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038238679905

    1、比喻 比喻即透過兩類不同事物的相似點來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如白居易《琵琶行》、李賀《李憑箜篌引》中對音樂的比喻,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觀的“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遊刃有餘地將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來,或者反之,將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出來,給人以多重感觀美的享受。像這樣的比喻在古詩詞曲中不勝列舉。

    2、擬人 擬人即透過想象把物人格化,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這種修辭可以使描繪生動形象,表意更加豐富;同時將人的情感轉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比如《揚州慢》也有“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之句,喬木尚且厭惡戰爭,何況揚州百姓呢?

    3、誇張 誇張即故意誇大或縮小表達物件的某種特徵或品格,以增強話語的表現力。誇張可以強烈地表現作者對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態度,或褒或貶,或肯定或否定,從而激起讀者強烈的共鳴,也可以引發人們的聯想與想象,有利於揭示事物的本質。 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用誇張的手法,表現了瀑布飛瀉而下的壯觀景象,飽含了詩人對大自然神奇偉力的讚頌。

    4、對比 對比即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的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 如高適的《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

    5、設問 設問即故作無疑之問,然後自己回答,以引導讀者去思索體會。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長亭送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6、反問 反問即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

    7、對偶 對偶也叫對仗,是指把字數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子或短語對稱地排列在一起。對偶可以使表達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確;使音律顯得抑揚頓挫,節奏鮮明,和諧悅耳。 從結構上看,對偶分為嚴對和寬對兩種。嚴對要求上下句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性一致,平仄相對,不能重複用字;.寬對要求不那麼嚴格,寬對不用在律詩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駢文中。

    8、互文 互文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出於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鍊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 於是把兩個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現一個而省略另一個,即所謂“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以收到言簡意繁的效果。 來源:-修辭手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奇瑞有實力造車,為什麼卻感覺賣不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