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中國史書上稱黑衣大食)之間為爭奪中亞地區的權益在怛羅斯(今哈薩克江布林附近)進行了一場改變歷史發展的戰役,史稱“怛羅斯之戰“。此戰以唐軍的失敗而告終,從此唐帝國退出中亞霸權爭霸戰,中亞逐漸的伊斯蘭化。但有學者指出,此戰並不是雙方最高實力的體現,不能因為唐朝的一次失敗就斷定國力弱於阿拉伯帝國。那麼,如果全盛時期的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全面對抗,誰贏的機率大一些
6
回覆列表
  • 1 # 天人嘯劍

    總體來說,如果阿拉伯帝國入侵唐朝,絕對失敗。而如果唐朝入侵阿拉伯帝國,唐朝也會失敗,如果邊境遭遇戰阿拉伯帝國稍勝一籌。

  • 2 # 釀松山閣舊主

    安史之亂前,說實話,阿拉伯帝國贏面不大。雖然怛羅斯之戰唐軍惜敗,但也是因為唐軍僕從軍葛羅祿反水,唐安西軍遠離本土作戰而敗,即使敗了,阿拉伯也從此戰認識到唐軍的驚人戰力,不敢東進一步。

    但安史之亂後,大唐帝國軍制敗壞,國勢衰微,經營西域力有不逮,但阿拉伯帝國之後也日漸衰落,所以兩軍全面開戰,也只能聊做談資。

  • 3 # VST東海

    畢竟兩個國家沒有過大規模的交鋒。我們就以怛羅斯之戰來做一個推測吧!

    在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在怛羅斯進行過一次遭遇戰。對於這場戰爭的兵力對比普遍有三種說法:

    一、阿拉伯200000人,唐軍20000人。

    二、阿拉伯70000人,唐軍18000人。

    三、阿拉伯先200000人,後增兵到300000人。唐朝遠征軍24000人。(個人認為第一、三種資料有點扯淡,史學界也是普遍認可第二種)

    傷亡情況:

    通常有兩種資料:

    一、阿拉伯方面傷亡七萬,唐軍傷亡一萬五千人

    二、阿拉伯方面傷亡三萬,唐軍傷亡八千

    從資料可以看出,無論採用哪種資料,阿拉伯的軍隊數量遠超唐軍,而從戰損來看,阿拉伯帝國的勝利也屬於慘勝。在戰爭開始時,阿拉伯人的體型、戰馬和兵器具有一定優勢,但是大唐有一個更強勢的優勢那就是強弓勁弩。並且唐朝騎兵憑此一度壓制阿拉伯騎兵。史載戰鬥持續了五日,第五日傍晚,葛邏祿番兵突然反叛,從背後包圍唐步兵,並且斷絕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絡。阿拔斯王朝聯軍乘唐軍發生混亂的機會,出動重騎兵主力突擊唐步兵。高仙芝受到阿拉伯與葛邏祿部兩面夾擊,無力支撐,終潰不成軍。最終安西騎兵千餘人逃回都護府。

    這一戰,唐軍雖敗,但是卻並未傷筋動骨,大唐仍然牢牢掌握著西域。而阿拉伯雖勝卻也只是如此,並未佔到什麼便宜。事實上兩年後在西域節度使封常清帶領下安西騎兵繼續擴張,將大唐的國境線推到了極西。公元754年,大唐在中亞的勢力到達極盛。這種擴張到755年大唐爆發安史之亂,國力開始由盛轉衰而不得不停止。唐朝雖亂但是阿拉伯帝國本身也是個多種族,多信仰的國家,內部並不安定,加上地理因素,阿拉伯帝國也實在無力東進了。

    總的來說,如果讓這兩個國家用正規部隊打一仗,憑藉弓弩以及人口的巨大優勢,我覺得唐朝的勝算還是要大一些的。畢竟阿拉伯極盛時的人口不過四千萬,而在天寶年間大唐的人口已經到了八千餘萬!

  • 4 # 四十有惑

    肯定是大唐,阿拉伯強在騎兵,大唐強在步兵,弓駑,陣法,如果大唐初期的百戰名將如李靖之輩領軍阿拉伯人更無勝算

  • 5 # 葦說定製化運營

    刀叔導讀:如果全盛時期的唐朝和阿拉伯帝國全面對抗,誰贏的機率大一些?大家都喜歡問為何強大的阿拉伯帝國不敢公開進攻大唐?今天我們來講講。

    阿拉伯帝國是中世紀時地處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蘭帝國,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均稱之為大食,而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

    阿拉伯極盛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抵大西洋沿岸,北達高加索山脈、裡海以及法國南部,南至阿拉伯海與撒哈拉沙漠,國土面積達134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歷史上東西方跨度最長的帝國之一,亦是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之後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地緣條件,註定阿拉伯帝國無法再四面擴張

    阿拉伯帝國的地緣條件,跟中國卻幾乎正好相反。

    阿拉伯帝國的國土結構稱得上是支離破碎,中亞的圖蘭低地、西亞的新月沃地、伊朗高原、阿拉伯沙漠、北非的尼羅河流域、撒哈拉沙漠,甚至歐洲西南角的伊比利亞半島,阿拉伯帝國囊括的地緣板塊非但數量眾多,而且地理環境各不相同,而且分佈範圍太過寬泛零散,東西跨幅長達萬里——這意味著除非阿拉伯帝國的本部核心區超級強大,否則根本不足以壓制四方。

    阿拉伯帝國的本部核心區——兩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不管是體量還是質量,都遠不能跟中國的長江——黃河流域相比,單單依託兩河流域,輻射中東都差強人意,想統御東及帕米爾高原,西達大西洋的上千萬平方千米遼闊版圖,不管從什麼角度來看,都力有不逮。

    因此,別看阿拉伯帝國版圖很大,但是受地緣條件和國立,沒辦法四面擴張。

    大唐、突厥、阿拉伯,三大帝國三國殺

    唐朝對於西域的控制一直不是很強,一方面是因為唐朝前期政局一直動盪不安,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唐朝在西域面臨勁敵。

    這個勁敵一開始是突厥,這個龐大的帝國在被唐朝斬首行動擊潰之後,並沒有屈服,反而自發的形成了新的中央來對抗唐朝。唐朝的兵制也無法維持在西域的長期作戰,因此更多的是挑起西域民族的矛盾,拉攏一方來攻打另一方。唐朝就很注重拉攏西方的國家來夾擊突厥,比如波斯,以及波斯滅亡後的阿拉伯帝國。

    當時的阿拉伯帝國是倭馬亞王朝,這個王朝宗教色彩不強,但是有很強的擴張慾望。它一直積極謀求向東方的擴張,佔領波斯之後,覬覦中亞。而中亞地區當時是突厥人的領地。因此雙方是有矛盾的。波斯滅亡之後,唐朝就和阿拉伯交好,共同對抗突厥人。在當時的中亞,上演了唐朝、突厥、阿拉伯的三國殺。

    最終,突厥還是在阿拉伯帝國和大唐的兩面夾擊下滅亡。

    歐亞兩大帝國的一戰,讓阿拉伯徹底怕了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安西都護府的軍隊與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中亞諸國聯軍在怛羅斯相遇而導致的戰役。

    751年時的中國,正是盛唐的天寶年間,處於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在李隆基統治期間,唐朝的國力達到了頂點,也進行了多次的對外用兵。儘管此時李隆基已日益沉醉於酒色之中,不再是那個勵精圖治的英明君主,繁榮的社會表面下也隱伏著危機,但大唐當時仍然是世界上最令人尊敬的強國。

    當時的唐朝是對自己的武裝力量有充分的自信嗎?當然,當時的唐軍確實是精銳,而且裝備陌刀的唐軍從武器上也碾壓對手。每個人兩匹馬機動性也非常強大,唐軍有自信可以理解。但是對手是二十萬阿拉伯帝國帝國軍隊,自己這邊加上僕從軍也才三萬人。這樣的兵力差距選擇正面硬鋼,未免有點太膨脹了。

    不過怛羅斯之戰,總的來說是雖敗猶榮。阿拉伯可以說是慘勝,大唐3萬人打20萬,又不是絕對主場,那還打什麼殲滅戰,爭取一次激烈交鋒嚇退敵人這倒是有希望且合理的。不過阿拉伯帝國也不傻,打不贏也不退,戰鬥意志也挺強,這就沒轍了。如果從歷史後來的發展看,阿拉伯帝國相對大唐還是虧了,它的東進從此劃上句號,而大唐放棄一點戰略緩衝地帶收縮防守以後,邊界的統治倒是穩固了不少。

    要論好處,阿拉伯那邊的政治收益還沒有從唐軍裡抓來的那幾個造紙工匠實在;而所謂全軍覆沒的唐朝,沒過多久封常清這位高仙芝的好基友就幫高把怛羅斯的破鍋給補上了,安西都護府在中亞的經營依舊堅挺(如果沒有安史之亂的話)。

    怛羅斯之戰之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阿拉伯很快就派人來與唐朝講和,西域唐軍在封常青的指揮下繼續擴張。唐朝內訌安史之亂之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後來唐朝發生朱泚之亂,然後公元790年以後,唐朝才失去西域,吐蕃逐步佔據西域,幾十年後,回鶻佔據西域,西域還有一些漢人以及其他族群混合的佛國。

    唐朝在怛羅斯之戰的失敗就好比齊國在長勺的戰敗一樣,雖然失敗但元氣不傷。阿拉伯人知道漢人沒有拜占庭人好欺負,所以打算慢慢休整,等唐朝元氣衰敗再開始征服。可後來,一個比唐朝更難啃的骨頭——吐蕃人出現了,阿拉伯人只好放棄對蔥嶺以東的征服欲,而且比起荒涼的蔥嶺以東地區,富饒的地中海沿岸顯然更適合擴張......

  • 6 # 史海悠悠

    怛羅斯之戰的確不是唐朝最高實力的體現,僅僅是安西都護府一隅之地的2萬兵馬和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1萬人,去對抗阿拉伯帝國以及附屬國聯軍共17—20萬人。冷兵器時代,雙方兵力對比如此懸殊,很難取得勝利。

    再有這場戰鬥的失敗,主將高仙芝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勞師襲遠,地形不明,孤軍深入都是兵家大忌,但極度自負的高仙芝把這些都忽略了。即使這樣,在和阿拉伯聯軍的對抗中唐軍也一度壓制著對手,可對方人數太多,敵營也沒有出現高仙芝預想的潰敗場面,打的很是艱苦。直到葛邏祿部叛變,疲憊不堪的唐軍被內外夾擊,最後才導致了失敗。但即使唐軍潰敗,阿拉伯聯軍也沒有追趕。此時聯軍已經損失了7萬人,能保住現在的戰果已經很不容易了。

    如此來看,兩大帝國如果發生碰撞,唐朝應該更勝一籌。但想要把對手完全擺平,這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最後勝利的唐朝,經濟也會被拖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安樂死是解脫還是剝奪他人生命?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