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819503328064
-
2 # 新沂宋哥
扁鵲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四診法”,即望、聞、問、切診法。這四種診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醫辨證施治的重要依據。
“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中醫講究四診合參,辨證論治,四診就是望聞問切,通過診斷反映我們身體健康的晴雨表。中醫強調的是人的整體性,所以中醫診斷不能只靠望、只靠聞、只靠問、只靠切脈的哪一條來看病,最好是通過全面的四診合參,綜合性的進行分析診斷,最後來判定病症。
1.望而知之謂之神
望聞問切,順序不能顛倒。望診,是病人很不重視,也是現代大部分醫生都不重視的一種診斷,但這種診斷是非常重要的。古中醫看病最高的境界是望診,這個望診不只是現代中醫所說的望面色、舌苔等,還有更深層次的能力。西醫的理論與中醫理論相差多麼遠,但是西醫在檢測工具上還是與古中醫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地方的,比如西醫上常使用的MRI、CT、PET等檢測裝置。
2.聞而知之謂之聖
聞診,可能是現代很多中醫和病人都最為忽略的一種診斷,但其實也很重要,例如咳嗽,中醫不同意西醫,西醫只要把咳嗽冠上一個“支氣管炎”這個名詞就可以用藥了,中醫把咳嗽分了很多種,水飲咳,痰咳,肺咳,腎咳,胃咳等等,《黃帝內經》雲:“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這裡的聞主要是指聞聲,聞的是角、徵、宮、商、羽,干支的納音,陰陽律呂,根據司天司地的太過或不及而判斷病機所在,從而尋針納藥,這是聞診的本意。後世中醫已經完全失去了這種看病能力,現代中醫只知道是聞味了,如聞大小便等。
3.問而知之謂之工
《景嶽全書》歸納了十問歌訣: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必崩皆可見。”
問診的內容是現代中醫最基本的功夫了,可是問的卻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正如一些教科書上所羅列的那樣,幾乎問遍一切,卻茫然無頭緒。
比如三問:
①食慾(包括大便情況)、睡眠、精神狀態;
②最痛苦的症狀;
其實,問診有一個前提,就是在頭腦中要先裝一個模型,就是五運六氣的模型。知道司天、司地、主客氣的虛實前後,才能知曉六腑氣立的出入;知道主客運的虛實生克,才能知道五臟神機的升降。只有掌握這個玄機,才能有目的的去問診。這樣去看病的中醫,其實是看天地,開方其實是開時空。
為什麼問食慾?人先天的一點精華就是神,即中醫人身的形態發生場,肉身是通過消化系統攝入食物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從一點受精卵直到100多斤、100多釐米的肉身,都是後天的食物所化,所以食慾是後天之本,即胃氣。
為什麼問精神狀態?很簡單,這個精神狀態表面上是一個人的狀態,其實就是中醫人身的神的表現。患者狀態不好的時候,他就會說出他的七情五志,這就是病機的所在。
為什麼問睡眠?先天與後天的和合狀態,就是睡眠。《黃帝內經》說睡眠的機制是衛氣入於營氣,衛氣出於下焦腎氣,營氣出於中焦脾氣,而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營氣最後出於心氣(行於脈中謂之營氣,行於脈外謂之衛氣),所以衛氣入於營氣,即腎氣入於心氣,心腎相交,水火既濟。
為什麼問痛苦所在?即辨病論治。這裡有一個法門,疼痛多是寒邪陰氣所致,《黃帝內經》中已經詳細論述了。有人會說,熱邪也可以引起疼痛啊?那是陰陽隔離,陽外陰內,根子上是陰邪所致。還有一個法門,陽化氣,陰成形,一切有形病邪,如腫瘤、癌症等,多是陰氣陰邪所致。
為什麼問寒熱呢?即判斷這個人的陰陽狀態,辨機論治。陰陽是最重要的病機,正常人身是上陰下陽,這是因為中醫人身的陰氣升、陽氣降是正常狀態,所以正常的人身是腳熱頭涼。為什麼發熱的病人要摸額頭、陽虛的病人腳涼呢?就是這個原因。
4.切而知之謂之巧
中醫的特徵是什麼,很多人會毫不猶豫地說道,中醫要把脈。在中醫看來,正常人的脈和有病的脈是不同的,中醫就是靠脈跳動的細微區別去了解病人的身體情況。其實人的身體很神奇,只要身體裡面有問題,它都會在人的外面反應出來。現代中醫將切脈作為中醫的最高技巧,三部九候脈、人迎脈、太陰脈、太溪脈、趺陽脈、運氣脈,都是《黃帝內經》裡論述的脈學。
-
3 # 及時行樂吧吧
望
就是觀察對方的氣色、形態、特徵。從病人的眼睛或是臉色身體部位看疾病,如果人的眼睛沒有神,多半是有病的徵兆了。
聞
聽病人說話的聲音、呼吸、咳嗽、嘔吐、呃逆、噯氣等的聲動,還要以鼻聞病人的體味、口臭、痰涕、大小般發出的氣味。聞就是用鼻子和耳朵來聆聽病人的身體現狀,像是通過說話的聲音咳嗽的聲音、或是呼吸聲音中都是可以聽出一些問題
問
是通過詢問患者或其陪診者,以瞭解病情,有關疾病發生的時間、原因、經過、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習慣、飲食愛好與疾病有關的情況。問病人起病和轉變的情形,寒熱、汗、頭身感、大小便、飲食、胸腹、耳、口等各種狀況。
切
就是脈診和觸診。脈診就是切脈,掌握脈象。觸診,就是以手觸按病人的體表病頒部分,察看病人的體溫、硬軟、拒按或喜按,以助診斷。醫者用手指按其腕後撓動脈搏動處,藉以體察脈象變化,辨別臟腑功能盛衰。
-
4 # 中醫藥養成記
第一,用“整體觀”認知健康與疾病。
一是強調“天人合一”。
認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統一協調的整體,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相互聯絡,重視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如養生保健就要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同一疾病的發生、發展與四季也關係密切。
二是重視“形神合一”。
認為人是精神與形體密不可分的整體,強調生理和心理的協同關係,重視生理和心理在健康疾病中的相互影響。按照中醫的理論,人的情志變化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情志變化可以導致臟腑功能的失調,臟腑功能的失調反過來也會引起情志的失常,通過調整臟腑功能可以調節情志,反之,調節情志也可以改善臟腑功能。
三是從整體認識部分。
認為人體的區域性從屬於整體,強調整體決定部分,重視從人的整體功能把握健康和疾病的發生發展。認為疾病的發生是人的整體功能失調在區域性的反映,所以中醫臨床辨證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旁病中取”的思辨特點,特別注重調整體、治區域性、促平衡。
第二,用“中和觀”調治健康與疾病。
中醫認為人的健康在於機體中和,各臟腑功能的和諧協調、情志表達適度中和,即能順應不同自然環境的變化,適應各種社會環境的影響,其根本在於陰陽的和諧平衡,這就是“陰平陽祕,精神乃治”。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的整體功能在內外各種因素影響下失去中和狀態。
中醫治病不僅僅是針對病因、病灶或某個病理改變簡單地進行對抗性治療,而是堅持“中和觀”,強調“調和治中、以平為期”,立足於對人的整體調節,進行中和式的干預,使人的整體功能恢復平衡和諧的狀態。
第三,用“未病觀”預防疾病維護健康。
《黃帝內經》早就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斷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深刻內涵的養生保健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把握了預防保健的四個主要環節,即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病中防逆轉、瘥後防復發。充分體現了預防為主的思想,特別強調要維護和提升身體功能、提高機體的抗邪能力。
第四,用“制宜觀”關注個體的健康與疾病。
中醫養生與治病都強調因地、因時、因人制宜的“三因制宜”原則。中醫對疾病的診療,著眼於“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著眼於人體受致病因素影響後整體功能失調的狀況。這種失調狀態中醫通過辨識來整體把握,針對不同的證候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絕不可能是“千人一方、萬病一藥”。
-
5 # 花臉魚
中醫進究什麼?
近來剛看了一本關於中醫的書,裡面講中醫主要研究的是人體動態平衡,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中醫講心肝脾肺腎五臟屬火木土金水五行,並不是說它是它,是說五臟的某些特性和構成自然界的五種基本元素相同。以此來闡述五臟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在診斷上講究望聞問切,很少或不用現代的醫療裝置。這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要讀懂它要下功夫才行的。
我是信任中醫的。因為小時候生長在農村,條件限制,西醫很少且貴,有個小病大病的只能找中醫,但確實見到了效果。現在很多人一提到中醫就說不科學,都什麼年代了還講什麼五行玄學。不知道他們是否真的有看過中醫的典籍,是否真的瞭解。科學是一種瞭解事物的方法和態度,不是指汽車飛機,這些是科技嘛。只要它有效果我們就要承認研究傳承它,不能因為我們不瞭解弄不懂就說是玄學迷信不科學。不否認由於時代的不同中醫肯定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不客觀的東西,但這些正是需要後輩努力研究更正的地方,中醫到現在這個境況在傳承培養上卻是有些問題的,加上由於大眾的不瞭解讓太多的騙子加入到中醫隊伍中,進一步損壞了中醫的名聲,還有和西醫相比中醫確實不太找錢。
-
6 # 仲景我師
中醫診斷疾病講究望聞問切。
中醫講究寒熱虛實陰陽表裡。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對證下藥。
中醫講究標本兼治。
中醫講究五行相生相剋。
中醫講究的東西太多了,在此詳細論述中醫講究仁心仁術。否則幾萬字都寫不完。
中醫講究仁心仁術。 中醫懸壺濟世,是以治病救人為目的。
一個好的中醫生,必須有高尚的醫德,必須以濟世活人為目的,而不是為了賺錢。
歷代著名醫學家,都有悲天憫人的菩薩心腸。比如孫思邈、張仲景、朱丹溪等。 孫思邈的《大醫精誠》論述了有關醫德的兩個問題:第一是精,亦即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誠,亦即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發“大慈惻隱之心”。
中醫講究仁心仁術,還在於其治未病,治小病思想。
治未病就是預防疾病,注意養生保健,減少得病,甚至不得病。 治小病,就是疾病初起,就立即干預。比如剛剛傷風感冒,打噴嚏流鼻涕,用點生薑、紅棗、蔥白連須、香菜之類煮水喝,一次就發汗解表,把風寒感冒治好了。就不會任其風寒之邪入裡,變成氣管炎、肺炎甚至引發其他疾病。
-
7 # 迷彩星星8899
中醫講究養生調陰陽治未病。利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醫理論,根據中中國人體結構和五行法則。中醫開發的有食療養生,四季養生,精神養生,通過生活作息順應自然五行變化和陰陽辯證關係,來調節陰陽平衡達到預防和治療病症的目的。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和鍼灸中藥。中醫理論需要通過望聞問切在實踐中不斷驗證中醫療法,進而完善中醫理論,提高診斷治療水平。中醫讓中華民族延續至今,功不可沒!它能做到沒病先健身防病,一般小病通過鍼灸中藥治療,甚至有時候能夠食療方法治常見病和精神疾病。
中醫講究追根溯源和天人合一。通過五行陰陽對五臟六腑,診斷和治療方法簡單直接,對人體本身傷害輕微,這是中醫的優勢,和西醫理論思維反其道而行之,由於近代科學技術發展讓西醫大大行其道,進而讓中醫受到很大沖擊。隨著現代人亞健康的越來越多,人們對中醫養生越來越認可,對治療未病的理念的認可,中醫這一中華民族精粹必然會更加發揚光大!
-
8 # 泛閱雜談
謝邀,中醫講究什麼呢?這個問題須與西醫相區別,西醫講究的是人體的物理結構、細胞、細菌病毒的直觀研究;而中醫講究的是人體的臟器氣血、邪氣的運動規律,把人體看成一個小宇宙丶小地球一樣,與大宇宙的相互關係。因此提出了陰陽五行術數為基礎的“四診八綱”,即通過四種方法的診斷,來了解確定人體現時狀況是處在“八綱”中的哪一綱,從而斷定病的性質和用藥的方向。另一方面,藥性的區分也按“八綱”原則來分,而不象西醫用化學生物學來分解藥中的組成成分,再用以防毒滅菌,這是兩種天壤之別的醫學方法。
所謂“八綱”,就是: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通過望、聞、診、切四種方法,瞭解到人體的狀況和病邪,性質是陰的、寒的還是陽的、熱的,是正氣不足的虛症還是邪氣過餘的實症,病邪在表還是在裡等情況來定性,以此為基礎來用藥。比如:病邪在表則用辛涼或辛溫發表的方法,將邪氣驅出體外;邪在裡,如中焦腸胃實邪,可用苦寒瀉下性質之藥,引導邪氣就近從下大便排出;若其人表有邪而中氣虛,則須先補中氣,再發汗等等,可見中醫講究的方法就是:道法自然,道法天地。天地調理宇宙氣機平衡的方法,正是中醫所效法的方法。中醫方法不重防毒滅菌,而重在調理人體內部的陰陽五行平衡,間接達到排毒菌於體外而治病。因此中醫對藥物的分類不去分析藥物的化學組成成分,而是注重藥物的陰陽五行性質,即升降浮沉平之性,以適應中醫治病的原則。可見,中醫是一種立足點更高的、多維度整體的醫學,不象西醫僅盯著病毒細菌的微觀、區域性、片面、無視人體內部關聯的現代西方科學,即說西醫是不成熟的醫學。
-
9 # 對鏡依亭霜
中醫有言 " 三分治,七分養 ",指的是:在病人康復過程中,醫生和藥物所起的作用較少,身體的恢復更多依賴於自我調節,也就是修復自愈力的過程。
儘量依靠內力來治癒疾病,這是中醫的根本宗旨,也是醫療的至高層次。
原來疾病可以這樣治
中醫最大的優點,就在於非常注重人體的自我修復力,幾千年前《黃帝內經》中就倡導養生防病,提倡醫生 " 治未病 "。
有病先調理,優先使用副作用小的鍼灸、砭石、按摩等治療方法。實在不行,再用少量藥物輔助治療。
其實醫療的目的並不是糾正人體的錯誤、中止病痛症狀,而是協助人體完成它應有的功能。
比如呼吸系統的抵抗力降低就會感冒,所以有經驗的中醫通常不會過多給患者開藥打針,降溫止咳,而是叮囑病人多喝水,多休息,禁食大魚大肉等肥甘厚味。
這樣就避免加重腸胃的負擔,給身體一個修復的機會,從而促進機體自愈系統的恢復,感冒也就不治自愈了。
一次同學聚會,畢業十年再相見,從外地特意趕回來的張偉非常激動,敘舊聊天中幾番推杯換盞,不知不覺吃得酒酣飯飽,接著又連夜去歌廳唱歌。
誰知第二天,張偉突然感到腹部疼痛,拉肚子了。於是急忙到附近醫院就診。
醫生問診後,並沒開藥,而是囑咐他:" 減少食量,喝一點加糖加鹽的水,不要吃大魚大肉,可以喝小米稀飯。注意休息、保證睡眠。"
張偉滿臉疑惑地問醫生:" 不用給我開點止瀉藥嗎?拉壞了怎麼辦?"
醫生給張偉解釋說:" 有時腹瀉是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性反應。按你所敘述的情況,你的腹瀉應屬於飲食不當引起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人初到外地,很容易發生水土不服,這是因為脾胃不適應,只要注意節制飲食,沒幾天也就適應了。
如果在腸胃還沒有調整好的時候就暴飲暴食,則很容易造成胃腸功能紊亂,進而發生腹瀉等不良反應。
而在某些情況下,腹瀉還可能是腸胃在排毒,這種排毒方式可以避免有害物質被人體吸收,是機體的自我保護。"
看到張偉似懂非懂的樣子,醫生接著說:" 其實我們的身體沒有想象中那麼脆弱,不是有許多人感冒後不用吃藥,自己就能痊癒嗎?
雖然我沒有給你開藥,但是我告訴你的方法你一定要執行,因為這些方法可以修復你自身的自愈力,也就是說,我給你一個助力,然後讓你自己來治癒自己。"
張偉終於聽從了醫生的建議,沒有吃一粒藥,結果一天後就痊癒了。
他特意去醫院感謝醫生,醫生卻笑著說:" 不用感謝我,還是感謝你自己的身體吧。
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最高明的治療手段都是通過修復人體自愈系統的平衡,來提高人體的自我痊癒能力。
因此,治療的方法不應該是單純中止疾病症狀,而是協助人體完成它該完成的工作。"
醫療的至高層次
張偉是幸運的,他遇上了一個負責任的好醫生,然而更多的人則沒這麼幸運。許多病人把自己完全交給了醫生,醫生又把病人完全交給了藥物。
病人卻不知道,他們之所以疾病遷延,久治不愈,正是由於長期服用藥物,機體已經形成了抗藥性。
如果某一種藥物不好使了,就換成其他的新藥,病人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惡性迴圈之中。
相對於這樣的人來說,善於運用身體自愈力自我調養的病人,則康復得更快,不僅能省去一大筆醫療費,更是在遠期效果上對身體的真正負責。
我們都知道,傷口的癒合和瘢痕的出現,都是身體所做的自我修復工作。現代醫學已發現,在人體康復過程中所出現的某些症狀,其實是修復工作的一部分。
明白了這個道理,在治療疾病時就不要隨意干擾人體的工作,醫生(或者是我們自己)應該做的,是修繕區域性,促進整個自愈系統的健康發展。
當然,利用自愈力祛病健身的方法有一定應用限度,它適用於防治 " 未病 " 以及疾病初起時,也就是在疾病剛剛露出一點苗頭,機體自愈系統尚有修復力之時。
如果已病入膏肓,自然要先以挽救生命為主,對症治療。筆者倡導用自愈力來治療疾病,不僅僅是要讓大家認識疾病、明確治病的方向,更是希望提高公眾的養生防病意識。
《黃帝內經》裡說:"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 上工治未病……見肝之病,知肝傳未脾,當先實脾……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
即使在今天,中醫 " 治未病 " 的思想也可謂 " 最先進 "、" 最超前 "。最高明的醫生不僅要把人醫好,更重要的是使人不得病,自愈力的作用是任何藥物都不能媲美的。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自愈力是幫助身體恢復健康的真正法寶,任何一種治療方法的最終目的,都是使機體的自愈能力重新復甦。
有多少疾病可以自愈?
據說,科學家目前已經解開了機體自愈的一些祕密。當人有不適或生病時,身體可以從自身的 " 藥田 " 中找到 30 至 40 種 " 內藥 " 來對症治療。
其實,類似的事情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不小心蹭破了面板、出了血,過一會出血就會自然止住;再過幾天,傷口就會結痂。
一星期後,痂脫了,面板恢復平整;再過一個月,面板已經恢復成原來的樣子,一點痕跡都沒有,這時你已找不到破損的地方了。
出血後自行停止,這證明人體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
遺憾的是,生活在現代文明中的大多數人已經習慣於求醫問藥來抵禦疾病,往往忽視了人體自身的力量。
其實,只要積極利用人體自愈力,就可以通過調節自身,消除體內的致病因素,修復受損的機體,重新迴歸健康。
自愈力就是人體的神醫
許多人都養過小貓小狗等寵物,當這些動物生病時,會不吃不喝趴在那裡,其實它們在用節食的方法來給自己治病。
道理很簡單,節食就是為了減少體力,因為身體在消化食物的時候,需要消耗自身體能,而節食則可以減少體能消耗,把有限的體能用到治癒疾病上面。
動物就是這樣配合自愈力來給自己治病的。
其實人自然也有這種能力。在生病的時候,我們都會感到不想吃東西,這就是在運用自愈力來為自己治病。
因此在遇到感冒發燒等小毛病的時候,不妨試試少吃飯,多喝水,這樣有利於加快身體的康復。
自愈力既是天生的,又是可以被激發出來的。以下是四種增進人體自愈力的方法:
1. 休息
勞累時,休息是恢復體能是最有效方法。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可見養的作用特別重要,這種養包括充足的休息和有規律的生活。
2. 運動
運動能治癒很多疾病,特別是慢性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法。
3. 營養
營養在中醫裡也叫做 " 水谷精微 ",意思是食物消化後能被人體吸收的、對人體有益的精華部分。中醫認為:藥補不如食補。所以營養對身體很重要,而對於處於恢復中的人體尤其重要。
4. 心態
人是身心統一的動物,身體和心靈組成了人的整體。身體是心靈的載體,心靈是身體的指揮。如果指揮系統出現了問題,身體的各個器官就不能很好的工作。
自愈力的激發有很多種方法,例如中醫常用的經絡養生法,就是開發自愈潛能最突出的例子。
求醫不如求己,掌握了這些方法,我們就可以避免或者減少疾病的發生,甚至從源頭上祛除疾病,達到治病固本的目的。
總之,我們要重視挖掘人體自愈的潛能,讀懂人體,靈活應對,制訂出適合自己的保健方案。
不能過度干預的神醫大藥
自愈力,是指機體的自然癒合能力,是人人都有的自身調控能力。所以不能過度干預,否則就會擾亂 " 神醫 " 的步驟,給 " 神醫 " 幫倒忙。
自愈系統與生俱來
百科學者張弦在對醫學理論的研究中發現,包括人體在內的諸多生命體,都存在一個與生俱來、自發作用的自愈系統,使其得以維持健康狀態,免於在來自外界的物理、化學、微生物等侵害中喪失生命力。
因此說,人體的自愈系統是經過自然界億萬年的洗禮,不斷地鍛鍊而形成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人體自愈系統的調節過程中,常常以減弱身體某些生理活動為代價,甚至暫時關閉某些機能,以減少養分的消耗,而將養分分配給身體出現問題的部位。
因此,這個過程會使人體某些區域性表現出一些症狀,這其實是一種身體警告,提醒人體出現了某些不平衡。
例如人體的發燒,可能是提醒人體某些地方有炎症,而發熱則是自愈系統為了醫治人體而做的有益調節。
因此說,自愈系統的調節包納了整個人體,其複雜和精密程度是今天的科學技術所不能比擬的。
不過,雖然我們不能完全讀懂身體的語言,卻可以正確認識身體的用意,只要不去阻止、干擾和破壞身體的正常行為,就可以充分利用自愈力來防病健身。
-
10 # 太素老道
中醫講究的多了,中醫主要就是要了解病因病位以及病類,望聞問切辯證論治,這個與西醫之間的區別,也在這幾個方面[西醫主要是瞭解疾病的症狀與指標,通過治療疾病的症狀與指標獲取利益最大化],西醫不大關心疾病的病因,或者說很少關心疾病的病因,他們只對如何獲得利益最大化感興趣,中醫講究的是如何治好病人的疾病,西醫講究的是如何獲取利益最大化,如何日進鬥金,中醫講究的是[但願世人皆無病,哪怕架上藥生塵],西醫講究的是儀器儀表裝置高頭大馬,[醫院大門八字開,有病沒錢莫進來]
中醫認為,人體陰陽五行平衡的時候,七情和六氣就不會對人體形成傷害。只有當人體陰陽五行失衡的時候,七情和六氣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人體陰陽五行失衡之後,七情就變成了七邪,六氣就變成了六淫,七邪和六淫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從而導致人體產生疾病],中醫就是要通過望聞問切找到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然後對證下藥,然後藥到病除[也就是說中醫認為,疾病都是人體陰陽五行失衡之後,七邪和六淫陰陽寒熱虛實表裡失衡導致的疾病,因此找到病因之後,就可以使用汗吐下消清和溫補八法加以治療]
-
11 # 強者為王301
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藏象學說,五臟學說,巨集觀到微觀,中醫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博大精深,只不過改革開放,西醫更好被人理解接受,而且中醫比西醫難學。中醫更講究天賦。易經算命中好多就是中醫演變過來的,你就知道老祖宗多牛了。
-
12 # 使用者1412867188763
先說中醫文化博大精深,講究辨證治療,手先問長問短,醫生心細也在聽旁人指點病因,通過切脈,觀氣色看舌苔及身才可配藥。
-
13 # 務本學堂
中醫講究的是:望,聞,問,切,
望就是看病人的一些表面發病情況,
聞就是聽病人自述的一些情況,
問就是問病人的發病情況,
切就是通過把脈來分析病人的五藏六腑的健康狀況來對計下藥!
-
14 # 行者徐霞客
中醫講究人和自然和諧統一,人體結構和功能跟自然相通。所以,中醫有四季養生,生活作息順應自然陰陽變化。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個性化治療,同樣的病不同的人處方用藥不通,即便同一個人,不同病的階段用藥也不一樣,這就要求醫生能隨機應變。
中醫講究經驗性和結合行。經驗需要從實踐中來,理論需要在實踐中驗證中醫更重實踐和經驗。
中醫講究治未病,沒病先防,小病先治。
中醫的四大講究是中醫的優勢,但是不符合現代人機械單一的思維,往往也成為黑子黑中醫的靶點。
-
15 # 老男孩家常菜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調理病人機體功能,提高病人抵抗力,以達到從病人自身免疫力提高而戰勝疾病,這是中醫的精髓,也是評判神醫的標準,有別於西醫的頭疼治頭,腳疼治腳
-
16 # 腰裡別牌
中醫只是靠經驗 我覺得都說中醫是不對的 沒現代醫學之前都是用草藥的 發達國家原來也是用草藥的 只不過有了現代醫學人家早一步過度了 咱們的中醫象鍼灸 按摩 調理 還是不錯的 藥品 檢查 手術 就不好說了
-
17 # 男性健康之窗
中醫最講究的還是療效,這是醫學最根本的東西。另外,中醫的兩大特點:整體觀念、辯證論治。很多人認為中醫只能治療慢性病,其實,並不全面。中醫也能治大病、也能治怪病。
-
18 # 森林美髮店
中醫講究整體平衡,身心和諧。上醫以德治國,中醫以禮服人,下醫以刑治病,不治已病治未病,天體萬物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和則天下太平,萬物生髮。所有疾病都是因為不及和太過。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和各種手段達到平衡和諧。所有的免疫力抵抗力都會被積極調動抵抗外邪。像這次疫情中醫就發揮了很大的不可代替的治療效果。
-
19 # 平凡De世界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通過表象分析查詢致病根源,利用中藥調理去除病灶,達到治病的目的。中醫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學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它來源於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通過對現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內在機理。因此,中醫學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氣血津液、髒象、經絡、運氣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
20 # 柳峰字永孟
中醫首先講究的是人,如何做個品德高尚的人,講究強大的社會責任感和世界是非觀。其次才是講究醫。關於醫,中醫講究陰陽平衡,講究宇宙和自然規律,講究因果,講究望聞問切,講究辯證,講究傳承。中醫講究結果導向不會墨守成規,《黃帝內經》中有句話“病非人體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治者,未得其法也”。
所以中醫有一方多能(一個方子能治很多病),也有一病多方(同一個病有很多不同的方子)。
所以中醫無所不用,萬物皆為藥(包括劇毒之物),我們平常吃的糧食也可以做藥(通過不同的方法制作和食用)。為保證為醫者仁心不能用劇毒之物害人或以某私利,中醫以師徒傳承製,家族傳承製,在漫長的時間中考驗人品。直到最後才把核心傳給後人(如果後人沒有達到要求甚至不傳,寧可絕)。
回覆列表
中醫講究的是望聞問切,冶以君臣佐使。八綱辯證,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七情六慾,治標治本,標本兼治。通因通用。塞因寒用。,上工治病請補宣都有,庸醫治病頭痛治頭,腳痛治腳。不問寒址虛實。所以無效。上工治奇證,以臟腑論病,最能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