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林主人

    紅林悟道《韓非子-奸劫弒臣》第三十二章 不顯

    紅林悟道《韓非子-奸劫弒臣》上一章中韓非子講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這句話是列寧講的,講這句話時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但不管理什麼時代,這句話本身就是真理。人的認知總是有侷限性的,所以能掌握真理的只能是少數人,這些少數人就是先賢。在人類歷史中,這樣的先賢少之又少。“真理”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意義,在韓非子時代,天下戰亂,真理就是天下太平,國富民強,天下一統的道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說明多數人還不知道不明白真理,就像韓非子法家的依法治國論,在當時絕對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真理。對於這樣的境況,韓非子想的明白,任何新鮮的事物都有一個成長和被人理解接受的過程,韓非子最希望的就是被君主能夠接受。所以韓非子自我解釋道“知之者同於義而異於俗;弗知這者,異於義而同於俗。天下知之者少,則義非矣。明白依法治國的自然同意其原則,違背世俗;不明白的自然同流世俗。如果用“民意”來判定對與錯,依法治國在當時自然會被判定為錯誤。其實,在現實社會中生活的真諦也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畢竟,世俗千百年來都一樣,因為人性是天生的,從未改變過。

    先賢之士,不單能預見到未來,也能看到自己的結局。華人的智慧在於應用道法自然的原理衍生出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更能用此總結事物發展的規律,中華文化的精髓就在於此。大道至簡,一葉一世界,天地萬物都會有開始與消亡的過程,沒有永恆的事物,只有永恆的能量,我們看到的萬物只是能量的表相。先賢之士,看到了能量的作用,自然會看到能量表相的發展。

    對於法家的學說與自已結局,韓非子看得很清楚“處非道之位,被眾口之譖,溺於當世之言,而欲當嚴天子而求安,幾不亦難哉!”意思是處在不合理的地位,遭受著眾人的誣陷,淹沒在世俗的輿論中,卻想在嚴厲的君主面前求得平安,不也是非常困難的嗎!這是法家與其學說所處的境況。首先,是社會地位不合理,在韓非子看來依法治國與國與君與民都是大好事,重點是能讓君主制合法化並能實現君主一統天下的夢想,可就是得不到君臣的認可。不被認可也就算了,還被當世之臣與民眾所誣陷,只因為臣民都習慣了鬆散的國家律法體系和觸動了既得利益。

    依法制國就像大漠中的一灣清泉,君主就是被困在大漠中的求救者。在君主沒有看到清泉時,在沒有喝到泉水時,作為君主誰知道你在那裡?這是君主所在環境與認知所決定的,但韓非子把這灣清泉呈到君主面前時,君主還是不明白清泉的價值,這就是君主的無知了。所以韓非子發出了“幾不亦難哉”的感嘆。這樣的感嘆,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總能聽到。

    對於韓非子來說,在他提出依法治國的學說後,就看到了自己的結局:此夫智士所以至死而不顯於世者也。意思是這就是法術之士到死都不能在社會上享有聲望的原因。這句話一是說出了法術之士的結局,默默無聞一輩子,也是對自己及其學說的總結。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是因為他們堅持真理,他們就像在黑夜裡點燃火把的人。

    《處非道之位,被眾口之譖,溺於當世之言,而欲當嚴天子而求安,幾不亦難哉!此夫智士所以至死而不顯於世者也。》

    在公司管理中,老闆永遠要堅持“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一理念。在公司發展不順時,要多聽取大家的意見,博採眾長,讓公司走上正規。在公司發展順利時,更要多聽取大家的意見,採納那些有遠見有戰略意義的意見,為公司的發展制訂長遠而正確的戰略與方向。領袖,只所以能成為領袖,是因為他能把大家的意見與想法演變成集體的智慧,成為推事業發展的能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特殊學校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