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蟻史為諫

    公子扶蘇之所以被我們所熟悉是因為他的仁義也因為他是秦始皇的大兒子,更重用的是在陳勝、吳廣起義時還豎起來為公子扶蘇報仇的旗幟。

    事實上秦始皇到底是為了耳根清淨還是為了培養扶蘇成為接班人呢?從以下兩點我們可以很多知道。

    一,秦始皇崇尚武力,卻也認可扶蘇的思想;只是扶蘇的治國之道還不適合當時的社會形勢。

    秦朝統一六國初期用的是純武力,統一文字、度量衡、車軌等都是用的武力;他強行統一六國,強力推行秦國的制度於其它國家的民眾。

    可能秦始皇習慣了用武力說話,他聽不進其它的不同意見;也可能他知道統一初期不能太民主;才能是全國的制度統一,才能使國家儘快穩定。這也是他為什麼要“焚書坑儒”的原因,武力統一思想。

    二,秦始皇死時下詔讓扶蘇回咸陽主持葬禮,成為秦朝的接班人。

    秦始皇一直在追求長生不老藥(方士的欺騙使他大開殺戒,焚書坑儒由此而來);他不願意相信自己會死所以一直沒有立儲君,但是作為一個雄才偉略的人物他早就想好了秦朝的未來。

    安排性格仁義的扶蘇掌握秦朝最精銳的部隊,即使國家有什麼變故扶蘇也可以力挽狂瀾主持國家大局。

    綜上:秦始皇知道統一初期不能太過仁愛,該殺人時就要殺人;公子扶蘇的性格不適合政令的推行,但卻適合後續維護秦國的長治久安。

    所以秦始皇將秦朝最精銳的三十萬部隊交給了扶蘇,讓蒙家兄弟成為他的幫手。所以讓扶蘇去戍邊表面是貶實際上卻是培養和保護他,讓他能夠掌握軍隊為後續秦朝的的統治安排接班人。

  • 2 # 白話歷史君

    歷史上關於扶蘇的主流看法,就是兩個字“可惜”,大家認為他才是秦始皇的正統接班人,是胡亥搶了他的位置,然後導致了秦朝的滅亡。如果歷史上是扶蘇即位,那麼以他仁厚的性格,或許會幫助秦朝續命。

    其中秦始皇讓扶蘇守邊疆就是一個比較大疑點。《史記》記載,扶蘇因為與秦始皇政見不合,屢次犯顏直諫,觸怒了秦始皇,然後被秦始皇派到上郡監軍。

    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上使監兵上郡,蒙恬為將。

    通常的看法就是,秦始皇此舉是為了歷練扶蘇,用軍旅生活來磨練起意志。同時在軍中也有利於扶蘇積攢軍功、結交人脈,從而為其日後的登基打下基礎。

    這樣一看確實頗有道理,但事實上卻存在一些疑點。

    首先,扶蘇去長城不是參軍,而是監軍,也就是監視,督導蒙恬的意思。雖然是與蒙恬共事,但二人卻是處在一個對立面。還有,扶蘇如果是皇位繼承人,而且還帶有不同政見,秦始皇應該是將其帶在身邊,循循教導,而不是發配邊疆,畢竟,一個太子學的應該是治國之道,帝王之術,而不是整日混跡軍旅。想要積累人脈,咸陽城裡面那些世家大族更應該值得結交。

    對此我們可以假設一個結論,那就是秦始皇在刻意疏遠扶蘇,也可以說是是貶斥。

    如果再結合北京大學所典藏的竹簡史料《趙正書》中有關沙丘之變的描寫,這個假設會得到一個比較有力的論證。《趙正書》中記載到,秦始皇臨死前選擇了胡亥繼承皇位,而沒有提到扶蘇。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

    當然,更沒有《史記》中所謂的“沙丘之變”,即胡亥與李斯趙高等人密謀矯詔篡位。如果《趙正書》所載屬實,那麼就證明扶蘇並不是秦始皇理想的繼承人。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何秦始皇東巡帶在身邊的人是胡亥,而不是扶蘇了。

    當然,由於當初項羽火燒咸陽宮,許多史籍被焚,《趙正書》只是殘存孤證,所謂“孤證不立”,無法推翻《史記》。

    但是圍繞著這個論點,我們還可以做一些論證。

    眾所周知,關於扶蘇的身份,我們只知道他是秦始皇長子。而歷史上關於秦始皇后妃的記載甚少,所以我們並不知道扶蘇的母親是誰。

    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扶蘇的出身應該並不高。這從他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

    關於扶蘇這個名字的出處,很多認為是《詩經》,裡面有這樣一句: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有喬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聽起來很儒雅,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扶蘇”“扶蘇”這詞什麼意思?

    “扶蘇、扶胥,小木也。”——《毛詩註疏》

    扶蘇作為長子,他的出生即代表秦始皇初為人父,按理說對於第一個兒子應該是寄予厚望,給兒子取名小木之意,有點兒說不過去,取個喬松多好。除非,他不喜歡這個兒子,或者說對他並不抱有太大希望。

    那麼,為什麼不喜歡這個兒子?很可能是扶蘇母親的緣故。

    結合扶蘇長子的身份,其誕生時,秦始皇估計還沒有一統天下,甚至於親政。而他的婚姻,很難是憑自己選擇。戰國時代,秦國遠交近攻,聯姻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秦始皇很可能是在華陽太后他們的要求下,完成了自己第一段婚姻。

    而且這裡還涉及到扶蘇母親的身份問題,許多人說扶蘇的母親是鄭中國人,因為“山有扶蘇”這句詩出自《詩經》中的《鄭風》,但是鄭國載公元375年就亡國了。

    扶蘇的母親更多的可能是楚中國人。一來秦楚聯姻,由來已久,當初赫赫有名的秦宣太后,那就是楚中國人。二來扶蘇其名,在楚地頗有號召力。當初陳勝吳廣起義,打出的口號,就是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按理說,楚中國人打著項燕的旗號是沒問題,但是打公子扶蘇的旗號就說不過去了。

    而對於秦始皇來說,扶蘇身上有著一半楚國王室的血脈,而自己又一心要掃滅六國。那麼扶蘇的存在,就比較尷尬。如果將其定為接班人,楚國還滅不滅了?

    當然了,扶蘇畢竟是長子,而且身在帝王家,自身也頗有才能,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扶蘇完全可以憑藉自身能力獲得認可。但是扶蘇偏偏性格仁厚,和秦始皇政見不合,得不到秦始皇的喜歡。

    而將其發配到上郡,無疑是減小了扶蘇在咸陽的影響力,那邊有蒙恬看著,扶蘇也翻不起什麼風浪。

    所以我認為,秦始皇讓扶蘇去邊疆,其實是貶斥。

    基於這個論點,我們甚至可以推測,扶蘇最後被殺,也是秦始皇的命令。因為秦始皇暴病而亡,死得太過突然,對於胡亥繼位的一切沒有時間來安排。那麼聲望很高的扶蘇完全有可能回到咸陽,聯合支援自己的勢力,爭奪皇位。

    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

    當然,這僅僅還只是一個推論,事實真相如何,有待考證。

  • 3 # 木木林哞

    個人覺得是讓他積攢軍功和人脈

    原因:扶蘇是開國皇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秦朝統治者中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秦始皇死時留遺詔讓扶蘇即位,始皇對扶蘇寄予厚望,希望扶蘇能繼任大統。

    從小長在深宮之中,雖然始皇會教授扶蘇治國理政手段,但如果沒有經歷過實踐,那一切不過是紙上談兵 而且扶蘇也需要做出一番成績,方能穩定朝堂人心,讓皇位坐得更加穩妥一些。

  • 4 # 蘇小衿

    1、扶蘇被髮配到邊疆的原因

    秦始皇三十五年,方士侯生、盧生評議秦始皇的暴政,引起秦始皇的暴怒,於是命人把咸陽的所有方士抓起來,並把他們全部活埋。

    2、當時蒙恬的地位

    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中原大片土地,並且修築長城。之後,蒙恬鎮守上郡十數年,震懾北方匈奴。

    3、看秦始皇的目的

    對於蒙恬鎮守的北方及所擁有的軍規,都是秦始皇十分重視的。包括蒙恬的弟弟蒙毅,在朝中也受到秦始皇的重用,可見當時秦始皇十分看重蒙氏。

    而如果秦始皇有心栽培扶蘇,則肯定不會讓其接觸在秦朝勢大的蒙氏,也就是說秦始皇發配扶蘇到邊疆,定然是為了讓蒙氏成為未來扶蘇繼位時的助力。

  • 5 # 河東來

    扶蘇守邊疆實際上是代表是道家傳統貴族勢力被貶出朝堂,也意味著道家的法派勢力的代表秦始皇徹底佔據權力中央。

    問題的關鍵是秦始皇為什麼不立皇后?

    皇后不立,實際上就會面臨著嫡子,或者嫡長子無法確立的問題。

    所以秦始皇的本意就是不讓扶蘇繼承大統。

    扶蘇的地位有點像贏虔,雖然是長子,但不具有嫡子身份,繼承皇位,對他來說已經是不可即的目標,他只有輔佐嫡子嬴渠樑或者嫡女嬴紅玉的入贅嬴秦的丈夫商鞅的份,從理論上來說,商鞅比嬴虔是更有資格的主,如果嚴格來說,商鞅要繼承秦國大統,只需要改名“嬴衛鞅”即可。

  • 6 # 談笑閣

    歷史上能夠放心讓太子掌握三十萬最精銳大軍的皇帝,你覺得秦始皇是寵他還是怕他?

    很明顯,始皇帝就是想讓扶蘇繼位。

    即使自己有不測,擁有三十萬大軍的扶蘇,只要想,這個天下沒人可以跟他爭。

    只是他太迂腐了。

  • 7 # 英俊的壞蛋

    就是貶斥扶蘇,趕出權力中心。

    秦始皇不希望扶蘇推翻自己建立的政治體系。

    我認為秦始皇詔書就是讓胡亥繼位,司馬遷輕信野史“矯詔說”是為了加強漢朝得天下的正當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行會成為夕陽企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