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爆兵亂a
-
2 # 北社野老
這正是曹魏的悲哀,也是必然的悲哀。司馬懿握得重權,戩除曹爽,獨霸朝綱,是一步一步,韜晦養諱,幾十年,一生的隱忍與等待,厚積薄發,把才華發揮到了極致。兩個兒子天天都在學習,天天都受薰陶,一步一步地成熟了。他們勢逼太后,廢曹芳,弒曹髦,一次次血腥的鬥爭,司馬勝利了,曹魏宗室噤若寒蟬,誰還敢反抗。
再者,曹魏政權也有他們的代理人,就是曹爽,他太軟弱了。曹魏不可能有第二個手握大權,與司馬懿分庭抗禮的人。如果有,第一個可能就是和曹爽窩裡鬥。第二個可能就是司馬懿挑起他們之間的矛盾,分而治之。
曹魏宗室的衰敗是客觀而不是天意。
-
3 # 大話壺
這幾個都不是帶兵的,曹魏二代將領曹休、曹真、夏侯尚病逝於魏明帝之前,第三代曹爽、夏侯玄沒打過仗,曹爽打仗不行,擅權倒是在行,飛揚跋扈目中無人,曹魏大臣被他得罪個遍,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大臣們都不幫他,另外一個夏侯玄天天研究玄學,不愛理政務。
-
4 # 與生活交朋友
第一,司馬懿發動政變之前,曹爽掌權,囂張跋扈,專權亂政,軟禁太后,凡是不是曹爽的親信,都沒好日子過。司馬懿發動政變奪權,朝中大臣包括太后,曹氏宗親都以為司馬懿針對的是曹爽,是為朝廷除害,沒想到司馬懿政變後專權,把持朝政。
第二,曹操死後,曹丕對曹氏宗親進行打壓,只有曹真,曹休少數幾個得到重用。到了司馬懿政變時,曹氏宗親就算想反抗,也是有心無力。
-
5 # 史聃
曹魏對於宗室,並不賦予過多的權勢,這是司馬奪權時,曹氏宗親無力反抗的一個重要原因。後來司馬做法相反,大封宗室諸王,結果造成遺禍天下的八王之亂。
-
6 # 半夢半醒1900
我對三國足夠熟悉了,老實說,這幾個人一個不認識,我認識的姓曹的只有曹操,曹丕,曹植,曹昂,曹彰,曹衝,曹睿,曹髦,曹奐,曹芳,曹休,曹仁,曹洪,曹真,曹尊,曹爽
-
7 # 老高看歷史
公元249年正月,曹魏皇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陽汝陽縣大安鄉工茹店村),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均從行。司馬懿乘機上奏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當時,司馬師為中護軍,率兵屯司馬門,控制都城洛陽。在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奪權的時候,曹爽雖然失去了都城洛陽的控制權,但是,彼時的曹爽依然掌握了天子和兵權。在很多人看來,曹爽完全可以像當年的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此和司馬懿一較高下。然而,貪圖榮華富貴的曹爽卻放棄了抵抗,也即對司馬懿不戰而降。那麼,問題來了,面對司馬懿的奪權,曹爽為何沒有絕地反擊呢?
一
首先,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也即奪取曹魏大權時,曹爽之所以不戰而降,原因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在高平陵這個地方,曹爽直接掌握的軍隊相對有限。眾所周知,公元249年正月,曹魏皇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陽汝陽縣大安鄉工茹店村)。因為這一目的,所以,曹爽所帶的兵馬肯定是不多的,畢竟不是到前線作戰的。同時,根據《晉書》等史料的記載,在得到司馬懿控制都城洛陽的訊息後,曹爽不得不徵調高平陵周圍屯田的數千軍士來承擔曹芳和自己的護衛工作。
二
在漢末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屯田的軍士雖然也是各個諸侯國兵力的組成部分。但是,這些軍士因為長期以種田為主,所以戰鬥力是相對較弱。在此基礎上,曹爽連這些軍士都徵調了,無疑表明當時曹爽身邊的兵馬也比較少,很可能不到1萬人。對此,在筆者看來,因為直接掌握的兵馬有限,所以,曹爽根本沒有攻打都城洛陽的實力。進一步來說,如果此時曹爽手中掌握5萬或者10萬精兵的話,顯然會毫不猶豫地回去攻打都城洛陽,以此和司馬懿一較高下。但是,手中缺乏精兵強將的曹爽,即便擁有天子曹芳,也沒有絕地反擊的勇氣。
三
另一方面,那麼,問題來了,作為曹魏大將軍的曹爽,為什麼不去調集重兵來進攻司馬懿呢?對此,這首先是司馬懿以郭太后名義下令,關閉了各個城門,率兵佔據了武庫,並派兵出城據守洛水浮橋;命令司徒高柔持節代理大將軍職事,佔據曹爽營地,也即司馬懿通過郭太后從形式上廢除了曹爽的大將軍官職。當然,究其原因,還是在於曹爽在曹魏軍中缺乏足夠的威望和資歷,難以調動各地的大軍。對於曹魏來說,因為需要防禦蜀漢和東吳的進攻,所以在雍涼和荊州地區聚集了大量的兵馬,也即曹魏的精兵強將,主要就在這兩個地區。
四
最後,但是,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青龍四年(236年),魏明帝下詔求賢,卿校以上,各舉一人。太尉司馬懿舉王昶應選。之後,王昶遷升徵南將軍、持節,都督荊州、豫州諸軍事。而且,司馬懿也曾鎮守曹魏的荊州地區,所以該地區的將士,自然傾向於支援司馬懿,而不是曹爽。至於曹魏的雍州、涼州一帶,因為司馬懿曾鎮守雍州、涼州,以此抵抗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北伐,所以,對於該地區的郭淮、陳泰等將領,自然也站在了司馬懿這一邊。在此基礎上,曹爽因為在曹魏將士中缺乏足夠的威望和資歷,即便手握天子和兵權,也難以讓這些將士跟隨自己來進攻司馬懿。綜上,對於高平陵之變中的曹爽,在司馬懿控制都城洛陽後,其基本上是敗局已定了。
-
8 # 明星知多少
據陳壽《三國志》記載,曹氏、夏侯氏同為沛國譙人,世為姻親。《曹瞞傳》中稱曹操的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因此書是三國吳人所做,對曹魏多有詆譭,故此說法可信度不高。但兩家確實世代交好,在曹魏創業過程中互相扶持,故一般夏侯氏也被看作曹魏宗親。如果把曹操當做曹魏創業的第一代的話,宗親中同為一代的較為出名的就是曹仁、曹純、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第二代中較為出名的是曹真、曹休、夏侯尚。到了司馬篡魏的時代,主要活躍的宗親基本是他們的後人。其中最出名的,就數曹爽和夏侯玄。
一.曹仁、曹純、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系後人:多不顯達,部分投身於晉
(1)曹仁,是曹操的堂弟(魏書曰:仁祖褒,潁川太守。父熾,侍中、長水校尉)。黃初四年逝世,兒子曹泰繼承爵位,官至鎮東將軍,假以符節,繼而又封為寧陵侯。曹泰乃一職業軍人,曾經參與過曹丕時代的三路討吳,被吳國朱桓打的大敗。曹泰逝世,兒子曹初繼承爵位。又分封曹泰的弟弟曹楷、曹範為列侯。曹仁這一支,在曹泰之後默默無聞,史無詳載。
(2)曹純,是曹仁的親弟弟,虎豹騎統帥,死於漢獻帝建安十五年。無子,死後由曹演入嗣,官至領軍將軍,正元年間續封功臣後代,進封平樂鄉侯。此時已經是司馬師廢曹芳,高貴鄉公曹髦在位期間。很明顯,在司馬家篡漢過程中,曹演並沒有發揮任何作用。曹演死後,曹亮入嗣。
(3)曹洪,是曹操的堂弟(魏書曰:洪伯父鼎為尚書令,任洪為蘄春長)。曹洪早年與曹丕結怨,曹丕找了個藉口把曹洪的官位、爵號、封邑全部削奪。魏明帝曹叡繼位後,雖然又封其為後將軍,樂城侯,食邑千戶,賜位特進,後又被任命為驃騎將軍,但曹洪一支註定在曹魏不會顯赫。曹洪死後,其子曹馥嗣侯。在司馬代晉過程中毫無表現,司馬炎篡位後,曹馥依然出仕西晉,官至尚書右僕射。
(4)夏侯惇,魏文帝登基後曹魏的首位大將軍,但不久去世。其長子夏侯充繼其爵位。文帝以夏侯惇功高,賜夏侯惇家眷封邑一千戶,封夏侯惇七子二孫關內侯的爵位。夏侯充歷任侍中尚書、安西鎮東將軍,假以符節。夏侯充死後,子夏侯廙襲爵。夏侯廙死,夏侯劭襲爵。夏侯惇的次子即著名的駙馬夏侯楙,因為和曹丕是小時候的好友,所以曹丕一登基就把他提拔為安西將軍、持節,都督關中。但夏侯楙沒有一點武略,卻喜好治辦家業。諸葛亮北伐時,魏明帝曹叡西征,將夏侯楙調回朝廷,任命他為尚書。總的來說,夏侯惇這一支在司馬篡位時代前就已經碌碌無為了。
(5)夏侯淵,是夏侯惇的族弟,他的後人最為複雜。長子,夏侯衡,娶了太祖弟弟海陽哀侯的女兒,恩寵非同一般。夏侯衡繼承了夏侯淵的爵位,不久又被封為安寧亭侯。他死後,兒子夏侯績繼承,官至虎賁中郎將。夏侯績死後,孫子夏侯褒也依序繼承。歷史上沒有這一支在司馬篡晉時期的記載,想必也是碌碌無為。
夏侯淵三子夏侯稱早死,四子是夏侯威,在曹魏歷荊、兗二州刺史。這一家人,在西晉倒是極其顯赫。長子夏侯駿,出仕西晉,歷任豫州大中正、尚書、少府、安西將軍、幷州刺史。與西晉汝南王司馬亮、司徒魏舒為姻親。在《晉書》中被陳淮評價為“駿及樑王皆是貴戚,非將率之才,進不求名,退不畏咎。”樑王是司馬彤,可見夏侯駿在西晉的地位。次子夏侯莊,淮南太守。妻子羊氏是晉景獻皇后羊徽瑜的堂妹。其子夏侯湛,以才博文章,是晉代著名文學家,亦是著名美男子,官至南陽相、散騎常侍。女兒夏侯光姬為西晉琅邪王司馬覲的王妃,生了後來的東晉晉元帝司馬睿。世語中記載,“由此一門侈盛於時”。
夏侯榮,夏侯淵五子,在夏侯淵與劉備的戰爭中陣亡。六子夏侯惠,歷任散騎黃門侍郎、燕相 、樂安太守,三十七歲去世。七子夏侯和,魏元帝曹奐時任相國(相國是司馬昭)左司馬、侍郎。後出仕西晉,為光祿勳。
夏侯威、夏侯和一支在西晉如此昌盛,可見在司馬篡晉過程中,必然沒有維護曹魏,甚至像夏侯和投效司馬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曹真、曹休、夏侯尚系後人:最為悲慘,幾乎團滅
(1)曹真,是曹操的養子。據魏略記載,曹真父親本姓秦,叫秦邵,為救曹操而死,所以曹操把曹真收為養子。歷任曹魏大將軍、大司馬,曹真死後,曹爽襲爵。魏明帝曹叡感念曹真的功勞,封其五子羲、訓、則、彥、皚為列侯。
曹爽聽從親信丁謐的計謀,尊司馬懿為太傅,升蔣濟為太尉,解除二人兵權。改任命其二弟曹羲為中領軍,又廢除禁軍五營中的中壘、中堅兩營校尉,把兩營兵眾交由曹羲直接統領。另以曹訓為武衛將軍,統領禁軍武衛營,曹彥為散騎常侍,曹爽兄弟於是完全掌握京師禁軍。他的表弟夏侯玄則被任命為中護軍,負責總統諸將,選拔舉用軍隊武官。
當時,曹爽的心腹,何晏、鄧颺、李勝、丁謐,均為浮誇不實之人。尤其是何晏,乃漢末大將軍何進之孫,其母被曹操納為妾,於是曹操收何晏為養子,後招為駙馬。丁謐、何晏、鄧颺被封為尚書,一起架空了尚書檯。任用李勝為河南尹、畢軌為司隸校尉,控制京城內外。這些人貪汙受賄,權傾朝野。同時,曹爽囚禁了郭太后。從而將郭太后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曹爽的行為,得罪了曹魏掌權的老臣。尤其是對蔣濟的排擠,是極為致命的。本非鐵板一塊的曹魏士族,以蔣濟、陳泰為首,逐漸團結在了司馬懿的周圍,暗中對抗曹爽。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蔣濟受司馬懿矇騙,為司馬懿擔保不取曹爽性命,使得曹爽輕信司馬懿,交出了權力,結果曹爽兄弟被滅三族。曹魏從此進入了司馬家時代。
諷刺的是,在司馬篡晉的過程中,除了被王凌擁立的楚王曹彪、奮起反抗的高貴鄉公曹髦、被動被密謀立為大將軍的夏侯玄外,曹爽是僅有的主動和司馬家正面交鋒的曹魏宗室人員。
(2)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曹魏大司馬。太和二年死後,其子曹肇襲爵。曹肇有當世才度,是一英俊少年。與明帝曹叡為少年玩伴,任散騎常侍、屯騎校尉。魏略記載:曹肇有殊色,魏明帝寵愛之,寢止恆同。嘗與帝戲賭衣物,有不獲,輒入御帳,服之徑出,其見親寵類如此。在曹叡彌留之際,曹肇本是輔政大臣之一(原為燕王曹宇為大將軍,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五人共同輔政)。夏侯獻也是宗室,但是沒有記載其具體出身。曹宇是曹操的小兒子,曹魏沒有宗室輔政的先例,曹宇也自知沒有輔政能力,就推辭掉了大將軍之位。曹魏前三代,詔書多出自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之手。然而,這二人與夏侯獻、曹肇是政敵。在得知自己即將輔政的訊息後,夏侯獻、曹肇準備逐漸幹掉劉放、孫資。結果,劉放、孫資抓住機會,向彌留之際的曹叡建言。曹叡在最後聽從劉、孫二人建議,輔政大臣變成了兩人:曹爽、司馬懿。曹肇正始年間去世,追贈衛將軍,子曹興嗣位。孫子曹攄後來出仕西晉,在西晉大司馬齊王司馬冏任記室督。後為襄陽太守、徵南司馬,最後戰死。曹休一支,由於曹肇沒有當成輔政大臣而沒有顯達,但是因禍得福,躲過了司馬氏的打壓。
(3)夏侯尚,是夏侯淵的侄子。曹丕建立魏國後,為平陵鄉侯,遷升徵南將軍,領任荊州刺史,持朝廷符節都督南方軍事。曾經和曹真一起討伐過東吳。夏侯尚與曹丕關係很好,病重時,文帝數次去看望他,拉著他的手流下了眼淚。去世後,兒子夏侯玄繼其爵位。
夏侯玄,是在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位曹魏宗室。夏侯玄少時便有名聲,在弱冠時便擔任散騎黃門侍郎。他是夏侯氏由地方豪強向士族過度的典型人物。其人好文,頗有造詣,著有《樂毅論》。是著名的玄學家。後世東晉僑姓士族門閥均由儒學入玄,玄學昌盛。而玄學之風漸起的源頭就是夏侯玄、何宴、王弼這些“正始名士”玄學家。
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曹爽執政後,夏侯玄被委以重任,升任散騎常侍、中護軍,掌握軍官選拔權。夏侯玄,在朝堂上也很有政見。司馬懿曾經與他談及時事,夏侯玄提出了""審官擇人""、""除重官""、""改服制""等政治制度,司馬懿深表贊同。後升為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為曹爽掌控西北兵權。但其並沒有軍事才華,與曹爽共同伐蜀失敗,名望有所降低。這也是後期曹魏宗室們的特點,就是家風向“士族化”過度,再也沒有純粹的軍事強人。
夏侯玄,是個可惜又可恨的人。他的德行文化在曹魏第三代宗室裡面是最出色的,有很高的威望,否則也不會被李豐密謀擁立為新的執政。然而,就像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的一樣,夏侯玄以規劃設計政治格局制度而留名於世,然而和曹爽內外糾擾廝纏在一起,地位如此榮耀,卻從未聽說他幫助改正曹爽的錯誤,為他引薦良才。可以看到,在司馬代晉的過程中,夏侯玄也得過且過,從未主動的去反抗,最後還是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所以,夏侯玄雖然沒有貴戚紈絝子弟之風,但是是個典型的“清談型士族”,沒有處理實際政務的能力。這樣的人,在曹魏第三代宗室中,居然是最被寄予希望的一個,可見,後期曹魏宗室確實後繼無人。
-
9 # 一米八的皮卡丘
正始年間,曹爽把持魏國軍政大權,而司馬懿詐病在家閉門謝客,當時的魏帝曹芳尚且年幼,尤其在曹真死後,魏國大小事務都由曹爽一人決斷,行天子令,好是威風,並且對非曹氏一族打壓甚重,就連司馬一族也未能倖免,偌大的河內司馬氏,只剩下了司馬懿這樣一個名義上的太傅,而其餘人不是被貶官就是被趕出京城,顧而人心惶惶,終於,司馬懿在曹爽與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祖之時發動政變,史稱“正始之變”那麼問題來了,司馬懿憑藉著3000死士就奪得曹魏政權,曹家就真的無動於衷麼?
不但如此,司馬懿在發動政變時曾試探過各大家族的反映,京城中但凡有權有勢的非曹姓官員都對曹爽恨之入骨,因此都保持了中立,正是如此,司馬懿在短時間內就佔領了洛陽城,可是,曹爽手裡掌握著禁軍,他為什麼不試著放手一搏而是選擇投降司馬懿呢?其中有個人很關鍵,他就是恆範!
1遷回舊都許昌
2大司農總監天下糧草,可在許都調集糧草,展開持久戰
3讓各州郡府衙的人來勤王,消滅司馬懿!
這建議初聽還是有一半的勝算的,不過仔細想來此舉跟何進當初為滅十常侍召董卓進京是一樣的,用好了除去司馬懿,用的不好,大魏天下易主!再加上司馬懿派了曹爽留守在洛陽的親信前去勸降,恆範的計策曹爽顯然是聽不進去的,甚至曹爽懷疑恆範也是司馬懿派來監視他的,故而多疑的他選擇了乖乖就範,而恆範也只能捶胸頓足的道“曹真一代英傑,怎麼會有你這種愚蠢的兒子?”
高平陵之變也就在曹爽內心防線崩潰的一剎那結束了,其實仔細想來,即使曹爽聽了恆範的計策,也取得不了最終勝利,天下大亂顯然是一些豪強不希望看到的,而這些豪強大多歸順了司馬懿,而司馬懿手下的司馬師司馬昭都是一代天驕,學生鍾會也是名臣良將,在加上司馬懿多年的聲望,曹爽是怎麼也鬥不過司馬懿的,況且,最重要的是,曹芳的生母郭太后是司馬懿的人,故此,高平陵之變,司馬懿是有必勝的把握!
-
10 # 圓凱禮佛
不反抗主要是【軍事】【政治】兩方面都不能反抗。
【軍事】曹氏宗親,每戶只有300人護院衛隊,不能插手地方軍隊事物。
而司馬懿看似只佔領洛陽,實際上洛陽周邊主力軍團都聽命司馬懿。
高平陵政變前
洛陽西,雍涼軍團最高長官郭淮,是司馬懿培養提拔的。
洛陽北,山西軍團最高長官田豫,曹爽要換掉他,是司馬懿扶田豫坐穩位置的。
洛陽南,豫州軍團最高長官徐武,他爸徐邈是司馬懿的鐵粉心腹。
洛陽東,兗州軍團最高長官黃華,他也是司馬懿的粉絲。王凌暗地裡拉他造反司馬家,他馬上就上奏司馬懿了。
詳細分析軍力,就發現了曹氏宗族只有一些家丁護院,完全沒有實力與司馬懿控制的曹魏主力軍對抗。(曹丕規定的,曹氏各地宗族不能插手軍務,最多可以養300人護衛隊)。
【政治】司馬懿也完全是佔理的一方,沒有道理攻擊司馬懿.
高平陵政變是太后命令司馬懿做的。攻擊司馬懿,就是攻擊太后。
司馬懿是先帝遺詔的輔政大臣。攻擊司馬懿,就是對先帝不敬。
司馬懿是士族階級的代表人物。攻擊司馬懿就是與絕大對數官員作對(九品中正制導致士族壟斷官位。)
司馬懿依法輔佐小皇帝,沒有自己稱帝。攻擊司馬懿,就是謀反……
-
11 # 午夜影子
熟讀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司馬懿是曹魏四朝老臣,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逝,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曹芳繼位後,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面對大權獨攬的曹爽司馬懿韜光養晦,通過裝病使曹爽對他放鬆了緊惕。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曹魏皇帝曹芳要去高平陵謁陵,曹爽兄弟和眾多曹氏宗親陪同前往,司馬懿乘機發動“高平陵政變”。
政變不久後,司馬懿誅殺曹爽,滅其三族,從此執掌了曹魏的軍政大權。
司馬懿奪權時,曹楷、曹泰、曹篡、曹演、曹震等曹氏宗親為什麼不反抗?
1、曹爽主動認罪投降司馬懿藉助曹爽和郭太后不和,說曹爽兄弟禍國亂政、結黨營私,然後請太后上奏天子,請求下旨將曹爽罷職。司馬懿以皇太后的命令關閉了洛陽的所有城門,佔據了洛水浮橋。任命司徒高柔行大將軍事,掌管曹爽的軍隊,王觀行中領軍事,接管曹羲的軍隊。司馬懿再上奏少帝曹芳,稱依照皇太后的命令要罷免曹爽兄弟。
曹爽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自己都茫然不知所措,司馬懿的名義並非是叛變,而是清君側,儘管大司農桓範勸說曹爽帶曹芳前往許昌,然後以皇帝的名義號召集天下兵馬抵抗司馬懿集團。但是糊塗的曹爽兄弟放棄了抵抗,請求皇帝罷免自己,並且向司馬懿俯首認罪。理論上來說,司馬懿一方代表的乃正義,而曹爽一方卻是反派。
2、曹氏宗親被嚴重打壓曹操時代,多半依賴曹洪、曹仁等曹氏宗親領兵,但是曹丕稱帝之後,對曹氏宗親進行最大限度的打壓和防範,不僅沒有任何實權,還要受到監視,完全是被圈養在牢籠裡的困獸。
曹丕規定,曹氏宗親不賢者不王,而且一旦封王,立即迫令就國,活動區域不許超過封地三十里,不許進京,不許和周圍其他的封王來往。在封國內,一舉一動皆受中央派來的輔監管制著。還有就是利用徙封、奪兵等方式對諸王進行權利限制,最後是不許他們統兵治民。
3、曹氏宗親後繼無人曹爽是第三代曹家軍領袖人物,除了曹爽之外,曹氏後代之中,再無傑出之輩,曹爽不是司馬懿對手,被誘騙回去之後,很快被殺。曹爽一死,曹氏宗親之中,再無領袖人物,與曹氏關係最好的夏侯家族,除了夏侯玄和夏侯霸之外,其他基本上也沒啥影響力。夏侯玄很快被召回京城軟禁,夏侯霸則叛逃蜀漢。
總結:司馬懿政變殺曹爽奪權,曹氏宗親不是反抗,而是沒有能力反抗,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司馬家氏日漸壯大,最後取而代之。 -
12 # 夢枕清風V
【司馬懿奪權時,曹楷、曹泰、曹篡、等曹氏宗親已經沒有能力進行反抗】
第一 、司馬懿是和曹操一起打天下的人,在朝中、軍中、民間具有很大的威懾力。
第二 、司馬懿個人智慧超群,非那些曹氏宗親可以相比。
第三 、司馬懿奪權蓄謀已久,在各個方面已經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曹氏宗親幾乎沒有什麼機會可以反擊。
第四、通過高平陵政變把在實力上可以和他抗衡的曹爽騙回京城並且誅殺三族斷了曹氏宗室的根基。
第五、高平陵事件後司馬懿對朝中反對勢力給與大清洗,忠於曹氏之人幾乎都被被殺或被貶。
第六 、皇帝曹芳被司馬懿挾持,他完全照搬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策略,使其他人失去了反抗的天時道義。
第七 、殺雞儆猴,對一些曾經反抗的的力量給與殘酷鎮壓。比如淮南三叛,都是很快被鎮壓了。
第八 、也是很重要的一條。因為淮南叛亂時有人擁立曹操的兒子楚王曹彪為帝。他就以楚王曹彪被叛亂利用為藉口,將曹魏宗室全部集中到京城洛陽來,在嚴格監管之下無人能反抗。
總之在這時候,司馬氏已經完全掌控了朝廷局勢,軍權也基本上都由司馬氏親信掌握,曹氏宗室也就徹底失去了反抗能力。
-
13 # 潘多拉效應
首先他在曹操手底做事的時候,當時司馬懿不過是一個小官,他的真實才能也沒有展現出來,當曹操的樊城被關雲長進攻的時候,嚇得曹操幾乎都想要遷都了,這時候是司馬懿獻計獻策,他告訴曹操,可以挑撥孫權與關羽間的關係。之後果然得到了成效,孫權奪取荊州,並且還殺害了關羽,這讓曹操看到了司馬懿的才智。但是對於司馬懿,曹操一直是以防範為主的,因為司馬懿這個人一肚子壞水,讓曹操也不得不忌憚,曹操之所以沒有殺死司馬懿,是因為司馬懿的才能,一直沒有重用司馬懿,是因為他的野心。
這時候的諸葛亮大軍攻打魏國,能夠與他抗衡的只有司馬懿,曹睿不得已把權力交給了司馬懿,因此司馬懿的實力飛速增長。而且司馬懿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地位鞏固,也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多次放過了諸葛亮。只有諸葛亮存在,魏國才不會把自己當做功高震主的人殺了。
這時候的司馬懿正式開啟了奪權的道路。曹睿大肆修建宮殿,來彰顯自己的功績,這一舉動讓他失去了民心。曹睿死後,小皇帝不過只有八九歲,根本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所以不久司馬懿就發動了政變,奪取了曹魏的政權。
回覆列表
個人覺得司馬懿奪權的時候借用太后旨意,他要辦的是清君側,要打擊的是曹爽。而且之前曹爽飛揚跋扈漠視皇權,欺負孤兒寡母,很多人都看不下去,大臣宗族都是支援司馬懿的。所以很多人勸曹爽投降,勸曹芳信任司馬懿,畢竟他四朝元老,兩次託孤,深受皇恩。
可惜司馬懿推倒曹爽後大開殺戒,清除異己,清除忠於朝廷的官員,包括外派的都要召回殺掉,這時候他大權在握誰也沒辦法,所以這個事件中不怪皇帝,不怪宗族,不怪大臣,只怪司馬氏三代人禍亂國家。
比較下諸葛亮就知道差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