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身土不二G
-
2 # 不沉的經遠
如果拋開其他因素,僅僅對比雙方實力,北洋水師其實並不佔優:
甲午中日黃海海戰時,雙方參戰主力艦艇北洋水師12艘,日本聯合艦隊也是12艘,雙方數量相同。
北洋水師參戰艦艇噸位合計32396噸,日本聯合艦隊參戰艦艇噸位合計40849噸,日本佔優。
北洋水師有鐵甲艦2艘,鋼甲艦2艘,裝甲巡洋艦2艘,防護巡洋艦4艘,無防護巡洋艦3艘。日本聯合艦隊有鐵甲艦1艘,半鐵甲艦1艘,裝甲巡洋艦1艘,防護巡洋艦6艘,改裝巡洋艦1艘,炮艦1艘,大家差不多。
所以根本不存在什麼北洋水師實力佔優的說話,我們可以再細細比較下。
在單艦噸位上,北洋水師有7000噸級以上軍艦兩艘,2000噸級以上6艘軍艦,2000噸以下軍艦4艘。而日本聯合艦隊有4000噸級以上軍艦5艘,3000噸級以上軍艦4艘,2000噸級以上2艘軍艦,2000噸以下軍艦1艘。相比可以發現,北洋水師的軍艦強者過強,弱者太弱,而日本聯合艦隊的軍艦比較平均,主力軍艦都是3000噸以上的軍艦,防護和火力比較均衡。
在火力上,2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徑火炮中日兩艦隊之間對比是25門比11門,北洋水師佔優,在中口徑火炮上,中日兩艦隊之間對比141門比209門,日本佔優。表面上看各有優劣。但是要考慮到雙方參加戰鬥的軍艦大多數是無裝甲的巡洋艦,因此150毫米以上火炮已經足夠對軍艦的結構造成破壞,150毫米以上火炮中日兩艦隊艦隊是43門比55門,日本艦隊數量反而佔據優勢。如果考慮到日本艦隊裡還有部分152毫米火炮是速射炮,日本優勢更大。倒是北洋水師的大口徑火炮,由於威力太大,在實戰中炮彈威力過剩,很容易擊穿日本軍艦艦體掉入海中,造成的傷害有限。
而更糟糕的是北洋水師的炮彈威力有限。在實戰中,日本由商船改裝的巡洋艦西京丸號,至少中了4發305毫米炮彈,1發210毫米炮彈,2發150毫米炮彈、3發120毫米炮彈,其中有兩發305毫米炮彈在西京丸艦內爆炸,但是結果西京丸僅僅是輕傷。而只有600多噸的赤城號炮艦,在北洋水師3艘巡洋艦長達1小時的圍攻下,中彈30發,結果也只是重傷。
而日本聯合艦隊特別是吉野等新式軍艦的火炮炮彈雖然口徑不大,但是威力極大,海戰裡北洋水師的裝甲巡洋艦經遠在遭到吉野進攻時,雙方一對一僅僅15分鐘經遠的裝甲帶就被打的迸裂,艦體重傷傾斜。隨後被趕來的一遊其他軍艦和吉野一起擊沉。
在機動性上,不僅聯合艦隊的平均航速高於北洋水師。而且北洋水師因為成軍時還是橫隊戰術流行之時,軍艦設計都強調向前射擊能力,實戰中為了發揮火力,只能採用橫隊戰術。而日本艦隊使用的縱隊戰術在機動上更方便。實戰中日本艦隊充分發揮了機動性上的優勢,多次切割包圍北洋水師,給北洋水師各艦造成了很大損失。
在這種情況下,北洋水師怎麼可能會贏。
-
3 # 品酒望月自逍遙
甲午海戰失敗原因有很多但以下幾點很重要。
一、領導層對海軍重視程度.,慈禧為過自己的大壽,不惜挪用六十萬軍白銀海軍經費。而當看到大清的經遠、定遠兩艘經停日本既將返回中國的先進軍艦時,明治天皇大受刺激,不惜拿出自己宮中的私錢來大力支援日本海軍,上行下效從而大大加快日本海軍的快速發展。
二、人和的問題,作戰之時淮軍幾乎以一己之力對抗日軍,而其它部隊卻因為種種原因要不坐壁上觀,要不就從旁掣肘至使強大的北洋水師未完敗於海戰之前便先敗於陸戰。從而才有了伊藤博文與李鴻章後來那段著名談話。
三、戰術問題,日本人擺出了他們著名的陣勢,充分發揮了自己速度與側翼快速火炮的優勢,而清軍排陣有誤,各艦速度差異明顯剛一開戰就處下風。
四、偶然因素,戰局一開,清軍旗艦指揮旗被打掉,從而使北洋水師開戰之初即處於各自為戰局面。
經此一戰,國力只相當中國六成的日本,實力巨增,從而走上了一條急速擴張之路。而中國數十年來努力付之東流。徹底滑向衰敗的泥沼而不能自拔。
-
4 # 特留尼西特
誰告訴你的北洋水師實力遠超聯合艦隊?北洋水師唯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比較強。剩下的致遠,經遠,來遠,濟遠,靖遠,廣甲,超勇,揚威等艦不論是航速,噸位均不及日方。以火炮為例,雖火炮數量,口徑相近,但射速遠不及日方。火力明顯弱於對方。
黃海一役海戰第一階段的基本形勢是:北洋艦隊以兩鐵甲居中成犄角雁行陣應敵,列弱艦於右翼,遭受日本第一遊擊隊的圍攻而蒙受損失。日本艦隊拋弱艦於後的魚貫縱陣,受到北洋艦隊主力艦的截擊而遭沉重打擊。雙方都在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爭取戰爭的主動權。攻擊的目標是敵方的弱艦。在此階段,雖互有損傷,勝負末見,但北洋艦隊仍“維持鱗次陣形,保持艦與艦間隔距離,以六浬速力整然航駛”。而日艦本隊的魚貫縱陣則已被打亂。海戰第一階段,北洋艦隊佔上風,日本艦隊處境不利。
海戰第二階段,北洋艦隊的超勇、揚威、致遠、經遠先後沉沒,濟遠、廣甲相繼遁逃,共失去六艦,戰鬥力大減。由於致遠、經遠、濟遠等主要艦隻的損失和遁逃,北洋艦隊已無力主動向敵人進攻,不得不由第一階段的進攻轉為防禦,由優勢變為劣勢。處境不利。日本方面雖然比睿、赤城、西京丸三艦有的退出有的失去戰鬥力,但這三艦均系弱艦,下僅對艦隊戰鬥力影響不大,反而由於三弱艦退出戰場,使日本艦隊無需再分散力量保護弱艦。實際上是減輕了負擔,得以輕裝上陣。這樣,日本由第一階段的劣勢轉為優勢,戰局的發展變得對日本有利。
最後階段定遠、鎮遠、來遠、靖遠四艦血戰到底。直至“靖遠、來遠修竣歸隊,平遠、廣丙、魚雷各艇亦俱折回”。靖遠管代葉祖珪,幫帶劉冠雄知定遠桅樓被毀,無從指揮,遂主動代替旗艦定遠升旗集隊。諸艦畢集,軍威重振。集合後定、鎮、靖、來、平、丙六艦相距各八、九米,魚貫東行"尾追敵艦十餘里,準備與敵再戰。但時已日夕,暮色蒼茫。日本艦隊懼怕定遠、鎮遠諸艦會合魚雷艇進行襲擊,不敢再戰。開足馬力“向西南一帶飛駛遁去”,瞬息已遠。北洋艦隊也收隊駛回旅順。至此,歷時五小時的激烈海戰,宣告結束。
由此可見此役第一階段北洋水師尚佔優勢。而最後階段是日方主動撤退。
此一役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來遠受重傷,死傷官兵約800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傷,傷亡239人。
雖然北洋水師損失5艦,但定遠,鎮遠兩艘主力艦尚存,並且在船廠修理一個月就重返戰鬥序列。反觀日方雖重傷5艦,但返廠修理時間相當長。西京丸幾乎被削成船棍。至整個戰爭尾聲時才修理完畢。就戰爭而言與被擊沉無異。
所以北洋水師黃海之戰雖敗,但算不上是慘敗。
-
5 # 陸棄
原因有三:第一,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的,戰爭的勝負,不只決定於武器,雙方指揮官的謀略、士兵的信心都起著關鍵作用。日本經過明治維新改革,上下一心,其戰鬥精神是清朝沒法比的。清朝後期,維持統治的是一個腐敗無能的政府,慈禧太后這個實際掌權者,怎麼鬥得過日本的伊藤博文呢?不在一個量級上。
第二,日清雖然兵艦實力相當,但日本的武器彈藥充足,相反清朝兵艦的彈藥配備,卻極為稀少,有的彈藥裝的竟然是沙子,炮彈打出去不爆炸,只能砸對方一下,這樣的戰鬥你說怎麼打?清朝為什麼沒有彈藥,因為沒錢。配給的彈藥,都挪用給慈禧過生日去了。
第三,因為缺錢,北洋水師已經半年沒有發餉了。一支缺少訓練、由習慣陸戰的陸軍組成的水軍,怎麼跟久練訓練,有備而來的日本海軍相比?
第四,北洋水師的一線指揮李鴻章、丁汝昌等人,不具備基本的戰術素質,跟日本的戰地指揮官相比,不在一個層面上。靠鄧世昌這樣的英雄撞艦,是清軍的悲哀。
所以,說北洋海軍實力遠勝日本,是不符合事實的。海軍實力是綜合實力,而不是單憑兵艦的噸位來比較。噸位再大,使用不好,只不過是廢鐵一堆,挨炮的靶子。
-
6 # 嚴紅
北洋水師遠勝日本?自戀吧,胡說吧!
在甲午戰爭開戰前,無論是清朝,還是日本,甚至是西方列強,沒有哪一方看好中國!
戰爭比的不僅是軍事裝備,還有一國國家的戰爭意志,凝聚力等綜合實力。
就拿海軍裝備來說,當時北洋水師的軍艦有二,三十年沒更新了,空有定遠,鎮遠兩艘鐵甲鉅艦,外強中乾!日本擁有了一批快速巡航艦,戰鬥力很強。
日本人,從天皇到普通國民,節衣縮食,支援戰爭!
大清國:慈禧忙著過壽,官僚腐敗,勾心鬥角,互相掣肘。百姓愚昧,窮苦,不知國為何物!
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一個腐朽落後的封建王朝,孰強孰弱?一目瞭然!
讓西方列強大跌眼鏡的是,大清比他們想象的還不經打!
-
7 # 歷史的迴圈
甲午中日海戰,清朝失敗了,原因並不是一句話能說清楚的,我個人認為原因是:
1.明治維新變法後,走向資本主義的日本日益強大,日本統一了思想,從天皇到貧民,都為侵略做準備,從思想上、軍事上、物資上、財力上、士兵訓練、走向海洋方面全面準備。
2.然而清朝對於海洋的態度,華人其實並沒有絲毫改變,那就是“防海”。實力一度排名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雖然初步具備了和西方類似的艦隊組織形式和外在特徵,然而骨子裡實際仍然是“防海”工具。從本質上講,建設北洋海軍其實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禁海政策,因為這支海軍並不是要走向大洋。原本在西方應該是挺進外洋、為國家海外利益保駕護航的海軍,在清政府那裡則被鎖在了家門口,成為看家護院的工具。
3.清朝對待海洋視角的不同,不僅僅影響海軍的運用、戰略、戰術,更為重要的是直接影響到國家對海軍建設興趣的持久程度。從近代海軍誕生開始,這種科技密集型軍種就註定是一個需要付出極大國力投入來建設和維持的軍種。對於一個擁有大量海外貿易和海上利益的國家,投入建設海軍的回報便是巨大的海外經濟和政治利益。而對於以海防為目標建設海軍的國家,海軍的回報則僅僅是海疆無事而已。
4.中國近代從試圖獲取蒸汽動力軍艦開始,目標就始終只有一個,即“防海”。當1885年海軍衙門建成,鐵甲艦“定遠”、“鎮遠”歸來後,龍旗飄揚的艦隊一度成為東亞海洋上最為活躍的力量。此時,從1840年以來,中國沿海頻發的列強進犯現象的確立刻煙消雲散了,而曾在1874年入侵過臺灣、1882和1884年兩度在北韓挑起事端的日本,也在此時段歸於沉默。北洋海軍建設巔峰的1888年,也便是從兩次鴉片戰爭以來海防建設目標實現之刻。經歷了48年的坎坷,海防目標終於實現;而幾乎就在同時,北洋海軍的發展立即開始變緩。
5.對於需要耗費巨資建設和維護的海軍,清政府此後的興趣僅僅持續了2年左右。1890年因為財政支絀,戶部為了樽節政府開支,首先上奏請暫停海軍購買外洋軍火兩年。1891年,日本海軍便超越北洋海軍,成為新的亞洲第一。
6.後來的甲午海戰中,北洋海軍所出現的決策不明、軍艦老化、火炮式舊、彈藥不充、燃料不佳等弊端,從根本層面上都要歸因於當時整個中國對海軍和海洋的認識偏差。清政府雖然一度建立起了一支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但並不明瞭海軍的價值,不知道如何運用海軍,更不懂得海洋對於一個國家的真正意義是通向海外和海外利益的道路。因而北洋海軍的發展停滯,乃至最後的失敗,絕不是一兩個決策者的失誤,也絕非一座頤和園可以承擔,而是當時整個中國社會對於海洋缺乏認識所導致的惡果。
滿清政府處於家天下的腐朽政府,對國家的認識尚不清楚,對海洋、海軍、海防、國防更是糊里糊塗,朝廷不知百姓,百姓不知國家,腐朽的政府,麻木的百姓,文化的摧殘,一盤散沙的中國像一頭昏睡的獅子,甲午戰爭咋能不敗。
回覆列表
1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2北洋水軍軍備力量有限,好多槍炮都是假的打不出來,子彈稀缺。
3洋務運動受到頑固派的層層阻攔,造成政治上的阻礙。
4日本明治維新使之國力大增。
5閉關鎖國,與世界交流不暢。
6為了給慈禧過生日,挪用了軍費,導致軍費不足。
7武器落後,練兵方法落後,再加上日本船堅炮利好。
8西方列強對日本的縱容。
9中國自古就有重陸地輕海洋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