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鄜延路節度使李

    根據《資治通鑑》都是曹魏為正統的,只是南宋以後人們受朱熹《通鑑綱目》以及南宋偏安江南的事實的影響,才將曹操斥為篡逆,“帝蜀而“寇曹”。實則不然。

    開其先者當為習鑿齒。習鑿齒有兩個重要觀點,第一,三國時以蜀為正。他說:“於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受漢禪晉,尚為篡逆”;又說,“自漢末鼎沸五六十年,吳魏犯順而強,蜀人杖正而弱”;可見他是以蜀為正統的;第二,漢亡而晉興,“皇晉宜越魏繼漢”。

    在繼統關係上,他試圖把魏抹去,由晉直接承漢。他的理由是,“漢氏失御,九州殘隔,三國乘間,鼎峙數世,干戈日尋,流血百載,雖各有偏平,而其實亂也…除三國之大害,靜漢末之交爭,開九域之蒙晦,定千載之功者,皆司馬氏也。而推魏繼漢,以晉承魏,比義唐虞,自託純臣,豈不惜哉!”他認為,曹魏沒有資格繼漢為正統。

    他說:“今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則其道不足;有靜亂之功,則孫劉鼎立。道不足則不可謂制當年,當年不制於魏,則魏未曾為天下之主;王道不足於曹,則曹未始為一日之王矣。”習鑿齒甚至不承認司馬氏立功於魏,而認為“宣皇祖考(司馬懿)立功於漢。”可見,習鑿齒的封建正統觀念是非常強的。為爭正統,不惜曲解歷史。當然,習鑿齒視曹魏為“篡逆”也是不足為怪的事。因為東晉與以後的南宋一樣,地處一隅,情勢同於蜀漢而殊於曹魏。他的觀點的確對後世發生了深刻影響。

    南宋為了宣揚自己的正統性和合法性,不得不從歷史中尋找和自己有類似經歷的王朝例如:蜀漢,並且大力讚揚和宣傳蜀漢的正統性,而且矮化和醜化曹魏的正統性和曹操等人物。由此,民間有了“聞劉玄德敗,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的局面,而這種情況直接影響到後世對曹魏等歷史人物的看法,六朝的後世歷史認受地位也得以加強。

    朱熹是晉人習鑿齒以後第一個真正把曹魏從歷史文字的記載中排除到正統以外的人。朱熹作《通鑑綱目》,不顧歷史事實,徑改《資治通鑑》以曹丕黃初承漢建安的紀年關係而為劉備章武承漢建安紀年。顯然,這是不科學、不嚴肅的。歷史的事實是,曹操死於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丕辦完了喪事,繼為丞相、襲爵魏王,當月改元為(漢)延康元年;十月受漢禪,廢漢紀元而為魏紀元,即黃初元年。

    一年之內,三個年號,兩次改元;(漢)建安(漢)延康(魏)黃初。三個年號,前後緊相銜接。而章武是劉備於黃初二年四月稱帝后的年號,若以章武承建安,中間要斷時數月,出現了時間上的空檔。這正是司馬光不取章武而用黃初的重要原因之一,“天下離析之時,不可無歲、時、月、日以識事之先後”。

    朱熹纂史用章武紀年而不用黃初紀年,是其尊劉抑曹、帝蜀寇魏觀念的具體表現。至於文字的表述,也不像《三國志》《資治通鑑》那樣相對客觀而更加突顯褒貶之義,徑稱曹操為“篡盜”。

    朱熹心目中的曹操非“盜”即“賊”還表現在他的其他著作裡。據《朱子語類》卷140《論文下》,朱熹評操說:“曹操作詩必說周公,如雲‘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又《苦寒行》雲:悲彼東山詩’。他(操)也是做得個賊起,不惟竊國之柄,和聖人之法也竊了。”“詩見得人,如曹操雖作酒令,亦說從周公上去,可見是賊。

    南宋時期,視操為賊,已是人們的共識。陸游有《得建業倅鄭覺民書》詩云:“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反映的正是這種情況和情緒。洪邁在《容齋隨筆》中雖然極稱曹操知人善任“實後世所難及”,但同時說:“曹操為漢鬼蜮,君子所不道”。“鬼蜮”之謂,顯本蘇軾之說;“君子所不道”,則在鄙視曹操的人品方面更上了一層樓。

  • 2 # 天上人間文史鑑

    蒙古統治者掌控者武器的批判,漢人知識分子掌控批判的武器。

    曹操的大白臉奸臣形象既不單是統治者給的,也不單純是人民群眾給的,而是在時代和社會變遷的過程中由統治者和人民群眾共同賦予的。

    在10世紀以前,曹操的形象還是正面的。

    唐太宗李世民就認為曹操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大概自宋代始,曹操的形象就開始變成一個反面人物了,直到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時候,曹操就完全成為一個奸臣了。

    這種轉變的原因在於自宋以來,魏、蜀的正統問題引起了爭論。

    宋以前的朝代,隋、唐都繼承自魏、晉,於是承認魏是正統。

    宋代的情況就不同以往了,北宋在北方與遼對峙,南宋在北方與金對峙。

    倘若以魏作為正統,則北方的遼、金也應當為正統,宋便在名義上失去了正統地位。

    尤其是南宋和蜀漢的處境又極為相似,於是朱熹便以蜀漢為正統,曹魏為漢賊。

    儒家意識形態影響下的中國向來講究名正言順,政治上一定要具有合法性,任何對政治合法性有威脅的事情都不允許存在。

    關於曹劉誰為正統的爭論到了元代又發生了轉折,蒙古人自命正統,便又反過來帝魏寇蜀。

    然而漢人愛國知識分子卻也不甘於被異族壓迫的命運,於是便通過小說戲曲帝蜀寇魏,但《三國演義》寫就的時候,曹操大白臉奸臣的形象已經板上釘釘了。、

    蒙古統治者掌控者武器的批判,漢人知識分子掌控批判的武器。

    由於儒家意識形態影響下的專制集權的正統觀念和複雜的民族關係以及南北關係的影響,曹操的形象也在不斷髮生變化。

    正統觀念是文人知識分子所推崇的政治觀念,而文人知識分子的創作也包含著正統觀念。

    文人知識分子所寫的小說、戲劇又向下影響到人們群眾。

    由於人們群眾大多隻為在小說、戲劇中尋找樂趣,所以歷史人物通過小說、戲劇的傳播就逐漸變成了臉譜化的人物形象。

    歷史人物在小說、戲劇中的形象越符合時代和社會的意識形態,就越容易為人民群眾所接受。

    對於曹操的形象,統治階級的看法和人民群眾的喜好是互為影響的。

    中國古代社會階級之間是可以流動的,既有自上而下的文化傳播,也有自下而上的文化傳播。

    近年來,曹操以及諸多歷史人物的形象在逐漸發生反轉,有的還被人說成是洗白。

    即便是洗白,也是應當發生的事情。

    由於時代和教育的諸多原因,人民群眾對於歷史人物通常都只存在一個臉譜化的忠臣或奸臣的形象,而事實上歷史人物哪有如此簡單。

    隨著教育的普及,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以及歷史學科的發展,歷史人物也就得以被重新認識。

    所謂的洗白不過是因為歷史人物的真實形象和臉譜化形象發生了衝突,而又不被人理解。

    歷史人物在小說、喜劇等文學作品裡可以還臉譜化的,但研究歷史的卻不能以這種主觀映象去評判歷史人物。

  • 3 # 舊時樓臺月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曹操絕對是東漢時期成就最大的一位英雄了。在宋朝以前的古籍文獻中大多認為他是“非常之人”,擁有“超世之傑”,但是在宋朝後歷史文獻中普遍認為他是奸詐小人。這種反差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時期統治集團的訴求不同,除此以外,各個朝代文人墨客的引導以及民間藝術的改編對有著其重大的影響。

    三國時期的著名史學家陳壽所編撰的《三國志》當中曾形容曹操為“超世之人”、“非常之人”、“名列最右”,這些詞語直白的表達了陳壽對曹操的推崇,這本書對後世影響頗深,奠定了對曹操頌揚的基調。

    唐朝李世民的《祭魏太祖武皇帝文》進一步確定了官方對於曹操的推崇。兩宋與之前的朝代存在很大不同,北宋一直被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所威脅,後來還被逼迫到江南地區成為力量微小的南宋政權,這種政治局面和三國時期極其相似,南宋就相當於過去的西蜀雖然擁有尊貴的皇室血統,但也不得不被人壓制。在這種情況下,官方對於曹魏的推崇自然會改變。

    一、宋朝前曹操的形象變化及原因

    (一)曹操形象的變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盛行,文人墨客追求精神上的寬容和超然,所以研究三國曆史的文人比較少,在為數不多的文獻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裴松之的《三國志注》了。

    在這本書中,他曾形容曹操說“魏太祖機變無方,略不世出。”這一觀點可以代表當時大部分文人學者的看法。到了隋唐時期,這一看法並沒有出現特別大的變化。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征討高麗時,還特地前去曹操的西陵拜祭,這次拜祭是自三國以後最高規格的一次祭拜。唐玄宗的這一行為足以反映當時正統思想對於曹操的肯定。

    曹操的軍事實力極強,他戎馬一生,擁有很多可圈可點的軍事榮譽。在鎮壓黃巾起義時,他以幾千軍馬大勝數十萬義軍,解放了上百萬被壓迫的農民並且將他們妥善地安置了下來。對於投降的農民起義軍,他採取了安撫招行的政策,這相對於其他同時代的封建軍閥的大肆屠殺來說十分進步。

    同時,他有著一顆心繫百姓之心,他寫過的很多詩篇都能體現出他對於底層人民的同情。他還將這種同情付諸於實踐,大力提倡節儉,即使是他的子女妃嬪都要嚴於律己,不得奢侈享樂,在他死後也沒有像其他封建貴族那樣大修陵寢。這些政治成果,經濟成就,軍事戰績,讓他受到當事矚目和後世的讚頌。

    (二)曹操這一形象變化的原因

    站在三國後的統治者的角度來看,曹操極具政治目光,與三國同時代的其他貴族豪強相比,曹操作出了無人可比的貢獻,也因此他可以在政治上佔據主動地位。

    在宋朝之前的世人看來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合適時機的一種必要選擇,當時的漢朝廷已經腐敗衰微到瀕臨地步了,曹操還以“天子之禮”尊崇漢獻帝,這顯然是一種忠臣賢良的表現。並且這一做法為以後軍事活動的進行提供了合理合法的解釋。

    “挾天子”這件事,並非曹操首創,董卓也曾挾持過天子,但是當時的漢王室,還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輿論的抨擊和各路軍閥的圍攻下,董卓最終失敗。

    董卓失敗後最強大的諸侯袁紹認為,即使供奉漢家天子,對於自己的政治地位也沒有什麼加持作用,所以他對漢獻帝採取了“不迎駕”的態度。這種態度引發了士人的抨擊,而曹操趁此良機贏得了廣泛地認可。

    二、宋朝時期曹操形象的變化及原因

    (一)宋朝曹操官方形象的變化及原因兩宋時期,人們對於三中國人物的看法發生了變化,蜀國的劉關張三兄弟漸漸被世人所推崇,而曹操卻受到了貶低。北宋著名的史學家司馬光曾在《資治通鑑》中寫道“魏武之暴戾強伉,其蓄無君之心久矣”。

    南宋的洪邁在《容齋五筆》中,對於曹操曾說過的“寧我負人,無人負我”極其批判。在這本書中,劉備被塑造成了“興復漢室”的正面英雄形象,而曹操卻變成了“篡漢小人”。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了北宋政府。在建國後他深深吸取了唐朝末年藩鎮割據致使中央朝廷滅亡的教訓,在進行統治時,千方百計鞏固中央集權。對於三中國人物形象的改造就是他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的一個措施。在當時的宋政府看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孟德自然就是“亂臣賊子”,與他所對抗的皇室後裔劉備擁有著正統地位,應該受到推崇。

    同時北宋時期“程朱理學”盛行,這一學派主張“存天理、滅人慾”推崇封建道德規範。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曹操的“挾天子令諸侯”顯然是一種僭越的行為,是不符合倫理道德的。隨著“程朱理學”的廣泛傳播當時的士大夫普遍唾棄曹操的行為。

    到了南宋時期,整個中原大地的局勢與三國時期十分相像。南宋就是當時弱小的蜀國,而今就是強大的魏國。這兩個國家無論是在政治上、軍事上還是思想上都處於敵對狀態。貶低曹操,就相當於在思想上貶低金人。

    總的來說,曹操官方形象變化的原因還是和封建社會的正統觀念有關。在宋朝之前是如此,在宋朝之後也是如此。封建社會中的正統有著相對性,所以各個朝代對曹操的看法存在不同。在過去北方的中原地區就是官方所認定的正統,但是到了南宋,偏居一隅的南宋政府才被當時的世人看作正統。

    (二)曹操民間形象的變化及原因

    民間對於曹操看法的演變大致與官方相同,不同的是,民間看法主要源於各種畫本、說書等藝術的傳播。相較於官方來說,民間對於曹操看法的感情色彩較重。

    南宋時期,數以百萬的民眾從北方顛沛流離,逃到了南方,他們飽受妻離子散之苦,深受重建家園的艱辛,因此他們對北方的金人十分的痛恨。他們希望金人的鐵蹄也能像曹魏大軍赤壁之戰後那樣被隔在長江以北,這種思想讓民間對曹操的看法與官方形成了一致。

    民間百姓對於曹操的看法主要出自具體事件,很少會去考慮當時的歷史環境。南朝人裴松之曾蒐集了很多有損曹操形象的史料,編著在陳壽《三國志》的註釋當中。這些史料事實究竟如何,很難分辨,但都給曹操造成了極其負面的影響。

    宋朝經濟發達的同時文藝活動也得到了發展,民間產生了很多以說書、唱戲為生的藝人,他們將這些素材改編成了打動人心的藝術,在這些藝術當中,代表北方勢力的曹操被塑造成了反面角色,這深深影響了曹操在民間的形象。

    總結:

    歷史已經遠去,事實究竟如何我們很難推測,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在那個群雄並起的年代,曹操之可以脫穎而出必然有他獨到的才能。

    他革除了東漢朝廷的弊政,肅清了四野賊寇,有著功不可沒的功績,當然他當權時期也有著殺人無度的行為。封建王朝對於他的看法,都是在不同政治背景下加工而成的,我們不應該偏向一方,要聯絡三國時期的社會環境客觀地看待。

  • 4 # 歷史的星空9527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諡號武皇帝(魏武帝),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朝天子劉協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那麼為什麼這樣雄才偉略的曹操,在歷史上的形象卻十分糟糕呢?(特別是在兩宋以後)我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

    1.宣揚忠君愛國正統思想

    眾所周知,封建社會是非常宣揚人民的忠君愛國思想的,這樣便於統治者的統治。三國演義明顯就有“擁劉反曹”的傾向,同樣作為亂世的創業者,劉備就可以高舉“匡扶漢室”的大旗四處征討,而曹操反而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臣。其實兩人做的事情本質上都一樣,但是因為劉備是大漢皇叔,所以有了正統的地位,而曹操因為沒有皇室的血脈,所以遭到了貶低,成了白臉奸臣的代表。抹黑曹操有利於宣揚正統思想,使忠君愛國思想深入人心,便於統治者統治。

    2.對來自北方強大敵人的畏懼,借文化藝術來醜話敵人。

    兩宋時期,因為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使得兩宋長期處在強大的遊牧民族鐵蹄的威脅之下。從北宋時期的大遼,西夏,再到“靖康之恥”後的大金,西夏,蒙古。兩宋時期,始終面對著強大的敵人而又無可奈何。

    於是人們只好藉助於藝術來醜化北方,而代表著北方勢力的歷史人物曹操就成了人們改編的物件,一樣的強大,一樣的雄踞北方,一 樣的對江南虎視眈眈,逐漸曹操就變成了民間的假想敵。而且,北宋時代開始,民間文藝開始興盛,勾欄、瓦肆(宋朝娛樂場所成)為專業表演場合。於是,人們開 始在舞臺上醜化曹操。久而久之,曹操就成了奸詐之徒的典範。

    綜上所述,因為封建社會統治者便於統治的需要,曹操被醜話成了“白臉奸臣”。如今社會,我們應該公正評價曹操。魯迅就曾評價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毛主席也曾經說過: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可見歷史上的曹操是個文武全才的英雄,而並非小說演義上面的“白臉奸臣”。

  • 5 # 漩渦鳴人yy

    問題在哪裡呢?就在於這三國的歷史,你說究竟支援曹操呢?還是支援劉備?

    在三國這段歷史裡面,大家都知道分為兩大陣營,一個是曹操為首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安穩北方大局的北方陣營,另外一派呢,則是以劉備作為一派,以興復漢室,滿嘴掛著仁義道德的南方集團。

    不是有人說你可能忘了某一個集團在這裡,我們堅決重生,我們絕對不會提孫權的孫10萬的稱號,也不會提孫權如何掏人家的心窩子這樣的事情,我們也不會說孫權的軍隊是三國裡面最沒有上進心的一支軍隊……

    當然開個玩笑,我們為什麼不提孫權?其實孫權更多的就是一個旁觀者,他的勢力雖然強大,並且擁有著最險要的江東之地,但是孫權本人並沒有像曹操和劉備那樣明顯的特點。他的風頭都讓自己手底下大臣給搶光了,而自己本身的能力略顯平庸!說實話,老百姓更多的是追求什麼那種遺玉龍潭化作龍鳳,或者是那種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而不是那種唯唯諾諾整天躲在東南一隅,不知道進取的人。

    可是當一個人出現以後,奸臣這個定義就已經出現了,這貨是誰呢?就是南宋的宰相秦檜,也就是跪在岳飛墓前的那個。其實秦檜的真的應該跪在曹操的,目前為什麼要不是他出來瞎摻和這一腳曹操是奸臣的形象或者說是奸雄的形象。或許還能再淡個三分,正是因為秦檜的出現,讓曹操的整體形象就偏向於奸臣。

    為什麼?秦檜不幹好事兒,專挑壞事,害死岳飛,件事情在老百姓口中沒有任何好的口碑,但是說實話,當時秦檜的家族還是在朝中為官的,大家也不敢明著說,也就只能夠找一個發洩口,這個發洩口就是曹操。

    曹操也幹過成效,並且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且就當時的情況而言,老百姓在讀三國這段歷史的時候更加支援的是誰?劉備?為什麼?劉備也是偏安一隅,但是劉備本人有上進心,並且不停的支援北伐去。興復漢室,這代表老百姓心中的一個願望,所以大家也就支援劉備,自然而然作為劉備的對手,曹操即使成像同時又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加上社會上面對於曹操的流言蜚語不停地滿天亂飛,曹操的整體形象立刻就垮了。

    不管你之前到底是不是支援曹操的,總之在這種社會大流的趨勢之下,你還是選擇要麼閉嘴,要麼改換陣營,你是曹操是奸臣,這樣一個形象就在南北宋時期就開始慢慢定型了。

    之後曹操想要改變形象,那也得等1000年以後,總體來說,用《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面的一句話來講,就是,你這一會兒的功夫,已經糟蹋倆人了,你說你有多大罪過?

  • 6 # 歷史三見客

    劉備雖為草根逆襲,但卻是中山靖王之後,在講血脈傳承的封建社會,得到了民間各個階層的同情和認同,對他的對手自然是厭惡摒棄,另外曹操是權臣當國,後世的統治階級(主要指皇帝)也樂見他以反面形象出現。宋明之後,程朱理學形成又提供了法理依據,小說等藝術形式普及推廣又推波助瀾

  • 7 # 秦時明月HXH

    曹操頭上這頂奸臣的帽子,全拜兒子曹丕所賜。就其本人而言,對漢家王朝絕對是有功之臣。平定四方叛亂,維持漢室半壁江山。只是後來曹丕廢除漢獻帝,曹操才被扣上了帽子。

  • 8 # 三昧真火

    宋朝有部比較有名的筆記小說——《容齋隨筆》,作者是洪邁,記了曹操很多不好的事,給了曹操很多差評,對曹操的風評有很大影響。

  • 9 # 北社野老

    奸臣的概念在宋以前可能人還是模糊認識的,人總有兩面性的。何況曹操也是歷史貢獻的。到宋以後,人們對秦檜下了鐵的概會:奸臣。

    著實秦檜除了奸還是奸,幾乎沒有一點正面的東西,殘殺岳飛,中國人痛恨,在宋朝就鑄了鐵象跪在了岳飛廟前。立下了一個遺臭萬年的反面教材。人們有了忠奸評判的概念,上溯歷史牽著了曹操。南宋時間興起的評書文化慢慢在民間興起,陸游就寫過這樣的詩: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到了元時評書文化進一步興起,有人把《三國志》改編成了《三國志評話》。三國志評話裡的觀點明顯是抑曹揚劉,據說巷子裡的兒童遊戲都爭著當劉備和劉備集團裡的人,沒人願當曹操的人。這樣曹操的奸臣形象出來了。後來《三國演義》問世,書裡傳承三國志評話的觀點,劉備仁義君子和曹操奸臣的形象被固定了下來,所以從宋朝以後曹操就一直被稱做奸臣。

  • 10 # 冬天的懶雪人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違背禮法,這是儒家和君王都不能夠容忍的行為;二是他沒有稱帝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帝國,所以他的這些行為被無限放大,隋文帝和宋太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雖然比曹操更嚴重,但是他們都結束了戰亂、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 11 # 春秋秦炅

    你好,我是明明知道,我來回答您這個問題

    為了更好說明曹操為什麼在宋朝稱為奸臣,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

    一、曹操在宋朝以前的地位

    1、西晉-《三國志》

    正統:曹魏

    曹操:正面

    原因:西晉政權,來自於曹魏政權的禪讓,只有曹魏政權是正統,晉朝的正統性才站得住。

    2、東晉-《漢晉春秋》

    正統:蜀漢

    曹操:正面

    同樣是晉朝,為啥差異這麼大?

    原因:因為東晉是西晉南渡的政權,和蜀漢同屬偏安政權,蜀漢是正統,東晉才是正統。

    那曹操為啥在蜀漢正統的情況下,還是正面形象呢?

    原因:曹操是復漢,他本人並沒有篡逆,和蜀漢正統不衝突,而且還可以證明以晉承漢的正統性。

    以上,曹操無論在以魏為正統還是以蜀漢為正統,都屬於正面形象。而原因,和當時的政治環境密不可分。但你要認為宋朝時期,曹操變成奸雄也只是政治環境,那就不全面了。

    二、曹操在宋朝形象的原因

    1、北宋時期-《資治通鑑》

    正統:誰也沒承認,只是用了曹魏的年號

    2、南宋時期-《通鑑綱目》

    正統:蜀漢,而且進一步貶低了魏國

    曹操:奸雄

    原因:1、南宋也是北宋南渡的政權,和蜀漢有相似之處,蜀漢正統,則南宋正統。

    2、民族意識。南宋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概念,王,就是“蜀漢”就是“南宋”,“夷”就是曹魏,就是“遼金”這些草原政權。

    “曹操”這時候既有政治環境,又有民族色彩,這是和前面最大的區別,正統性參入了民族性。這是曹操成為奸雄形象的最主要原因。

    3、朱熹理學。理學中有“道統”概念,儒學有“道統”接上了孔孟之道,而儒學在南宋,南宋也就是“正統”所在。這樣蜀漢為正統,曹魏只能是叛逆了。

    三、宋代以後曹操形象

    元末明初-《三國演義》

    正統:蜀漢

    曹操:奸雄

    原因:1、元朝是第一個草原民族統一中國的政權,漢民族不願承認但又不得不承認,所以以北方的曹操為奸雄,暗示對元朝不滿。

    2、元朝的正統性從何而來?是北方的金朝,還是南方的宋朝,很顯然,漢族文人,更原因將正統性來源於南宋這個漢人政權。這也是民族意識滲入正統性的表現。這樣蜀漢正統,曹魏是奸雄的形象就確立了起來。

    隨著《三國演義》的普遍流傳,《三國演義》所形成的形象深深地烙入我們每一個人心理,曹操的奸雄形象深入民間,白臉的奸雄成為曹操的代表。

  • 12 # 逆境反轉鎮邪大溼

    大送最拿手的就是送錢送妹子,,如果這兩樣不行。就聯金滅遼,然後被金滅北宋。到了南宋就是聯蒙滅金,然後被蒙滅南宋。,且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而南宋皇帝直接殺了抗金的岳飛。所以曹操肯定不對大送皇帝的板,在大送只有皇帝殺臣子,而曹操挾天子號令天下,在大送皇帝那就是大逆不道,哈哈哈哈哈。如果是在朱明,,一萬個曹操都得死。藍玉守邊關,被滅九族。。戚家軍抗倭,晚年淒涼,毛文龍野戰努爾哈赤,被守城的文官袁崇煥幹掉,袁崇煥打死努爾哈赤。被宮中崇禎千刀萬剮,呵呵呵呵然後李自成嚇死崇禎自殺,吳三桂聯合多爾袞打敗李自成,然後康熙大戰吳三桂。順治鞭屍多爾袞,呵呵呵呵,在朱明。武將都是第一個去死的,無論是抗敵有功還是殺敵萬千,,武將就是廁紙,差屁股的,那髒哪去。苦活累活髒活都是武將幹,。大送也是如此,只是相對溫柔那麼一點點。。趙匡胤還是流了武將一條命。可到了南宋皇帝找狗就沒那麼大方了,岳飛滿門抄斬,抗金越賣力死的越慘,呵呵呵呵,北宋也差不多,武將拼死拼活。文官背地裡賣鍋求榮,哈哈哈哈哈,武將背後總有人在捅刀。只因大送朱明為了不讓武將形成世襲群體,以致有了門生故吏能量挑戰皇權。。。只是王朝內部沒有了挑戰力量,外圍照樣殺氣騰騰,呵呵呵,

  • 13 # 真君解歷史

    我是真君,我來詳細回答。

    你隨意翻開資治通鑑,很多地方都有司馬光等人的道德評價之語。

    最能代表宋朝開啟道德評判的是新舊唐書和新舊五代史。舊唐書和舊五代史並無奸臣一說,但在新唐書和新五代史就開啟了奸臣傳的寫法。

    臣子對君王的忠誠,就從宋朝開始成為了評價大臣的唯一標準,也是其能力評價的標準!宋朝之後,凡是官修史書必定有奸臣傳。

    從司馬遷的《史記》,到《舊唐書》,中國的史書從來沒有對歷史人物進行嚴重的道德指責。如唐朝的安祿山和李林甫,在舊唐書中,依然沒有被道德評價。

    宋朝開始的道德評價,雖然出於統治穩定和馴化目的,但讓中國歷史失去了客觀看待歷史人物的傳統——秉筆直書的中國歷史傳統從此中斷。

    揚善隱惡,成為了新的傳統,特別是對於帝王,好的地方猛吹,差的地方隨意修改,甚至不說。對於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做法,一律貶以奸臣處理。

    以單一角度來看待歷史成為了現代人學習歷史的隱患,這就是宋朝開始道德評價的弊端。

  • 14 # 誰是誰的菜

    人們對曹操這個人的生平,一直爭議很大。歷史上對曹操到底都有過哪些評價?其實也就是說,誰支援曹操,誰反對曹操。關鍵的問題是為什麼?

    漢朝人對曹操的評價和南北朝以後的唐朝人對曹操的評價。其實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肯定多於否定。最糟糕的,也僅僅是說曹操他兒子曹丕是壞人,但是曹操還算是忠臣。《三國志》中的曹操不是壞人,是個好人。實際上這種正面的評價,一直持續到北宋,在唐朝和北宋時期,曹操都算是比較正面的人物。甚至於唐宋兩朝都有皇帝自比曹操,就覺得自己乾的不錯,對國家,對人民都有很大的貢獻,國家安定,讓少數民族也都消停了。於是就以活曹操自居。這說明曹操在那時還是深得人心的。反正宋以前至少是漢唐時期,曹操基本上沒有爭議,人們對曹操的評價都是很正面的,都是說曹操是個用武力平復亂世的人。

    自南宋開始,理學思想佔據了社會的主導地位

    從南宋開始對曹操的評價就發生了變化。南宋,理學逐漸佔據了主旋律。到了明朝出了一本改變曹操形象的一本書,就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相比,就曹操的形象來說是完全不同的,《三國演義》這本書是貶曹的。南宋的曹操就已經不是好人了。好多個三國志的批註從那個時候,就開始轉風向了。從南宋開始印的書,那裡面的曹操就不是好人了。到了《三國演義》,也就是到了明朝,曹操開始就是一個很純正的壞人了。

    《三國演義》的主題是什麼?是忠義,這是明朝人給文人洗腦的重要內容,其目的就是要人愚忠下去。其中的桃園三結義,說的就是這個。有正面的人,也要有反面的人,就讓曹操當個壞人吧。以至於,從此曹操就算是翻不過身來了。只要人們提起曹操,就全是三國演義中的形象。清朝的京劇,就更是讓曹操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大白臉奸臣。

    怎麼回事呢?其實是這樣的:

    國學興盛的時候,曹操就被變壞了。因為這種國學就是要廢除百家獨尊儒術之道,就是要通過教育平庸這個世界。所以曹操的唯才是舉理論就是就是大逆不道,就是惑亂人心,就是亡國之道。

    但是到了現代,對曹操的評價又有變化了。從五四運動開始給曹操翻案,魯迅說過,曹操至少是個英雄,那就是給曹操撥亂反正了。為什麼?因為五四運動的主題就是反封建,反封建禮教。就是要打破這種束縛,就是要解放思想,就是要反對平庸。實際上五四運動也是一次百家爭鳴的時代。那曹操就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了嗎?沒有。不但沒有,反而曹操又多了很多故事。

    新中國成立以後,好多人提出過要給曹操翻案。郭沫若領導的歷史學界,就曾經專門成立專題組,不斷地找各種理由給曹操翻案。甚至於郭老還寫了著名的話劇《蔡文姬》,把曹操又捧上了天。

    這是幹什麼呢?其實就是一句話,平庸還是自由。中國社會歷史其實總在演變,從無序到強制性秩序,再引發衰退,最終又限制突發性的無秩序,周而復始。這就是《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句話,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說的就是秩序和突發性的無秩序。

    奸也?忠也?《三國志》說了算

    不同的階層眼中有不同的曹操。不同年齡段的人對曹操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七零後瞭解曹操的人,多數人會排斥曹操,但是九零後會擁護曹操。為什麼?因為七零後不喜歡曹操的唯才是舉。他們已經得到了很多了,在這個社會中算是既得利益者,現在都奔五十了,他們巴不得這個社會一直是現在的狀態,這叫固化。就是富人從今天開始被固化為一個階級以後,世世代都富貴。我現在當官了,還指望兒子將來接班呢。九零後能幹嗎?當然不能。這個社會就算固化,也要等到老子發財當官以後,對吧。所以,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曹操的態度也是不一樣的。

    在我心裡是認為有四個曹操。第一個是《三國志》中的曹操,這是正史中的曹操,我覺得非常接近於歷史的原型。三國志中對曹操的評價是什麼呢?曹操是一個平復亂世的英雄

    第二個就是《三國演義》中的曹操。這個曹操是什麼?”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十足的邪惡。這個曹操和原型就已經有很大的差別了,但是沒辦法,這個曹操深入人心,多數人心中的曹操就是《三國演義》中的曹操。三國演義給曹操的評價是什麼?梟雄,亂世梟雄

    第三個曹操,那就是京劇中的曹操。京劇中的曹操就更壞了,比《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又壞了一個層次。曹操在京劇舞臺上就是一個臉譜化的壞人,壞到無可挽救了。

    第四個曹操,就是郭沫若先生的《蔡文姬》中的曹操。

    哪個曹操是真的呢?其實這句話呀,毫無爭議。《三國志》是正史,史書上寫的清清楚楚,白紙黑字,爭議的不是曹操,而是拿曹操說的那些事

    《三國演義》是代表明朝人的思想,是明朝社會的主旋律,一種風氣。明朝人的極端思想在《三國演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要麼忠要麼奸,明朝人的說法叫”漢賊不兩立”。

    到了清朝,曹操為什麼是奸的?這都不需要講理,為什麼?因為曹操是大白臉,這教育已經達到了如此之高度,曹操是好人和壞人,一眼就能認得清。

    解放後,實際上仍然是五四運動那個思想的繼續。不破不立,不管新的在哪兒呢,反正先把舊的打碎了再說,然後平空再編唄。

    真正的曹操在歷史上沒有爭議,他的全部人生都寫在《三國志》中,白紙黑字寫的清清楚楚:曹操是一個平復亂世的英雄

    可是有些人就是不看,一會兒給他編個故事,一會兒給他刷個大白臉,再一會兒朝著這條給他翻案。其實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四個字,以史為鑑。不管歷史書上的曹操,你看全了沒有,現在是個人就敢說,曹操這個人有爭議。現在有很多人就是這樣。

  • 15 # 裴多分

    其實曹操的形象從兩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就很負面了。兩宋時期變得更加負面,羅貫中寫了《三國演義》之後,曹操的負面形象更是達到了頂峰!

    有趣的是,在陳壽的《三國志》裡,曹操的形象是正面的。在隨後的一千多年裡,曹操的形象才變得越來越負面了。究其原因,跟兩個因素有關,而宋朝的負面形象還另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因素。

    大家都知道,《三國志》是陳壽寫的。陳壽是三國時期的蜀中國人,三國統一後,他就成了西晉人。他在《三國志》中對曹操的敘述其實是很正面的。

    約一百年後,南北朝人裴松之採用各家史料對《三國志》進行了註解,極大地豐富了《三國志》的內容。但其中有兩本書,一本東吳人寫的《曹瞞傳》,一本魏中國人寫的《魏略》。這兩本書偏向記載曹操不好的事蹟,而後面的一些史書,如《後漢書》又對這些事蹟進行“文學加工 ”,導致了從兩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曹操在民間的形象就很負面。

    統治者對曹魏政權合法性的看法,也對曹操的形象有很大的影響。

    誰是正統,曹操還是劉備?這兩種觀點一直並行於世,但強弱有別。而統治者選擇誰是正統,根本的出發點是保護自己政權的合法性。大一統的王朝,一般“尊曹”,偏安一隅的王朝則“尊劉”。比如,大一統的西晉“尊曹”,偏安的東晉“尊劉”;北宋官方“尊曹”,南宋官方“尊劉”。

    三,兩宋時期曹操負面形象的特殊性

    北宋司馬光寫的《資治通鑑》“尊曹”;南宋偏安以後,朱熹寫的《通鑑綱目》“尊劉”。即北宋官方其實是“尊曹的”,而南宋則是“尊劉”的。

    但曹操在宋朝的總體形象卻是非常的負面,北宋就很負面 ,南宋則更負面,官方的態度似乎影響很小。這是為何?因為它還受到兩宋時期一個特殊背景因素的影響。

    兩宋時期的少數民族政權遼、金都很彪悍,宋王朝深受其害,但朝廷又一度的妥協、退讓,從而導致“尊劉”的氛圍非常強。大家把自己的感情寄託在蜀漢一方,把曹魏當做篡逆政權,歌頌蜀漢敢於向強大的曹魏開戰,希望自己的朝廷也能如此勇敢地維護屬於自己的尊嚴。因此,曹操在這一時期的形象極為負面——篡逆者,大奸臣!

    元末明初,羅貫中根據當時的社會局勢,結合了部分的史實,還蒐集了曹操在民間流傳的負面的事蹟。以文學的手段改編、虛構,將曹操的負面形象推上了頂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相聲界公認的前十名你會怎麼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