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常州子觀心理工作室

    我嘗試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陪孩子寫作業”這六個字,結果有三百多萬個相關結果出來,我從第一頁上挑了幾個有代表性的段子:

    “婚前是淑女大聲都不會,現在瞬間就是潑婦一般,每次寫作業聲音能吼到劈叉爸爸說你起來,結果五分鐘後比我還大聲,我倆只能互相中場休息,告訴自己耐心耐心溫和溫柔”“陪兒子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後心梗住院了,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命重要,作業什麼的就隨其自然吧。”也有家長們感慨的:“去廁所、作業落學校、沒有筆寫這些我們小時候的慣用伎倆現在的孩子們依舊在用!”

    當然,也有一些無奈之下使用武力的家庭。

    說實話,這些雖然是段子,可能會有誇張和搞笑的成分在,但我看了之後仍然覺得挺難過的:孩子們本應該快樂成長、快樂學習,父母們本應該好好享受養育孩子的滿足感、成就感,而父母和孩子本應在一起共享親子樂趣、親情溫暖!

    然而目前在中國,孩子的學習和作業對家庭尤其是對親子關係的殺傷力,可能已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網上有一段我認為總結很精闢的話:毫無疑問,陪娃兒寫作業,不僅是讓當代女性快速衰老的真正元兇,更是破壞親子關係的第一殺手!其實我還想加上一句:也是破壞婚姻關係的殺手!

    在我的諮詢工作中,經常會聽到媽媽們這樣跟我說:姚老師,你是不知道,我這兩年老得特別快,你看我現在這樣子,很憔悴很老吧?我跟你說,我以前也是很愛美的,每天練瑜珈,每天跳舞的,同事和朋友們都誇我漂亮的,可自從陪孩子寫作業,我就什麼都顧不上了

    有趣的是,這個時候如果你仔細觀察坐在媽媽身邊的孩子的表情,那一般會有幾種不同的畫風:要麼是低頭不語,一副準備挨批的怕怕的樣子;要麼是波瀾不驚,面無表情,嘴巴緊閉,一副事不關己、“打死不開口”的樣子;還有呢,是頭扭向一邊(當然是和媽媽反方向的那邊),不屑一顧的樣子,更有孩子會小聲嘟噥:哼,活該,誰讓你管了!一副深仇大恨的樣子!

    大家可以根據媽媽們的敘述和孩子們的反應想象一下:這樣子的家庭裡,可能每天都充滿著焦慮、壓抑、對抗、吼叫

    但是我相信,在孩子作業這個事情上,孩子無心為難父母,父母更是無心為難孩子,之所以走到劍拔弩張或“老油條”的地步,只是因為父母們缺少了一些有效陪伴的方法。

    在這裡,我將對家長們在陪伴孩子作業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具體問題逐一做詳細分析,並給出方法。

    我們先來講一講大家最想要解決的那個問題:如何讓孩子自覺做作業。很多家長會抱怨:熊孩子回家第一件事情是吃,然後是玩兒,你不催他/她三五遍,他/她絕對不會自己主動開始做作業;而且,作業過程真的就如以上描述的那樣,你推一下他/她動一下,甚至動也不動怎麼辦?

    我們說,有效的方法一定是建立在充分地、正確地瞭解原因的基礎上的。

    所以我們首先就以上段子中的場景來分析一下,孩子們在那些場合下,比如被父母輪番地咆哮幾個小時,甚至是被父母一頓胖揍,用上廁所、忘記帶作業、沒有筆等方式來回避做作業,這些時候,我們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想一想,他們當時會是什麼感覺呢?我想可能會有厭煩,會有害怕,但又有不得不做的無奈

    所以,很可能孩子每天很早的時候都在擔憂做作業那一刻的到來,他們一定不會比家長們更好過!他們肯定也很羨慕那些能順利地做完作業,一家人開開心心地有說有笑地的同學們。可是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呢?他們這些行為這些狀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我想許多家長可能想都不會想,會脫口而出“就是態度的問題”!

    沒錯,大多數作業不順暢的孩子在對待作業的態度上出現了偏差:本應該由孩子自己主動完成的事情,現在變成了在父母的監督甚至逼迫下才能完成。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呢?家長朋友們可以花一點點時間思考一下。

    因為孩子對做作業這件事情失去了原本應該有的興趣,甚至是產生了牴觸情緒。為什麼?

    我從諮詢工作中做了一下總結,大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思考和對比自己家的情況:

    第一, 可能是迫於老師的壓力(我知道現在老師們會將作業發給家長,也會要求在家長群裡彙報作業完成情況,所以家長們的作業壓力不亞於孩子,甚至壓力比孩子還大),也迫於社會競爭激烈帶來的焦慮,家長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恨不能替孩子去學去打拼,這樣呢,在孩子的作業上,就顯得比孩子還積極、還主動,不知不覺中就把孩子的作業主動權搶到了自己手裡,喧賓奪主了,導致孩子對作業無感。換句話說,其實家長對孩子作業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對自己作業的態度!就像是抓沙子,家長抓得越緊,孩子的自主性跑得越快;家長適度鬆手,孩子們會越來越有自主性。作業這件事情,到底是誰的?誰是第一責任人?毋庸置疑,學習是孩子的,作業當然也是孩子的事情,孩子需要學會為他自己的作業承擔責任,而父母的職責是:提醒、幫助和驗收。

    但如果在這件事情上,父母衝到了孩子的前面,去搶著做了第一責任人,什麼是“第一責任人”,第一責任人就是決定什麼時候開始做、怎麼做、什麼時候做完,以及負責做出來的質量。那我們試想想看,爸爸媽媽都把這些安排好了,孩子會接收到什麼樣的資訊:“做作業根本就不是我的事,是父母的事,我做好與做不好,跟我沒有關係,反正父母會來安排,會來負責的。”

    那麼帶著這樣的心態去做作業,孩子會是什麼感受?味—同—嚼—蠟,就像是吃別人嚼過的甘蔗,太無聊了,沒勁極了!大家看,這個時候,一個被動的、欠揍的、不愛做作業的小孩兒就成功地被“培養”出來了,是不是很容易?

    第二, 家長們因為太害怕孩子的成績落在別人後面,所以絲毫不敢懈怠,更不敢冒險,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嘗試獨立,久而久之,孩子放棄了獨立自主的嘗試,徹底依賴父母,而父母們更加堅信:孩子的學習和作業離開了我是萬萬不行的!所以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總是儘量近地靠近孩子,充當監工的角色,比如看到孩子轉了幾下筆,會呵斥:還不快點做,一會兒又該晚了!看到孩子咬了一下手指,愣了一下神兒,又會跑過去敲打:嘿嘿嘿,幹嘛呢?快點寫!其實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哈,如果您的主管經常在您工作的時候這麼看著您,時不時還來敲打一下您,您會是什麼感覺?覺得特討厭特沒勁對吧?尤其是感覺這個事情似乎我怎麼努力都不像是我主動在做,怎麼做都覺得是在別人的命令下完成的,自己的主動性被完全抹滅了,是壓抑的狀態。所以家長們需要給孩子足夠的信任,相信他們在學習和作業上能夠學會獨立自主。就如同寶寶們走路一樣,最開始的時候,他們都不會,走不穩,跌跌撞撞,需要大人們的幫扶才能邁步行走,但除了幫扶之外,父母們總是利用一切機會嘗試放手,鼓勵寶寶自己行走,因為父母們都堅信:寶寶們一定會很快學會自己獨立行走的!父母這樣子的對孩子的信任,對孩子來說,真的非常非常寶貴,那是孩子的動力、自信心、力量和勇氣的源頭,我們回想一下,是不是在我們很無助很害怕不確定的時候,只要有一個人,尤其是你最敬重的人對你說一句:你行的,我相信你可以的!只要這一句話,你就一下子有了動力了!

    所以說,其實要想讓孩子們能自覺地做作業,家長們的做法很簡單:

    1, 在孩子有家庭作業的第一天,就坐下來很認真地跟他/她明確責任:“寶貝兒,作業呢是你的事情,由你自己來決定怎麼做,以及什麼時間完成,爸爸媽媽只負責幫你講你不會的題目,以及幫你最做後的檢查。我們每晚八點鐘需要上床睡覺,你覺得我每天幾點鐘來幫你檢查作業比較合適呢?”

    這句話想要傳遞出來的態度是:作業是你的,什麼時候開始做、怎麼做、什麼時間做完、做的質量怎麼樣,都由你來決定!爸爸媽媽負責三件事情:一是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來幫助你;二是檢查作業是否按質按量完成,如果是,那麼簽字,不然不簽字;三是每晚八點必須上床睡覺,如果你八點鐘還沒有完成作業,那麼你也必須上床睡覺,至於作業怎麼辦,你自己想辦法;但如果你六點鐘就完成了作業,那麼剩下來兩個小時,你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2, 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放鬆的作業空間。如果你在家裡看電視劇、聽音樂,那麼你的孩子恐怕是需要花很多精力去抵制電視機或電腦的誘惑,才能開始投入作業;但如果你也在專注於自己的事情,比如看書、工作、家務等,那麼孩子就比較容易被你帶動,很自然地開始自己的事情。

    3, 幫孩子維護放鬆愉悅的作業體驗過程。如果你的孩子在作業時總是受到催促甚至斥責,那麼,他/她一定是想到作業就頭痛;如果你的孩子在作業過程中遇到難題總是被罵“你怎麼這麼笨!”那麼久而久之,他/她一定會認為自己真的很笨,無論怎麼學都學不會,還不如放棄!相反,如果每次遇到困難,比如不會做的題目、作業超時等,他/她都能找到原因,並找到有效的應對方法(或者是在父母的幫助下找到方法),那麼他/她一定會越來越有信心,越來越喜歡上作業的過程。

    如果你能做到以上三點,我想您的孩子一定會有所變化,試試看吧!

    先處理情緒,再做作業,效率翻倍

    我們一起來聊聊孩子在作業過程中的“卡點”,也就是作業卡殼,比如,一道題講了多遍,就是不會;10分鐘的作業量做了一小時都做不完;一篇課文背了一晚上也背不下來

    這種時候,我們家長們可以做點什麼,能夠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卡點”,重新回到作業中去?

    網上有一段一度被熱傳的“小女孩背乘法口訣”的影片,分享到這裡大家看一看:

    不知道看完這個影片,大家是什麼感覺?

    我第一次看這個影片的時候,感覺特別地憤怒,有強烈的想要制止家長的衝動;也感覺特別悲哀,覺得這位家長的做法實在太過殘忍,很想要去擁抱這個小女孩兒;同時又特別感慨:“沒文化,太可怕”!當然,這裡說的“文化”,指的是:對孩子心理特點的認識和了解。我當時在想,如果這位家長知道他的行為可能帶給孩子的後果是什麼的話,一定也是痛心疾首,後悔莫及。

    我們一起去看看,這一經歷可能帶給小女孩兒什麼樣的影響。

    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小女孩在整個過程中的面部表情,尤其是眼神的話,你一定會感受到她當時的感受:有背不會口訣的著急,有被大聲呵斥的緊張和恐懼,還有被嘲笑的羞恥

    我們展開想象,推測一下這個小女孩兒在經歷這次的乘法口訣背誦之後,心理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在這之前,背誦可能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背誦的過程是充滿好奇的,像闖關遊戲一樣充滿挑戰的樂趣,挑戰成功後是滿滿的成就感、喜悅感。

    但是這次之後,背誦對於她來說,可能已經與緊張、恐懼、焦慮、痛苦、羞恥這些感受緊密聯絡在一起來了,當然,沒有人會喜歡這樣的感覺,所以她可能會本能地抗拒背誦,尤其是乘法口訣的背誦;如果這樣的經歷或感受持續發生,發酵升級,這種抗拒還會延伸到其它科目的背誦上,比如語文、英語,甚至是延伸到對所有新東西的學習上

    大家看哈,一個厭學的“笨”小孩兒就是這樣長成的。

    在我的諮詢中,幾乎每一個厭學的孩子,或者是班級裡的所謂的“差生”,幾乎都曾經經歷過一次和多次類似的情境,比如被指責甚至嘲笑“笨”、在考試失敗或遇到學習困難時,被懲罰

    像影片中這個小女孩兒一樣,在學習或作業過程中卡在某個點上的情景,我想幾乎每個孩子都有經歷過,我們可以去看看,那個當下,孩子們正在經歷著什麼?

    家長們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在工作中是不是也會遇到類似的情境?我們可以回憶一下一般什麼情況下會進入那樣的狀態?

    一是疲勞的時候,腦子滿滿的、混沌的、轉不動了,這個時候就沒有辦法有效產出;二是思維不小心進入“死衚衕”的時候,也就是你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鑽進牛角尖了,思路無法進行擴散,越鑽越深越無法自拔;三是壓力過大,過度緊張的時候。我們知道,適度的緊張可以促使我們保持專注,但是如果像影片中的小女孩兒那樣,多次失敗加上父母施壓,緊張程度已遠遠超出了正常的範圍,就會越緊張越出錯越沮喪,到最後崩潰;四是難度過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很多時候,我們會更傾向於做自己拿手的事情,因為在那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能感受到放鬆,還會感受到成功的自信和喜悅;而一旦去做一件自己沒把握甚至完全不會的事情時,就會本能地後退、逃避,沒有辦法進入狀態。五是對一件事情缺乏內在動力的時候。所謂的內在動力,是指內心裡支撐我們去做一件事情的信念。比如一個人喜歡錢,那麼掙錢這件事情對他來說是就有足夠的動力,無論多麼辛苦,多麼艱難,他都會很有熱情地去做;比如我想要考試進入前三名,那麼學習這件事情對我來說也是有足夠的動力的;但如果一件事情我既不喜歡,也不認為它有意義,比如被父母或老師強加的課外作業,我不喜歡,而且我也不認為這個課外作業能對我起到什麼作用,那麼我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可能就完全進入不了狀態。這些狀態很多時候可能不是單一出現,而是一層層遞進出現,或是同時出現。

    一般這個時候,您最想要的是什麼呢?或者說,您會做點什麼可以讓自己順利回到有效的工作狀態中呢?

    我首先想是希望得到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援吧。在這個時候,如果有人過來對你說:我知道你現在是卡住了,我懂的,慢慢來類似這樣子的話語,會讓我們感覺安全放鬆,幫助我們平復一部分焦躁、無力的情緒。

    所以,當發現孩子陷入這樣的狀態時,家長們第一時間要做兩件事情:

    第一,提醒孩子他/她目前的狀態。可以是事實的陳述,比如:我發現這道題你已經做了半小時了,是不是遇到困難了?

    也可以是自己觀察的表達,比如:我感覺你好像沒辦法進入狀態哎?

    第二,提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當然,如果孩子需要,您可以跟他/她一起去逐步拆解問題,並找一解決問題的方案。

    比如,對於疲勞和思維進入“死衚衕”的狀態,最迫切需要的可能是暫停,休息:從作業中暫時脫離出來,小睡一會兒、運動一會兒、做個小遊戲給身體和大腦注入新的能量,重新回來就會不一樣;或者是切換“頻道”,先去做另一個科目的作業、背背書、寫寫字,換換腦子,再回來,狀態也會不一樣。

    而對於過度緊張而導致的卡殼狀態,我想大多數情況下家長們是掌握著主動權的,這個時候只要我們停止施壓,去安撫一下孩子,大多數情況下,孩子會慢慢放鬆下來。

    對於因為難度過大而無法開始的作業,可以去跟孩子一起評估“難度”形成的原因:是因為還沒有學這個知識點?還是因為已經學了,但他/她沒有熟練掌握?如果是這個知識點還沒有學到,那麼很可能老師只是想要提醒同學們提前預習一下,做好預習就好;如果是已經學過的內容,只是沒有掌握好,那麼可能需要及時去補習相關的知識(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的方式,帶來的直接的好處就是:讓作業成為檢驗知識點掌握程度的工具,學得更紮實。)。

    而最後一點,關於內在動力的問題,之後我們會有專門一節來詳細講解:如何保護和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這裡簡單的提醒是:在孩子的學習安排上,家長們切記“孩子為主,家長為輔”的原則,我經常用的比喻是: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孩子是大老闆,家長是小秘書,決定由大老闆做,小秘書做好提醒、幫助和後勤就好。

    有些家長朋友們可能會說:孩子作業那麼多,哪有時間去暫停休息,去補習沒有掌握的知識點,去處理情緒啊?也曾經有朋友跟我講:我想要讓我的孩子自主高效地學習、作業,但是我沒有耐心去按你說的方法去做!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生孩子、養孩子,是一次長遠的修行,急不得,也快不得,它是由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行為累積而成;而且,父母們在這一趟修行中需要一次又一次挑戰自我、完善自我,比如不斷的學習養育知識、練習足夠的定力、足夠的包容、足夠的耐心

    與一次兩次作業相比,教會孩子方法,培養孩子習慣,練習他/她識別自己的情緒狀態(“我現在怎麼了?”)、及時有效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的能力,會更重要!因為這些能力、方法和習慣將陪伴孩子一生,甚至是奠定他/她一生的生活狀態基調,決定他/她的人生格局!

    當孩子掌握了這些方法,具備了這些能力,作業自然不再是問題。

    掌握“套路”,及時識別並有效的陪伴孩子的情緒!

    這裡聊一聊家長朋友們怎麼識別您家孩子的情緒狀態,以及當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家長的哪些做法是無效的,哪些做法是有效的。

    如果孩子在作業過程中“卡殼”了,也就是狀態不對了,有了情緒了(以下我們提到的情緒都是指負面情緒),我們需要先去處理情緒,再去做作業,這樣孩子的作業效率會翻倍。

    可能很多家長會問:我知道要先處理情緒,可是怎麼才能判斷我的孩子有了情緒?當我確認了孩子已經陷入情緒中了,具體要怎麼做才能幫助到他/她及時調整過來呢?僅僅暫停、休息、放鬆好像不是長久之計哎。

    如果我的孩子頻繁地被情緒干擾,比如每天都狀態不好,那怎麼辦?我要怎麼做能幫助他/她擺脫情緒的困擾呢?

    第一個問題:怎麼識別孩子的情緒狀態。很簡單,只要您足夠了解您的孩子,知道他/她的平常狀態是什麼樣的,那您就能很快地識別出他/她的反常狀態。比如,一個特別愛跟媽媽叨叨的孩子,突然一天放學回來很沉默;一個平時作業速度很快很順利的孩子,突然一天作業明顯進度很慢,還心事重重;再比如,我們上節提到的,作業過程中明顯感覺到孩子陷入停滯狀態識別相對來說很簡單,我們不多贅述。

    第二個問題,當我們已經知道了孩子陷入情緒中了,家長們怎麼做能幫助他/她及時調整過來?我們先來說這個時候,家長們哪些做法是無效的,甚至是起反作用的:

    1、“拒絕式安慰”。我估計生活中有90%以上的家長朋友們,在這個時候會試圖勸慰孩子:“別在意別難過、別生氣、別傷心、別緊張、別太在意”;或者是“這有什麼呀”“這有什麼好難過(生氣/傷心)的?!”

    這兩種迴應方式的潛臺詞是:我無法理解你為什麼會難過(生氣/傷心/緊張)!我認為你不應該出現這樣子的感覺!你這樣的感覺是錯誤的!——否定孩子的感受,可能會讓孩子對自我感覺產生質疑,就像是說:我明明感覺到痛了,然後我告訴你說我很痛,但是你卻一直跟我說“你不要痛”“你不應該痛”!那我可能會更加混亂,還有不被理解的委屈、傷心,大一點的孩子呢,會覺得“跟你說了也是白說,反正你也不會懂,下次才不跟你說呢”

    2、 跟孩子講道理。說“你要大度一點”“你要堅強一點”,這種道理在理論上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我們知道:信念決定了情緒,如果你能心胸開闊不計較,就不會有生氣難過等情緒。

    但是這種道理的講解需要找準時機,比如你在孩子情緒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而且你們之間的關係也還不錯、他/她對你有信任,就可能會聽得進去你講的道理,也會認真思考和接受。但如果你在他/她的情緒正激烈的時候來跟他/她講這些道理,一般是沒有用的,反而會讓他/她覺得你在批評他/她、拒絕他/她,會變得更煩躁。

    3、 家長們在進行了安慰、講道理後,發現孩子仍然平復不下來,這個時候大多數家長會失去耐心,開始變得焦躁,甚至憤怒,軟的不行來硬的,可能會呵斥、威脅、恐嚇,甚至體罰:“再哭我關你小黑屋!”類似的話您是不是也經常用?這時候,孩子往往會迫於父母的壓力,暫時平靜下來,但後果很可能是:孩子暫時將沒有處理的情緒壓抑回身體裡了,過不了多久,這個情緒會再次回來,比如因一點小事就爆發了,甚至是莫名其妙地情緒爆發。

    我們列舉了這麼多的無效的做法,究竟哪些做法是有效的呢?

    1、 當我們意識到孩子陷入情緒的時候,第一時間需要做情感上的“共情”。

    什麼是“共情”呢?從字面上可以解釋為:我和你擁有共同的情感。也就是:我理解你,懂你,也接受此刻有情緒的你!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這樣說:你看起來不太開心/有些緊張/很生氣或者是我感覺你不太開心

    這樣說的好處有:一是可以讓孩子感覺到有人瞭解他和懂他,這個時候能感覺到有人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讓人適度放鬆,感覺踏實;二是可以開啟孩子的話匣子,給他/她一個出口,把情緒講出來。孩子可能會說:哎,是啊,今天,就算是他不說,我們透過這樣的問話可以替孩子表達出他/她的情緒。悶在心裡和說出來,那感覺是不一樣的,說出來,情緒就釋放掉了一半。

    這些詞語聽起來很理論,我舉一個例子來解讀。最近我有一個10歲的小來訪者,他來求助的原因是:他最近總是容易發脾氣,比如在學校,老師批評了他一句他就會突然地大叫,踢桌子,甚至撞牆;在家裡也是,跟媽媽發生衝突的時候會拳打腳踢。在諮詢室裡我們會進行這樣子的對話:

    我:那個時候你也很難受很害怕,又不知道該怎麼辦吧?(引導他靠近情緒,把他無法說出來的具體的感受幫他說出來,這個時候他會覺得:哎,她懂我哎,她理解我當時的感受哎)他:嗯。我:就像是被一個東西控制住了,你不想那樣做,但是又不知道怎麼停止?(繼續進一步幫他說出他沒能說出口的更深層的感受,而且表示理解他當時不是故意的,是身不由己的,我們的信任關係可能在這兩次的問答中就開始慢慢建立起來了,孩子覺得跟她聊聊我的難題是有解決希望的,會願意聊下去)他:嗯。我:那是個什麼樣的東西?它長什麼樣子?你能把他畫出來嗎?如果我們給它取個名字的話,你會叫它什麼?(引導他去把抽象的感受,具體化、形象化,並呈現出來,讓心底裡壓著的感受有一個出來的通道;)他:(想了一會兒)黑黑的一團叫它小黑(當那個讓自己感覺無力、害怕的東西真真切切地呈現出來時,那東西就變得不那麼可怕了,可掌控了)我:它一般什麼時候會來?(幫著孩子去了解這個陌生的讓他害怕的情緒的特徵,去熟悉它之後,無力感恐懼感就會消失)他:在聽寫和口算的時候(這是兩門他最害怕的測試科目,每次遇到這兩個科目測試的時候都會特別緊張,害怕考不好)我:嗯,每當這個時候小黑都出來搗亂,那我們想一想,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他出來,但又不讓他搞亂?(引導他思考怎麼應對這個情緒,或者叫怎麼管理這個情緒)他:(狡黠地笑了)它來的時候,我就一個人坐一會兒,大口喘氣兒,把它喘出來

    大家看哈,孩子們都是具備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只要我們幫助得當、引導方向正確,他們是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的。在孩子的情緒問題上,最厲害的專家不是家長也不是老師,而是孩子自己!家長們要做的是正確的引導。

    以上給到家長朋友們的其實更像是一個“套路”,您在家可以按照這個“套路”去幫助孩子,一般不是很嚴重很複雜的情緒都可以從根本上幫孩子處理好,同時也教會孩子在遇到情緒時可以怎麼做,也就是情緒管理的能力。

    第三個問題:如果您的孩子頻繁地被情緒干擾,比如每天都狀態不好,我們按照上面講的“套路”做了陪伴,但無效或者效果不明顯,那麼我們可能需要警惕兩種情況:一是孩子的情緒問題沒有找對解決方法,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處理;二是孩子可能有“歷史遺留”的情緒累積,現在處於持續爆發的階段。這個時候,我還是建議家長們帶孩子去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幫孩子建造自己的“發電站”,做動力滿滿的“小火箭”

    什麼是“發電站”呢?一個能夠持續輸出動力的系統。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動力不足;做作業像擠牙膏,父母或老師擠一點出來一點,不擠就沒有——沒有動力。

    沒有父母或老師喜歡做那個擠牙膏的人對嗎?其實孩子也不願意做那個被當做牙膏來擠的人。

    那麼,父母怎麼做,能幫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動力系統,能讓他/她自己動力滿滿地往前跑呢?

    在這裡我們請家長朋友們留意一下:您家孩子什麼時候像一艘動力滿滿的小火箭呢?

    您可能會回答:打自己喜歡的遊戲啊、看自己喜歡的電視啊、玩喜歡的玩具啊

    大家注意到沒有,這裡有一組相同的片語“自——己——喜——歡”!沒錯,我們都知道:興趣,能生產源源不斷的動力!但是具體操作的時候,家長們就會苦惱:這道理我也懂啊,可是怎麼能讓我的孩子對學習對作業感興趣呢?就像他玩遊戲、看電視一樣,那多省心啊。

    如果我說,其實每個孩子天生對學習都是充滿興趣的,您信嗎?

    您可以回憶一下,您家孩子小的時候,三四個月大的時候,不睡覺的時候,是不是睜大眼睛到處瞄,有些孩子甚至有明顯的喜歡出去不喜歡呆家裡的表現;到七八個月大的時候,會坐會爬了,是不是滿屋子轉,沒有個停的時候;再大點,會走路了,更是到處犄角旮旯地翻,不厭其煩

    他們在幹嘛呢?我們現在很多的年輕父母會看一些育兒書,知道孩子這是在探索,在滿足好奇心!好奇是人的本能:對自己不知道的領域充滿好奇!

    所以從理論上來講,學習這件事情,應該是對孩子充滿誘惑力的。

    但現實中為什麼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對學習對作業不感興趣了呢?除了大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方式之外,我們來看一看父母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相關引導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先跟大家分享一段我女兒的小故事。

    我女兒今年3歲,最近她有好幾次跟我強調說:媽媽,我還小,我是小姑娘,我還沒有長大呢,所以我不用去幼兒園!我很好奇,很多小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大姐姐”或“大哥哥”,希望別人說自己是大小孩了,可是我女兒很明顯是不想要長大的樣子呀,而且她對幼兒園生活都還沒有任何的體驗,怎麼就會不想去幼兒園呢?

    然後我開始觀察。

    我發現最近她爸爸喜歡跟她講一句話:寶貝兒,你現在長大了,都是大姑娘了,馬上要去上幼兒園了,所以

    比如她哭的時候,爸爸會跟她說:好了,寶貝兒,不要哭了,你看你現在都是大姑娘了,馬上要上幼兒園了;

    她不吃正餐想要吃零食或者想要爸爸陪但爸爸正在做事情的時候,爸爸也會跟她說:你看你都是大姑娘了,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要聽話諸如此類。

    大家看哈,在爸爸這裡,女兒接收到了這樣的資訊:如果我長大了,我就不能哭了,不能吃自己想要吃的零食了,也不能要求爸爸陪了,而且聽起來去幼兒園似乎也不是一件好玩兒的事情,那還是不要長大、不要去幼兒園比較好。

    所以大家看,在孩子還沒有體驗過學習和作業之前,家長們已經在無意中給孩子進行了概念的“植入”了。這個植入其實對孩子的影響還蠻大的,先入為主,就像是你在一張白紙上確定下了這整幅畫兒的基調。

    如果說在孩子入學前您定下的是基調,那麼入學後的日常,您的引導就相當於是催眠了。

    講到這裡想起我的一個小來訪者,他告訴我說:爸爸說的,要想出人頭地,就得吃苦,只有吃苦才能出成績!

    所以他就覺得學習還有作業的過程就是“吃苦”的過程,我們可以想象特別難熬的!爸爸會給他準備很多課外作業,但是他的作業速度卻越來越慢,甚至連老師佈置的必須完成的作業都有困難了。為什麼呢?他說因為沒有盼頭,怎麼做都做不完的,而且整個過程都是“苦”的,不僅毫無樂趣,而且非常壓抑,沒有一點動力了。

    第一次諮詢結束的時候,我給到爸爸的第一個建議是:回去跟孩子商量一下,把不喜歡的課外作業暫時停掉,而且作業時間和過程交給孩子自己來安排。第二次諮詢的時候,我會問孩子:作業的過程中,有沒有好玩兒的部分?孩子開始很認真地回憶和思考,結果找到很多個作業過程中讓他覺得很快樂的點,比如挑戰一道難題後很有成就感;朗讀背誦英語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像唱歌劇一樣好聽

    我們看哈,這個時候,作業對這個孩子來說,就不是煎熬的過程了,是有一些好玩兒的了,孩子就會有動力去做這件事情。

    其實這個孩子後來成績進步很大,最主要的是整個狀態都輕鬆自信了很多,他有一次跟我說:老師,原來你說的是真的啊,快快樂樂的也是可以出成績的!

    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的還有另外一個普遍的原因,就是過早過度的學習讓孩子對學習產生了厭倦。

    比如我的一個好朋友的孩子,其他方面都很好,但一提學習就頭大,對學習和作業非常抗拒,後來我瞭解到,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我那好朋友送孩子去上珠心算,但是孩子非常不喜歡,不願意去,她非逼著孩子去,後來孩子不僅抗拒珠心算了,連上幼兒園都抗拒了,就這麼一路走下來了,家長陪得異常艱難,也痛苦不堪,而孩子其實更煎熬。所以,學習和作業就像吃東西,七八分飽是最舒適的狀態,長期過飽,不僅傷身體,還可能導致“厭食”。

    以上講的是如何保護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帶來的興趣。那麼除了天生的好奇心帶來的興趣之外,後天我們可以人為做些什麼,能激發孩子對學習和作業的興趣呢?

    學習對一個人來說,幾乎是一生的需求。在入學前和畢業後,學習更多的是一個人的主動選擇,比如學習走路學說話,職業需要的再學習,退休後的興趣學習等等。但學齡期長達十幾年的學校學習,給孩子們的選擇空間是非常有限的,長期單一高頻高強度的學習,難免產生厭倦。

    這個時候,家長和老師們的助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老師可以將課程設計的靈活生動,家長可以將學習和娛樂相結合。例如小一點的孩子,可以用玩詞語接龍、故事接龍等遊戲來學習語文;用玩撲克的遊戲學習數學;用觀察的的方式學習自然等;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用去參加演講、競賽、職業體驗等主題活動的方式,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除了天生的好奇心,第二個能幫孩子“發電”,產生動力的是夢想。夢想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愛迪生為了“發明一種柔和燈光的電燈”,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諾貝爾為了將烈性炸藥變成安全炸藥,冒著隨時死亡的危險進行了無數次試驗,在雷管被髮明之前,他的五位助手和最小的弟弟都因此喪命。

    想起我曾經在一所小學裡約談的一個五年級小男生,他是老師和同學們公認的調皮生,成績也是班級裡墊底的,是被老師送來諮詢室裡談話的。

    一進門就低著頭準備挨批聽訓話的樣子,當然我並沒有批評他或者講道理,我帶著好奇地問他:我需要做一個有趣的小調查,你可以幫我嗎?他很詫異,隨後點了點頭,我說:先謝謝你!我可以問一問你的夢想是什麼嗎?很快他耷拉著的雙眼就變得亮起來了,他很開心地跟我講,他長大後想要養兔子,地點都選好了,在老家爺爺奶奶屋後的山上,因為那裡空氣好,地方足夠大,小兔子們可以自然生長後來我們從養兔子自然聊到了當時他的學習科目上,因為我們發現,要養好兔子,還需要掌握很多的知識,比如兔子的養殖技術、成年兔子的銷售、公司帳目的管理、工人的管理等等,那現在正在學習的語文、數學、英語等這些知識都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我不知道現在這個孩子怎麼樣了,當時做了兩次回訪,老師反饋說:這個孩子雖然也還調皮,但變得認真學習了。

    當然,夢想不一定是很久以後的未來,它也可以是眼前的小夢想,比如在比賽中獲獎、去喜歡的地方旅遊、吃一頓大餐、成績提高兩個名次等等。

    夢想不一定都會實現,也不必必須實現,但夢想的存在對一個人來說,尤其是成長中的孩子們來說,卻是意義重大,它就猶如一盞神燈,會吸引孩子們心生動力,不斷前進。

    所以我會經常跟我的來訪者們聊夢想,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我喜歡這樣去問他們:我很好奇,你最喜歡的最理想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五年以後、十年以後、二十年以後,你希望自己是什麼樣子的?

    第三個能給孩子帶來動力的是成功的體驗。有人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為什麼會喜歡寫作?他回憶說,就因為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老師很喜歡他,把他的文章當做範文讀出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成功的體驗會有這些功效:

    1、成功的感覺可以讓孩子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促使孩子更好地適應環境;

    2、是成功的感覺可以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力量和內在潛能,增強自信心;

    3、是積極的情緒和不斷增強的自信心,可以為孩子學習新知識提供良好的狀態,並且提高了孩子面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所以,在孩子學習和作業的過程中,比起結果,家長朋友們更需要關注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體驗到了什麼?是成功?還是挫敗?

    我們可以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在他的學習和作業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感覺,比如,當孩子求助的時候,我們可以去跟他討論具體的思路、方法,而不是罵他“笨”;當孩子經過努力取得一點點小進步小成功的時候,我們可以立刻給予鼓勵“哇,你成功了哎!”“你今天比昨天快了兩分鐘哎!”

    您的這些引導和鼓勵都將是孩子生成內在動力的營養元素。

    最後,能給孩子帶來無窮學習和作業動力的是:善於發現快樂的視角,以及靈活創新的方法。曾經有一個初中的女生告訴我說,她非常討厭學英語,但是她卻很喜歡看英文電影,有一次在英語課堂上實在無聊,就嘗試安了一個電影角色在英語老師身上,把自己想象成電影裡的另一個角色,這樣感覺還挺有趣的,以後每當她覺得枯燥的時候就用類似的方法,不僅時間好過多了,而且一段時間過後成績也提高了不少。

    還有一個特別喜歡書法的孩子,他告訴我說他寫作業時,將自己的每一個字都當做練習書法來寫,很過癮,也很享受。

    另一個喜歡畫畫兒的女孩兒,特別不喜歡學數學,後來她突出奇想,解數學題的時候用畫的方式來打草稿,覺得挺好玩兒,感覺數學作業也沒那麼討厭沒那麼難了

    我相信,教會孩子隨時隨地在過程中尋找快樂,並創造快樂,不僅能為學習和作業提供動力,也是讓孩子受益終生的能力!

  • 2 # 一小時家長

    要讓孩子高質量的完成作業,有一件事很重要,就是要讓孩子明白做作業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家長的事情。是自己的責任,沒有完成後作業,要負責任的人是自己,不是家長。

    我們很多家長總喜歡催促、吼叫,這會讓孩子有一個感覺,爸媽你們這麼著急,那做作業這是你們的事呀,我是被迫完成你們的事情啊,我當然不情願。

    責任這隻“猴子”一定得還給孩子自己,他不願意做,不好好做,就讓他接受老師的批評和處罰;讓他面對同班同學的社交壓力;家長不用太擔心,幾次下來,孩子的思想就會發生轉變了,明白了做作業是自己的事!

    此外,家長還得注意幾個細節:

    1、絕對不可以替代孩子完成作業

    有些家長容易心軟,一看孩子作業很多,孩子做得又慢,就自己上手幫助給做了。還有得家長心急得不得了,看到有難度的題目孩子不會做,又是幫孩子給解決了。

    前面已經說到了,做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長此以往,孩子會產生依賴感,反正有爸媽會幫我兜底呢,我不著急,也不願開動腦筋思考,惡習就這麼養成了。

    2、家長也需要學習,需要成長

    學校和家庭是孩子學習知識的兩個重要環節,很多的家長自己也是高學歷,看孩子的作業問題自然是簡單,可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懂的如何教孩子。

    這就需要家長們站在孩子的高度去看問題了,孩子的知識體系不完備,很多問題他就是沒法理解,需要我們給予更多的耐心。同時也需要我們去主動學習一些教育的方法,用孩子能“聽得懂”的方式教授知識。

    3、容忍作業的不完美

    很多家長現在都鍛煉出了心理潔癖,孩子的作業容不得半點失誤,字要一樣大小,造句寫作文要有意境有深度。孩子達不到要求就擦了重寫。反覆幾次,一方面會帶給孩子挫敗感,覺得自己無論怎麼做爸媽都是不滿意的,漸漸失去信心。另一方面也容易把孩子逼得太急,自暴自棄或者就是直接抗拒。

    我們還是需要耐心一些,孩子需要時間,寫作業是這樣,成長也是這樣。我們不要拿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作業質量,更多要看到他和自己比是不是進步了?每天進步一小點,讓孩子享受到、感受到自己的進步。逐漸就進入一個正向迴圈的狀態了。

  • 3 # 春暖花開003

    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們可以借用一句古語,叫“三歲定八十”。

    一個孩子做作業快不快,跟這孩子嬰幼兒時期的教育密切相關。

    嬰幼兒期,我們做爸媽的,有沒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孩子完成一件他能夠獨立完成的事?比如吃飯,穿衣,穿鞋,睡覺,跟小夥伴們玩。。。

    比如孩子摔倒,他淚漣漣的,你是讓他自己站起來,還是大呼小叫的扶起他?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習慣在嬰幼兒時期,就養成了。

    我們家孩子小學的時候,因為每天要彈琴,基本上晚飯前就做完學校的作業了。一二年級的時候,剛上學,完成作業的速度是快,但質量不高,成績也不突出。我們也是等,靜待花開。學習就靠他自己慢慢領會。四年級之後,獨立完成作業的優勢出來了,成績在班上就很突出了。

    慢慢長大了,到高中,他就學會自己去分析學習的問題了。上星期考了兩次大的考試,兩次試的分數差了100多分,就是頂級985大學和普通一本的差距。他跟我對比分析兩次考試的差別。作文差一分,數學大題都對了,英文分數差不多,其他科的大題得分也差不多。考得差那次,簡單的題目錯的多,考得好的那次,簡單的題目都對了。原因,就是考場心態。考的差那次,自己有期望,心裡壓力大,精神狀態緊張。考得好的那次,人放鬆,精神狀態好,考試有感覺。分析的結論就是,考試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儘量放鬆。怎麼去找這種考試的感覺?後面還有各種大考,在後面的大考中找到那種感覺。

    培養孩子的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說易行難,做爸媽的,看到孩子孩子有困難,能忍住不插手的,非常少。最基本的,獨立完成作業都做不到,做作業怎麼可能做到高質量完成呢?

  • 4 # 包頭初中數學輔導

    如何讓孩子高質量完成作業?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完成作業的目的是什麼呢?怎麼完成才叫高質量的完成呢?

    完成作業的目的是對知識掌握和鞏固,考試的目的也是為了檢驗孩子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那麼高質量的完成作業就能加快對知識的掌握和鞏固,高質量的完成作業其實就是高效率的完成作業,即在有效的時間內,作業的正確率還高。高質量的完成作業必須要做到兩點,一是必須獨立完成,一是有時間限制。先把記作業本拿出來,看一看哪一門作業容易寫就先完成哪一門。把不容易完成的放在後面完成。把每一次作業都當成是考試,考試前要複習所學過的基本知識和概念,做作業的時候既要保持安靜的環境也要對時間有嚴格的限制。考試是怎樣的要求,作業的時候就怎麼做。時間到了就先結束這門作業了。有不會的先放一下等所有作業都完成再回來仔細思考,實在想不出來再來複習一下基本的知識點,再來看題,若最後還是沒有解決,再尋求幫助。現在解決問題的途徑這麼多,不光是向老師請教,還有一些軟體以及線上的解決辦法。對於會的題目就要要求自己一次做對,做完用自己的方式檢查一下,回頭看一眼,不能做完就交差了,完全不符合題意也不管不顧。要清楚考試是為了把分拿上,考試不是考你會不會,而是考你對不對。

    改錯本必不可少,把出錯的問題都寫在改錯本上,旁邊寫明出錯的原因,把正確的知識點的概念寫出來畫上重點符號需要特別記憶的。改正錯題的時候把正確的題目的過程也寫清楚,出題意圖,考哪個知識點都標註在上面。下次看到一目瞭然。出錯的問題要反覆複習至少三遍多加鞏固。如果有雷同的問題出現兩次錯誤就更要重點標註,仔細認真的複習了。

    綜上所述,高質量的完成作業,其實就像是模擬考試一樣,然後再把錯誤的都改正了,以後規避問題再次發生,堅持這樣做養成習慣,是不是也很容易做到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故人莊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