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智之道
-
2 # 心理學說
死亡恐懼症是人類最大的恐懼,也是人類永遠都不能戰勝的力量,人類只能順從,無法改變,既然這樣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對抗死亡的措施是無濟於事了。其實不是,問題來了,其中這個世界上有大多數人都會在某時某刻被死亡恐懼症佔有並侵蝕,嚴重者抑鬱自殺,輕者夜不能寐,半夜驚醒影響生活質量,還有有的人生活順暢幸福,有的人生活堅難忙碌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當親人或者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離世後突然悲痛欲絕不能自拔,與其到那時候痛苦還不如現在想清楚,不然有的人恢復能力差也有可能因此終生患疾! 所以說,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智慧可以很好的控制我們的思想節點,但將要思考那個可怕的問題時,我們就可以很快用別的幸福節點去接替,這樣我們到死也不會去思考這個問題啦!
如何治療死亡恐懼症?在這個世界上所有人都會對同一件事感到害怕,那就是死亡。死亡的出現也就宣告著一個人生命的結束,無論你多有錢,無論你多漂亮都無法逃脫,但是有些人會因為對死亡的害怕而形成死亡恐懼症。那應該如何治療死亡恐懼症呢?都有哪些方法帶人們脫離疾病的折磨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人為什麼會感到恐懼?因為我們無法控制的老、病、死,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對未知的恐懼。這就能解釋為什麼說老、病、死是人生的三大恐怖了,因為老會帶來多病,病直接導致死亡,而死亡對每個在世的人來說都是一種未知的恐懼。
人生第一大恐怖就是老。
我們在年華老去的同時,身心狀態開始跟不上年輕人的節奏了。一下子從健康而靈活的狀態,到什麼都無法控制。這些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徵兆出現時,很多人便會開始陷入一種恐慌狀態,而最深層的恐懼則有兩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身心失去控制,另一個則是提醒自己,死亡靠近了。因此,年老會讓人覺得失去控制,這的確是一件令人感到恐怖的事情。
人生第二大恐怖是病,
病會讓人生的鬥志和希望都可能會消失。生病也許是暫時的,但也許就得一直躺在床上,時間久了,那種“人生還有什麼意義”的恐慌感就會出現。如果得了治不好的病,打針、吃藥都沒用,甚至必須把器官割除,或者得長年每天打針、洗腎控制,不可能回覆原來的狀態,也許會好轉、控制住,但不會根治,那種與我們原先認定什麼都可以復原的落差,也會讓人情緒低落,從而心生恐懼。而這種恐怖感,大多也來自“失控”。生病的人無法控制外在的環境,即使在生病的當下,家人很用心照顧,可是病人心裡還是會擔心“會不會有一天被嫌棄”,同時,病人的生活也會受到限制,不但要長期用藥、治療,甚至還得限制吃喝活動。這一系列的改變就會讓生活質量極劇下降。
第三大恐怖是死亡。
只要有一線活下去的希望,人們就會全力以赴,因為每個人都懼怕死亡。死亡無法控制,更無法延遲,從古到今,生與死的矛盾就是無法化解的。東西方很多人都在探索長生不老之術,但沒有人取得過成功。幾千年過去了,人們仍然是在生生死死的交替中發展、壯大。死亡就是這樣如影隨形地跟隨著人類進步的一大恐怖,永遠無法改變。
人們為何會恐懼死亡有生的喜悅,就有死的悲傷。關於死亡,人類討論最多的,恐怕就是對死亡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我們在此無需討論,因為這是人之常情。然而,我們需要討論的是,人為何如此恐懼死亡,只有瞭解這個原因後,我們才有可能克服或者減輕對死亡的恐懼感。
那麼,關於死亡,人們到底在怕些什麼?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對未知的恐懼
什麼時候我們會面臨死亡,是病死還是意外死亡?從生到死究竟是怎樣一種過程?死後的世界又如何?儘管我們的科學技術與時俱進,但關於死亡的未知仍舊無人知曉。縱然,關於“死後世界”的論著不勝列舉,但信者恆信,不信者也始終不相信。其實,就大多數人來說,關於死亡,的確是一個未知數,於是,人們恐懼這個未知數。
但丁的《神曲》就向人們揭示了他遊歷死亡乃至死後世界的面貌,然而也許連但丁自己都無法相信那到底是一場有根有據的實驗?還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夢。也就是說,只要我們還活著,就永遠無法瞭解死亡,即使你有過瀕臨死亡而非真正的死亡經驗。因此,無論我們對死亡討論得多麼激烈:死亡什麼時候來?以什麼形式出現?死後又將去哪裡?還是沒有人知道。
那麼,假設死亡不是一個未知數,那麼我們就不會恐懼了嗎?不盡然。比如,如果讓你選擇,你會選有準備的死亡,還是無準備的死亡?等真正到了那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其實有選擇還不如無選擇,因為準備的時間永遠不夠,越準備越讓你感到恐懼。這也就是說,未知之所以令人恐懼,是因為在死亡面前,我們永遠沒有主控權。
2.對失去的恐懼
死亡意味著一種終結和失去,這讓我們不甘心,無法釋懷。死亡會讓人失去很多東西,以至於我們捨不得、放不下、不甘願,最後死不瞑目。也就是說,對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只是因為對塵世有太多的留戀,才不願意死去,由此便產生對死亡的恐懼。
那麼,這種對死亡的恐懼,其實就可以總結為對失去的恐懼。然而,這個世界上到底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永遠擁有的呢?答案是沒有。即使我們還沒死,都有可能面臨失去,這樣想來,還有什麼好恐懼的呢?
3.對分離的恐懼
“你怎麼可以就這樣走了!你怎麼可以把我一個人留下來!”這是我們在葬禮上最常聽到的一句臺詞。可見,絕大多數人們之所以難過,是因為“我將變成孤零零一個人”,人們不是在害怕分離,而是在擔心自己無從面對孤獨;害怕關係斷裂了,再也看不到這個人,與這個人的關係再也沒有了,這也是活在關係世界中的我們最潛在的憂慮。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生離死別”,以至於用“悽悽慘慘慼戚”來形容人們這種對分離的恐懼。“悽慘”兩個字都是“心”字旁,悽(悽)慘的感覺是從“心”來的,情感的分離也與心有關,喜歡的人,當然捨不得;不喜歡的人,會不會難過?雖然不至於高興,但比較起來感受會弱些;可關於喜歡、不喜歡,其實也是充滿無盡變數的。
這樣說來,人們之所以恐懼死亡,也並全是因為離去和孤單,而極大一個原因可能就是我們沒辦法決定什麼時候得放棄,我們處於被迫放棄的一方。
4.對死亡過程與狀態的恐懼
到這裡,我們才真正涉及對死亡本身的恐懼。我們小時候,或許會單純地問長輩:“人死的時候會不會很可怕?躺在土裡面被蟲咬,會不會很痛苦?”這是小孩子對死亡最淳樸的擔憂,然而大人們的擔憂也未必就高明多少。關於死亡的過程,有很多說法。比如,據說靈魂要離開身體的時候,過程中會有拉扯,於是大家就開始想象,想象一個尚未發生、甚至不確定的狀態,並且讓自己被恐懼攫獲。
再談到痛,我們也可以用一個例子來思考。生過小孩的人都知道,生產的過程很痛,像分裂的過程一樣。很多有過生產經驗的人都說再也不生了,但事實上,後來再生的人還是很多。如果再問生產的痛有多痛?相信很多人都講不清楚,甚至忘記了,在描述很痛的經驗時,表情也多半是不痛的,因為痛的那一瞬間很快就過去了,那個痛是不會延續的,也是一個變動的狀態。
那麼死亡究竟有多痛,會痛多久,這也是個未知數。如果僅僅憑藉對生前痛的經驗來思考的話,那麼對死亡痛的恐懼大概也是不必要的了。
5.對遺願的恐懼
美國有一部電影叫《遺願清單》,講的是兩位身份、地位,乃至生活習慣、價值觀念截然不同的老人,在同一時間被癌症判定死亡之後,一同寫下了一張遺願清單,並一起周遊世界來了卻生前遺願的故事。很多人覺得死亡最糟糕的就是來不及說一些話、做一些事,可更糟糕的是,人們總是沒有勇氣在還來得及做的時候去做,因此才有了莫大的遺憾。如果是未了的心願,為什麼不現在就做,非得等到臨終去遺憾嗎?因此,如果恐懼來自對未了心願的遺憾,其實還是有面對的方法的。
6.對生存意義消失的恐懼
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造就了多少英雄和偉人。很多人生活在世會拼命製造出各種各樣的狀態,比如積累多少財富、養育多少子女、影響改變世界等等。然而,一旦死亡了,我們的這些努力都將付之東流,我們自己本身也將在這個世界消失,於是,想到死亡我們就會覺得可怕,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不再有任何意義。
其實,人的死亡並不意味著生存意義的消失。比如,小朋友上臺領獎,拿到獎狀的當下很快樂,之後那張獎狀去哪裡了?就算被束之高閣,也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們已經享受過得獎那一刻的意義了。事實上,情感也好,經驗也好,甚至生活當中的每一個體驗,其實在經驗之際就已完成它的意義了。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思考關於生和死的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恐懼衰老、生病和死亡,但是如果你的恐懼情緒影響了你的生活,就屬於心理問題了,也就是死亡恐懼症。
其實,我們畢竟還是活在現世的人,過多地去思考死亡是不必要的。死亡之後是什麼,誰也不知道,預期擔心死亡,不如關注現在的生命,珍惜現在的生命,讓自己的生命顯的有價值有意義。這樣我們才對得起我們自己,才不懼怕死亡的到來。因此,不如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這樣,你將不會再畏懼死亡。
-
3 # 星光永動
真是可笑,活在妄想中過著杞人憂天的生活!活得好好的幹嘛要想死人的事吶?根據吸引力法則,樂觀向上會帶來好運,總是想負面的事就會事事不順,做人要快樂!悲觀的情緒免不了陰盛陽虛,離陰間也會越來越近,何去何從都是咎由自取,不知道趨吉避凶就是不知道做人的道理!
-
4 # 心理學工作者張淑娟
我想每個人都一樣,對死亡這個必然的最終的歸宿充滿著無助和恐懼。
既然死亡是必然歸宿,我覺得害怕也無濟於事,還莫如順其自然坦然面對。
人終有一死,那就在活的時候好好精彩一把,不留遺憾。
一、好好過好每個當下
許多人都把美好期許放在以後,說什麼等以後吧。好像有多少來日方長似的。其實人真的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所以人沒有理由不好好珍惜當下的每時每刻,也沒有藉口不善待自己。
二、努力做事才能活得更自在
生活中會有許多難以預料和無可奈何。我們對自己控制不了的事就該順應天意。對我們自己能做主的事情要盡力去做。
只要你努力了付出了,生活絕不會辜負你。
三、養成積極心態,生活會有更多精彩。
良好心態關係到人的幸福。
有人生活條件,個人條件都很上乘,但偏偏感受不到命運的眷顧。
有人活在艱難困境裡,但卻能時時體驗到生活的美好。
遇事不妨換個視角、換一個心情,也許會你會發現意想不到的收穫。
活就活出個順心順意,精彩無限。死就死個心安理得,坦坦蕩蕩。
你說呢?
-
5 # 穩步高行
我也是經歷生死的人,在生死邊緣打轉過,真的不可怕,只有不捨,不捨得是心裡放不下的人,怕他們過不好,怕拖累他們,死那時對我好像是解脫,因為病痛折磨的不知害怕死亡!
人活著,就是開心的過好每一天,不要想自己躲不過的是什麼,想也無用,過好眼下,有什麼可怕的,人生沒長生不老藥,堅強勇敢的面對,放下遙遠的擔心,用美好的心情迎接挑戰每一天的事情!
-
6 # 碎雨塵樺
我想我不會覺得恐怖。
其實生死由命,我覺得死亡也並不恐怖,當然順其自然的死亡是更不會讓我恐怖,只要過好當下的每一天,其實應該也不會有太大的遺憾。當下就是要做好每一件該做的事,過好該過的生活,也都不會說這一生過得有多糟糕了!
死亡我是不恐怖,但是如果死亡期間的過程很痛苦,那我會覺得很恐怖,但也不是對死亡產生的恐怖,只是對這個過程。其實有時候還是不要想得太多,也不要想著自己有一天死了怎麼,還是認真的過好當下的每一天吧!
回覆列表
會。以前會比較恐懼,現在還好。
人之所以會恐懼死亡 ,是由於對自我的耽著、對死亡的不可知、不可控和去往何處不清楚導致。其中對自我的耽著, 在《人為什麼會對死亡那麼恐懼呢?有時候感覺人們對死亡的恐懼會超過死亡本身?》的問答中做過詳細分析,請去查閱。
現在來分析對死亡的不可知。一是對死期的不可知:就是對什麼時候死亡不可知。我們根本無法確定是今天死,還是明天死,或者後天乃至更遠的將來的某一天;也無法確定是早上、中午、下午還是晚上;然後是早上的某個具體時間等。這些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未知數,故此會產生恐懼。
二是對死亡地點的不可知:是在家裡,還是在工作中,抑或是醫院,還是在車上、旅途中等等不一而足。
三是以何種方式和因緣死亡的不可知。是壽終正寢,還是非時橫死;是醫藥不當,還是飲食出問題;是天災,還是人禍;是因為高興過度,還是傷心無法抑制等等。
死亡的不可控和死亡的不可知密切相關,由於對死亡的不可知,就說明死亡並非我們可以控制,由此產生恐懼。
對死後去向何處內心不清楚,也是產生對死亡的恐懼之因。這也分兩種:不承認有後世的斷見者和承認有後世者兩種。一般來說,不承認存在後世的人對死亡的恐懼會大於承認後世者;在承認後世者中做壞事的人的恐懼大於行善者,一般行善者的死亡恐懼相對比較輕微,除非對現世的親人或者財物貪執過大。當然,對死後去往何處的不可知的恐懼中同樣夾雜著對死後去往何處不可控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