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條思理
-
2 # 講故事悟人生
“措意元同畫,觀空欲問僧。”詩句出處:《過廣愛寺見三學演師觀楊惠之塑寶山朱瑤畫文》;是宋朝詩人蘇軾的作品。
其全文如下:
寓世身如夢,安閒日似年。
敗蒲翻覆臥,破裓再三連。
勸客眠風竹,長齋飲石泉。
回頭萬事錯,自笑覺師賢。
妙跡苦難尋,茲山見幾層。
亂峰螺髻出,絕澗陣雲崩。
措意元同畫,觀空欲問僧。
莫教林下意,終老嘆何曾。
朱瑤唐晚輩,得法尚雄深。
滿寺空遺蹟,何人識苦心。
長廊欹雨腳,破壁撼鍾音。
成敗無窮事,他年復吊今。
此句的意思是:
過廣愛寺,見三學演師,觀楊惠之塑寶山、朱瑤畫文殊、普賢
妙跡苦難尋,茲山見幾層。
亂峰螺髻出,絕澗陣雲崩。
措意元同畫,觀空欲問憎。
莫教林下意,終老嘆何曾。
二、詩句分析我們先來把標題的意思梳理一下。
《過廣愛寺,見三學演師,觀楊惠之塑寶山、朱瑤畫文殊、普賢三首》
過:到訪,拜訪,去。廣愛寺:在現在洛陽。三學演師:三學是指:修戒、修定、修慧。在這裡我們理解為得道高僧。楊惠之:(713——741)人名,唐開元時期雕塑家。寶山:楞伽山。相傳釋迦牟尼佛曾在此山說經。朱瑤:疑似朱繇,為五代後梁人,擅長畫佛。整個標題是:我去廣愛寺,拜見得道高僧,並觀賞了楊惠之的寶山雕像,還觀賞了朱瑤畫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因此寫了三首詩。
接下來我們看詩句:
【妙跡苦難尋,茲山見幾層】
妙跡:佳妙的地方。茲:這。整句:想這樣絕妙的地方是很難找到的,這畫中的山我又能看到幾重呢?
這一句是說楊惠之所雕塑的寶山,也就是仙山楞伽山,這座山非常的神祕,精妙。現實中是很難找到的。現在我站在這座雕塑前,也很難看出這座山到底有多少重!
【亂峰螺髻出,絕澗陣雲崩】
螺髻:比喻那些高高聳起如同髮髻的山峰。絕澗:陡峭的山谷。陣雲:濃厚的、形似作戰狀態的雲。比如雲團之間快速的流動。整句:那些凌亂的山峰如同髮髻一樣高高地聳起,那些濃厚的雲在那陡峭的山谷裡瞬間崩塌,墜落在谷底。
這一句是繼續描寫楊惠之所雕塑的楞伽山的具體情形,山峰高聳,峽谷陡峭。通過雲霧進一步營造了佛教仙山的神祕之感,同時也側面表現出楊惠之的雕塑技藝高超。
【措意元同畫,觀空欲問憎】
措意:用心,留意。元:原本。觀空:佛教用詞,即觀察萬事萬物皆空的意思。佛教有語“四大皆空”。比喻高超的佛法境界。整句:楊惠之這個雕塑的本心,原本就和那些畫是一樣的。(楊惠之最早是畫佛畫的,後來改雕塑。但是主題都是跟佛教有關的。)想要達到萬物皆空的境界,還得去向山中的僧人去請教。
這句話是說:楊惠之的雕塑跟以前他的畫一樣充滿了佛意,如果我想達到這種境界,還得去向僧人請教,在這裡,詩人已經透露出歸隱之意。
【莫教林下意,終老嘆何曾】
莫教:不要讓。林下意:歸隱的心意。終老:到老了。何曾:何嘗,幾曾。整句:不要到老了的時候才感嘆,我何曾有過歸隱之意。
這句話是說:在看完這些雕塑以後,就已經萌生了歸隱之意。不要等到老了再後悔自己當初沒有歸隱。
三、詩歌情感這第二首詩,主要是圍繞欣賞楊惠之所雕塑的楞伽山,所見所感。這樣充滿了禪意的雕塑讓作者萌生了退隱的念頭。
蘇軾寫這首詩的時候,是1073年,也就是熙寧六年。這個時候他已經38歲。
在1071年,也就是熙寧四年的時候,因為與當時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上書請求外調,於是被封杭州通判。
也就是說,通過這件事,作者蘇軾已經開始對政壇有所動搖。
後來發生的“烏臺詩案”(1079年)也再次驗證了作者的想法,不如歸隱。烏臺詩案也是王安石變法的後續。新政推行者對蘇軾的不滿,抓住他的詩文中的字眼,望文生義,導致蘇軾的後半生都在顛沛流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