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孔不知孟之知其也
-
2 # 夜半月圓的感悟
逃避是最節省力氣的事情,因為你只需要不管不顧,邁開腿就離開了,不用操心以後的事情,不用擔心結果,不用再為這件事去努力。但,逃避是懦夫的表現,是無能,是無知,是阻礙自己前進的攔路石。
追求快樂的力量是無比巨大的,因為這是人活著的精神支柱,是人的信念,當你選擇追求快樂時,你將會翻越阻礙你前進的高山,你會跨越阻礙你奔跑的大河,你甚至能上九天攬月,因為你有著自己的理想,有著自己的願望,有著自己的信仰,我快樂,所以我強大。
人活著就是要追求快樂,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兩種力量根本不具備可比性,前面是人生的動力,後面活著的是阻力。所以,我們更需要讓自己一直追求快樂,一直讓自己成為大力士,讓所有的艱難險阻都被我們打碎,讓前途更加平坦!
-
3 # 英子1164
痛苦是一種複雜的人類感受,讓人精神或身體感到非常難受的事情。人有身體上的痛苦,也有精神上的痛苦。快樂即身體安康,精神愉悅,心靈滿足。古希臘哲學家、無神論者、伊壁鳩魯學派創始人伊壁鳩魯說:“所謂的快樂,是指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
佛教講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白巖松說:“都信人民幣嗎,我們的痛苦與焦慮,這社會上的亂象與功利,是不是都與此有關?”著名武俠小說家古龍說:“世上最多人信奉的宗教不是基督教,不是佛教,也不是伊斯蘭教,而是‘名利教’,但許多人信了,並不快樂。”
阿博都說得好:“快樂有兩種:物質的和精神的。物質的快樂有限,最多能持續一天、一月、一年,不會有結果。精神的快樂無限。上帝的愛,表露於人的性靈中,使他能達到人類道德完美的境界。所以,要盡你所能,熱枕地用愛的光輝點亮你的心燈。”
我認為人類逃避痛苦的力量大於追求快樂的力量。中國國家話劇院編劇廖一梅說:“對人類來說,最好的安慰劑就是知道你的痛苦並不特殊。”日本動畫大師高田勳說:“只有Sunny而無陰影,只有歡樂而無痛苦,那就不是人生。”英國著名作家、畫家、共公知識分子約翰•伯格說:“到處都有痛苦,而比痛苦更為持久且尖利傷人的,是到處都有抱有期望的等待。”痛苦其實是人生前行的槓桿,戰勝痛苦才能迎來快樂。
正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痛苦與快樂何嘗不是如此,相互依存,相互轉化。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說:“我承認天底下再沒有比愛情的責罰更痛苦的,也沒有比服侍它更快樂的事了。”日本後現代主義作家村上春樹說:“在大悲與大喜之間,在歡笑與流淚之後,我體味到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幸福。生活以從未有過的幸福和美麗誘惑著我深入其中。”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認為痛苦是最大的不幸,是不可能勇敢的,認為享受是最大幸福的人,是不可能有節制的。”
人要怎樣面對痛苦和快樂?德華人羅伯特•威廉•本生博士說:“人生最大的快樂不在於佔有什麼,而在於追求什麼的過程。”英國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薩克雷說:“金錢可以買‘娛樂’,但不能買‘快樂’。”古希臘自然派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不應該追求一切種類的快樂,應該只追求高尚的快樂。”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說:“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誰遭受的痛苦最少,誰就是最幸福的人;誰感受的快樂最少,誰就是最可憐的人。”奧地利小說家、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說得好:“心臟是一座有兩間臥室的房子,一間住著痛苦,一間住著快樂,人不能笑得太響。否則笑聲會吵醒隔壁房間的痛苦。”美國著名作家、醫學博士、心理治療大師M•斯科特•派克說:“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總之,人不能逃避痛苦,卻可以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力量超過追求快樂的力量,這就是人生。
-
4 # 月系半
逃避你只須輕輕躲開就行,有些痛苦讓你逃也逃不掉,逃避只是權宜之計,逃得了一時,逃不過一輩子,痛苦只是短暫的,迎難而上,很快就能感受到Sunny的溫暖。
逃避是沒出息的行為,逃避只會增加你的痛苦,而不會減輕你的痛苦,誰沒有痛苦過,痛苦不只你一個,在痛苦中感悟,在磨難中成長,面對痛苦才需要很大的勇氣,一邊與痛苦抗爭,一邊承受著心身的折磨。
心裡的痛苦需要時間來療傷,身體上的痛苦需要靜養調理就好,不管是心裡痛苦還是身體帶來的痛苦,都不能逃避,躲不掉的傷害,痛苦發生後如果能逃避?痛苦只有面對才能解決。
痛苦與快樂並存著,人生的磨練就是先苦後甜,如果先把甜的吃掉,後面的只剩下了苦,後面的路還長著呢,先苦後甜還是先甜後苦需要你自己選擇。
追求快樂的力量最大,想要得到快樂就要先付出,需要你付出勞動才能得到報酬,快樂需要你去拼搏,需要你去爭取,這個過程需要付出全力,快樂就在山顛或海的對岸,登上去了,遊過了,快樂就是你的了。
經過了苦,經過了痛,希望最後都能得到快樂的擁抱!
回覆列表
逃避痛苦是人的本能,尋找快樂是人一種追求。我覺得逃避痛苦的力量更大,因為它是來自內心的動力。而尋找快樂,只是一種誘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