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葉618338606333651
-
2 # 領袖詩人盧偉宗
除甲骨丶竹簡丶布帛丶紙張等載體外,就是碑刻,這些載體,費用昂貴,除過官員與富人,一般窮文人與之無緣,即使作品再好,若遇不到有背景的伯樂提攜資助,也難以流傳到今天。
-
3 # 散人閒語
古人的書籍文章和詩歌是通過承載在記錄介質上儲存下來的,這些記錄介質是甲骨、竹簡、石碑、紙張、綿帛之類,靠口口相傳能夠儲存下來的很少,那只是傳說。
-
4 # 漩渦鳴人yy
這個呢,說實話你去看一下寫這些詩歌的時候,他作者所面臨的具體的情況,你就會找到一些規律。
首先,就是一種官方性的,或者是民間組織進行徵集詩歌的比賽。比如說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其中之一,這就是一個有比較正規的組織收集詩歌的比賽,而王勃寫的《滕王閣序》呢?就被這個組織給收錄起來了,然後儲存起來,一直傳唱到現在。
這種徵集詩歌的比賽,往往會把一些寫的比較優秀的詩歌將它儲存下來,同時呢,也會有專門的那種書庫交由他們進行存稿,這樣的做法無疑使得某些神經大條的詩歌作家能夠擁有一個儲存自己作品的一個機會。
第二種呢,就是贈送給友人臨別之時贈送詩歌,這也是當時古代文人墨客之間經常會做的一件事情,很多詩歌都是在臨別時期送給友人作為禮物的,當然作為接收者你的朋友自然也十分珍惜這樣一個來之不易的禮物,一直會把它好好儲存下去,這樣的一件文稿自然而然也會成為大家互相儲存的一個物件。當你死了以後或者是你出名了以後,那你得有人會把這個詩稿送給後人。或者是送給其他人去傳,看那其他人一看是你寫的,自然而然也會記住這個詩歌。
第三種呢,就是聚會的時候,朋友一起寫詩,你說這種可以放在第一種裡面,是這種的組織的,並沒有什麼明確的硬性的指標和規定。所以留存搞這種事情的也純粹就是看心情,你比如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是一幫朋友聚在一起,一起附庸風雅,吟詩作對的時候有,某人一起把這個東西全部給記錄下來,這樣的稿子呢,也會有專門人進行儲存。
第四種可能就有些不道德,也就是在人死了之後對他的存稿進行蒐集,然後將它整理成冊,這一般來講是後人乾的事情,當然也有可能是這個稿子的主人自己把它編輯成冊,這也算得上是一種,但是一般來講這種情況比較少。寫稿子是所有的文人騷客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有一句話說的十分在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第五種呢,就是在一些名勝古蹟上面的拓刻,這種可能大家見得比較多,比如說在某個名勝古蹟就能看見某某人到此一遊啊,當然這種事情咱千萬別做,太跌份了,不過古代的人到了名勝古蹟,確實會有感而發吟詩一首。如果覺得這首詩寫得好,他們就會選擇寫在周圍的巖壁上面,或找專人,或者是後人專門找人將他們的筆記進行拓刻。
-
5 # 長生酒
當然後來有個小古惑仔偷了牛布衣的作品和名號出去招搖撞騙了一陣,這又都是後話,不過確實,冒名頂替前人的作品的也不少,≪儒≫裡還有個蘧公孫就陰了一個犯了政治錯誤的官員的著作出了名。
官府有專門的機構來收集它們,如漢樂府,清朝的四庫全書;民間詩詞愛好者也會抄錄下來傳頌;詩社定日子作詩,夜總會裡歌唱家們把詩詞唱出來,書信贈答往來也容易流傳。
古人的記憶力都很強悍,≪紅樓夢≫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雲月下聯詩一聯聯了二十二韻,後來兩人隨隨背出讓妙玉錄了下來,還又加了幾句成了≪右中秋夜大觀園即景聯句三十五韻≫。
流傳方式1、傳唱。實際上《詩經》就是民歌合集,但到了唐以後,詩歌漸漸的脫離了“歌詞”的定義,向文學體裁靠攏,傳播方式更快捷多樣化了。但古體詩之後,近體詩對格律的嚴格要求使純文字擁有更強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2、即席賦詠。文人墨客大多輾轉奔走於各個達官顯貴門下,遊說交際,即興賦詩都是家常便飯。想想中學課文《傷仲永》裡,方仲永的父親就是領著頗有天賦的兒子到處蹭吃蹭喝嘛。只是有人蹭出了名堂。
這也叫做應試詩,是詩人發表作品的一種特殊方式。唐以來以詩取士,想入仕途的人,須在考場上即席作詩,試場成了詩人發表作品的特定場所。與此異曲同工的是,唐代許多舉子文士為了獲取聲譽,還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獻給當時的名流或考官,以便流傳。
唐代大曆年間,盧綸、李瑞等所謂的“十才子”,經常奔走於豪門權貴、王公貴族宴席,當場賦詠,朗誦自己的酬答附和之作,通過這種方式而使名聲大振。
古代詩人之間有相互贈詩的習慣,既表達友人間的仰慕與關切之情,又達到發表詩作的目的,這是古代最普遍的一種“發表詩作”的方式。唐代許多大詩人的作品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公之於眾的。如李白的《贈汪倫》、 《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詩人直接向友人吟誦自己的新作,如杜甫的詩友蘇渙,就曾到杜甫的船上,當面吟詩。
4、題詩。驛館、驛亭、寺觀等公眾場合的牆壁和柱頭,都是唐代詩人約定俗成的詩歌“發表園地”。白居易詩云:“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 指的就是這種現象。
古代臣子奉皇帝之命寫詩,叫應制;奉皇后或太后之命寫詩,叫應令;奉諸王之命寫詩,叫應教。此類應制之詩有一定的寫作形式,是典型的宮廷文學。
-
6 # 王西真
古人的書籍文章和詩歌是通過那些途徑儲存和流傳下來的?
最早的甲骨文。 是通過在龜甲獸骨的刻寫傳下來的。比如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竹簡。在沒有造紙前,人們用竹簡也就是竹板當紙刻文章,傳閱儲存,歷史上的重要文獻,都是通過發掘古墓發現的。口傳。古代的詩詞歌賦,是用來唱的。就像今天的唱歌一樣,在民間口口相傳,後由文人整理記錄下來,代代相傳至今。名勝古蹟題壁。比如牆壁,山壁題詩的形式儲存了下來。專人整理。古代有專門負責文案儲存和整理的機構和官員。也有民間專門從事蒐集和整理的文人。比如《詩經》《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就是這樣成書而儲存流傳下來的。造紙。中國發明瞭造紙技術後,印刷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為文字的儲存和傳承提供了方便。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代的文明。中華文明,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光輝燦爛,歷經5000年而經久不衰,在世界獨樹一幟。
讀著那古色古香的史書,詩詞歌賦,彷彿和歷史老人聊天,通過他了解祖國的昨天,理解祖國的今天,展望祖國的未來。
-
7 # 李老先生有塊地
隨口吟出的詩,除非是名人或權貴會有人記下來,一般普通人的詩是不會被記錄下來的,有的有心記的詩人吟完後會及時記錄下來,其中好的詩,就會被人們相互傳閱而流傳下來.也有許多詩是寫出來的,尤其是那些長詩。
古人對詩文很崇敬的,有時甚至是崇拜,特別是那些不會寫詩的人,他們是使詩歌能流傳下來的主力軍。
由於古代沒有先進的印刷技術,古人是非常重視抄寫和記錄的,這也是許多文字能流傳到現在的主要原因。
民間的記錄只在流傳範圍上發揮了作用,長久保留,官方的蒐集和編撰功不可沒。幾乎每個朝代官方都會組織大規模的編修活動。
古代的副稿(有時又稱別本),粗略來講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官府性質的,一類是文人“私有”的。官府有特設機構、專職人員負責儲存文稿副本,特別重要的圖書及副本,還得藏入所謂的“密室”,如果丟失或者輕易被人偷看,相關人員都要受到處罰。
作為個體的文人則不同,他們沒有官府那樣優越的條件,唯有不辭辛苦,在原來的基礎上老老實實抄寫一遍或者數遍。例如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向秀,註解《莊子》,除了底稿之外,還做了一個副稿,所以他去世後,雖然年幼的孩子對原稿儲存不善,其注仍流傳下來。
不留副稿吃大虧
文稿是讀書人的寶貝,不容閃失,因此古代不少文人都有保留副稿的習慣。但也有的文人並不喜歡副稿,後來吃過這方面的虧才“痛改前非”,學得精明起來,如章學誠。
章學誠是清代公認的文史大家,一生不得志,四處顛沛流離,以輾轉講學、幫人著述地方誌來養家餬口。謀生之餘,章氏不忘讀書寫作,連外出時都攜帶書稿。公元1781年,他外出遊歷,就攜帶了一大堆重要的文稿。不過當他返回時,在河南境內遭遇一群明火執仗的劫匪,隨身所帶的書稿被搶一空……這次劫難給章學誠以深刻教訓,自此之後,他每寫一篇文章都要保留一份副稿,以防萬一,“每有撰著,必留副草”。
副稿不僅僅一份
當然在古代,文人們保留副稿,除害怕原稿丟失之外,還有其他幾個方面的考慮。一是供親朋好友借閱,或者方便與志同道合者切磋。二是上書求職。寫出好作品或者探討國事的好言論,並被政府賞識,是古代文人入仕的一條重要途徑。上書一般至少需要呈交一式兩份文稿,先由專職官員稽核副稿,再擇優上報皇帝。
至遲在漢代,這種形式就已很普遍,“諸上書者皆為二封,署其一曰副,領尚書者先發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用。”(《漢書·魏相傳》)由此也可知,呈交的一式兩份文稿並不一定有原稿,而可能是兩個副稿,因為經常會有“所言不善,屏去不用”的情況,文人無論如何得保留一個底本;當然也可能是呈上原稿和副本各一份,手中再保留有另一份副稿。總之在這種情況下,文人們的副稿已不止一份了。
回覆列表
加v回答:
我以為有以下幾個渠道:
一、作者在當時已經成為名人,其作品為社會所公認。史書或歷史檔案有所留存。象《左傳》、《史記》、《論語》等,不僅自身得以流傳,而且還傳承了許多人的故事和作品。
二、名勝古蹟題記刻碑所留存。有些古人遊覽名聲古蹟喜歡留字題詩。一些名人的墨寶還會被刻碑留存,這也是古詩名序得以流傳的一條重要渠道。
三、各地的地方誌所存。各地的地方誌,一般都有"文藝志"。有些在某一地區、某一縣小有名氣的人的作品,在當時可能名不見經傳,但在地方誌中的"文藝志"中得以保留,並被後人發現傳頌。
四、家譜和家人儲存流傳。有些文人雅士愛寫愛書愛畫,但不愛張揚。往往會把自己的作品,傳給子孫保管。有的則被收錄家譜並被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