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東來

    這個十六字真言據說是中華文明始祖黃帝的《道經》開啟的偈語。

    也可以理解成中華最早的文明開端。

    道德(儒)家的老子闡述它用的是“無為而治”。

    老子的道家徒弟楊朱對它的闡述是“一毛不拔”。

    老子的儒家徒弟孔子對它的闡述是“中庸之道”。

    孔子的優秀傳人仲長統對它的闡述是“一治一亂”。

    現代社會對這段話的闡述叫“生態平衡”理論。

  • 2 # Ai魚兒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就是人的道心很小,幾乎看不到,體驗不到,人心則是各種慾望爆棚,啥事都不往好了想,很危險,你想忽悠人也可以解釋說,人道心惟微就是大道幽微難明,人是很難體驗到的,說白了就是,人都是道心小到幾乎看不見,人心卻都能隨處可見,然而很危險。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解釋就是做事要精通,不要事事通,事事鬆,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做事公平誠信,而且一定要守住初心不動搖,這樣堅持下去,就能理解什麼是中道。或者理解成,只要竭盡全力,就能得到天道。不要四處出擊,想啥都明白,這樣會分散精力的,要對準一個目標,堅決不動搖,就能達到心裡想要的目標。給解釋成理解天道也行;理解成經過努力,實現理想也行。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八個字用大白話來說,就是握成一個拳頭才能達到目標。不要岔開五指四面出擊

  • 3 # 陳家森530

    這四句話出自“尚書,大禹漠"記載。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非常經典的語言,具有深厚的哲學思想和育人的內涵。要解釋這四句話只有用最普通的老佰姓的話才能說請楚。人心惟危道心性微兩句話最為重要,人心惟危是說人心是自私的,貪婪的,所以是危險的!道心是符合自然規律的,是正確的,但與人心相比是微弱的!比如說一個官員貪蝕的開始,在收到別人送的弟一筆金錢的時候,他的內心是矛盾的,線送到面前他會有一種自豪成就感,感到收下是應當的,但還有一種心理就是我不能收,如果收了以後被髮展那就成了以權謀私,成了犯罪,這就是道心!但道心是微弱的,它終將戰勝不了人心。人心的自私貪焚是強大的!這名初次接受送禮的官員最終是人心的貪腐自私戰勝正義的道心,收下了錢財,使他一步步走向了犯罪的深淵!惟精惟一,是講修心之法,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止於至善。允執厥中是說要中,要居中守正,要不偏不倚!

  • 4 # 王煦育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執厥中”出自儒家古文《五經》中的《尚書、大禹謨》。這十六個字源自於堯舜禹禪讓故事,這十六個字說明,人心險惡難測,道心微妙居中,惟細惟精,是道心心法,只有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國家。觀今宜鑑古,歷史就是一面鏡子,王朝的興哀,國家治理的得失對今天的社會來講,仍有借鑑意義,這就是時代意義所在。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產生,發展,衰亡的過程都要一個時間段,也就是所謂的“天命”。上古時期,中國著名的三皇五帝時代,也就是古稱的堯,舜,禹時代,古人們尊崇的國家治理模式,部落首領的選拔機制,是實行的是禪讓制度,讓德行高尚的人,成為部落的首領,率領部落及族人,按照既定的生產生活方式。

  • 5 # 紮根—半醫仙居

    就是人要向道德看齊,如果人人講道德,社會就和諧了。這不僅是王陽明說的話,還是孔子說的。所以,儒家提倡這種做人標準,都管好自己,也就天下無戰事了。

  • 6 # 弘道

    這是一個好問題。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就是因為其中的核心思想是永恆不變的,這段話就是這樣的真理性認識。道心是精微和不變的,人心則是善變的,只有讓善變的人心時時服從於不變和精微的道心的人,才能成為是一個智慧的人。

  • 7 # 星鏈巡航

    世間亂像,正邪兼舞,淫慾重重,趨之若鶩,東西飄搖,陰晴時移,明暗倏忽,律呂幾微。唯有堅守信念,一以貫之,才能有始有終。

  • 8 # 田野4616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是儒學乃至中華文明的著名“十六字心傳”,語出《尚書·虞書·大禹謨》。這段話講的人心道心其實是人精神本體的一體兩面。人心世俗,"危殆而不安"(朱熹語); 道心本真,"虛靈知覺,一而已"(朱熹語)。人只有守住精微而一的道心,才能使人心的啟用符合於道心,中( 四聲,動詞)道而行。

    世俗人心充滿貪慾,慾望不能滿足時便躁動不安,一個慾望滿足了又有新的欲求,無度無距,其後果便是"危殆";而本真道心精一而中正,依道而行,自然而然,其結果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人心只有在道心的引領下中道而行,才能實現真正的和諧快樂,自由自在。

    一個人要想自由自在,幸福快樂,根本途徑就在找回自己的本真道心,用祂引領自己的言行意態,不受慾望之心的驅使而貪婪無度從而失控。這就是這“十六字心傳”的當下現實意義。

  • 9 # 以史為鑑漫浸生活

    我覺得人性是不變的,從句語的理解來說古今通用,主要還是擺正個人的心態。在當今這個技術環節和手段突飛猛進的時代,還原我們的本心,利用我們的良知履行好自己的使命。

  • 10 # 李民傑

    傳說中子思作《中庸》根本目的就是擔心道統的流失 ,而用中庸銜接回這堯舜16字真言。即儒家很重視的守中與守和的修証了。

    至於其中一個,簡單一點和粗淺一點的解說,就像道心與人心之間的執守。

    如果說的更世俗一點,這就是與情緒慾望相處的修証。

    如在靜時守中,動時守和,靜存動察等概念了。

  • 11 # 歷史神預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出自《尚書·大禹謨》,是中國文化傳統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中華民族的文化核心與靈魂。

    《尚書》是中國曆代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政治課本”和理論依據。自漢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很有影響。

    《尚書》包括了虞、夏、商、週四代皇室文獻,有十種體裁:典、謨、訓、誥、誓、命、徵、貢、歌、範。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佈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話。

    我們在歷史中汲取寶貴經驗,深刻思想,根據古書中的記載來完成文化的傳承。同時,我們也在運用這些創造歷史。

    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聖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於虐政,備受痛苦。為救危世,感化當世人君,史官作《書經》一書,希人主得堯、舜、禹、湯、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堯、舜、禹、湯、文、武之治。因此,闡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書》的第一要旨。

    其二,在明賢臣事君之道。

    周室東遷之後,人臣之事君,遠不如往古,亂臣殺君之事屢見不鮮。史官作《周書》,記古賢臣事君之道,以使後世取法。《尚書》 主要記錄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傾向,是以天命觀念解釋歷史興亡,以為現實提供借鑑。這種天命觀念具有理性的核心: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其三,德治愛民主張影響後世。

    漢代儒家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主張德、力並重。既要重視道德,也要重視國家的實力。

  • 12 # 任緣中

    一樣的意思,換一句話就好明白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世尊在流傳下來的經典中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所處的時節是在減劫。顧名思義,人壽每百年減一歲,由八萬歲減至十歲,稱為減劫,地球上的人共積惡業所感,物質環境每況愈下,道德人文世風日下。

    孔子出現的時代,已然禮崩樂壞。王者之跡息而春秋作,流傳下來的治政,上古道德不講了,中古仁義將亡了,諸侯術力攻伐,強凌弱,眾暴寡,於是乎夫子決協六經,整齊百家,希望社會止惡揚善。與孔子同時代,楚狂接輿說“今之從政者怠而”,佛家形容勢頭如滔滔江水不可阻擋,如“大勢至”,什麼勢頭?大家不認道德,不重倫理因果了,都向威勢術力低頭,而許由楚狂這些人不願意“同流合汙”,我不認同,寧願遁世無悶,選擇做隱士。所以《史記伯夷列傳》排在第一,講的是諸隱士之流“不擇手段,實現最高道德。”而孔孟之行,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要做“中流砥柱”要“逆流而上”,所以孔子以下,一直延續到滿清,教化的重中之重一直是“四維八德,禮義廉恥”,人可以不識字,但是不能不講孝悌。

    社會是雜染所聚,大部分人的心是不定聚,遇善則善,遇惡則惡,於此世界,善少惡多,千百年來中國士大夫階層常舉“憂患意識”,何以故?人心大壞,悟已往之不諫了。從家庭到社會,當前已經三代遠離聖賢教育了,社會風氣靠不住,過去的時代可以,社會是士農工商,現在是商工農士,誰有錢聽誰的,讀書人迷信科學,不講倫理因果,則知識用來造惡,那個“士”也要顛倒過來念,知識如“糞土”,遊戲男女直播受寵,儒釋道法宣講不能,所以即便孔子再來,今天的時代,也只好做隱士。

    故此,隨順“人心”(社會風氣)就危險了,“道心”(聖賢教誨),“微”乎不見,若隱若現在世間,也快消失的差不多了。

    善根深,福德厚,對於聖賢之學能接受,不容易。路子怎麼走?不要抱怨社會,怨天尤人,禍福無門,自然感召。專精一門,選擇一部經典,讀上三千遍,熟思惟之,心就定了,一心不亂,不再去攀外面的境緣,因為好醜起於心,迴轉過來,反聞自性,“當自端身,當自端心,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

    把“人心”換成“道心”,就是“修道之謂教”,不可須臾離也,孔子讚歎顏回“三月不違仁”,心安住了,生死自在。功夫即便差點,如子路一般,修養功夫到了,臨命終時,心不顛倒,也可以自在往生。“允執厥中”,起心動念處下功夫,空有兩邊不執著,不取不捨,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

  • 13 # 澡雪堂主談國學

    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我們,這段話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各種新事物層出不窮,這對我們的誘惑是非常大的,因為這會將我們潛在的貪慾越來越多的激發出來,這就是“危”,很大的一個隱患,如果不盡快以“道心”來化解,我們遲早會被自己的貪慾徹底乾淨的吞噬掉。

    後來他解釋說,七十二絕技是殺人的,有戾氣,而佛經則是慈悲度人的,充滿了祥和之氣,所以練習殺人技的同時,必須誦持相應的佛經來化解,否則就會反被絕技中的戾氣所傷。

    實際上在掃地僧說這番話的時候,蕭遠山和慕容博已經被自己所練的絕技傷到了,而且這種傷痛都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包括那個胡僧鳩摩智,也是傷痛難忍。象這種情況就屬於失衡,戾氣一家獨大,不受制約,最終氾濫成災。

    我們這邊被生活壓力吊打,那邊被各種誘惑針刺,所有這些都把我們推向一個方向——去掙更多的錢!所以不斷有人隨時準備著以身涉險,期盼著能發現一條投機之路而一夜暴富,心裡都燃燒著一團貪婪之火,隨時都有可能將我們化為灰燼,這不是“危”又是什麼呢?

    所以科技越是進步,物質越是發達,我們就越是需要“道心”這根定海神針來制衡我們這顆狂野的心,這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時代意義。

    怎麼來達到這個境界?後面講“惟精惟一”,這就是古人傳給我們的無上法門,“精”者純淨無染,“一”者一以貫之,也就是說,我們要找到一個方法,用它來淨化我們的內心,而且不是偶爾的淨化,然後就完事兒了,是要不斷的保持這種純淨狀態。

    這就意味著,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需要從“百忙”之中抽出一些時間了,千萬別說自己抽不出來,因為只要是真心想做的事,總會找到機會,千萬不要對著自己“裝睡”,那樣受傷害的只能是自己。

    “誠”就是心無雜念的去做一件事,是過程,“信”就是“誠”的結果,陽明先生講“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工夫。”這個“主意”就是“誠”,以“誠”為主意一以貫之,“工夫”就是“信”,只要足夠的“誠”,工夫自然講信用,會用“精”來回報我們。

    所以一個“允”字牢牢嵌在這兒,保定乾坤,能讓我們“執厥中”,“中”就是平衡,在貪婪與奉獻、汙穢與純淨之間保持平衡,讓我們不至於迷失在這物慾橫流的花花世界之中。

    二十一世紀人類最大的危機是信任危機,國與國之間不信任,家與家之間不信任,甚至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朋友夫妻之間都充滿了信任危機,信任危機就是安全危機,人人每天在做事的同時,還要防著他人,提防著隨時都會射向自己的明槍暗箭,這樣的生活怎麼會有幸福感?

  • 14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我來解釋一下?

    人心惟危 :一般認為危是危殆危險,但與道心之微來講,應當是高大之危(巍),有危殆之義,但不僅於此,按說道心才危(巍),此處反言之,正是指正人心的企奢貪魘無有止境,難以叵測,反而視道心為微不足道(精微而難入於人心)。

    道心惟微:說道心精微當然不錯,但卻極廣大的,無所不在,人們往往視而不見,日用之而不察,因而遠之忽之!

    合而言之,"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惟精惟一:精謂不雜,知人心危專致於道心之微,融會貫通於日常生活中;一不間,持之以恆,如孔子言:"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允執厥中:上面是言則,此處則是行取,自我立志,堅定不移,中道而行。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合而言之:"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所以這16字易知難行: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欲解其義,必須《中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自信獨立,才是活得漂亮的最大資本”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