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遇到對的係

    在中國上古傳說中,比較出名的上古四凶分別為饕餮,渾沌,窮奇和檮杌。《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這四大凶獸頻繁的出現在各大遊戲中,如仙劍系列、軒轅劍系列和古劍系列等,甚為有名,那麼這些上古傳說中的奇獸們都有些怎樣的故事呢?

    【渾沌】

    渾沌,也作混沌,或渾敦。傳說它有著肥圓的形狀、火一樣的通紅,長有四隻翅膀、六條腿,雖然沒有五官,但是卻能夠通曉歌舞曲樂。還有一種說法稱渾沌是象狗或熊一樣的動物,人類無法看見它、也無法聽見它,它經常咬自己的尾巴並且傻笑,如果遇到了高尚的人,渾沌便會大肆施暴,若是遇到了惡人,渾沌便會聽從他的指揮。

    渾沌在中國古代傳說中被神化、物化和人化。《莊子·應帝王》中有“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的句子。又寫到“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大概意思是南海有一位大帝,名叫儵。北海有一位大帝,名叫忽。而中央則有一位大帝,名叫渾沌。儵與忽常常相會於渾沌之處。作為中央大帝,渾沌款待他們十分豐盛。儵和忽這兩位客人就在一起商量該當報答渾沌的深厚情誼。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餿主意:“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孔用來視、聽、吃的呼吸,唯獨渾沌沒有,我們試著為他鑿開七竅。”於是,這兩人每天給混沌鑿出一個孔竅,鑿了七天渾沌也就死去了。這裡的記載顯示渾沌的形象乃有人之情而無人之形。當然,莊子這個人,向來不好好說話,甚至往往正話反說,反話正說的,完全不受正常人的道德是非觀念束縛,因此呢,要從他這篇寓言瞭解“混沌”的形象是不可能的任務。這裡渾沌更被人化而冠以“氏”。這些顯然並不是上古兇獸原型。

    更為原始的渾沌形象出自《山海經·西次三經》,“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江讀作鴻)也。”這裡的渾沌已和傳說中魔獸的形象很一致了。

    再到後來,秦統一六國之後,施行焚書,中國上古文獻遭到這樣的浩劫之後,上古的各路神靈很多一下子都從中國文化史上徹底失蹤了,混沌也不能例外。

    到了魏晉六朝,偽書盛行,有一本偽託西漢東方朔所撰的《神異經》才再次提到混沌,《神異經》中雲:“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為混沌。空居無為,常咋其尾,迴旋仰天而笑。”渾沌已經完完全全是兇獸的形象了。

    還有一種說法,渾沌是驩兜死後的怨氣所化。這也與四大凶獸來歷一致:窮奇是共工死後的怨氣所化,檮杌是鯀死後的怨氣所化,饕餮是三苗死後的怨氣所化。

    【窮奇】

    據《山海經·海內北經》所載,窮奇外貌像老虎,大小如同牛般,長有一雙翅膀,喜歡吃人,更會從人的頭部開始進食,是一頭兇惡的異獸。也有的書籍記載窮奇一身雪白的毛髮,額頭長有兩隻淡金色的龍角,嘴巴則是鷹喙的樣子,有一對黑色的羽翼,喜食人肉。另外一種說法說窮奇是神名,《淮南子·墬形訓》:”窮奇,廣莫風之所生也。”高誘注曰:“窮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乘兩龍,其形如虎也。”在天之痕中,仙山島上全身火紅,狀如牛的怪獸就是窮奇(身上有五色石南葉哦)。

    後來“窮奇”用來比喻背信棄義之人,《左傳·文公十八年》有云:“少昊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

    【檮杌】(táowù)

    關於檮杌,先秦文獻提到的只有兩處,一處就是上面的《左傳》,另一處則出自《孟子》一書,《左傳·文公十八年》有云:“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而《孟子》中卻說,楚國國史名為《檮杌》。按照《左傳》所言,檮杌乃是臭名昭著的兇獸,楚國怎麼會用來作為本國史書的名稱呢?

    檮杌這個詞,兩個字的部首都從木字部。砍樹的時候,從上到下,直接破下來,稱之為“析”。

    而從左到右橫著斷開,則稱之為“檮杌。”對於罪人行刑的時候,橫著砍斷,但是腦袋卻還沒有掉下來的情景,名為之“頑”,“檮杌”的意思也就是“頑”。因為罪人總是“頑”的緣故,所以從橫向斷木形象的引申出“檮杌”的詞義。也就是說,這個詞包含了懲戒罪惡的意思。楚國在南方荒蠻之地立國,是很不容易。在很長的時間都被中原列國視之為未開化的野蠻民族並不是沒有緣故的。歷代楚國君主治理這樣的國家,難免依賴重典酷刑。因此楚國之國史,名之為《檮杌》,意味著在楚國史官眼中,修史的目的,就是用史筆無情的懲罰危害國家的人,並警告後來人。

    只是,要是按照這樣的說法,問題也來了。明明在楚華人眼中,用來行刑的沒有枝幹的木製刑具“檮杌”到了中原列國的口中,怎麼就變成了上古四大凶獸之一呢。

    道理也很簡單。楚國這個野蠻民族,其主體民族論起源流就是黃帝王朝時代的三苗氏。

    而春秋時代,楚國是個大國,向來是糾結了南方一大堆小諸侯國,建立起一個“南聯盟集團”。

    而這個“南聯盟集團”之所以誕生,並維持很久的緣故,最主要的目的當然是和北方中原列國所組建的“北約集團”對著幹啦。兩大集團在春秋時代混戰了幾百年,也沒分出勝負。中原列國總是自命為文化正宗,難免要想辦法在政治上抹黑對手,因此呢,楚國史書是書名“檮杌”,就搖身一變成為上古時代的兇獸了。

    這個憑空捏造出兇獸,因為有了《左傳》的顯揚,和混沌一樣,到了魏晉六朝時代,享受了一把“被想象”的待遇。同樣還是《神異經》一書,是這樣描繪它的——“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大,毛長兩尺,人面虎足,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擾亂荒中,名檮杌。”

    遙遠的西方的荒野上,有一隻兇獸,他的整體形狀像一隻老虎。但身上的毛卻像是犬毛,毛長達兩尺。長著人的面孔,有著老虎的足,滿口的牙齒又像是豬的牙齒,尾巴長達一丈八尺。

    這隻兇獸至為兇猛,擾亂了整個西方荒野,名字叫做檮杌。

    【饕餮】(tāotiè)

    上古之四大凶獸,說起來威風凜凜。可是幾千年到如今,混沌、窮奇、檮杌這三大凶獸除了偶爾在遊戲啊、奇幻小說裡頭當當配角之後,基本已經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唯一到今天還有真實影響力,並且在文章裡頭常常看到的便只剩下“饕餮“了。

    傳說軒轅黃帝大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後來,饕餮變成了圖騰,刻於各種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呂氏春秋·先識覽》有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殷周時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腦袋猙獰,雙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樑凸出;首部有一雙彎曲的獸角或足,其彎曲的方向似無定製,或內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張,利齒如鋸,嘴略彎曲內勾,或嘴巴緊鎖。則作正面盤踞狀,身軀拱起,頭著地或水雲氣,兩邊有一對利爪,象狗爪或虎爪。兩側有一對肉翅,形如耳朵。

    那麼問題也出來了,既然是饕餮是兇獸,為什麼會被商周二代接納,屢屢出現在鼎器上呢?要知道,上古時代的鼎器,可是用來祭祀祖宗。

    商王朝之先祖王亥是出自東夷集團,得天下之後,很是用心的尊奉東夷集團的偉人蚩尤。所以呢?鼎器上的饕餮可能是用來追念蚩尤的威猛。也就是說,在商王朝時代,饕餮的形象是很正面的。後來周王朝取代了商王朝,周王朝作為一個野蠻民族,在文化上比商王朝落後多了,所以鼎器的鑄造,基本上沿襲商王朝。只是對待商王朝尊奉的神明嗎,不惟不感冒,還要醜化,於是饕餮就被打壓成凶神了。饕餮一旦被抹黑,成了兇獸之後,就很難翻案了,所以《神異經》上有這樣一段文字也不足為奇——“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春秋》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在遙遠的西南,有一種人,身上長著很多毛,腦袋上頂著豬做成冠戴。這種人的性情貪心而又狠毒,積蓄財富卻不花用,擅長奪取別人的穀物。就是本族之中,強大的總是去老弱的,畏懼更強大的對手卻總是挑落單的欺負。這種人的名字叫做饕餮。

    這段話最值得注意的倒是饕餮即便到了魏晉六朝時代,地位已經式微,無法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些新起的神靈相比。但是較之混沌、窮奇、檮杌這三位舊日的夥伴,至少是被當成人看待了。又可見饕餮在上古之四大凶獸,應該是位置最高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手裡有120萬現金,是買房好,還是投資新專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