加衣,讓自已凍一凍,鍛鍊自已機體抗凍耐寒能力,提高自已抗凍防凍能力,少生病不是很好的養生手段麼?
故,春捂秋凍也是養生手段之一。這是古代人民長期的生存鬥爭總結出來的經驗,在今天也是科學適用的。
-
10 # 資料完善度低
"春捂秋凍"在中國主要是對生活在北方四季分明的季節變化的人群而講的。而對只有雨季和旱季的南方,如廣東海南等省卻不實用。
這是因為,當太陽從南迴歸線逐漸北移,北半球感受的光和熱逐漸增強,霜雪停止,冰雪開始解凍,寒氣釋放,大地增溫。而在這一過程中,有反覆,早晚溫差變化較大,溫度增高也是呈曲線緩慢上升的。而人此時,過早脫衣服,可能會因為溫度下降而不適,身體機能調整不過來,導致免役低下而致病,特別是體質較差者,更易感冒或患呼吸道疾病及引發其它疾病。故而要捂,就是不要過早脫衣服!要等天氣穩定了,才逐漸減衣,這也是養生。
秋凍,也是同樣道理,經過炎熱夏天,太陽由北而向南移,北半球光和熱減弱,秋季來臨,但是,北半球放熱、降溫也有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反覆。故而不要過早加衣服,還可以鍛鍊身體的抗凍耐寒的體質。故而要"秋凍",這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過程中的經險總結,也是"養生"的經驗積累。
回覆列表
我覺得“春捂秋凍”還是有一定的科學到理的。
“春捂”就是一個從冬天轉為春天的過程,由冷轉為暖。天氣雖然暖起來了,但是這個季節的氣候是多變的,一會暖一會冷的。有時候剛剛還是陰天,一會又出起了太陽,天氣變化無常。本來在冬天的時候,我們已經習慣了穿的比較多的衣服,如果在春天脫的比較多,或是脫的比較早的話,就會適應不過來氣候的變化而容易著涼,從而得病。所以在春季剛剛來臨的時候,要多捂一下,不要減衣服減的太快。這就是古人說的春捂。
"秋凍”這是一個由熱轉冷的過程,如果冬季剛剛來臨就開始加衣服的話,就使身體得不到冷空氣的鍛鍊,抗寒能力就會很差,到了冬季最冷的時候,就會很容易感冒。反之,在冬季來臨時,不那樣快的加減衣服的話,身體就會受到寒冷的鍛鍊,就會形成一定的抗寒能力,這樣的話到了最冷的時候就不會那麼容易生病了。這就是古的所說的秋天要多凍凍。
我個人覺得,其實古人說的,還是有一定的到理的,畢竟這麼長的時間得出來的結論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