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香港電影現在有些沒落?
11
回覆列表
  • 1 # 陳詞亮曲

    因為人才沒有了。早年香港電影的輝煌,是一大批內地過去的人才(上世紀香港明星沒有幾個是本土出生的)加上香港發達的經濟和開放的環境共同造就的。現在內地經濟發展迅猛,香港卻死守著粵語,形成壁壘,導致人才都不來香港了,本土青年一代又爛泥扶不上牆,自然發展不起來了。

  • 2 # 遊戲玩咖339

    香港電影近些年確實是有些沒落。似乎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香港本土電影的經典之作了,而香港現在所發行的一些電影,往往都是褒貶不一的作品。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那時代的,香港電影可以說是華語樂壇的頂峰,而那時代的香港演員也代表了華語娛樂圈,最鼎盛的陣容,無論是譚詠麟,張國榮四大,天王周星馳,梁朝偉,等等一系列明星,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夠獨當一面更不用說像周潤發,梅豔芳,王祖賢等等,這些演員支撐起了香港娛樂圈的鼎盛

    但是隨著進入2000年之後,香港娛樂圈漸漸的衰落,而屬於香港的那個巨星時代也已經過去,香港娛樂圈再也不復當年之勇,而現在的娛樂陣地明顯的已經從香港轉入到了內地,在內地的娛樂圈當中,香港演員也漸漸的往內地的娛樂圈轉移,當然做的最好的我們就能看到,像angela, baby,想陳偉霆等等,但是香港本土的娛樂人卻,越來越少,那些香港的大導演,像徐克,王家衛,喧譁等等,也都已經漸漸的在內地拍片,或者拍一些合拍片,而之前的那些,純正的港片真的是越來越少見了。

    雖然說現在像周星馳,劉鎮偉,等一批香港導演還依然活躍,但是他們拍的影片大多也都是合拍片,而並不是純正的香港電影,當年香港電影的那種有香港標誌的,東西已經,漸行漸遠,真正的屬於香港本土的電影,現在幾乎沒有任何的,話語權,所以這事無疑是失敗的,進步也是屬於兩地不斷融合的結果,最終總有一天,香港的電影會徹底融入,到國內電影之中,兩岸所做的一切,都是同一個步驟,部分香港和內地。

  • 3 # 胸毛品電影

    香港電影沒落必屬趨勢,以後的方向為港片重點轉向內地,採取合拍片的方式,香港提供人才、技術,而內地提供資金、場地,當然還有一部分獨立港片會繼續存在。

    那麼問題是為什麼沒落?

    1.香港市場本屬狹小,受眾很少,外界的衝擊很大,如好萊塢電影的波及,造成港片的無力反擊,本身港片以前基本上直接抄襲西方電影元素。

    2.品質下降,長久以來形成的多快好省拍片的概念,讓電影品質開始不斷下降,這種問題在世紀末更是充分爆發;

    3.經濟危機的衝擊,直接影響到了電影行業的發展,投資減少,很多電影公司倒閉轉型;

    4.盜版的問題,市面上很多盜版DVD橫行,早年的錄影廳時代,現在的網路時代,基本上未上映就能找到資源;

    5.人才的缺乏,我們小時候或者年輕時候看的都是些30-40歲的港星,他們實力雄厚,粉絲無數,佳片也很多,現在都老了,打也打不動,而且加上市場不景氣,很多電影製作公司不願意扶持新導演,那些老導演一直走老路,吃老本,造成青黃不接的局面;

    6.香港迴歸以來,電影制度審查很嚴格,很多題材受限制,造成劇本故事單調枯燥,這樣出來的作品觀眾不買賬也正常。

  • 4 # 表哥如此多情

    以前香港電影的市場是全東南亞,日本南韓新加坡臺灣都是主要票房收入來源,某個時間節點以後就不再是這樣了,不再有“香港電影”這樣的標籤,“香港”這兩個字概括進了一個更大的地域範圍,在這個範圍內有令外人無法逾越的文化保護政策,國外電影很難在這裡的影院上映,作為迴應,那些地區的電影院也從不放映這個地名範圍內的電影,失去這些票房來源地以後香港電影不再值得投資,拍電影要花很多錢,低投資就低質量

  • 5 # 令狐伯光

    香港電影:衰落於市場狹小和工業革命,現在的結果自然是融入大華語電影的潮流了。

    前面有一位回答者講得很好了,從市場狹小,粗製濫造,人才流失,經濟危機和盜版等五六個方面分析了一下。其實已經非常全面了,這裡再補充一下,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另外兩個點。

    一是香港電影衰落的基本盤,確實離不開香港電影崛起的大背景。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萬人口,外加臺灣的2000多萬人口,滿打滿算三千萬人口了,再算上東南亞和日韓的隱形市場,當時香港電影的市場基礎還是不錯,資本投資損耗比例沒有問題。

    歷史背景,香港在60和70年代,四大家族和四大探長時期,雖然治安非常混亂,但在6070年代全球大戰略背景之下,香港的經濟迅Sagitar飛,一躍成為香港四小龍,黑幫和資本資金瘋狂注入影視市場。

    於是乎,香港影視產業優秀從業者層出不窮,所以產出無數優秀經典電影。香港做大擅長電影型別,都是中國文化的武俠奇幻,鬼片靈幻片,本土喜劇愛情片,功夫動作片和黑幫槍戰片。

    二是美國電影的工業革命,對於全世界其它地區造成全面衝擊

    在1995年過後,香港電影大從世界形勢大背景下的頹勢,便已經充分顯示出來。當時香港電影已經把功夫動作片,武俠奇幻片,喜劇鬼片拍到巔峰。與此同時,美國默默開啟新一波電影技術革命。

    美國導演最著名的電影技術狂人,詹姆斯.卡梅隆在1991年上映的《終結者2》,已經開啟新時代第一波電影電腦數字領域革命的開端,同期還有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等等電影,都是在電影技術上革命了。

    後續,美國跟著拍出許多技術革命主導的電影,像同樣運用電影數字技術,但效果歸於平凡的《阿甘正傳》,科幻作品《異形3》《侏羅紀公園2》等等。直到詹姆斯.卡梅隆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上映,同期還有《星河戰隊》等技術革命電影。

    從此,美國電影的新時代工業革命成功,從此向全世界的電影,全面的進入電腦數字領域的時代。

    這種電影有一個共性,便是製作技術要求很高,特效場面,美術畫面,十分宏大複雜。與之對應便有一點,那就是特別的燒錢,投資往往上億美元。

    作品:《黑鷹墜落》《駭客帝國系列》《指環王系列》《蜘蛛俠》《x戰警》《加勒比海盜》等等。

    香港電影,卻還在拍功夫動作片,武俠奇幻片,本土鬼片喜劇。香港市場怎麼只有700萬人口,外加臺灣2300萬人口,東南亞和日韓只是隱形市場。香港優秀電影人,成龍,吳宇森,李連杰和周潤發等等人才,又都外流去了美國發展。

    當時,大陸電影市場未發展,香港本土撐不起動輒投資上億美元的投資大片的,再加上工業革命成功的好萊塢大片在全世界攻城略地,日韓和東南亞市場先後淪陷,香港電影當然一蹶不振,快速衰落。

    97年過後,中國大陸擁有13億人口的市場,因為經濟迅速增長。市場容量越來巨大,再加上香港文化,本來就是中國文化的原因,香港電影人才,自然而然只能選擇北上和中國大陸融合,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 6 # 使用者3381480436301

    大陸市場的開放,造成香港電影的斷層!

    原來這邊不開放,是內迴圈,一代接一代!

    現在這邊一開放,老人們憑舊作打開了新市場,延緩了自個兒過氣的時間!

  • 7 # 穿美國望世界

    香港電影的繁榮昌盛與香港的黑社會脫不開關係,黑社會是影視業的桎梏但又是最大的金主,黑社會需要影視業並不是為了娛樂,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錢。

    都是香港是個法制社會,但是我們無論是從野史還是電影電視上看,香港都是一個黑社會盛行的地方,尤其是古惑仔系列電影重新整理了內地人的心靈尺度,原來做小混混還能這麼帥?

    黑社會賺錢,但是錢要洗乾淨啊,畢竟香港是個法治發達的區域,搞不好是很容易坐牢的,那錢怎麼洗最安全呢,當然是拍電影。

    拍電影洗錢真的是一項源遠流長的活動,之前看過一篇美劇叫做黑錢聖地,而香港當年就是全世界的洗錢聖地,大量的資金湧入香港影視業,再這樣的環境下,大浪淘沙終究還是有精品的。

    可惜後來香港被嚴管了,這些黑錢沒那麼容易過水洗,加上大陸影視業漸漸雄起,人們的選擇多了,香港終究是個小島,市場有限,若不是依託大陸肯定是翻不起浪花的,自此我強你弱,影視業漸弱,黑錢不來。

  • 8 # 四川達州人

    香港電影的衰落必然導致人才出走,斷層出現也就是必然。

    一、資金異常

    八十年代初,香港電影出現井噴,票房與口碑伴隨一大批優質影片得到發展。也在側面吸引各方資金進入電影市場。

    其中有懷抱理想做正規事業的,比如潘迪生就是典型代表,雖然他是抱著捧楊紫瓊的目的進入,但做的非常敬業。

    其他人就不是如此了。大量黑社會資金進入電影圈,實際就是為了洗錢。投資影片,回報也不錯,順便將票房做高,錢就賺了,洗得乾乾淨淨的。

    這些粗製濫造的電影雖在香港上映很難,但在東南亞及臺灣,還有錄影帶行業都有一定的市場,也基本不會虧本。

    二、惡性競爭

    電影行市好,上下游產業也蓬勃發展。

    一是影院暴增,90年代中末期,香港電影院異常增長到6條院線300家影院。可香港哪裡有這麼多優質電影上映?

    白開了,電影院虧損?

    當然造成大量粗製濫造的影片得以上映。

    之前香港只有三條主要院線,電影質量還能控制住,這之後就只能上映爛片了。此舉當然得罪了廣大觀眾。

    三、電影製作水平下降

    80年代90年代初期,香港電影紅火得只要有巨星就能賣片花。比如某導演或者某製片人手上有著名電影明星合約,就到處找人出錢,合約一亮,以臺灣十大片商為主的買方就提前支付購片費,這就是賣片花。

    觀眾衝著明星臉來,但電影製作粗糙,故事簡單又單調,自然逐步失望。

    四,港英當局的陰謀

    因為臨近香港迴歸,港英當局逐步對美放開好萊塢電影限制。

    因為前面所說的原因,香港電影有敗於92(侏羅紀世界1)亡於98的說法(泰坦尼克)。被好萊塢徹底擊敗的香港電影,除周星馳等少數人在堅持外基本無影可拍,人才紛紛出走,少數去臺灣,部分到內地,部分退出電影圈。畢竟香港僅存的兩家電視臺無法養活這麼多人。

  • 9 # 武大東湖

    香港電影不是斷層,而且好景不再來的一敗塗地的衰敗!

    如果說香港文化產業是斷層,至少你還可以期待將來,香港或許會再度偉大。

    可是事實上,整個電影產業,不管制片人,寫劇本的,導演,演員,都是外流了,要不都死了。而且現在的香港環境已經出不來人才。

    所以,香港電影正如香港一樣,已經日薄西山落花流水了。

  • 10 # 股海風雲029361764

    有故事嘅地方就有江湖。

    沒有更好嘅內容的題材。故事內容單調。漸漸欠缺競爭力。

    美國片南韓片。能夠風行全球的是因為它內容豐富。創造力天馬行空百花齊放。

    香港並不是沒落也不是斷層。而是欠缺豐富的內容。

  • 11 # 大口工人

    既然說“斷層”,應從年青一代來看。

    我認為根源是香港年青一代的同質化太厲害了,他們從小在非常相似的環境中生活,接受同樣的教育,成長經歷相互間也非常接近。

    如果有認識一些香港的年輕朋友,會發現他們的性格、習性、言行舉止之間非常相似,價值觀也是非常統一的。

    電影不管是編劇、導演到演員,需要對各種經歷有體驗、有提煉、有表達,才能很好地呈現出來,其中演員在這方面的表現就更為直觀。

    香港年輕人高度同質化的生活讓他們個體差異不大,這種同質化對藝術不利,缺乏真實經歷的空白創想更糟。好比一個從小念書上課升大學的年輕人,讓他演繹一個社會青年,基本上不下大功夫就難有好表現。

    有句話說,香港是文化沙漠,缺乏多元化因素影響下的香港,斷層的恐怕不止電影。

    如果單純回到年輕演員這個範圍上,斷層的消失需要時間。這個時間就是讓年輕演員去經歷,去觀摩,去揣摩。

    有人會問,當這撥人經歷了觀摩了揣摩了,他們年紀也長進了,那會不會有新的“斷層”?

    須知道,藝員訓練班裡成績最好的吳孟達也是快四十歲才走紅的,張國榮也暗淡過八年,二十多歲就走紅的周星馳,是百年一遇的。

  • 12 # 瑞崽瑞仔

    好演員都老了,不願去拍很多的戲了,導演也想找像古天樂這樣的演員來拍,然而這樣的演員幾乎沒有,所以香港的戲少了很多。另外香港的資金和資源都沒有大陸雄厚,導致人才都留向大陸,還有一點就是香港的題材太狹小了,很多導演不願去嘗試和冒險,害怕虧損,導致觀眾審美疲勞,導演也不願意拍了。

  • 13 # 何人黎品

    最近好多年,純種的香港電影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合拍片湧現街頭,隨著老一代的優秀導演演員的隱退,新生代導演演員喊出名字的基本沒幾個,巨型依然是八九十年代的。

    臺灣電影市場沒落,是香港電影沒落的重要原因之一,90年代香港電影在臺灣獲得廣泛認同,很多港片到臺灣拿到的錢就能收回成本,所以當時港片越拍越好。

    很多香港電影習慣了靠臺灣市場就能賺錢,為了商業利益,大家開始瘋狂拍片,底線也無限放低,最終港片品質越來越差,想多拍一些爛片圈錢,

    另一個是盜版嚴重和那批電影人老了,創作精力下降是必然,只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香港經典時代一去不復返。

  • 14 # 才疏學淺412

    過去了就讓他過去吧,別總提什麼香港電影,內地電影,都叫中國電影。香港的資本,導演,編劇,演員都有參與到中國電影裡。香港電影沒消失,只是換了個形式繼續發光發熱而已。

    你聽過北京電影,上海電影,東北電影那樣叫的嗎?時代變了

    中國電影是個統一市場,幻想靠一個地區的資源就想壟斷整個市場是痴人說夢。

  • 15 # 瀋陽魚涵朵醫療整形

    近些年中國電影商業化嚴重所造成的,不只是影視行業,其他行業也是,一些電子領域 汽車領域,更多的是考慮營銷和賺錢,而不考慮研究和可持續發展。只要開始能賺錢了,就想著趕緊賺錢,而不是想著一邊賺錢一邊發展下一系列,危機感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老師是什麼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