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
2 # 天下行走
他只是哭自己勝的不容易,又不是哭項羽,就像一個創業失敗好多次的人,親朋嘲笑,落井下石,看盡世態炎涼,嚐盡人情冷暖,最後創業成功後回頭看看自己走的路,哭自己而已!
-
3 # 提筆嘆息
劉邦因為項羽最初被封為魯公,所以,在魯城平定之後,便以魯公之禮安葬了項羽,親自為項羽主持了葬禮,並在項羽墓前大哭了一場。
劉邦此哭,非常不易!男兒有淚不輕彈,何況項羽是劉邦朝思暮想都必欲除之而後快的夙敵,劉邦怎麼可能哭祭項羽呢?再說對一個男人來說,想哭就哭,淚水會來得如此容易?
劉項之仇,由來已久,劉邦為除去項羽更是不惜代價,現在項羽已死,劉邦心中真可謂樂不可支,怎麼可能有傷痛之情呢?既無傷痛之情,劉邦怎麼可能為項羽一灑傷心之淚呢?所以,劉邦哭祭項羽,絕非傷痛,而是作秀。
-
4 # 一笑滄海
劉邦此舉是用幾滴眼淚收天下人心,儘可能團結可以團結的人。在收買人心的同時,劉邦不忘打擊消減項羽的餘威。《史記·汲鄭列傳》講述了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鄭莊當時是漢武帝朝的一位大臣,他的父親鄭君曾是項羽手下後歸順劉邦。項羽死後,劉邦下令,要求原項羽部下在奏章中提到項羽時,一定要稱他為項籍(項羽名籍,字羽),不許叫“項羽”,更不許稱“項王”。當時習俗,直呼其名是非常不尊重的做法。“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鄭君獨不奉詔。詔盡拜名籍者為大夫,而逐鄭君。鄭君死孝文時”。之後,凡是稱項羽為“項籍”的原項羽部下都被劉邦提拔為大夫,而堅持稱“項羽”或“項王”的鄭君則被趕出了朝堂。劉邦的一哭一趕,都是為強化統治服務,一邊收天下人心,一邊消除對手影響力,以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
5 # 開涮歷史
當然是政治作秀,而且只有一次,而不是三次。
秦末楚漢爭霸的舞臺,群雄逐鹿,結果太戲劇性了,一直所向披靡的霸王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劉邦和一幫草莽聯合笑到了最後,造就了漢初諸侯分封,共享天下的格局。
垓下之戰,項王突圍,劉邦懸賞萬戶侯求項羽項上人頭。項王自刎後,屍體被將士爭搶,大卸五塊,那場面應該慘不忍睹!
項王死後,楚地都歸附了劉邦,只有魯地還有項羽的親信李將軍帥眾抵抗,不肯投降。劉邦派人將項羽的人頭拿到魯地,昭告所有人項羽已死,最終劉邦以"魯公"的名義和葬禮等級,將項羽的人頭安葬在谷城。
劉邦以"魯公"之禮安葬項羽是因為當初沛公和項羽一起效命在楚懷王帳下時,楚懷王曾將項羽封為“魯公”。
從這已經看出“成則王侯,敗者寇”的味道。項羽一世英雄,曾經號令天下,號稱西楚霸王,最後竟以“魯公”這樣卑微的身份被安葬。即便這樣也可能是親信將士以“放棄抵抗”換來的。
劉邦為了向天下人顯示他的氣度和胸懷,親自為項羽發喪至哀,哭祭一番離去。
有人會說劉邦哭祭也許是真心實意,出於惺惺相惜之情。
那你看看有沒有這可能?
一、幾次從項羽手中死裡逃生項氏是繼陳勝吳廣後秦末農民起義的主力軍,項梁戰死,項羽以不凡的魄力,掙脫楚懷王的桎梏和排擠,從宋義手中奪回軍權,他一路帶著英雄的光環,一直是秦末舞臺上的主角。
劉邦至少三次從項羽手中死裡逃生:
第一次,眾所周知的鴻門宴
第二次,彭城之戰,項羽用幾萬騎兵打敗了劉邦幾十萬的聯軍,打得劉邦丟盔棄甲,狼狽而逃,撿了一條性命,丟了老爹和老婆,甚至連兒女都要幾次踹下馬車。
第三次,楚漢軍隊在廣武對峙,項羽說,不忍因兩人爭霸讓天下百姓受苦,讓他出來單挑,劉邦不敢,還在兩軍陣前宣佈項羽的十大罪狀,被項羽一箭射中,險些喪命。
試想,劉邦再大度,想起這些估計也會恨得咬牙切齒。
二、項氏族人都改姓劉項羽死後,劉邦雖沒有誅殺項氏族人,還有幾個人封了侯,像在鴻門宴前給劉邦透露資訊,在鴻門宴上為劉邦“擋劍”的項伯就被封為射陽侯。但是有個前提條件,這些人全部得改為劉姓,這其實是一種很大的羞辱。
古人敬奉先祖,不能辱沒祖先是人最大的信仰,也是做人應遵守的最基本的底線。改姓就意味著他們不能奉祭自己的祖先。試想本是赫赫的楚國貴族項氏家族,到漢初劉邦稱帝,逢年過節都得撅著屁股,去跪拜跟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劉氏祖先,這是怎樣的一種羞辱。這些活著的項族人,以受辱換來不過是"苟且"。
三、貶低項羽,讓舊部直呼項籍的名字劉邦為了貶低項羽,讓歸降的原先的項羽的舊部直呼項籍的名字,只有鄭君不肯。劉邦下令把奉詔的人封為大夫,而把鄭君驅逐。
《史記》記載:項籍垓下大敗,虞姬自刎,鄭君嘗事項籍為親將,項籍死而鄭君被漢所俘。漢高祖下詔,凡是項籍故臣,都要除去事項歸漢,鄭君獨不奉詔。後奉詔者皆拜為大夫,而逐鄭君。千年後,蘇軾到虞姬墓前憑弔時,見荒草孤墳,頗有感懷,寫下了一首七言絕句:"帳下佳人拭淚痕,門前壯士氣如雲。倉黃不負君王意,獨有虞姬與鄭君。"
大體意思是項羽兵敗能為他盡忠守節的人也就剩虞姬和鄭君了,以此感懷世道人心涼薄。
什麼是倉黃?《墨子·所染》:“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後來用“蒼黃”比喻事物的變化。 -
6 # 老道石敢當
項羽只因臉皮不厚,顧著面子,才自殺在烏江邊,項羽死後,劉邦去祭拜項羽,這就是劉邦的厚臉皮厚黑學,奸雄的劉邦,欺騙於天下人,因為劉邦是項羽放過他的,鴻門宴項羽就是講仁義,沒有殺掉劉邦,才失去天下,能得天下者,不講仁義,只有勝負,勝者為王,敗者是寇,宜將乘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三國時代,孔明三氣周瑜,周瑜受氣,三次吐血,活活氣死,孔明也是這樣,過去東吳,祭拜周瑜,一上岸就大哭不停,東吳想殺孔明,殺不落手,得天下者,必須,心愛黑,臉愛厚,不講仁義,只講勝負,慈不能掌兵,一將功成萬骨枯,心愛狠,才是得天下之人。
-
7 # 深邃5027
項羽死後劉邦為何三次哭祭項羽?
劉邦“善哭”辨劉邦因為項羽最初被封為魯公,所以,在魯城平定之後,便以魯公之禮安葬了項羽,親自為項羽主持了葬禮,並在項羽墓前大哭了一場。劉邦此哭,非常不易!男兒有淚不輕彈,何況項羽是劉邦朝思暮想都必欲除之而後快的夙敵,劉邦怎麼可能哭祭項羽呢?再說對一個男人來說,想哭就哭,淚水會來得如此容易?劉項之仇,由來已久,劉邦為除去項羽更是不惜代價,現在項羽已死,劉邦心中真可謂樂不可支,怎麼可能有傷痛之情呢?既無傷痛之情,劉邦怎麼可能為項羽一灑傷心之淚呢?所以,劉邦哭祭項羽,絕非傷痛,而是作秀。
《史記·汲鄭列傳》講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小事:鄭當時是漢武帝朝的一位正直的大臣,他的父親鄭君曾經是項羽手下的將軍。項羽死後,鄭君歸降了劉邦。後來,劉邦下令,要求原屬項羽部下的人在奏章中提到項羽時,一定要稱他為“項籍”。既不許叫“項羽”,更不許稱“項王”。漢時習俗,直呼其名是非常不恭敬的。如果稱其字“羽”,則要恭敬得多;如果稱“項王”,那當然更是尊敬了。 可是,鄭當時的父親鄭君提到項羽,從不稱“項籍”。要麼稱“項王”,要麼稱“項羽”,鄭君這樣做顯然是堅守自己作為西楚國臣子的禮節,以表示自己不忘昔日的君臣之禮。於是劉邦下令,凡是稱項羽為“項籍”的原項羽部下都升為大夫,而把堅持稱“項羽”或“項王”的鄭君一個人趕出了朝堂。鄭君雖然為此斷了仕途,病死家中,但是,他始終不願以蔑稱項羽作為個人的晉身之階。可欽可敬!我們可以拿這件小事和劉邦在項羽死後為項羽舉行隆重的葬禮並哭祭項羽一事相對比,從中可以看出劉邦哭祭項羽的虛偽。
此事不僅說明了劉邦的虛偽,而且還說明了劉邦對項羽的忌恨和心胸的狹隘。項羽已經自殺,劉邦也如願以償地當上了皇帝;但是,劉邦對項羽仍然耿耿於懷,非要原項羽的部下提到項羽一律蔑稱之,不許尊稱之。劉邦以哭作秀,並非僅此一例。漢二年(公元前205)劉邦一出函谷關,到達新城(今洛陽偃師),就接受當地一位董姓鄉官的建議,為被項羽殺死的義帝舉行葬禮,並在三天之中為義帝大哭了三場。(“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劉邦為什麼要在三天之中為義帝大哭三場呢?我們只要看看劉邦哭祭義帝之後的一連序列動就可以明白。第一,向天下諸侯發文書,宣告項羽誅殺義帝是大逆不道。(“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不道。’”)第二,號召天下諸侯隨從自己討伐項羽。(“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從此,劉邦就處處打著為義帝復仇的旗號,作為自己東伐項羽的原因。可見,劉邦哭祭義帝的目的是為自己樹立一面正義的旗幟,宣佈自己是正義之師,討伐項羽是要為義帝復仇,誅殺以臣弒君的元兇項羽。劉邦不是個軍事家,但是,絕對是一個政治家。劉邦深諳軍事是政治的延續這一真理。他需要一面正義的旗幟,就是為了在未來的“楚漢戰爭”中搶佔一個道義上的制高點,以便利用這個制高點打贏這場戰爭。
因此,劉邦此哭,政治目的非常明確:為自己消滅項羽撈取政治資本。項羽一生英氣逼人,絕少流淚,唯一一次例外,是“霸王別姬”: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
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如果將項羽這唯一的“一哭”和劉邦的哭祭義帝、哭祭項羽這“兩哭”做一比較,可以清楚地看到——項羽是為情而哭:項羽敗亡之前,只與美人虞姬哭泣而別,表現了西楚霸王柔情萬種的另一面。因為項羽和虞姬此別乃生死之別,從此,霸王出逃,虞姬自殺,永無相聚之日。劉邦“二哭”,均非出自情傷。無論是義帝,還是項羽,關劉邦何情?劉邦的哭祭,純粹是政治作秀。
-
8 # 葛大小姐
劉邦親自為項羽主持了葬禮,並且在項羽的墓前痛哭了一場,那劉邦的"泣之而去"究竟是真情流露,還是虛情假意呢?事情還要從這裡說起。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自稱"西楚霸王"。而劉邦呢,劉邦是沛縣小混混,平頭百姓一個。他們兩個剛開始的時候一起反對暴秦,是結拜兄弟,關係還算融洽和諧。
但是一山不容二虎,一個國家自然也只能有一個君王。雖說項羽無心稱帝,只想做他的"西楚霸王",但是劉邦志向遠大,一心想要統一全國,稱王稱霸,所以歷史上就多了一段"楚漢相爭"的故事。
劉邦自然會視昔日並肩作戰、同甘共苦共同抗秦的兄弟項羽,為自己雄圖霸業路上的攔路虎,所以劉邦對項羽一向是欲除之而後快。劉邦在圍剿項羽的時候曾下令:得到項羽首級的,黃金千金、封邑萬戶,如此決絕、狠辣無情,絲毫不念及往日的兄弟情分。
所以在項羽自刎烏江之後,一日之內有五人同時被封侯。那就是呂馬童被封為中水侯,王翳被封為杜衍侯,楊喜被封為赤泉侯,楊武被封為吳防侯,呂勝被封為涅陽侯,因為這五人恰好各自得到了項羽軀體的一部分。
那麼現在項羽死了,正合劉邦的心意,劉邦的雄圖大業再也無人阻擋,他心裡此時一定是樂不可支的,又怎麼會哭祭項羽,傷痛至極呢?國學大師王立群就此評價為:"冷眼高祖哭霸王"。所以劉邦此時親自安葬項羽、哭祭,只是一種政治姿態,並非真情實意。
其實在項羽死後,楚地大多都投降了劉邦。卻只有魯縣誓死不降。劉邦聽聞十分氣惱,就準備以舉國之力,要把魯縣給滅掉。但不知是何原因,也許是有謀士在旁勸阻,這才打消了念頭。改為懷柔政策,拿著項羽的人頭,做戲給魯地的人看。他做的這一切只是為了籠絡項羽舊部,安撫人心,想要不戰而勝。
還有一個事例可以證明劉邦的哭是虛情假意的。據《史記·汲鄭列傳》記載,鄭君原來是項羽手下的將軍。鄭君在項羽死後,歸降劉邦。劉邦曾經下過一個命令,就是原來在項羽部下做事的人,在奏章中提到項羽,只能稱其為"項籍",而不能使用“項羽”、“霸王”、“項王”等尊稱。
要知道在古代的禮節上,直呼其名是極為不尊重的的做法。而項羽是名"籍",字"羽"的,如果稱呼其字“羽”,是恭敬的做法,如果稱呼為“項王”那就更加尊敬了。但這位鄭君提到項羽時,堅持稱呼為"項王"、或者"項羽"等,從來不叫"項籍",以此來表示對項羽的尊敬。
於是劉邦下令,凡是稱“項籍”的原項羽部升為大夫,卻把堅持稱“項羽”、“項王”的鄭君趕出了朝堂。
雖說劉邦哭項羽是虛情假意、是帶有政治目的的,但也透露著些許的真情,不然男兒有淚不輕彈,劉邦又怎麼會說哭就哭呢。
畢竟兩個人兄弟一場,也曾並肩戰鬥過,項羽還曾對劉邦有恩。如今面對項羽的死,劉邦難免會勾起心底的往事,從而產生物是人非之感。
當年劉邦失守豐地,窮困潦倒時,是項羽收留了他,給予了他兵馬;當年鴻門宴上,是項羽念及舊情,劉邦才得以逃脫,保住性命;當年也是項羽最終沒有烹殺他的老父,還放了劉邦的一家老小。
這一樁樁,一件件的,哪個不是涉及性命,天大的恩情。人心都是肉長的,所以劉邦對項羽其實還是有真情在的。
所以我認為,雖然劉邦被稱為“流氓皇帝”,哭笑的演技高明,但在面對項羽墳冢哭泣的時候,劉邦的感情是複雜的,因為他和項羽既是對手又是兄弟,所以他的哭既有政治目的作秀,也有真情實感的表達。可謂是五味雜陳,可能那時連他自己也說不清。
-
9 # 一直在精彩影視剪輯
大家好,我來解答。楚漢相爭的故事,傳唱千年,今天我們的象棋棋盤上,就是這麼一條楚河漢界,這段歷史對後世的華人有多麼大的影響,我們都知道,項羽最後的下場就是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真實的歷史比傳說更加殘酷。
劉邦手下計程車兵們,為了搶功勞,他們把項羽的屍身給扯成了幾塊,當做戰利品拿回去領賞。而劉邦一見到項羽,他的表現令人驚訝,這位最高統治者竟然當場就痛哭起來,一邊哭,一邊向大家說,項羽是他的好兄弟,現在人死了,他這做兄弟的,心裡很難受什麼的,他這一哭就成為“千古名哭”!
但也有很多人不同意了,他們覺得劉邦就是個流氓習氣很重的人,他哪裡會有什麼兄弟之情,當年被追殺的時候,為了減輕負擔,跑的快點,這傢伙連自己的老婆和兒子都能一腳給踢下車去,這樣的人會跟項羽講信譽?開玩笑呀!他那是表演給天下人看而已。
關於這個事兒,多年以後,劉邦自己在於一個朝廷官員談話時,無意間說出了真相,周圍官員姓鄭,他的父親當年曾經是項羽的手下,後來轉過來投奔劉邦。
劉邦命令原屬項羽部下的人上奏的奏章裡面不能稱“項羽”為“項王”或者直呼其名,只能稱他為“項籍”。 因為,在漢代有一個習俗,直呼一個人的名字是不恭敬的,只有長輩才能叫;如果稱呼其字,則是比較恭敬的。項羽的“羽”字是他的字,他的本名叫做項籍。當時,鄭君不肯這麼做,提到項羽依舊叫他字或者“項王”,後來這個人也被劉邦趕走了。
-
10 # 布衣的時空
一來發自內心,二人曾並肩作戰過,沒有項羽剛開始對秦國主力的毀滅性打擊奠定基礎,就沒有劉邦的先行入關;項羽數次可以殺掉劉邦而沒有殺,一次次給他機會;二是做給項羽的老部下看以收買人心,劉邦手下的很多大將謀士原都是項羽部下
-
11 # 檸檬愛運動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傳最為廣泛,後世關於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源於此[1] 公元前202年,韓信佈置十面埋伏,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垓音gāi)。項羽的人馬少,糧食也快完了。他想帶領一支人馬衝殺出去。但是漢軍和諸侯的人馬把楚軍包圍得重重疊疊。項羽打退一批,又來一批;殺出一層,還有一層;這兒還沒殺出去,那兒的漢兵又圍了上來。 項羽沒法突圍,只好仍回到垓下大營,吩咐將士小心防守,準備瞅個機會再出戰。 這天夜裡,項羽進了營帳,愁眉不展。他身邊有個寵愛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見他悶悶不樂,陪伴他喝酒解悶。 到了定更的時候,只聽得一陣陣西風吹得呼呼直響,風聲裡還夾著唱歌的聲音。項羽仔細一聽,歌聲是由漢營裡傳出來的,唱的淨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還真不少。 項羽聽到四面到處是楚歌聲,不覺楞住了。他失神似地說:“完了!難道劉邦已經打下西楚了嗎?怎麼漢營裡有這麼多的楚人呢。” 項羽再也忍不住了,隨口唱起一曲悲涼的歌來: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音zhuī)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歌的意思是:“力氣拔得起一座山,氣魄能壓倒天下好漢,時運不利,烏騅馬不肯跑。馬兒不肯跑有什麼辦法?虞姬呀虞姬,我拿你怎麼辦?”) 項羽一連唱了幾遍,虞姬也跟著唱起來。霸王唱著唱著,禁不住流下了眼淚。旁邊的侍從也都傷心得抬不起頭。 當夜,項羽跨上烏騅馬,帶了八百個子弟兵衝過漢營,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矇矇亮,漢軍才發現項羽已經突圍,連忙派了五千騎兵緊緊追趕。項羽一路奔跑,趕到他渡過淮河,跟著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道兒。 項羽來到一個三岔路口,瞧見一個莊稼人,就問他哪條道兒可以到彭城。那個莊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願給他指路,哄騙他說:“往左邊走。” 項羽和一百多個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對頭,跑到後來,只見前面是一片沼澤地帶,連道兒都沒有了。項羽這才知道是受了騙,趕快拉轉馬頭,再繞出這個沼澤地,漢兵已經追上了。 項羽又往東南跑,一路上,隨從的兵士死的死,傷的傷。到了東城(今安徽定遠縣東南),再點了點人數,只有二十八個騎兵。但是漢軍的幾千名追兵卻密密麻麻地圍了上來。 項羽料想沒法脫身,但是他仍舊不肯服輸,對跟隨他的兵士們說:“我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歷過七十多次戰鬥,從來沒打過一次敗仗,才當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這裡被圍,這是天叫我滅亡,並不是我打不過他們啊!” 他把僅有的二十八人分為四隊,對他們說:“看我先斬他們一員大將,你們可以分四路跑開去,大家在東山下集合。” 說著,他猛喝一聲,向漢軍衝過去。漢兵抵擋不住。紛紛散開,當場被項羽殺死了一名漢將。 項羽到了東山下,那四隊人馬也到齊了。項羽又把他們分成三隊,分三處把守。漢軍也分兵三路,把楚軍圍住。項羽來往衝殺,又殺了漢軍一名都尉和幾百名兵士。最後,他又把三處人馬會合在一起,點了一下人數,二十八名騎兵只損失了兩名。 項羽對部下說:“你們看怎麼樣?” 部下都說:“大王說的一點不錯。” 項羽殺出漢兵的包圍,帶著二十六個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烏江(在今安徽和縣東北)。恰巧烏江的亭長有一條小船停在岸邊。 亭長勸項羽馬上渡江,說:“江東雖然小,可還有一千多里土地,幾十萬人口。大王過了江,還可以在那邊稱王。” 項羽苦笑了一下說:“我在會稽郡起兵後,帶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們沒有一個能回去,只有我一個人回到江東。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立我為王,我還有什麼臉再見他們呢。” 他把烏騅馬送給了亭長,也叫兵士們都跳下馬。他和二十六個兵士都拿著短刀,跟追上來的漢兵肉搏起來。他們殺了幾百名漢兵,楚兵也一個個倒下。項羽受了十幾處創傷,最後在烏江邊拔劍自殺。
回覆列表
項羽被迫烏江自刎後,劉邦之所以三次哭祭項羽,顯然是政治作秀的需要。比如說第一次哭祭項羽,便是為了平定天下的需要。
項羽死後,劉邦乘勝揮師向楚各城邑進軍。失去了主心骨的楚軍紛紛向漢王投降,唯獨忠於項羽的革命根據地魯城不願向漢軍投降。
結果劉邦大軍數次進攻都無果。於是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拿出項羽的人頭掛城外。
魯王和楚軍們見了項羽的人頭後,無限悲傷陣陣來,無盡淚水滾滾落。剎那間,他們思想上的依靠土崩瓦解。
這時劉邦就站在城下發話了:“只要你們投降了,不但可以免除死罪,而且我還會厚葬項王的。”
本來魯城的楚軍誓與城池共存亡的,但“厚葬項王”四個大字打動了他們的心,於是他們打開了城門。劉邦進城之後,實現了他的諾言,厚葬項羽。
出殯這一天,為了作秀的需要,劉邦對項羽進行了哭祭。後來,劉邦又在公共場合二次哭祭項羽。
當然,劉邦這樣哭祭項羽,並不是傷傷痛所至,而是作秀的需要。
《史記·汲鄭列傳》講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小事:鄭當時是漢武帝朝的一位正直的大臣,他的父親鄭君曾經是項羽手下的將軍。項羽死後,鄭君歸降了劉邦。後來,劉邦當時下令,要求原屬項羽部下的人在奏章中提到項羽時,一定要稱他為“項籍”。既不許叫“項羽”,更不許稱“項王”。要知道,在當時,直呼人的姓名是是大不敬的。如果稱其字“羽”,則要恭敬得多;如果稱“項王”,那當然更是尊敬了。
而劉邦對項羽直呼其名,從內心可以看出他對項羽的敵視和仇對。因此,所有的哭祭都是偽善的作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