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酒與泡麵
-
2 # 石在天地
最美的文言文是哪篇?
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的,凡是用文言語體寫出的詩詞歌賦,散文雜論,筆記小說等都屬於文言文。其中詩詞歌賦駢文都屬於韻文,沒有音韻要求的諸子文章、歷史傳記、雜文策論、筆記小說等泛稱為散文。
單就散文而言吧。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天下動盪,英雄輩出;國事紛爭,大師湧現。莊子、荀子、韓非子集道家、儒家、法家之大成。
兩漢文章最精彩的要推司馬遷。《史記》達到的高度和廣度,後人難以企及。魯迅對它的評價最為精闢:“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劉小川在《品中國文人》裡說,“漢賦”標誌著漢代文學,真是漢代的不幸,依我看,漢賦無疑是歷代文學中最糟糕的。幸虧有個司馬遷寫下《史記》,單手托起史學與文學兩座高峰。
唐宋時期,在韓愈和柳宗元的帶領下發起了古文運動,其實就是恢復先秦兩漢時期散文重內容輕形式的寫作風格,提倡散文,反對駢文。北宋年間在歐陽修的提倡與影響下,蘇洵三父子、王安石和曾鞏躬行表率,復興了說理暢達,抒情委婉,重氣勢而文辭自然清新文化風潮。
韓愈的貢獻是最大的,不必說是他首舉大旗,一呼百應,勇奪三軍之帥;也不必說他體力恭行,實現了“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單單論貢獻的成語,近達600個,對中國語言的豐富發展,其他文人無法望其項背。他的代表作有巜師說》《進學解》《祭十二郎文》。
歐陽修一生寫了五百多篇各種題材的散文,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這些散文內容多為充實、氣勢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暢婉轉的藝術風格。慷慨陳詞、感情激越的政論;低迴往復感慨淋漓的史論;注重抒情,哀與樂由衷而發,做到情文並茂的記敘文。可以說,在散文發展史上,散文的實用功能和審美功開始得到了充分的顯現。
但是我最喜歡的是蘇軾的文章,尤其是《喜雨亭記》:
亭以雨名,誌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敵,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佔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荐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以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全文緊扣“雨”字,先從亭的命名緣由寫起,接著記敘建亭經過,然後點出主題,最後以歌詠作結。疏密有致。雨量由小而大,人們的心情由“未足”到大喜;三個排比句,表現久旱逢雨時的喜悅:“憂者以樂,病者以愈”兩句,歡快之情達到高潮。筆調活潑。文章在風趣的對話中輕鬆含蓄地發表見解,給人以舉重若輕的感覺。
至於明清時期,前後“七子”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了。
-
3 # mqy147258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該文鋪陳滕王閣一帶的景緻,表現自然變化之趣,披露交織於內心的失望與希望、痛苦與追求、失意與奮進的複雜情感。在表達技巧上,巧用典故,採用對偶句式,文辭華美,令人賞心悅目。
現擷取文中描寫滕王閣萬千氣象文句,與友共賞,曰: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華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府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鍾嗚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雲霄雨霽,初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歌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該語句的大意是,當九月時序為季秋,雨水消盡,潭水清徹,淡雲天高,暮靄中的山巒,呈現一片紫色,駕車高路前行,在崇山峻嶺中尋訪美景,來到閣前沙洲,有仙人官殿,蒼翠入雲的峰巒,登上凌空飛起閣道,所塗紅色油彩欲滴。往下探望,不見地面。白鶴野鴨棲在水邊沙洲,讓島嶼風景更加美麗,那宮殿起伏象岡巒一樣。
推開雕花閣門,俯視雕飾的屋脊、山巒、平原盡收眼底。房舍遍地。還有官家船隻停滿渡口,有許多裝飾著青鳥、黃龍頭形的大船。雨過天啨,虹消雲散,野鴨飛起,秋天的水與長天連成一片。傍晚,從漁舟中傳出歌聲,響徹彭蠡湖濱;雁群感到寒意而發出驚叫,鳴叫聲到衡之浦而止。
引文句,極寫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周圍自然人文景觀,讀來令人耳目一新,美崙美奐,經久難忘。足顯作者文筆功力強勁,藝術表達技巧高超。
上述不當處,請友斧正。
回覆列表
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