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隨著近年來清宮大戲的熱播,“包衣”也成為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詞兒。那麼,包衣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聊一聊有關包衣的話題。

    包衣是清朝特有的一個群體,全稱包衣阿哈,滿語為家奴之意。最初,包衣阿哈只是滿洲貴族對於家奴的一個普通稱呼,並沒有什麼特殊含義。後來才逐漸固化,成為了清朝皇家家奴的特定稱謂。正因為這些所謂的家奴並不是一般人家的家奴,而是隸屬皇家。所以,雖然同為家奴,其身份、地位與普通人家的家奴卻有著巨大的區別。包衣因此成為了清朝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

    包衣的最初來源大致有幾個:一、愛新覺羅家族原本就已經存在的世奴,即所謂的家生子奴隸。二、滿洲平民因犯罪而被罰沒為奴隸者。三、部分滿州平民因生活無著而自願或被典身、販賣為奴隸者。四、戰爭期間俘虜的漢族人、北韓人等等被收編為奴隸者。當然,還有一些其他來源,但不是主流。換句話說,包衣不僅僅由滿州人組成,還包括了漢族人、北韓人等等。但是,包衣中的漢族人既不隸屬漢軍八旗,也不同於所謂的漢民,這些人被稱為包衣漢姓人,歸屬於滿洲八旗的各個包衣牛錄。也就是說,這些人雖然是漢姓,卻仍然屬於滿洲人,只不過身份是包衣而不是平民而已。例如《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家族,曹氏家族就是典型的包衣漢姓人。

    伴隨著滿洲政權與關內政權戰爭規模的升級,由於滿洲人口相對較少,八旗軍隊的兵源補充成了大難題。為了解決兵源不足的問題,許多青壯年的包衣阿哈被主子們派上了戰場,開始逐漸脫離低階的奴役生活,在戰場的刀光劍影中建功立業。清朝定鼎中原、一統天下之後,滿洲統治階層出於對漢人的天然不信任,中央乃至全國各地的許多重要職務都由滿洲人把持。但是,中國的疆域實在太大,人手根本不夠。最後,自家的家奴又一次進入了滿洲統治階層的視野。用自家的家奴總比用外人來得放心一些,不是嗎?包衣阿哈們自此正式登上了清朝的政治舞臺。

    自此之後,不少包衣出身者成為了封疆大吏、機樞重臣,亦不乏入閣拜相、位極人臣者。 這些出身包衣的官員,雖然在外面開衙建府、風光無限。但是,對於皇家而言,他們的身份依舊是家奴,家奴對主子應盡的義務還是必須盡到的。 清朝入關之後,包衣在皇家眼中的地位並沒有隨著其中一些人職務的不斷升高而改變,終清朝二百餘年,包衣始終都是皇家的家奴,直到清亡。 在皇帝親掌的上三旗,各包衣牛錄由內務府統一管轄,編入內務府包衣三旗,歸皇帝及其近支親屬使喚。在入八分輔國公及以上王公貴族所掌握的下五旗,包衣牛錄同樣單獨編制,歸本旗大小旗主使喚。雖然,很多出身包衣的官員後來成為了威風八面的“大人物”。但是,相對於本主而言,他們的身份依舊是家奴。即便是位列中樞、入閣拜相的包衣,見到本主依然是要執奴僕禮、以下人的身份侍奉本主的。當然,一般比較識趣的本主是不會讓得勢的包衣這麼做的,除非是有意膈應他。

    除此之外,清朝每年一度的內務府選秀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內務府包衣三旗每年一度要挑選包衣秀女(後期稱使女)入宮充當宮女。這些包衣秀女的地位要遠低於戶部組織挑選的八旗秀女(八旗秀女通常挑選來充當皇帝的妃嬪或者皇子、皇孫等近支皇族的配偶)。也就是說,即便是高官、哪怕是“宰相”家的小姐,只要你是包衣籍,你就必須按制度應選,被選中後就必須進宮充當宮女,盡你家奴應盡的義務。同樣,下五旗的包衣同樣有將女兒交予本主挑選為使女或妾的義務。

    雖說清朝的奴籍是世代相傳的,但是,包衣的身份也並不是完全不能改變,這就涉及到所謂的抬旗。清朝一些立有重大功勳的包衣及其後代會被皇帝加恩除去奴籍,抬入滿洲八旗,從而擺脫奴籍。此外,包衣出身的皇后(實際非常少、幾乎沒有,清仁宗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實際在出生前其家族已經由包衣抬入滿洲旗了)、皇帝的生母以及一些非常受寵的后妃家族也會被“抬旗”,諸如清仁宗(嘉慶帝)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家族、清高宗(乾隆帝)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家族等。 不過,抬旗並不像影視劇裡那樣,似乎很多、而且很簡單。清朝真正得到抬旗待遇的並不是非常多,而且大多侷限於后妃家族,普通官員以功勳抬旗的相對要少得多,出身包衣的普通官員,抬旗的就更少了。當然,所謂的抬旗,並不僅僅限於包衣,由漢軍旗抬入滿洲旗,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等情況也叫抬旗,這裡就不鋪開說了。

    說到底,清朝的包衣制度實際就是滿洲奴隸制舊俗的一種延續,並不是什麼先進的東西,甚至可以被視為糟粕。只不過,這種主僕的人身依附關係更加便於統治階層的集權,因而被清朝統治者保留了下來。同時,由於作為皇家的家奴可以更近距離地接觸到最高統治階層,從而獲得其他人無法得到的巨大政治、經濟利益。所以,清朝的包衣們非但不以此為恥,反引以為榮。不僅包衣如此,甚至整個滿、蒙、漢軍八旗都以自認皇家的“奴才”為榮,也算是畸形到家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羲之是如何運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