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歸秋塵

    北伐缺的不是一個法正,而是一個荊州!

    這裡我們就要講諸葛亮北伐為什麼會失敗?

    首先,地理位置的“硬傷”。

    我們在解讀諸葛亮北伐時總會用六出祁山這個詞,司馬懿也會在吹牛逼時說道:“我料定諸葛亮會從祁山北伐”。

    這句話無疑是一句話廢話,蜀漢北伐曹魏且適合大部隊行軍的除了祁山大道還能怎麼走?雖然兵法講求出奇制勝,法正就算擅長奇謀那也沒招啊,總不能把軍隊瞬移移動到長安吧。

    其次,人數制約。

    任何精妙絕倫的兵法都是要靠人來執行的,蜀漢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數不足。要不然諸葛亮派十幾萬大軍鎮守街亭,曹魏再怎麼能打也得打好幾個月吧。而從三國志可以看出諸葛亮每次北伐不過幾萬人馬,說白了還不夠曹魏的零頭。這點人馬不要說法正,就是韓信在世也於事無補啊。

    上層的名將像馬超、黃忠等已經去世,即使趙雲也已經年過七旬。而像馮習、張南、傅彤等一些中下層將領更是在夷陵之戰後所剩無幾,這對蜀漢整個北伐的損失就是致命性的。同時,後主劉禪時常給你來個鳴金收兵,這也讓你吃不消啊。而法正說白了就是一個謀士,從古至今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是單純靠謀士統一天下的,尤其是偏安一隅的蜀漢。

  • 2 # 拉磨的驢

    法正,子孝直。原為劉璋手下謀士。後來背叛劉璋投靠劉備,成為劉備帳下首席謀士。與龐統一起獻策奪取益州,又提出著名的漢中策,定計陣斬夏侯淵,奪取漢中。可以說劉備稱漢中王之時,整個劉備集團大半地區是法正打下來的。演義中說,龐統身死雒城以後,劉備急忙調遣諸葛亮前來支援,最後在諸葛亮的謀劃下奪取益州。但是歷史上龐統去世以後,接著替劉備謀劃的是法正,為此他還特意寫了一封信勸降劉璋。雖然劉璋並沒有因為法正一封勸降信而立刻投降,但很大程度動搖了劉璋抵抗的決心。等諸葛亮來成都的時候,劉備在法正輔佐下已經基本上佔領益州了。演義漢中之戰,劉備取得勝利成了諸葛亮的功勞。實際上正史中是法正率先提出“漢中策”,說服劉備下定決心與曹操爭奪漢中。而漢中之戰打到相持階段的時候,諸葛亮還在猶豫要不要增兵漢中呢。黃忠能夠陣斬夏侯淵,用的也是法正的計策。

    法正的戰術能力可謂頂尖水平,諸葛亮都經常為法正的計策感到驚奇,而諸葛亮的戰術能力相對於法正就有所欠缺了。諸葛亮發明了八陣圖,後世名將也都沿用諸葛亮治軍的方法。北伐軍軍紀嚴明,進退自如,裝備精良,正面戰場上的確沒有能能夠打敗諸葛亮。若論治軍、練兵的能力,諸葛亮的確舉世無雙。但是戰術用謀和臨機應變方面,是諸葛亮一大短板。陳壽也說諸葛亮“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法正,最擅長的就是奇謀將略了。二者如果能夠取長補短,可以配合的天衣無縫。

    三國志中,陳壽評價諸葛亮:“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瀟之亞匹也”相對於軍事方面的才能,諸葛亮更擅長的是政治方面的才能。蜀漢如果要北伐,法正是主持北伐大業的最合適的人選。諸葛亮與法正一個主內一個主外。諸葛亮負責發展蜀漢民生,提升蜀漢國力。法正負責北伐曹魏,開疆擴土。曹操在時,猛將如虎,謀士如雲,都被法正打敗。曹真,司馬懿,不可能抵擋的了法正的兵鋒。而且夷陵之戰劉備全軍覆沒以後諸葛亮發出了“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的感嘆。側面證明,假如法正多活十年,劉備不會輕易去世(劉備夷陵敗逃到永安之後就病倒了,多半是憂憤交加而病的)。蜀漢即使收復不了荊州,也不至於兵敗夷陵。

    法正如果活著,他完全有能力說服劉備優先北伐曹魏奪取雍涼。而這個時候劉備手下還是聚集了不少精兵良將的,諸葛亮在後方供應糧草,與孫權集團重新訂立盟約。劉備則御駕親征,以法正為謀主,曹睿英明不如劉備,張郃司馬懿用兵不如法正,蜀漢奪取雍涼不難。而諸葛亮因為有法正替他承擔軍機要務,自己只需要一心處理政事,發展民生經濟就好了,也就不會那麼操勞,能夠活的更久。

    所以,如果法證多活十年,蜀漢北伐還是有很大希望成功的。

  • 3 # 茅溪小張

    如果法正北伐,同樣是不成功的。

    首先一國國家要去滅掉另一個國家,不是僅靠一兩個人的能力就能挽回的,它還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強大的軍事組織能力,還有全民的支援,這個首先蜀漢就不具備。

    其次,法正是一個謀士,不是獨當一面的軍事統帥,謀士是作用就是出出主意,以供領導決策。而且法正沒有獨立指揮過軍事行動,跟久經沙場的曹真和司馬懿比,紙上談兵怕不佔上風。

    再再次,法正這個人雖然有奇謀,但是他是有很多問題的,比如他心胸狹窄,睚眥必報,品行不端。這些缺陷如果作叄謀,是不會有太大的副作用,但如果是三軍統帥,就要出大事,首先你連同事關係都搞不好,也不能協調屬下的矛盾,而且還要和屬下爭名爭利,你怎麼能帶領這支軍隊打勝仗呢?

  • 4 # 史海揚帆的每一天

    我覺得有可能成功。法正善於出奇謀,而且劉備對法正非常信任,多采納他的建議,比如建議劉備當機立斷,趁曹操剛收復漢中,人心不穩,應馬上進軍收復漢中。劉備欣然接受。在漢中爭奪戰中,法正的謀略又發揮重要作用,黃忠聽從法正建議而斬殺了夏侯淵,為奪取漢中立下了大功。

    當時劉備手下名將輩出關羽、張飛、趙雲、馬超 等,兵精糧足,士氣正旺,如果採納法正建議,很有可能北伐成功!諸葛亮用兵過於謹慎,束手束腳,六伐中原都沒有成功,肯定有其內在原因。所以我覺得換上法正,說不定行!

  • 5 # 雲海雙浪

    毫無希望!此君年輕時估計有些恃才傲物,情商也可能不咋地,或者說性格有點缺陷,三國裡有他成名後睚眥必報的描述,可見心胸狹窄,此類人若為一旅之師的首席參謀或許人盡其才,若被用為統兵元帥則必累死三軍,故法正若統兵北伐,必遭魏軍嘲笑,敗死無疑!

  • 6 # 阿南遊戲

    我覺得即使有了法正北伐還是不能成功,法正的才能在漢中之戰表現的比較突出,但是曹操擊敗袁紹後,曹魏集團佔據了幽州,冀州,幷州,青州,這四個天下人口最多,最富足的地盤。即使蜀漢北伐奪取了雍涼之地,甚至是奪取了長安,還是無法讓曹魏傷筋動骨。在戰亂年代,人口是最重要的,因為人口意味著生產力和兵源,這是蜀漢無法與曹魏相比的,這也凸顯了曹操在漢中之戰失利之後遷走漢中人口的高明。另外,曹魏集團的名將人才輩出,司馬懿,張郃,郭淮等也是足以和蜀漢抗衡的。最後一點,諸葛亮在隆中對的規劃是: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彼時,荊州已失,不能兩路並舉,互為呼應,北伐成功已是難上加難。

  • 7 # 與生活交朋友

    法正軍事奇才,才比郭嘉。法正若在,或許可以阻止夷陵之戰的敗局。但要是北伐統一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第一,綜合國力與曹魏相比,實在是相差太遠。不是一兩個奇才能扭轉的。除非彼消此長,才有一絲希望。而事實上,曹魏曹丕,曹睿能力都很強,雖然短命,曹魏還有個長命的司馬懿在,毫無衰退的跡象。

    第二,法正睚眥必報的性格,得罪很多人。別人向諸葛亮舉報法正,諸葛亮因為他深得劉備寵信,沒有管。劉備死後,出於公正也好,攬權也好,諸葛亮很可能會打壓法正的。蜀漢荊州系與益州系的本來就是有矛盾的。

    第三,東吳這邊也不是省油的燈。東吳雖然沒什麼存在感,但不可否認的是東吳的實力比蜀漢強。孫權合肥之戰被打破了膽,不再有圖謀天下的野心。法正假如北伐成功,打下長安。但孫權是絕對不想看到蜀漢一家獨大的。孫曹聯盟成了可能,蜀漢很難有作為。

  • 8 # 北京不向北2020

    蜀漢北伐必有天時,在三國的三角關係中,蜀漢國力最弱,地位也最為尷尬!因為蜀漢先天和曹魏無法和解,而對吳的外交也主動權其實也不在蜀漢一方!所以,無論是法正北伐還是諸葛亮北伐,其實結果都是一樣!而蜀漢北伐的先決條件在於

    1魏國政權不穩,如內亂,對吳作戰失利等等!使得蜀漢在攻打魏國領地之後有時間消化,使之轉化為蜀漢國力!

    2吳蜀關係穩定,在蜀漢伐魏的時候,吳國至少不來拖後腿!吳是三角關係裡的變數,只要吳國還有爭霸天下或者割據一方的心思,就不能任由蜀漢或者曹魏任何一方滅亡!至少吳國要在失敗者身上獲得最大的好處!

    3蜀漢在川外有足夠的戰略出發基地,可以支援蜀軍主力短時間內的作戰!無論是六出祁山,還是九伐中原,蜀漢都把漢中作為戰略基地!但是漢中先天不足在於交通不便,更適合作為川中的防禦中心,而進攻性不足!

  • 9 # 風清萬壑

    法正,確實是一位軍事才能突出的謀士。

    黃忠配法正,終得漢中。

    如果諸葛亮統領中軍;魏延配法正,奇襲子午谷,也未可知。

    人才是關鍵,本來劉備的文臣武將得來不易。關羽失荊州之後,劉封,黃忠,法正,張飛,馬超相繼離世。劉備已經捉襟見肘。後續孟達,黃權被逼離去。難難難

  • 10 # 玄罡子

    首先,問題要一分為二來看!

    大耳賊漢中王劉備的發家史,是圍繞著荊州集團展開的。什麼是荊州集團?荊州集團就是赤壁之戰時跟著劉備的那批人,後面隨著劉備入川,分了兩撥;一撥呢去聯合蜀地劉璋的內鬼張鬆之流準備把劉璋攆走,一撥呢跟隨關羽鎮守荊州。

    事實上,在早年的孔明隆中對裡有提到,川地起義軍伐曹是配合荊州上將軍的,這位荊州上將軍恰恰就是關羽。但關羽敗走麥城被殺,其實已經標誌著隆中對的破產,但是鞠躬精粹的孔明也很無奈,只能讓原定側翼的川地蜀俊當了北伐軍主力!沒辦法,荊州丟了,上將軍也沒了!這時,就演算法正在,也無濟於事,因為荊州的丟失,夷陵之戰的失敗造成了蜀漢元氣大傷,這不是一個人就能彌補的!

    旁白:有人會說,劉先帝很信任法正,法正如果存在,勸解劉備不要伐吳,那不就不會有荊州丟失了嗎?對於這種說法,我只想說,喊仁義口號代漢伐曹是劉備在亂世立身的根本法寶,自己親兄弟被殺,不去報仇,劉先帝在亂世就喪失了正統的根本,哪怕伐吳當天,天下隕石,劉備都會去的,無非是夷陵之戰,法正的存在,多少讓劉先帝不會輸的太難看而已。

    事實上,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蜀漢內部東州集團、益州集團興風作浪,開門揖盜。這個內憂,不能明說也不敢明說,〈出師表〉只能話裡有話。

    夷陵之戰時,劉備在荊州,諸葛亮在川,夷陵失敗一年多後,諸葛亮才火急急的趕往荊州,諸葛亮當時為什麼不趕快去看望劉備,只能一種情況,就是鎮壓反彈的益州集團。事實上,北伐是隆中對的升級版。大政方針就是不斷地北伐曹魏,讓國家長期處於戰爭狀態,以外戰防內戰。因為無論是轉移注意力,還是加強凝聚力,戰爭都是最好的手段。如果還要整治或鎮壓反對派,更是便利得多。當然攻為守也好,以外防內也罷,既是妙棋也是險棋,關鍵在於分寸。仗打小了,不起作用;打大了,敵人傾巢而出,內鬼開門而應,豈非自取滅亡?(後面劉禪受黃皓蠱惑投敵)

    法正的身份背景都不能代表東州集團、益州集團的利益,自然蜀漢內部隱患解除不了,來十個法正也是無用。

    馬謖死後三年,李嚴被廢黜為平民,流放梓潼(今四川梓潼)。此事的案情撲朔迷離,李嚴的罪名也難以置信,但就是被剷除了。諸葛武侯為剷除蜀漢政權益州集團禍患可謂不遺餘力,但奈何最終也沒成功,蜀漢政權也沒有保住。

  • 11 # 小嚴說歷史

    不行

    法正是劉備的謀主,印象中並沒有當過獨當一面的統帥。

    為啥評價別人的時候,說的是“帥才”“虎狼之將”“王佐之才”,這些評價代表的可不只是能力強弱而已,這些詞說的是職位。

    總有些人覺得,那些智謀之士,能算出敵人的想法,能出出主意,就能帶兵打仗了?

    當他領兵的時候。需要弄多少騎兵、步兵、弓兵,需要一個多少人的指揮團隊,幾個參謀,幾個督戰,幾個傳令兵,配多少偵察部隊、運輸部隊、醫療部隊、後勤保障部隊?當他使用弓兵埋伏的時候。多少人一輪齊射能造成密級傷害,士兵射幾輪箭會出現手臂乏力的情況,需要多少人能保護這些弓兵?

    舉個例子,三國曆史上有這麼一個人。

    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他出謀劃策,決勝千里,曾說出“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名言,流傳後世。

    他以謀士之才,獨領一軍,第一仗就一敗塗地,丟失戰略要地,導致蜀漢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

    他叫馬謖。

    我覺得就法正出謀劃策是不錯,漢中之戰的規劃確實漂亮,但親自帶兵…我怕他要成馬幼常二號。

  • 12 # 物來則應

    如果法正代替諸葛亮作為北伐的總指揮,北伐也不會成功。

    北伐的結果如何呢?除了第三次北伐攻佔兩郡之外,其餘四次全都無功而返,第五次諸葛亮還病死在五丈原軍中,結果相當不理想。

    但是,法正的領兵作戰能力也只是比諸葛亮強一些,而不是強很多。諸葛亮五次北伐四次失敗,法正就能做到五次北伐全部成功麼?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蜀國五次攻打魏國未果的原因是多重的:

    首先蜀國的兵力不佔優,當時天下十三州,曹魏獨佔其九,東吳佔三州,蜀國佔一州,地盤少的可憐,人口自然就少,人口少,兵員就少,生產力也少,可以說這七年,蜀國已經是窮兵黷武,走向了極端,而曹魏相對來說兵員充足,以逸待勞。

    其次蜀國攻打魏國的路線不好,無論是出祁山,還是出五丈原,不是攻打曹魏的堅城,就是要在空曠的野外面對曹魏的鐵騎,這兩點對蜀國都十分不利,因為兵員少,騎兵少,野戰很吃虧,攻城更吃虧,只有據守天險才是蜀國的優勢,可惜作為出兵一方,優勢利用不上。

    最後蜀國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先後都死了,關羽、張飛、黃忠和馬超的死,對於蜀國的打擊是巨大的,後世有一句諺語叫“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很直接地講出了蜀國當時的尷尬。

    法正即使活著,接替諸葛亮當領兵元帥,面對這樣的困境,也無能為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諸葛亮的隆中對,一直是蜀國發展的戰略指導路線,現在來看,隆中對是有問題的,一方面荊州壓力太大,東吳志在必得,蜀國是可以把荊州讓給東吳的,這樣不但避免了關羽的死,還能加強東吳和蜀國的聯盟關係;另一方蜀國應該集中精力去圖謀雍、涼二州,擴大地盤和戰略縱深,積攢人口和戰馬,大力發展生產力,拓寬北伐的路線和選擇,以三州之地,才有希望跟曹魏博弈,統一天下。

  • 13 # 流星淺月

    我覺得很難,畢竟蜀國北伐不成功的原因不僅僅在於後期人才短缺,蜀國北伐難有很多因素。

    首先就是蜀國的國力,在吳蜀夷陵之戰後,荊州被孫權佔領,使本來就只有兩州之地的蜀國國力大打折扣,諸葛亮北伐大部分都能取得戰術性的勝利,但是無法動搖曹魏集團的根基,經常是打著打著,沒糧食了,回家,雖然每次都能帶走曹魏集團幾十萬人頭,但是還是沒有辦法光復漢室,還於舊都,如果是法正,雖然軍事才能出眾,但是也沒有辦法解決國力問題,畢竟南方當時沒怎麼發展,一州是幹不過曹魏集團數州之地,但是如果他還在應該可以防止夷陵之戰的慘敗。

    其次北伐應該太晚了,雖然當時北方經濟發達,但是被太多人禍害了,比如董卓,、袁紹等等,經濟破壞的厲害,曹操派人屯田不就是為了恢復北方經濟嗎,相反南方,當時因為孫權這類人早早就把這裡佔領了,經濟破壞程度不大,如果在北方經濟恢復之前,發動北伐,成功率客觀。

    最後就是交通,古代不像現在這麼發達,有高鐵、飛機這種高科技,而且第一次北伐,坑爹的馬謖就因為瞎讀兵書,信至置於死地而後生,就把街亭給丟了,本來運糧就麻煩,自己徒弟還給自己添亂,而且為了阻擊追兵,還把棧道燒了,這就使得運糧越來越困難。

    所以即使是法正,北伐成功可能性也極低。

  • 14 # 大語文走四方

    法正,很有才能!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名士法真之孫。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全三國文》輯錄有其文一篇。

    劉備對人才是很渴望的。三顧茅廬被傳為佳話美談,他也很清楚在亂世沒有人才很難成大事。從劉備“連哭數日”可以看出他對法正的死是非常惋惜的。

    法正不死,劉備就不會攻打東吳。

    劉備因為一時的意氣用事,才發動對東吳的夷陵之戰。諸葛亮勸說不聽,如果法正在他或許會聽。這就跟曹操失去郭嘉時的想法一樣。這並不是說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比諸葛亮高,而是當兩個謀士同時勸說時,作為一代帝王的劉備他也要考慮考慮!

    法正不死,劉備即使攻打東吳,帶著法正也不一定會輸給陸遜。

    法正善奇謀,陸遜一員儒將,兩人相遇定有一場非同尋常的戰爭。如果劉備取勝那麼戰爭的走向就會傾向於劉備,到底誰能統一天下還很難說。

  • 15 # 富元製作

    法正如果北伐絕對是出現更精彩的戰爭奇功,不比定軍山遜色,在某一段戰略上對曹魏打擊會更慘烈,甚至配合奇襲達到許昌附近也有可能。

    但是兩軍交戰打的是綜合實力,曹魏畢竟人才濟濟,蜀國畢竟是長途奔襲,到了慘烈時期曹魏會同仇敵愾,新舊人才輩出守衛本土,蜀國的戰線拉長供給和援軍就成了問題,退軍是早晚的事,不然就成了被圍剿的孤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不交朋友不聯絡別人,是有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