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舊船票80

    吳文化就是無文化,荒謬!中國歷史上自有科舉到清未廢除科舉,江南吳語區出的狀元全國笫一,自民國政府至今,講吳語的二院院士佔了全國一半以上,請問是無文化嗎?有文化的地方人為什麼給無文化地方人打工,創財富?

  • 2 # 片葉山房啟祥孫宗林

    有關吳化的稱呼,早在商末期,周太公之二兒子泰佰與仲雍讓位而從陝西來江南開劈了吳文化和農耕,泰佰死後葬於無錫,仲雍死後葬於常熟虞山,至康熙帝特為仲雍墓神道牌坊上書寫文門開吳會四字,至今尤在,這就是中原文化流傳至南方吳地,此吳地就是仲雍孫封為吳王,故稱吳地的來源,

  • 3 # 一滴水1118

    吳文化確無文化,這是出此題者的鐵定。簡單來說各地的文化交流主要依靠語言,後才是文字。中國吳越地區的語言文化中的吳語、又稱江東詁,江南話,江浙話,周朝至今己有三千多年,其人口的分佈於今天的浙江,江蘇,上海,安微,江西,福建的部分地區。在這三千年的歷史長河裡,這九千多萬人口創造了這個區域的文明,為人類的文明和歷史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不是憑几個跳樑小醜就能抹殺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十里申城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六朝古都的金陵,三月下楊州的楊州,合肥自古就有江淮首郡,吳楚要衝江南之首的美譽。江西,自古為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乃形勝之區,素有江南魚米之鄉之美稱。這些都是吳文化地區的勞動人們勤勞創造的,仁何人都無法抵毀的!地域黑實際上就是搞分裂國家,破壞來之不易的安定局面,其狼孑野心,昭然若知。可殺!

  • 4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吳文化就是無文化,這是對吳文化的否定,為什麼他們這麼說呢,到底有什麼思想根源?吳文化有嗎?當然有了。那麼什麼算是吳文化,起源於何時,有一個什麼樣的發展過程,我們在這方面有什麼古文化遺存呢?我從這幾個方面來說一說對吳文化的理解。

    首先說什麼算是吳文化?

    從總的來說,是指以今天的蘇南、浙北一帶為代表的文化,也泛指吳地古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從過程來看,是指以荊吳和先吳以及最重要的吳國文化為基礎,經歷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及隋、唐、宋、元歷代發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來,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吳文化開始從傳統文化定式向現代文化方向轉型。從地域來說,吳地文化的區域包括蘇南、浙北的環太湖流域,蘇南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與核心區域。

    李學勤說,所謂吳地,也就是寧滬杭太湖流域一帶。位於長江下游要衝。在漫長的在歷史上從來是形勝之地。

    從以上來看,有吳地,有歷史,就有吳文化,怎麼能說無文化呢?

    下面我們就說起源於何時,有一個什麼樣的發展過程?也就是吳地的歷史,或者可以看作是文化發展的過程。

    從大約公元前5000年開始,太湖流域一帶就有史前文化,馬家濱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與此同時還有西北方的寧鎮地區,有所謂的北陰陽營文化;西方的皖南地區,有薛家港文化;在南方有寧紹平原,有河姆渡文化,這些方化紛繁多樣,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如,作為主要生產工具的石器,普遍有穿孔石斧、有段石錛,而且這些造型相仿,演變順序一致。再就是陶器,都以鼎豆盉壺為主。都以璜玦珮為主要裝飾品。而到了崧澤文化期,共性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到了良渚文化期,就基本趨於一致了。

    下面我們就從良渚文化說起,這是當前非常熱門的領域。那個時代的陶器,都用先進的快輪製造。有美觀的刻劃和鏤空的紋飾。石器磨製精良,有耜犁耨鐮等農具,還有竹編器,還有絲麻製品,包括最早的絲綢。還有大墓,墓裡有玉器,有殉人。說到玉器,良渚文化的地區,有吳縣上海餘杭都有玉出土。這些玉是經過極細心的打磨拋光,呈現玻璃樣的光澤。紋飾中還有饕餮紋。

    在這裡我們要說下饕餮紋,也就是獸面,它與商周的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有不少的相似性。這很可能是良渚文化興起,然後傳播到中原去的。而這種特異的花紋是中國文明獨有的。這就是良渚文化對中原的影響。

    還有一種就是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刻劃符號,形體複雜,在個別的陶器上也有成串的符號,據研究這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而且很多的符號和大汶口相同,那麼,良渚文化是不是也對中國的文字貢獻重大。

    這就是良渚文化,前3300到前2200年,顯然是非常先進的。與後來的吳國文化相差一千多年。接下來的是上海馬橋遺址中期為代表的馬橋文化。馬橋文化是青銅文化。它除了繼承良渚文化外,還吸收了附近其他地區的文化,這種文化一直到了商代晚期。這個時期吳太伯仲雍來到了太湖流域。下圖為馬橋文化的灰陶雲雷紋鴨形壺。

    當然這個時期的吳地文化,也就是馬橋文化,比夏商文化,顯然是遜色了一些,但是還是有潛力的。

    吳國是商代晚期周太王之了太伯仲雍所建。這個在《史記》中是有記載的。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方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為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清楚了呢,也就是吳國的開國國君,那是周文王的伯伯,周武王的親叔伯爺爺。所以司馬遷說,我讀了春秋才知道,原來中國與荊蠻那是兄弟之國呀。真有這事嗎?我以為是沒有錯的。大家知道嗎,後來,春秋末吳王與晉公在黃池之會時,吳王還說過,“於周室我為長”的話呢。

    這也算是鎮國之寶吧。上面有銘文二十行,文字118字,現在在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這是吳國早期的文物,它告訴我們,吳國從建立起來就是周人和當地的土著相結合的。荊蠻和楚蠻是一樣的,這說明是對南方人民一種泛稱,或者說他們之間有交流與整合,或者說吳國的文化也具有不同的文化來源的特性。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周代的其他的諸侯國,統治者是周人,而人民是土著如晉國、燕國等,但是吳國的統治者一開始就文身斷髮,採取了土著的習俗,這就是為什麼吳人一直被稱為蠻夷的原因。

    說到吳國的文化,除了墓葬 習俗以處,還有青銅器。既有中原的特徵,也有本地的特色。比如說花紋,細密纖麗。再比如一些禮器,尊、卣等酒器,在西周中期之後中原就沒有了。而在吳國,繼續保留髮展。說到青銅器,還有劍。在長劍的發展上,吳國居於領先地位。再有就是軍事思想,近年來在湖北江陵張家山發現了《竹簡(闔閭)》,記述了伍子胥的思想,這其實也反映了吳國文化的特徵。

    吳國後來被越國打敗。楚威王又敗越,吳國又居為楚國的地區。後來,楚國都城被秦佔領,楚重心東移,吳地更加重要。吳文化並沒有隨著吳國的滅亡而消亡。

    《昭明文選》有一篇叫《吳都賦》,就描寫了吳地的富庶與文化的繁榮。從秦漢到近代,吳地的文化有複雜的變遷,豐富的內涵,如果上溯,那就得到周代的吳國文化。正如左思所說

    “子獨未聞大吳之巨麗乎?且有吳之開國也,造自太伯,宣於延陵……”

    說到吳地的文化,我們也會提到這裡的物產,物質財富。戰國時期,春申君進行了經營。到了漢初,漢高祖封濞為吳王,

    “吳有豫章郡銅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東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饒足。”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

    夫吳自闔閭、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遊子弟,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

    之利,亦江東一都會也。

    而到了隋唐時期,竟形成了朝廷財賦依賴的局面。有人說,蘇湖熟,天下足。再說思想和文化,

    名人輩出。孫武那是軍事戰略思想家武聖人,范仲淹是蘇州吳縣人、顧炎武是蘇州崑山人,都是愛國者,思想家,還有冶金專家干將,建築規劃設計大師蒯祥。當然更有畫家、如吳門畫派,主要代表人物如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張宏等名家,都是吳郡(今蘇州)人。明清時期的姑蘇城,那是一世的繁華。近代的人才如章太炎、柳亞子、葉聖陶、費孝通等。這不都是燦爛的吳文化嗎?

    為什麼說吳文化,是無文化呢?

    儘管寧滬杭太湖一帶,俱是形勝之地。但是,古代素有中原中心論的觀念。我們看虞夏商周各王朝,都是在中原。都邑也不出黃河中下游。這樣四周的民族或歸屬於中原,或者與中原為敵,而王朝的立場來看,常被認為是低賤的,同中原有夷夏之別,被斥為蠻夷戎狄。而這種夷夏之辨,

    又有儒家經典的武裝,於是更深入人心,根深蒂固。而抗戰之前,在中國是有這種討論的,而且由於傳統的中原中心論,江南無文化論也就似乎成了理所當然的了。當然這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考古的條件所限,而等到考古出了成果,江南無文化也就不攻自破,站不住腳了。

    題目所給的觀點,猛一看起來近乎荒誕,但是,在一個階段卻是大行其道的。為什麼呢,一個是思想的束縛,一個是時代及技術等物質條件的侷限,這固然有時代的侷限性。但是做為今人,又怎樣避免再犯這樣的錯誤呢?我想就要一方面要有正確的世界觀,歷史觀,要依賴技術的進步,而另一方面要論從史出,結合考古,注意運用二重證據法,才會得到更客觀的接近史實的結論。謝謝大家!

  • 5 # 使用者6270525098

    其一:記圈子文化“東林黨”

    嘉定三屠血未乾,揚州十日膽尚寒。

    忽聞重開科舉路,剃頭登舟列朝班。

    大儒投水盼水暖,名仕依胡服胡還。

    孔曰成仁孟取義,利祿面前狗樣般。

    飽讀史經無一策,臨危倉惶亂成團。

    江南書生堪何用,尋奶做娘裝高階。

    勸君莫再吹狂言,此事千古成笑談!

    其二:沒規律可循、無規矩可守,間歇發作米變油、一切盡在“莫須有”!

    “下江粉脂地、金陵流亡城”。

    其三:全城都是之最、滿地盡是N大!世界源頭還有啥?南京統統幹掉它!

    倉廩實而知禮節,飽暖足而思淫慾!重“販”社會在與各地的交往中,把文化也做成了生意,如今是隻宣傳繁榮、不承認其腐朽,吳文化的一個特點就是選擇性擁有!

    伍子胥、春申君是吳人麼?當然,不同意吳地無文化,就目前看起碼還有方言和地方戲曲等,但絕對屬於弱文化,其根本在於是造成不了影響力的圈子文化,如:東林黨。

    “莫須有”成就了蒙元,東林黨助成了滿清,以及後來的民國“財團文化”、結果就不說了,某地方文化只要一成為漢民族文化主導,漢民族就會立馬陷入被任意屠殺、被被迫顛簸的狀態!

    那麼下江東林黨又是怎樣一群人?

    大太監魏忠賢當政時,清兵未入遼東一步。東林黨當政時,清兵打到紫禁城。

    大太監魏忠賢當政時,李自成張獻忠沒有反。東林黨當政時,天下皆反。

    大太監魏忠賢當政時,皇上不上朝也沒事。東林黨當政時,皇上事必躬親、累的吐血,而明朝每況愈下。

    大太監魏忠賢當政時,軍餉充足,邊軍勇猛。東林黨當政時,軍官逮了文官逼餉,簡直如農民工要賬。

    大太監魏忠賢當政時,大力征收礦稅,工商稅。東林黨當政時,大力征收農業稅。

    大太監魏忠賢當政事,浙江每年交茶稅兩萬餘兩。東林黨當政時,浙江每年交茶稅十七兩。

    大太監魏忠賢當政時,為了財政收入,放鬆海禁。東林黨當政時,嚴格閉關鎖國。

    最後崇禎死的時候,陪著他吊死的是一個太監,而滿朝東林黨一個不見。

    北京城破時,站在城頭上最後戰死的是太監,而東林黨全跑光了。

    滿清入關,東林黨人還演出了一幕幕醜劇,如跳河自盡以殉國,感覺水太涼又爬出來了。

    最後大批東林黨活到清朝,繼續當官,並且霸佔了話語權。如大家都知道的《五人墓碑記》,明明是東林黨不顧國家正在抗清缺錢,忿恨太監收稅收到自己頭上,發動的一次抗稅。結果反而成了東林黨的一個豐碑。

    東林黨沒當政時,道貌岸然,說過很多好聽話,而當政之後,沒幹過一件好事。

    閹黨和東林黨,總體來說:一個濫權、一個亂政,一個破壞施政、一個摧毀國家體系,問題是它摧毀了還沒有解決辦法,任由體系崩壞!尼瑪!誰的罪惡更大?

    再往前細數一番

    吳國能夠崛起。與兩位楚人有關:一是巫臣。二是伍子胥,

    春秋第一淫婦夏姬由於淫蕩。指使“殺三夫,弒一君,戮一子,亡一國,死二卿,滅兩族”。楚國國君和令尹皆欲娶夏姬為妾。被巫臣勸阻。巫臣卻偷偷納其為妾。楚王和令尹誅殺巫臣全家。

    巫臣帶夏姬來到吳國,幫吳國建立軍事制度。訓練軍隊,使吳國強大。

    伍子胥父兄皆被楚王所殺。伍子胥也到吳國。

    楚國雖然在與晉國的爭霸戰中處於下風。但國力卻在吳國之上。但為什麼吳國能夠攻陷楚國郢都呢?

    一、春秋第一強國晉國暗中吳國支援。

    二、中原諸侯皆守軍禮。吳越不守軍禮。

    軍禮思想包括:‘不伐災喪之國’,“正而不詐”,“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以禮為固,以仁為勝”等等。

    就舉幾則例項:

    宋、齊屢次伐魯。但在宋國遭受水災之際,魯國依然弔唁慰問。

    魯襄公四年,陳叛楚,楚師伐之。此時陳成公去世,楚師聞喪乃止。

    魯襄公十九年,晉師侵齊,及谷地。恰逢齊靈公去世,晉師聞喪而歸。孔子書之,禮也。

    此外,還有退避三舍,宋襄公的仁義之師。不再贅述。

    我們看看吳國的行徑:蠻夷吳國趁楚國喪之際,大舉伐楚。戰於庸浦,楚大敗吳師。此時,雖然晉楚敵對,晉吳同盟,但在會盟之時,晉國大夫範宣子數吳之不德,以退吳人。

    因為吳國不守軍禮。而華夏諸侯皆守軍禮。所以吳國才能攻陷楚國郢都。還重創齊國。

    因此,不能睜著眼睛說瞎話,看誰還說吳地無文化!只是其文化很大一部分都是禍國殃民的文化。

  • 6 # 江南俗士1972

    吳文化圈,嚴格來說就是太湖流域,包括今天江蘇的蘇州、常州、無錫,浙江的杭州、嘉興、湖州,總共六個城市。原本上海也屬吳文化圈,但1842年開埠後,受到西方文化深刻影響,上海形成了獨特的海派文化,所以不能再算入吳文化圈。

    作為血緣是蘇南人,出身、生活在浙北的地地道道的吳人。我確實聽到有人說,吳文化等於無文化。當然絕大多數人認為我們是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畢竟吳文化圈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發展最均衡的地區,沒人會小瞧。

    也許是因為“燈下黑”,我對吳文化沒什麼研究。不過身處吳文化圈,多少有點小小的體會。

    吳文化圈的特點,一是重文重教。自宋代以來,吳文化圈就是中國最會考試的地方。這些年,雖然河南等地的學子認為高考不夠公平,但如果全國統一試卷,河南絕對考不過蘇南浙北。改革開放初,除了北京、上海,全國一張試卷,但錄取分數線最高的還是江蘇、浙江以及難兄難弟的山東。吳文化圈重文重教到了什麼程度?就舉個身邊一個例子,我們那裡有個古鎮,僅僅一個平方公里面積,出了七個兩院院士,一個學部委員。一條百米長的老街,這四十年考上名牌大學的有將近一百人,出國留學定居的也有十幾戶人家。

    吳文化的第二個特點,勤勞重商。先說勤勞。我們那裡的企業一般優先招錄本地人,原因不是歧視外地人,而是因為本地工人勤快、效率高。鄉下六七十歲還在幹農活的老人比比皆是,可能身後不遠處就是他家的小別墅,子女在城裡還有房。不差錢,就是閒不住。

    重商。吳文化圈是古鎮最密集的地區,這些古鎮原先都是商貿和手工藝的中心。吳文化圈現在也是私營企業最密集的地方之一。一個土裡土氣、貌不驚人的油膩男,可能身家千萬甚至過億。

    吳文化圈民風溫和。吳人不善鬥狠。當年戚繼光在浙江招兵,紹興人一等兵,義烏人二等兵,衢州人三等兵,溫州人四等兵,杭嘉湖的沒資格報名。我有個擔任公安部門負責人的朋友,他曾告訴我,我們這裡刑事、治安案件,大約三分之二是外來人員所為,惡性案件幾乎都是外來人員乾的。本地人“怕死”,窮兇極惡、敢玩命的極少。

    此外,吳文化圈熱衷享受,追求精緻。就拿菜餚來說,吳文化圈內部雖然口味有差異,蘇南偏甜、浙北濃油赤醬,但都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吃碗麵條,澆頭都得現炒,否則“不正宗”。陸文夫筆下的美食家可以為吃碗“頭湯麵”而凌晨起個大早。今天的大小吃貨,為了一碗特色面開車幾十公里的,也不是個別。

    不過話又說回來。吳文化圈開發較晚,南宋以後才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比起齊魯大地、中原大地、黃土高原,歷史積澱遠遠不如。如果說,這就叫無文化,那我沒意見。

    我始終認為,文化不是包袱,而是動力。文化為人服務,而不是相反。吳文化圈再沒文化,但生活富裕、環境優美、治安良好。這就夠了。如果守著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卻依賴沒文化地區貢獻的財政轉移支付,還讓沒文化的地區來結對扶貧,不覺得丟人嗎?

    沒文化就沒文化,大家開心就好。

  • 7 # 大河東流奔騰入海

    吳文化是中國文化最進步一部分。論戲曲,崑曲是百戲之母,至今還是最有文化底蘊的曲種。論曲藝,評彈是曲藝中最高擋,最有表演力的曲種。論文化藝術,吳地出了多多少少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畫家,戲曲家…數也數不過來,幾乎包攬了中國文化精華。歷史上進士,狀元半數出於吳地,近當代院士出自吳地幾乎半數以上。如果你能深入吳地隨便那一個小鎮都是文化氣息濃重。如有你喜歡畫畫,你可找到一群畫畫愛好者,與你共討畫畫技巧。如果你喜歡文學,你可以找到一批文學愛好者,與你共享文學樂趣。說吳文化即無文化者,非奸即偽。

  • 8 # 浙A太牛cool

    眾所周知:長三角城市群範圍是:江蘇浙江上海三個行政區的全部轄區。但是,2016年,國wu院關於長三角城市群的批覆,去掉了江蘇北部,浙江南部,加入了安徽東部。同時,明確上海為中心城市,南京杭州合肥為3個副中心城市,其餘22個市皆為四大中心城市的衛星城。安徽猶如空降般的突然成了長三角城市群的一員,驚掉了一地下巴!

    看看合肥的最新定位:

    1,國家科學中心城市(這個定位全國僅三個:北京、上海、合肥)。

    2,長江中下游中心城市(這個定位原本是南京的,南京升格為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後,把這個定位給了合肥)。

    3,世界級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南京杭州合肥為3個副中心城市)。

    4,安徽省會。

    綜合以上4點國家定位,誰還敢說合肥不如一個普通地級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地理環境才能挖出溫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