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珠啟航

    1.3 字幕的興起

    丹麥和法國在1929年開始發行配字幕的電影,成為了最早接受配字幕電影的國家。1929年1月26日,配有法語字幕的《爵士歌王》在巴黎上映。配音和字幕這兩種譯製方式很快在歐洲各國發展起來,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民族主義強勢的國家,比如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都更青睞配音譯製片。隨著法西斯主義興起,配音譯製甚至成了政治審查的手段。不過總的來說,越大的國家,配音譯製片越流行,這其實是因為成本決定的——像荷蘭、瑞典、挪威等電影市場不大的國家,配字幕的譯製方式因為其廉價,通常會成為電影公司的首選(歐洲的相關研究表明,配音譯製的成本大約為字幕譯製的20至25倍)。

    所以,各國對字幕與配音的偏好首先是出於經濟原因,而非美學原因。而配音譯製片更受青睞則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不識字的文盲還是廣泛存在的。

    1.4 字幕技術的發展

    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字幕也在無聲電影發展的早期就出現了。在沒有計算機技術支援的年代,上字幕也是一個技術難題。上字幕的技術在整個二十世紀經歷了很多變化與發展。1909年,M. N. Topp註冊了一種幻燈機的專利,可以把字幕投射到字幕卡的側面或者下方。這是使用光學方法上字幕。到1930年代,挪威開發出了機械力學原理的上字幕方法,而匈牙利開發出了熱力學原理的上字幕方法。同樣是在1930年代,同樣源自挪威和匈牙利的上字幕的改進版化學方法也問世了。如今廣泛運用的鐳射蝕刻上字幕法則是1986年Denis Auboyer在巴黎發明的。1988年戛納電影節上,電影《Bird》(即《爵士樂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作品)成了第一部運用該技術上字幕的影片。這種方法成本比化學方法低,需要的人手也少,很快成為了主流。

    2.0 為了讓觀眾欣賞其他語言的電影,歷史上有這樣一些主流譯製手段:

    2.1 配音

    將原片臺詞翻譯後由配音演員模擬原片的情感與狀態讀出,用配音音軌代替原片的臺詞音軌,配音的聲音儘量與畫面中演員的嘴唇動態吻合(即「對口型」)。觀眾聽不到畫面中演員的聲音,而是配音演員的聲音。

    2.2 字幕

    將原片臺詞翻譯後加到電影畫面中。觀眾聽到的所有聲音是原片的聲音,但需要閱讀畫面中的文字來理解臺詞和內容。

    2.2.1 字幕依據使用語言的分類:

    2.2.1.1 譯文字幕

    外來影視作品中顯示本地語言譯文。

    2.2.1.2 雙語字幕

    主要是多語言通行地區,比如主流使用荷蘭語和法語的比利時、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皆為官方用語的以色列;

    另外還有中國網路字幕常見的、適合外語學習的、中文與外文對照的雙語字幕。

    2.2.1.3 語內字幕

    字幕所使用語言即影視作品所使用的語言,這類字幕主要作用是輔助聽障人士,還有考慮方言差異的因素。這個類別還包括卡拉OK或者音樂影片的歌詞字幕。

    2.2.2字幕依據顯示可控性的分類:

    2.2.2.1可隱藏字幕(closed subtitles/captions)

    可以透過遙控器或者其他控制方式讓字幕顯示或不顯示。

    2.2.2.2強制顯示字幕(open subtitles/captions)

    始終在畫面上顯示、觀眾無法使之隱藏的字幕。

    2.2.3 字幕依據媒體差異的分類:

    2.2.3.1 電影字幕

    2.2.3.2 電視字幕

    2.2.3.3 卡啦OK、音樂影片字幕

    2.2.3.4 歌劇、音樂劇字幕(surtitles,又稱supertitles)

    這類字幕是在戲院顯示歌劇、音樂劇的歌詞與對白,可以是原文,也可以是譯文。其顯示方法有數種:有的是在舞臺口的上方或兩側顯示;有的在每個觀眾座位前方設定了小螢幕,用來顯示字幕;有的字幕映象翻轉後顯示在戲院的後牆上,而每個觀眾席上設定了可以收起的塑膠鏡面板,如果觀眾需要字幕,可以開啟鏡面板,透過鏡中的倒影閱讀字幕。

    2.3 旁白

    旁白是把原片臺詞講解出來,進行誠實的翻譯。旁白聲音的時間控制並不與原片的聲音完全同步,只是大致同步。這種手段像是配音與字幕的中和,雖然是用聲音表現,但並不模擬原片臺詞的情感與狀態,也完全不做「對口型」的努力。觀眾能聽到原片的臺詞聲音,但是旁白一開口,原片的音量就會調小,被旁白的聲音蓋過。

    2.4 解說

    解說是把影片的故事、臺詞用解說的方式表達出來,並不緊跟原片臺詞,對無臺詞場景、故事發展也會做一定解讀,對臺詞的解釋也不追求誠實翻譯,更注重大意的解讀。這種解說也不僅限於外語影片,在早期也有為無聲電影做解說的服務,這樣的從業人員叫辯士,詞源是日語中的「弁士」,香港稱為「解畫」或「解話」。

    3.0 中國的譯製片主流

    中國如今的主流譯製模式是配音和字幕,後兩種譯製模式主要是在1940年代的上海以「譯意風」的形式流行過。「譯意風」是IBM公司發明的一種用於傳譯的裝置,其實就是一個配備耳機的無線電收音機,讓觀眾可以聽到影院廣播中心播出的翻譯。當時從事好萊塢電影旁白、解說工作的姑娘被親切地稱呼為「譯意風小姐」。

    3.1 字幕與配音的拉鋸

    在歐洲,如果條件允許,更多觀眾會青睞配音譯製,但在中國大陸,影視觀眾對字幕的偏好在不斷上升。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幾點:

    3.1.1 配音譯製片的審美疲勞。

    配音譯製片曾經是外國影片的絕對主流,國內的配音演員多為科班出身,進行過專業藝術訓練。因為各種方面的原因,配音演員給外國影片配音時調動情緒和控制聲音時,使用的多為專業的播音腔、舞臺腔,後來也被稱為配音腔——他們即便是給通俗、市井的影片內容配音時,也會用上這種腔調。長期接受這種單一風格的配音譯製片後,很多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和抗拒心理。現在「配音腔」幾乎淪為貶義詞。

    3.1.2 群眾文化程度的提升使觀眾對字幕的排斥心理減弱。

    字幕譯製的天生缺陷在於閱讀字幕的時候可能錯過畫面內容,所以如果沒有較快的閱讀速度,很容易因為錯過畫面內容而產生急躁心理,從而轉化為對字幕譯製模式的不滿。如今觀眾文化水平的提升讓人們有了更快的字幕閱讀速度,減弱了字幕的這一缺陷。

    3.1.3 網路影片的流行促進了字幕的推廣。

    如果觀眾的閱讀速度依然經常跟不上字幕,網路影片的暫停功能解決了這一問題。而網路上流傳的外國影視節目多為盜版,非營利的譯製組織因為成本控制的原因,也不會選擇配音譯製。

    3.1.4 觀眾外語水平的提高導致字幕在很多時候成為了偶爾需要的輔助。

    隨著英語教育的成果漸漸顯現,很多觀眾觀看英語電影時能夠聽懂原片臺詞,能領會演員的語氣語調,只在遇到難點時才需要字幕的輔助。這一類觀眾更希望聽到原汁原味的電影原聲。

    3.1.5 很多觀眾希望外語電影成為外語學習的工具。

    配音譯製片不具備這個功能。

    4.0 字幕的技術特點

    與字幕譯製的形式相比,配音的主要劣勢在於喪失了原片的原汁原味,使觀眾無法欣賞到原片的聲音藝術,無法領略原演員的臺詞藝術。對於一個電影迷來說,如果電影是字幕譯製而非配音譯製,至少,在於第二次、第三次重溫影片的時候,因為已經熟悉了情節,不再需要時時留意字幕,便能更好地理解影片的藝術價值,這是配音譯製片無法提供的。但字幕並非原片內容的完美轉達,在字幕譯製過程中,有很多客觀條件限制了非母語觀眾對原片內容的瞭解,使翻譯人員有很多力不能及的地方。

    4.1 字幕顯示的時長限制

    字幕顯示的一個重要技術要求就是顯示時間的準確。字幕應該在聲音響起時同時顯示,而字幕消失的時間則要求沒那麼嚴格,但不宜停留太久——有研究者認為如果字幕遲遲不消失,觀眾傾向於把字幕再讀一遍,從而分心。通常認為聲音結束後兩秒內字幕應當消失。但是字幕消失時間也不宜過早,否則觀眾可能來不及讀完。同時有研究者認為字幕不應當在聲音響起時同時顯示,而是稍微延遲,最遲可以延遲0.25秒,理由是聲音與字幕同時出現會給觀眾帶來視與聽的雙重衝擊,導致部分觀眾感覺混亂,不知應當聽聲還是識字。歐洲的字幕工作者通行的規矩是,一條最長的兩行字幕最多可以在畫面中顯示六秒,而一條字幕的顯示時間不宜低於一秒,否則轉瞬即逝,難以捉摸。翻譯人員在翻譯字幕時必須考慮字幕顯示的時長,在必要的時候削減譯文的長度,以免觀眾來不及讀完。

    4.2 字幕顯示的空間限制

    因為影視畫面中的字幕字型不宜太小,所以字幕內容受到空間限制。字幕多為一至兩行,偶爾有更多行數,但觀眾體驗不佳。有時候譯文過長,無法在有限的空間內顯示,只能進行刪改以適應長度限制。這個問題一般在中文譯製片中比較少見,因為相對於其他語言,中文通常可以用較短的長度來表達相同的內容。

    4.3 語言、文化差異導致的原文、譯文不一致

    當理解原文需要具備對於目標觀眾來說罕為人知的背景文化知識時,當原文含意對於目標觀眾來說過於前衛和開放時,當原文中的文字遊戲無法直譯時,當原文的含意過於複雜以至於無法用目標語言簡潔翻譯時……譯文都需要做相應的調整,或添或刪或改。

    4.4 網路影片字幕的特例

    因為影片傳播在中國的特殊情形,大量中國觀眾有透過線上或下載的方式觀看正版或盜版外語電影、電視節目的習慣,網路字幕也因此興起。網路字幕因為其播放媒介的特殊,經常會出現無視字幕顯示的時空限制的情況,因為當畫面中顯示的字幕量過多,或者字幕顯示時間不足時,觀眾可以在電腦或其他智慧裝置上暫停影片來仔細閱讀。所以網路字幕中還有傳統字幕不可能出現的「旁註」現象,即字幕出現時在畫面另一位置顯示一段註解文字,來表達字幕不足以表述完整的資訊。

    這種字幕的優點在於保全原片的資訊完整程度,缺點在於促使觀眾暫停影片,影響影視欣賞的連貫體驗,也肯定不符合影視創作者的初衷。在電影和電視節目的主流市場——電影院和電視臺,字幕還是需要遵循上述的那些規範。本文下一章節中討論的字幕翻譯技巧主要是指傳統的、影視產業的字幕翻譯流程中的相關現象。

    5.0 影視字幕的翻譯技巧與常見問題

    因為客觀條件的諸多限制,影視字幕的內容通常與原文存在不小的偏差,故有學者認為影視翻譯的本質不是翻譯,而是改編。影視字幕的翻譯中既有常規的翻譯規範,也有很多現象和技巧是一般筆譯工作中沒有的。影視字幕對原文做的三種調整,是刪、改、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綠這種植物怎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