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藏
-
2 # 青瓷雅居
先要搞清楚“茶葉末釉”是什麼東西。現在是茶葉末釉主要是指清代官民景德鎮窯口燒製的某一釉色品種,據說創燒於明代宣德時期景德鎮御窯廠。而非像某些人所謂的茶葉末創於唐代。這就如蹴鞠不等於現代足球一樣。茶葉末釉怎麼來的呢?其實在御窯廠和宮廷檔案裡茶葉末釉是稱為“廠官釉”御窯廠官窯嘛。在廠官釉這一品種裡因為各種因數會產生不同的釉色呈現。中國古人非喜歡給這種不一樣的呈現取各種各樣的名稱。所以就出現了“茶葉末”“鱔魚黃”“蟹甲青”“古銅釉彩”等。而茶葉末的稱謂來源於釉裡的一些黑色或褐色的斑點。所以稱為“茶葉末”。釉色偏黃的稱為“鱔魚黃”。沒有斑點而釉色偏青點就叫“蟹甲青”。模仿青銅器,呈色較深的叫“古銅釉”釉上加彩模仿青銅鏽斑的叫“古銅釉彩”。
-
3 # 收藏家雜誌
在瓷器的發展歷史中,以鐵元素作為釉色的髮色劑,應起源於兩晉時期的浙江地區,器物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黑釉雞頭壺。隨著制瓷業的發展,到唐、宋、元、遼、金各個時期,全國眾多省份均相繼開始進行燒造,在福建、江西、山東、山西、河北、內蒙古等地都有這類器物發現。其中著名的品種有:油滴盞、兔毫盞、黑釉貼花碗、花釉腰鼓、黑定、醬定等。北方各省還大量燒製黑褐釉色的大缸及大罐,作為儲藏器使用。
吉州窯剪紙貼畫花以鐵原素作為瓷器釉色出現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遍及全國的瓷器產地,多是以含鐵量高的瓷土礦(燒成瓷為香灰色)作為瓷胎原料,將含鐵量高的礦料經加工提純研磨後製成釉料,做為裝飾物塗抹在坯胎上;另一個原因是,自商代以來,南方的江、浙地區就用龍窯燒造瓷器,到戰國時期北方使用饅頭窯燒製瓷器,以上兩種窯型非常適合燒製以鐵原素為釉料的瓷器。燒窯時達到的最高溫度與鐵的還原溫度基本相符,因此以鐵原素為釉料的瓷器得到廣泛的發展。
吉州窯玳瑁斑如今我們所說的茶葉末釉、紫金釉品種,也是鐵原素成色的瓷器品種,業內一般認為是清代乾隆時期景德鎮窯首創。其實茶葉末釉早在遼金時期就已經開始燒製,而紫金釉品種則更早。茶葉末釉這個名稱,主要來自北方且主要是在北京地區。在北方一般老百姓所喝的茶葉品種,是以各種散碎茉莉花茶拼配而成,沏泡出來的效果是茶葉零散的飄落在茶湯內。到了清代,古玩行見到有瓷器釉色與其相類似,則直接稱這類品種為“茶葉末釉”。而“紫金釉”瓷器也是到了明清時期才有的名稱,之前對此類品種一般稱為醬釉或者芝麻醬釉,就如同我們食用的醬色一樣。
清 茶葉末荸薺扁瓶明、清兩朝的景德鎮窯在以鐵元素為致色瓷器的品種中,主要是紫金釉,茶葉末釉兩種,少見黑釉。紫金釉的還原溫度雖高於茶葉末釉,但是整體的還原溫度還是偏低,因此基於這一特點,器物也多是盤、碗類胎體相對較薄的小件器物為主,施釉薄且光澤度差,器物底部多施透明釉,但不清爽。官窯器以青花寫款,青花髮色黑藍。這一現象的形成是燒製瓷器過程中產生的,青花款髮色時窯火溫度低於鈷料正常的髮色溫度時,鈷料中的鐵分子沒有完全被揮發掉而形成黑藍色,為了保紫金釉就要捨棄青花。
茶葉末釉水呈三百擔鎮窯,是景德鎮燒製瓷器的主要窯型,它的特點是火膛在窯頭處,將火膛、窯室、煙囪相連形成一個整體。燒窯的火是從窯門處設計的投柴口,投入松木在火膛內部進行燃燒。窯溫的抬升,主要是靠窯尾部的煙囪將火焰往窯室內部拉動,燃燒匣缽焙燒坯胎。這樣一來,燒製過程中在窯室內部必然會產生前部和上部溫度高,而後部下部溫度低的溫差。當地制瓷人在掌握溫區的不同後,利用不同溫度區的特點調配不同的釉料的瓷器,使釉料與溫區相對應,這樣可以降低燒瓷的成本,還能提高產量及品種。
茶葉末釉狀罐蓋子其中,窯室的底部溫度最低,不適合需要燒製較高溫度的瓷器品種,如青花、紫金釉等,在沒有配製出茶葉末釉之前,一般情況下是放空或燒窯磚,以及不施釉的反瓷品種。到了乾隆時期,配釉師們為了生產出穩定的髮色品種,則在紫金釉的基礎上進行調配,研究出了我們如今熟悉的茶葉末釉。茶葉末釉還是以鐵原素為原料,只是調整含鐵量使它的熔點低於紫金釉這樣窯室底部(重一)的三百多個位置便可充分利用,茶葉末釉便大規模的燒成了。
茶葉末釉的製作
為了保證茶葉末釉能夠燒製成功,首先按鎮窯同一位置前後存在溫差的特點,選不同型別的坯胎,小件器型如文房用品的印盒、水呈、水洗、香爐等,中型器物有花盆、缽缸、狀罐等,大件型別主要是荸薺扁瓶,也有少量特殊型別如三羊尊等。以上這些器型胎坯的厚度為常規厚度,同時可用於繪製青花以及祭紅等品種。
清 茶葉末釉葫蘆綬帶瓶在選好坯胎品種後,將配好的茶葉末釉放在釉缸內,此時釉水顏色呈現淡粉紅色。施釉的程式是先施器物的裡面,小件器物一個人即可操作,左手將器物託在手心,右手拿水舀盛上釉水倒入器物裡面,然後左手轉動幾下,使內壁掛滿釉。器物裡部施釉,只要掛勻即可,薄厚沒有硬性要求。然後將多餘的釉水再倒回釉缸內。
茶葉末釉水呈底款大件器物如荸薺扁瓶則需兩人共同操作:一個人左手抱住瓶肚右手按住瓶頸,另一個人將釉水倒在瓶口內,抱瓶者快速轉動器物,使內部掛釉,然後按住瓶口將餘釉倒回釉缸,此時若不按住瓶口,在轉動時瓶口有可能會脫落,就成了廢品。內釉施完後要在太陽下晾曬,晾乾後再施外釉和底釉。施底釉時候要將器物倒放,將釉倒在圈足內,停留一定的時間讓坯胎充分吸收釉料,保證有一定的厚度,然後將多餘的釉料倒回。施外釉時要用木板架在釉缸上面,形成一個平臺,將器物放在上面,雙手各拿一個碗同時將釉料往器壁上潑灑,等施釉厚度達標後再次晾曬。
施釉後修圈足。將器物倒置在轆轤車上,並讓它轉動,用鐵製工具將圈足邊沿的釉料刮乾淨,露出白色胎體,再修成泥鰍背狀。用毛筆蘸上鈷料塗抹在白色露胎處,燒製後圈足成為黑褐色;如果是官窯器物,還需刻款識,首先確定款識的位置大小,用工具將釉刮乾淨,呈方塊狀,一般小件刻四字陰文款,中大件刻六字陰文款如“乾隆年制”或“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然後再用毛筆蘸上釉料薄薄的塗抹一層。待一切就緒後,就可以裝匣備燒。
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茶葉末釉瓷器的圈足露胎處為黑褐色,人們多將它稱為“鐵骨泥”,很像是使用了含鐵高的黑色瓷泥做胎,有一種圈足與器身完美搭配的古樸之美。其實製作茶葉末釉的瓷器胎體,還是使用含鐵量低的胎泥,燒成後表現為白色,但由於茶葉末釉顏色重,白色的腳線與黃褐色釉配合起來,有頭重腳輕之感,不雅質也不穩重,所以工匠們就利用鈷料的特點,用鈷料在不罩任何釉料的情況下,使其呈現無光的黑褐色,用它做偽裝,使之顯得協調美觀。
茶葉末釉刻雲龍紋雙耳瓶茶葉末官窯器物為刻款,刻在器物底部的中心,輪廓為正方形和長方形。字型有篆書、楷書兩種,小件器物刻四字篆書款,如“乾隆年制”原因可能是六字排不下。而一般多為六字款,如“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楷書。特點是字跡不清楚,方框不齊。原因是刻陰文款後,為了整體協調,要再施一層深色的薄釉,茶葉末釉施釉要厚於紫金釉,在高溫的作用下邊框的釉及蓋款的釉會流動,所以就造成了邊界模糊的現象。
茶葉末釉刻雲龍紋雙耳瓶底款茶葉末釉瓷器施釉要比一般的顏色釉瓷器厚,施釉方法採用澆釉法。茶葉末釉瓷器帶有紋飾的器物少,若有紋飾也是在器物的中下部雕刻簡單的紋飾,而且刻畫的也會略深一些,目的是防止釉層將紋飾蓋往,失去紋飾的意義。全身刻龍紋的少見。若生產周身帶紋飾的茶葉末瓷器,在生產時就要有特殊要求,除了雕刻紋飾較深外,還要改變施釉方法,採用吹釉法。將器物放在轆轤車車上用左手不停的勻速轉動,右手拿著裝滿釉的噴壺用嘴吹,釉水會像霧一樣落在器物上。吹的要均勻,薄厚可隨時掌握,吹釉費時費工,工藝要求高。由於成本的增加,在碼窯時儘量挑選好的窯位,出窯後釉薄紋飾清爽,釉色要比無雕刻的器物顏色淺,而且無黑色斑點,雕刻的茶葉末瓷器從原來的釉色取勝,轉為雕刻精彩生動的雲龍紋取勝,另有洞天。
-
4 # 使用者1265546965365
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的高溫黃釉,也稱“廠官釉"。明清時期景德鎮仿耀州窯創燒,多為琢器,以雍正乾隆為盛。茶葉沫釉成器基本為官窯,民窯極為少見。
回覆列表
茶葉末瓷器,康熙朝的色彩相對深沉,對比感強,雍正朝的雅緻,淡雅,色澤對比度柔和,乾隆朝的茶葉末瓷器,底足款識多為六字篆款,這個是乾隆朝茶葉末瓷器的特點,晚清民國仿製茶葉末均為齋堂款或者6字楷書款,四字楷書款等等。
現代的茶葉末釉瓷器與老茶葉末釉瓷器的區別。由現存的瓷器來看,官窯開始批次生產茶葉末釉瓷器始於明代嘉靖年間;明代嘉、萬年間(可能包括隆慶)的茶葉末釉瓷器大多是小件,現已知有筆洗、缽、罐、葫蘆瓶、渣鬥、高腳托盤等;嘉靖、萬曆時期的茶葉末釉屬於高溫釉,是在強還原焰氣氛中燒成的,所以其底部呈明顯的帶有明代晚期特徵的亮青釉。
胎質為景德鎮麻倉土或高嶺土,也說明明代的廠官窯就在景德鎮;器底款識為青花雙圈內兩列豎寫“大明嘉靖年制”或“大明萬曆年制”的青花款,其中“明”字均為日月平頭,而嘉靖的靖字左邊的立字的最後一筆回到右邊青字的上半部;不排除民窯可能也生產一些茶葉末釉瓷器。現代的茶葉末釉可能在器型上與老瓷沒有區別,但是在其他方面如工藝、顏色、落款都是有很大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