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以前有過抑鬱症史,工作後好了一陣,最近情緒又有點奇怪,持續低落抑鬱、憤怒、焦躁、情緒失控動不動就哭。去看精神科,沒有心理測試,只說要做腦漲落分析,1.最近記憶明顯變差,別人跟我說的事很快就會忘記。是真的沒有記憶就像是有橡皮擦。2.沒辦法正常寫作和看書,寫不出東西(小說)
3
回覆列表
  • 1 # 心理諮詢師董芬

    如果真的是抑鬱症,建議尋求靠譜的心理機構幫助哦(擁抱.jpg)。

    建議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情緒。

    如果不開心,就承認不開心,不要為了逃避這樣的情緒,去假裝另一個自己,這樣也比較辛苦。

    我之前看一個故事,是透過養狗,每天被狗拽著出去遛彎,還有狗的治癒,讓他的抑鬱症好了很多。

    如果你有條件的話,可以參考一下哦。

    歸根結底,親愛的記得去靠譜的心理機構哈,不要一個人硬撐著。

    如果去了一家不靠譜,那就換一家!

  • 2 # 霍體清

    緩解焦慮和痛苦的方法有哪些?

    焦慮確實是非常痛苦的,降低焦慮,減少痛苦是心理諮詢的目的。我們要知道人為什麼會焦慮,焦慮來自哪裡?杞人憂天是典型的焦慮,擔心天塌下來而憂心忡忡,這是對天能不能塌下來的認識有問題,心理學叫認知,說明不合理認知會產生焦慮。二是很多人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類似體驗,這叫條件反射,說明條件反射也會帶來焦慮。三是很多人基礎較率高,平時就覺得不安全,這是敏感多疑沒有安全感的個性造成的。從上邊三個方面看,降低焦慮減少痛苦的方法從改變認知,建立新的條件反射,提升自信,最佳化人的個性等這三個方面解決。

  • 3 # 酷炫腦科學

    人類進化中的壓力反應機制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壓力反應機制,能使我們可以迅速產生警覺,並且身體在短時間之內聚集大量能量來為了應對環境中的威脅。

    當我們生活在叢林中的祖先在遇到環境威脅時,(如突然遇到一頭大獅子),祖先們會在第一時間作出“戰鬥或逃跑反應”(英文叫做Fight-or-flight response)。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生理學家沃特卡儂在 1915 年提出的,說的是當我們遇到外界威脅時,身體的交感神經系統會興奮,腎臟也會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幫助我們將全身資源和能量緊急調動起來,令血液流向四肢肌肉,讓我們能做好準備準備和黑熊打一架或者拔腿就跑。

    在我們身體中,自主神經系統主要負責戰鬥或逃跑的反應,它控制著五臟六腑的執行。自主神經系統又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前文提到的交感神經系統;另一個是與之相拮抗的副交感神經系統。

    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會引起腹腔內臟以及面板末梢血管收縮、心率加快,心臟收縮能力增強、瞳孔散大和新陳代謝率上升等生理反應,這也就是我們遭遇威脅時,身體會作出的戰鬥或逃跑反應。相反的,副交感神經的主要功能是讓瞳孔縮小、心跳減慢、面板和內臟血管舒張、小支氣管收縮、胃腸蠕動加強、括約肌鬆弛、唾液和淚液分泌增多、男性生殖器的勃起等。

    在壓力面前,但我們準備戰鬥或逃跑時,副交感神經就會受到抑制,於是我們的腸胃蠕動會變慢,變得口乾舌燥起來,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也不會有人想要床上運動了。這種體驗就類似於考試髮捲前 10 分鐘的感覺。而當我們處於慢性壓力或者長期焦慮的狀態下時,這一生理機制會令交感系統長時間保持興奮,副交感系統受到相應的抑制,最終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亂、便秘或性功能障礙等問題。

    在我們的大腦中,控制壓力應激反應的中心位於下丘腦。下丘腦在緊急事件中具備兩個重要功能:對於自主神經系統的控制;對垂體腺調節內分泌的控制。

    在覺察到威脅時,大腦負責負面情緒,尤其是負責恐懼情緒的杏仁核會被啟用,進而啟用下丘腦, 下丘腦又啟用交感神經系統和垂體腺,最終引起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和一系列其他激素的釋放。

    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主要作用是引起如增加心肺活動、收縮內臟血管、放大肌肉血管、加快血流速度、抑制腸胃活動,抑制唾液分泌、放鬆膀胱(這就是“嚇尿”的來源)等等的快速生理調節;而腎上腺皮質激素則會進行相對比較緩慢的調節,如升高血壓、血糖,抑制免疫反應,為我們身體細胞中的能量都用來戰鬥或者逃跑做好準備。

    這種本能的壓力調節機制,對我們人類的祖先在能原始社會中活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現代社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機會去遇到真的老虎黑熊,猛虎野獸變成了考試、專案死線、社會地位、家庭成員關係、突然變故等等大大小小的生活壓力事件。而這些現代環境的壓力都幾乎不能透過戰鬥或者逃跑來解決。比如我們不喜歡上司,不能當場和他打一架;不喜歡被老婆嘮叨,不能打老婆(當然,反過來也不能打老公)。這也就是為什麼有時夫妻吵架,不擅長說話的老公往往會趕緊開溜的原因了。這時“戰鬥或逃跑”反應裡“逃”還能為數不多的派上用場。

    急性發作焦慮症

    “驚恐發作”是另一種比較常見到的急性發作焦慮症,大約有10%以上的成年人都會出現驚恐發作,而女性是男性的2~3倍。

    絕大多數人不需要治療就可以從驚恐發作中自然恢復。它起病急、持續時間短而會伴隨著強烈的焦慮障礙,驚恐發作的人經常伴隨有軀體症狀。發病的人會突然感到強烈不適,可能有胸悶、透不氣過來的感覺。同時還可能會存在心悸、出汗、胃不舒服、顫抖、手足發麻的現象,出現瀕死感、發瘋感或是失去控制的感覺。驚恐發作大約會持續 15 分鐘左右,常常會在十分鐘內達到高峰,然後在持續幾分鐘就逐漸消失。驚恐發作通常沒有明顯原因或沒有特殊情境,有的人還會在某些特殊情境,如擁擠的人群、商店、地鐵中發作。

    慢性焦慮及其影響

    我們在面對諸如此類的現在壓力時無法再像祖先一樣,透過血液流向四肢、抑制內臟反應來快速解決壓力源,於是慢性壓力就在我們的身心記憶體續下來,陰魂不散。

    焦慮與“閒不住”

    而如果這些壓力源遲遲得不到解決,也就是說壓力機制被啟用得太久或太頻繁,這最終就會令我們的大腦和身體的各個部位受損。在長期焦慮下,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慢性釋放一方面會抑制免疫系統,使人免疫失調、免疫低下,從而容易生病;另一方面,皮質激素有著令中樞神經興奮的作用,即降低腦內抑制性遞質 GABA 的含量,進而引起中樞興奮。而中樞神經興奮就會使人“閒不住”,產生總是認為自己得該做點什麼,否則就會坐立不安的感覺。

    焦慮與失眠

    此外,皮質激素還會使負責調節睡眠節律的松果體褪黑激素的分泌收到影響,進而引起失眠。

    長期處於在壓力狀態下,我們大腦對外界資訊的解讀也會發生改變。大腦生理機制為了能讓個體最大可能避開危險,會大大增加壓力狀態下的人們對消極資訊的敏感度。換句話說,在受到威脅時,人們會第一時間從周圍環境中看到對自己不利的東西,儘管有時這些資訊是中性的,也會被有著重大壓力或焦慮的人看成是消極的資訊。也就是說,我們大腦在焦慮的狀態下,會對外界的感知變得消極。此外,焦慮的人對於社交資訊的反應也會更具敵意。最常見的一個例子是,別人可能隨便說了句不痛不癢的話,焦慮的人就很可能把這句話解讀成帶有挑釁或者是鄙視意味的語言攻擊。

    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即長期焦慮影響了自己的正常睡眠,而缺乏睡眠則會讓人變得悲觀沮喪。

    焦慮與消極傾向

    在相應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相比有著一天 7 到 9 小時(平均 8 小時)正常睡眠的參與者,那些睡眠被剝奪的參與者在單詞識別記憶中表現出 40% 的衰退。更是人吃驚的是,被剝奪睡眠後,受試者對積極性的單詞和中性單詞的記憶能力衰退了 50% 。而這些人對消極單詞的記憶卻只衰退了20%。這也就意味著,在缺乏睡眠情況下,人們會對自己生活會產生有偏差的記憶,而這個偏差就很有可能是沮喪的記憶。

    於是由焦慮導致的敵意,以及由焦慮導致的睡眠缺失進而帶來的悲觀傾向,這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人就會變得更加的悲觀和憂慮。這也是為什麼長期焦慮還會有可能會引起抑鬱的原因了。

    焦慮與學習

    在放鬆狀態下,人們記憶到的知識會更加穩固和長效。這是因為在放鬆學習時,我們動用到的是海馬體來處理資訊,這個策略更為簡單且收穫的效果也會更長久。而焦慮狀態下(如試前臨時抱佛腳)我在學習則轉而用到紋狀體來持續記憶任務,這種策略不但複雜且還處於潛意識層面。不過這種複雜策略能在短時間內直覺地把知識結合起來並行分析,有著比較高的效率,但卻不能做到令記憶長久保持。

    此外,以往科學家一直以為我們在出生之後,大腦中的神經元就只會減少不會再增長。但現在科學家知道,哺乳大腦中負責記憶的海馬體嗅球終身都會繼續產生新的神經元的。此外,在2014年,一個發表在《細胞》雜誌發表的研究發現,即使是在成年後,人類的紋狀體也會繼續分化產生新的神經元。但長期焦慮會影響神經元的生長,使人們的認知能力、記憶能力下降。

    焦慮與下一代

    焦慮不僅會對焦慮的個體本身產生影響,焦慮還會影響到個體的下一代。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動物實驗中,研究員就發現,懷孕的老鼠媽媽承受外界過大的壓力,母體消化道和胎盤的細菌環境會發生改變,進而改變雌性老鼠寶寶的腸道微生物環境,而這種雌性老鼠寶寶的內在細菌環境改變則是終身性的。壓力環境下生出來的雌性老鼠寶寶在認知任務中有著更焦慮的表現,它們的消化道炎性反應也更強。此外,它們體內一種有益的蛋白“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含量也比較低。

    所以準媽媽們在懷孕期間照顧好自己的心情,其實就已經開始在照顧好寶寶的一生了。

    焦慮的性別

    一般來說,比起男性,女性出現情緒問題的機率會更高。男朋友們或許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女朋友感到很焦慮時,自己的言語安慰幾乎毫無作用。這是因為大腦中的催產素負責調節女生的恐懼和焦慮情緒,擁抱或是撫摸則可以增加催產素的釋放,讓女孩覺得放鬆和安全。當然,擁抱和撫摸對男生也能產生類似的作用。

    但兩性在“戰鬥或逃跑反應”中表現似乎也是存在差異的。與女性相比,男性更傾向於“戰鬥”反應;女性則更傾向於“逃跑”反應,或尋求他人幫助來化解當前危險,“結盟”與表示友好是常見的兩個策略。這點在身為母親的女性身上就更為明顯,在緊張情況前時,母親會更加傾向於保護自己的子女並尋求他人幫助。

    焦慮與身體健康

    焦慮並不只是大腦的問題,焦慮也與身體問題息息相關。

    焦慮與腸胃問題

    研究就發現,腸易激綜合症狀或者消化不良這類問題往往是大腦心理症狀和消化道生理症狀的共同結果。焦慮和抑鬱水平高的人,他們在一年內出現腸易激綜合徵或是消化不良的可能性相對高;反過來,患有腸易激綜合徵或者消化不良病人即使一開始沒有焦慮和抑鬱症狀,但他們一年後出現高水平焦慮和抑鬱的可能性也非常的大。研究計算發現,約1/3的人,他們心理問題比消化道問題出現得早;而約 2/3 的人,則是消化道問題早於心理問題出現。換句話說,消化道疾病和心理上的焦慮、抑鬱更可能是相輔相成的。

    許多人得了胃潰瘍,醫生給出的診斷通常會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但科學家在臨床研究中就發現,一些出現了胃潰瘍的症狀的人,他們的胃中並沒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這其中,心理因素在過去常被忽略。長期焦慮導致的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會令血液調配到肌肉,從而使消化道的血管變窄,於是消化系統的血液供給就會相應減少。供應胃黏膜的血管狹窄,導致供給跟不上,從而胃黏膜不能分泌足夠的粘液來抵擋胃液的腐蝕,長時間如此就會造成胃潰瘍。

    焦慮與肌肉損耗

    人們常說“為伊消得人憔悴”,長期壓力反應還會導致肌肉損耗。肌肉是由蛋白質所組成的大塊組織,而焦慮引起的腎上腺皮質激素長期釋放會引發蛋白質分解。所以對於焦慮的人來說,他們肌肉就很可能長期處於損耗狀態,且肌肉得不到重建的機會,人就會因此變得消瘦。

    焦慮與五臟六腑

    2016 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首次發現,大腦皮層有兩個神經迴路和腎上腺透過神經突觸通路直接相連。這也就意味著,控制思維的大腦神經迴路原來也能直接影響到我們身體的內分泌系統,進而調節五臟六腑對壓力的反應。

    在這個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和腎上腺相連的大腦神經網路,一個是前額葉和體感皮層的大腦皮層運動區域,而這個神經網路正負責所有的軀體運動控制;另外一個則是比較小的神經網路則包括內側前額葉和前扣帶回,負責更高階的認知和情感功能。這也意味著,大腦中負責運動、認知、情感的迴路都直接和腎上腺相連,從而直接控制著身體內部交感系統的興奮。這也就能解釋運動或者練習瑜伽、冥想能顯著改善焦慮症狀了。

    另外,脾臟和焦慮的持續關係密不可分。2016 年 11 月在聖地亞哥舉辦的年度神經科學大會上,有研究就發現,在小老鼠經歷壓力事件後一個月,它們的免疫細胞的改變還在持續影響身體和大腦。也就是說,壓力事件使骨髓分泌幹細胞到脾臟,幹細胞在那裡發育成血液白細胞運輸到身體各處,進而對大腦產生持續的作用,因此導致慢性焦慮。在這種狀況下,脾臟就好比是個一個蓄滿白細胞的“壓力記憶”容器。

    人體中其實還有著第二個大腦——腸道。

    人體腸道中的菌群數量是人體自身細胞總數的 10 倍多,而這些菌群編碼的基因數也遠遠超過人體基因總數。

    來自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約翰·克萊恩(John Cryan)研究團隊在一個實驗中測試了腸道微生物的威力。他們人為地把實驗小鼠的腸道菌群換成了另外一個細菌組合,併成功令膽小害羞的小鼠轉變成了無畏的“冒險家小老鼠。具體的過程如下,研究人員首先把生性膽大的 N 型小鼠的腸道細菌移植到天生膽小畏首畏尾的 B 型小鼠體。3周後,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B 型小鼠竟然變成了勇敢的“探險家”。更有趣的是,當 N 型小鼠移植了膽小的 B型小鼠細菌後,N 型小鼠居然反過來變成了膽小鬼,要花比平時 3 倍的時間才能小心翼翼地從實驗臺上走下來。

    近幾年還有許多相關的研究發現,腸道菌群與個體的行為、情緒有著神奇的關聯。也有假說認為,新生兒的性格可能會受到母親產道內菌落成分的影響。

    如何應對焦慮

    在人們主觀地認為到自己正處在危害的情境中時,身體就會依照大腦中的主觀危害情境而調控出“戰鬥或逃跑”的反應。心跳呼吸變快、收縮血管、血壓升高等生理反應隨之出現。同時,大腦還會有情感上如沮喪、恐懼、緊張、憂鬱的壓力反應。

    改變觀點

    要減輕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改變自己看待壓力源的方式,即不把壓力源看成是威脅。一旦我們將某些事物看成是危險,我們的身體就是產生與威脅肉搏或撒腿就跑的第一反應。而這些原始反應對於現代社會透過考試、完成工作任務、處理家庭矛盾都是沒有任何幫助的。所以,若是我們換個角度,把這些壓力源看成是像採野果子、縫製皮裙這樣按部就班就能完成的事,本能的焦慮也不會被不必要地激發。

    寫下計劃

    假如你手頭上有很多專案要完成,你每天在腦子裡反反覆覆想怎麼應對,結果就是越想越焦慮。這時你的血液就都流向了四肢,導致你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更合適的方式就是,把目標分成切實可行的小步驟並寫下來。這樣一來,你就可以把遙遠的大目標留在本子上,腦子裡只裝可以執行的小步驟。贏來的思維空間就能用來完成小步驟,點點滴滴推進中,大目標自然也就完成了。

    冥想

    進行冥想練習也在研究中證明可以有效地改善焦,精神疾病以及如慢性腸炎等慢性炎症。美國馬薩諸塞州綜合醫院研究發現,持續的冥想練習可以使大腦中負責記憶及情緒調控、自省、同情的大腦皮層灰質(神經細胞體)密度增加,同時使大腦中產生壓力的扁桃體灰質密度減小。8周訓練後,參加者的知覺能力提高了,壓力也變小了。相關的研究還發現,密集的冥想練習可以透過迅速降低人體促炎性因子基因 RIPK2 和 COX2 的表達,從而降低壓力和焦慮導致的皮質醇分泌,幫助人們擺脫焦慮對身體的傷害。而冥想的方式並不想人們所想的那麼複雜,相反很簡單。開始冥想前只需找個舒服的姿勢、地方坐下來,冥想中只把注意力集中在緩慢的呼吸上,任由大腦裡的各種念頭來去而不做刻意的評判或抑制即可。每天進行大約1小時的冥想就能減緩焦慮。

    運動

    正如人們熟知的那樣,運動也能非常有效地緩解焦慮。這是因為耐力運動如長跑促進大腦釋放神經營養因子,提高認知能力,減低焦慮、抑鬱、中風、老年痴呆症狀。此外,運動時肌肉細胞釋放的鳶(yuan)尾素不僅能促進脂肪分解,還可以進入大腦,促進神經營養因子表達。焦慮會使人長期處於戰鬥或者逃跑反應中,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並不會真正地舉起拳頭戰鬥或是抱頭飛奔逃命。焦慮時,經常進行慢跑、游泳這樣的有氧運動量,可以使身體執行類似於戰鬥或者逃跑的反應,從而釋放了身體四肢肌肉積蓄已久的能量,這就相當於告訴大腦“已經戰鬥或者逃跑了,威脅不存在了”。大腦因此得以放鬆下來。

    催眠

    催眠機制的深入研究發現,專業的催眠或許可以幫助減輕慢性疼痛和焦慮症狀。斯坦福大學的團隊第一次揭示出了人在被催眠時的大腦內部世界。首先,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催眠治療的。統計資料顯示,大約只有 10% 的人屬於催眠易感人群,這類人容易接受暗示所以能順著催眠師的引導進入催眠狀態。核磁共振腦成像顯示,這些人進入催眠狀態後,他們大腦背側前扣帶回(負責覺醒機制)活動降低,背側前額葉和腦島的互相連線(大腦對身體的控制)增加、和預設網路的連線(對自身行為的意識)降低。

    參考文獻:

    1. Study reveals role of spleen in prolonged anxiety after stress. 2016 annual meeting of SFN. November 13, 2016.

    2. Stress-induced changes in maternal gut could negatively impact offspring for life, 2016 annual meeting of SFN. November 14, 2016

    3. Richard P. Dum et al., Motor,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areas of the cerebral cortex influence the adrenal medulla. PNAS, July 2016

    4.N. A. Koloski, M. Jones, N. J. Talley. Evidence that independent gut-to-brain and brain-to-gut pathways operate in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functional dyspepsia: a 1-year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study.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16.

    5. Aurélie Ernst, Kanar Alkass, Samuel Bernard, Mehran Salehpour, Shira Perl, John Tisdale, Göran Possnert, Henrik Druid, Jonas Frisén. Neurogenesis in the Striatum of the Adult Human Brain. Cell, 20 February 2014; DOI: 10.1016/j.cell.2014.01.044

    6. Helen H. Shen, Microbes on the mind. PNAS. July 2015.

    7.Heidi Jiang et al., Brain Activity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Associated with Hypnosis. Cereb. Cortex (2016) doi: 10.1093/cercor/bhw220

    8.Perla Kaliman et al., Rapid changes in histone deacetylases and inflammatory gene expression in expert meditators.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February 2014Volume 40

  • 4 # 吳智勇905

    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從自己負面思維方式改變成正面思維方式,不要胡思亂想。要看得開,想得開,放得下。心情不好時,要多走外面散散心,去玩去耍,聽聽輕音樂儘量使自己保持一個好的心情,要從壞的心態改變為好的心態。情緒不好時,儘量使用各種方法使情緒向好的方向發展。

  • 5 # 哏都小叨叨

    法國大作家大仲馬說過:“人生是一串由無數的小煩惱組成的念珠,達觀的人總是笑著唸完這串念珠。”

    但畢竟,每個人的經歷與心理承受能力都不同。

    心大的人自然能做到“豁達樂觀”,而恐怕更多的人,在面對生活中不斷出現的各種問題困境,陷入到了焦慮之中。然後,再出現各種身體上的不適,反過來更加重了心理上的負擔。

    週而復始,惡性迴圈。

    就像樓主描述的:焦躁的時候,自然無法看書,看不下書,就會更加焦躁。

    因此,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打破這個“惱人”的迴圈。

    小琳老師作為天津拆書幫的舵主,拆解過近百本相關書籍。發現很多方法,往往是指標不治本的。

    比如,有的書會讓你暫時離開當下的環境,“世界那麼大,可以去轉轉”。

    這種逃避的方式,只能暫時緩解問題,而對“惡性迴圈”的影響甚微。有一天,等你周遊世界回來,看到當初交給時間的問題,仍固執地留在原地等你,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因此,逃避、放棄、低頭認輸……都不是有效的解決策略。

    下面,小琳老師提供三個徹底打破迴圈的步驟,供你參考。

    一、覺察自己在抵抗著什麼。

    娟是一位準媽媽,就在全家人幸福地等待小生命出生的時候,被告知尚未出生的女兒,患有先天性疾患,需要立刻進行手術,才能確保母女二人的生命健康。

    不巧的是,娟先天地對各種醫療器械敏感,連聽診器放在身上,都無法接受。做手術這件事對她來說,簡直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但,如果不盡快修復寶寶的問題,二人的生命都將面臨極大的風險。

    於是,心理醫生來到了她的病房:

    “當你碰到這些儀器的時候,有什麼感覺?”

    “無法接受,發自內心地害怕。”

    “害怕?為什麼會有怕的感覺?”

    “我也不知道。”

    “那你怕的時候,腦子裡會想到什麼呢?”

    “我會想到……小時候,我父親……”

    娟突然哭了。

    原來,在她很小的時候,父親因為一次失敗的手術,離開了。

    她對器械的拒絕,實際上是在抵抗兒時所有的痛苦回憶。

    二、放棄那無謂的抵抗力量。

    發現了問題,下一步就該想辦法解決了。

    直接告訴娟“現代醫療進步了,不用怕”,恐怕很難有作用。

    這時,不妨幫助她換一個角度去看待問題。

    “你知道嗎?今天早晨我出門的時候,女兒哭了,不想讓我離開她。”

    “然後呢?你怎麼說的?”

    “其實,媽媽也不想離開你。但是媽媽同時也是醫院裡的一名醫生,還有很多小朋友的爸爸媽媽,等著媽媽去幫助他們恢復健康。你看,晚上等媽媽回來,我們繼續玩遊戲,好不好?”

    “你很智慧。”

    “…讓我想想…”

    三、問問自己:現在,我能做什麼。

    剛才,我們已經把這個問題留給了娟。

    最終她答應了手術。現在,母女二人生活得很健康幸福。

    如果,那天我們沒有發現她的抵抗,沒有換一個角度讓她意識到自己還是女兒的媽媽,後果簡直難以想象。

    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從根源上徹底剷除!

    無論你遇到的是專橫的配偶、緊張的父母、失眠的子女……或者,就是螢幕前焦慮不堪的自己,都不妨嘗試用以上三個步驟,幫助他們走出心中的陰霾,改善身體上的不適,轉而進入新的良性迴圈。

  • 6 # 陌上有情

    抑鬱症從生活中來,肯定有從生活中去的方法!

    一句【動能生陽】,解決了焦慮抑鬱的疏通出路:抑鬱症是特殊的虛證→陽補虛→(運)動昇陽!

    以行帶心→認知行為療法→生活療法→升級版:生活中醫療法!

  • 7 # 香銷茶盡2018

    首先,你可以想起是什麼事件引發了你最近的情緒低落嗎?

    意味你沒有說性別和年齡,所以沒有辦法分析。

    如果是記憶力衰退明顯,那麼還是做一下比較正規的心理測試,你有這個意願來解決問題的,讓專業的測試來幫助醫生或心理治療師分析你的狀況,這樣是比較現實科學的一個途徑,但是,它也不是萬能的。

    想想觸發自己這種抑鬱焦躁的根源在哪裡,有時候你可能不願意和別人說,但是可以和自己說。自己來療愈自己。當你看到那個癥結所在的時候,你就直視它。面對這個原因,並且在你的腦海中,慢慢的將它拆掉。

    你不要擔心任何事情,不用擔心你自己,什麼也不要擔心,也不要害怕。因為沒有什麼可以害怕的。去掉恐懼害怕,不管引發恐懼害怕的是什麼,有意識的去掉它。

    大多數人類的思維是自動駕駛模式,來什麼情緒想什麼,看到什麼反應什麼。你試試進入手動操作模式。有意識的辨別自己的情緒,也就是仔細的觀察你自己的思維。換句話說,就是內省。用靜靜坐著的方式就可以完成。

    我也非常推介你看《秘密》這本書。它裡面就教別人心想事成的方式。可是怎麼能夠達到心想事成呢。比如,你想快點兒恢復常態,不要焦慮不要抑鬱,那你就想像自己恢復如初的樣子。在腦海中勾勒自己寫作的畫面,精神飽滿的樣子,勾勒自己理想生活的狀態,對於現有的身體狀況則不要去重複想,拋得越遠越好。

    又比如,人們常常說感恩什麼得什麼,給出去什麼有什麼。這個意思是,如果你真的想寫作小說,可是寫不出來,你可以分享寫作技巧,可以製作一些小小課件,分享給年輕的學習寫作的人。小說需要構思需要人物描寫,你進入不了狀態,但是怎麼寫怎麼構思的經驗你是有的,你可以教別人。你看看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還有,你焦慮健忘,你可以多多的關心身邊人,發現情緒不好的人,你就去權威,化解對方的壞情緒。看見健忘的老人,你就去幫他記錄日常,幫助他記憶。你試試看,會在你的身上發生什麼變化。

    最後說說感恩,因為感恩被太多的人說成了很教條的東西。所以很多人都忘記感恩擁有的力量。你現在一定內心是抱怨的,為什麼這麼倒黴,為什麼我又回到那種抑鬱的狀態。不要緊,不用抱怨不用著急,你只需要感恩就好了。可以感恩什麼呢?雖然,最近身體情緒都不太好,但是很感恩,我還是可以靈活的行走,感恩我的眼鏡可以看到大千世界,感恩我的手指靈巧可以打出我想說的話,感恩我有這麼舒服的床,感恩我雖然記憶力不太好,但是我可以擁有很多渠道來幫助我記憶,比如筆記,比如便條。

    每次心懷感恩都會帶出很神奇的力量,你會發現很多事情真的沒有那麼糟糕。養身養心,治病治心。配合醫生的治療。不會有事的,安心,把更多的時間用來放鬆,不要擔心會耽誤什麼,沒有什麼可以被耽誤。你本來就是完美的,也不可能不完美,小小的狀況只是為了經驗到一些什麼,領悟到一些什麼。願你安好,恢復如初。

    我是 香銷茶盡

  • 8 # 開啟心門鎖

    根據您得描述,我認為您之所以焦慮和痛苦是原因在於兩個方面:

    一,您的工作性質導致。您是寫小說的,當您寫不出自己滿意的作品時,您心理就會產生焦慮。又因為焦慮,從而導致您不能安心看書,甚至記憶力下降,給您造成了極大的痛苦。這是一個迴圈的一連串的問題。

    二,您過去曾經有過抑鬱史,這就加重了您的焦慮和痛苦。

    針對您現在的狀況,我給您幾點建議:

    一,停止工作。

    現在繼續工作,不會有太大的成就,可能還是寫不出小說,反而會加重您的焦慮和痛苦。所以,建議你先當下工作,讓自己休息幾天,去外面旅旅遊,好好的放鬆一下自己的身心。

    二,每天寫小說之餘,要學會合理的休息。每天給自己一兩個小時去散散步或者健身。不要總把自己宅在家裡,去外面呼吸一下空氣,或許能給您帶來寫作的靈感。

    三,經常和朋友見見面、聊聊天。一方面可以透過傾訴的放棄緩解自己的壓力,另一方還可以從朋友的經歷中獲得寫作的題材。

    四,多多鼓勵自己,讓自己充滿信心。

    痛苦是因為焦慮而導致的,而焦慮的根源卻在於對自己的不自信、不滿意,對現在和未來比較的迷茫,但又想不出解決的好辦法。所以,在寫作遇見瓶頸的時候,停下來,深吸一口氣,在心裡多多鼓勵自己。

    焦慮和痛苦來自於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幾乎每個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要想緩解焦慮和痛苦,最主要的就是要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關係。只有在生活得同時,還能享受工作的人才能不焦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覺著蔣勤勤、陳建斌倆人的生活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