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特阿諮詢

    最早的模型可以追溯到德莫克利特的原子模型,他提出這個模型純粹基於想象.他認為物質是由不可再分的名為"原子"的小顆粒組成,而且原子有不同的形態,如我們被凍傷時就是銳利的冷原子作用在我們面板上的結果.但同時期的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哲學家都不贊成他,他們推崇的是"元素說",即世間萬物都是由氣、火、水、土四種元素構成的而且物質是可以無限再分割的。德莫克利特因此受到迫害,為了堅持原子說,不被假象所迷惑,他挖掉了自己的雙眼。“元素說”佔統治地位長達十餘個世紀,直到1803年道爾頓的原子模型提出,人們才開始再次重視到“原子“這一微小而神秘的顆粒。道爾頓提出原子模型雖然多半處於想象,但也有符合科學研究基本原則的地方,所以是合理的想象。他在喝茶時發現,茶香可以自由飄散到整個屋子,於是很自然地可以聯想到,茶香中其實含有無數的茶分子,這樣才可能飄散。於是他提出的原子模型如下: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它非常小,不可再分,內部沒有任何結構,就像一個小球一樣。到了1904年,湯姆生做了加熱金屬絲的實驗,他發現金屬絲經加熱後釋放出帶負電的小顆粒,可以使熒光物質發光。這種帶電的小顆粒不可能是原子,因為按照道爾頓的模型,原子是不帶電的。但這種粒子又顯然來自金屬原子,這說明應該存在一種更小的粒子,湯姆生將其命名為電子。湯姆生的原子模型是:原子由帶正電荷的主體和帶負電荷的電子組成,電子像鑲嵌在蛋糕中的葡萄乾那樣處於正電荷的“海洋”中。這個模型中電子與正電荷的分佈是處於想象的,因為沒有實驗證明。但是,1911年,盧瑟夫用一個放射源發射帶正電的α粒子轟擊金箔,發現大多數α粒子一穿而過,少量α粒子發生偏轉,個別α粒子甚至反向“彈”回。這與湯姆生的模型矛盾:因為如果原子內正電荷是均勻分佈的,那麼α粒子受的庫侖力應該是均衡的,不會出現偏轉和彈回。這說明原子內部一定有一個帶正電荷的、幾乎佔原子全部質量的體積很小的核。盧瑟夫的原子模型是: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構成,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絕大多數質量和全部的正電荷,電子在原子核外繞原子核轉動。1913年,玻爾對盧瑟夫的模型進行了修正,認為電子在原子核外按一定軌道排列,就像太陽系中行星的軌道一樣。這個模型和我們在初中化學課上學的原子模型基本相同。我們也可以揣測這個模型是怎樣得出的:在化學反應過程中,每種原子似乎總是得到(或失去)一定數量的電子,而這些電子數量比原子本身具有的電子數量少得多,這說明原子外的電子似乎是分層排列的,反應時最先失去的是最外層的電子(具體證明電子分層排列的實驗我不太清楚)。隨著量子力學的提出,原有的原子結構也開始受到挑戰。當人們透過理論推導和電子衍射實驗後開始認識到,電子和光子一樣,既是波又是粒子。而且根據不確定性原理,不可能同時知道電子的位置和速度,電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原子核外高速運動,並無確定的圓周軌道可循。電子在原子核外好象是一層雲霧,既“電子雲”,電子雲“濃”的地方說明電子在此處出現的機率大,反之則說明電子出現的機率小。這就是1935年提出的電子雲模型。至此,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算是有了一個比較滿意的答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所表達的品格和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