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家譜,家訓,家教,家規,家風,家書。只有代代相傳,才能避免代代從頭開始。不知道有家譜的人家多不多?在家譜中能找到自己名字的又有多少?

回覆列表
  • 1 # 千年一夢470

    能找到的。我們的家族在一定的時間段裡是要續寫家譜的,會把在這段時間裡發生的大的事件及家族人口變化一一記錄詳盡。

  • 2 # 含山縣大牛工程機械有

    按道理是可以的,我們孫氏映雪堂修譜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

    其目的就是能把散落在外的宗親的名字收落在族譜上,還有就是續字,不管你生活中叫什麼名字,但是記錄在族譜上的名字都要按族譜上的字記錄!

    你要在農曆六月初六晒譜的日子去查下,或者問下家族裡的老長!!

  • 3 # 茶樹椒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蹟的書。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華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蹟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據研究表明,中華古姓來源於圖騰崇拜,系氏族徽號或標誌。

    我有家譜,家譜也能找到我,我是興字輩!

    我是一出生就入族譜了,我們這鄧氏家譜,都是現代的族譜記入方法,名字可隨意叫,沒太多規定幾個字,字中有什麼字如何。男女都能入,嫁入來的女方也可入。如果是外面私生子女,只要願意都可以入。

  • 4 # 成陽明

    能,我家是一直有家譜傳承的。家譜中包括老祖宗的一些事蹟都會有記錄,也有郡望堂號,姓氏起源,字輩傳承等等一系列的內容。我是先字輩,我家近20輩字輩:安夢大中至,世榮克紹先,仁清連一本,懷思啟同源。

  • 5 # 守絀田園

    關於“家譜”老漢我想多說幾句。十年前本家弟兄聯絡我想搞家譜,我直言拒絕[大笑]我老漢說話不會“婉言”所以大半輩不受頂頭上司喜歡。我與弟兄們說,家譜,是俗人為傍大人物而作騰出來的東西。儘管人家俗,但有參照物。例如,我是某某人的幾十代孫或外孫,或幾十代外遷到異地的駙馬爺。而我們呢?皆為平民百姓。回到不足千人的故鄉用三架算盤也與人講不清誰是誰,這樣的家譜還不與沒有一個樣?大家說,是不是這個理

  • 6 # 望望讀書會

    能在家譜中找到自己的名字。

    我的姓是湖北宜昌一個非常小眾的姓氏:望。在湖北宜昌太平溪鎮有一個望氏祠堂,父親在世的時候,參與了祠堂的族譜整理,還逼著我給幾位知名先祖畫了幾幅畫像,現在也放在祠堂裡。

    所以祠堂裡面族譜裡面有我的名字,但是很多年沒有回去了,現在的家裡也沒有儲存家譜。未來孩子的名字應該不會再記錄進去了。

  • 7 # 驛城書韻w67992

    我們家譜是在2O17年在原家譜的基礎,由家譜委員會承辦,委員會成員隨時間推移,填補空缺。老中青相結合,吸收有才能的骨幹人才,追根求源,順藤摸瓜,走遍全國各地,登記本姓所在省、市至村姓名、姓別、年齡,從誕生小孩核實。委員會成員有具體分工擔責。調查、編輯,稽核、出版分發。無償自願。書出版費用來自名人捐款。所屬本姓都在家譜中!我們文氏家譜祖根,從起源雁門關到山西省、洪桐縣、大槐樹,從大槐樹、南陽至今分支二十代!

  • 8 # 後山前客

    這問題問的好囂張啊,家譜中找到自己的名字,你是想死了嗎。

    家譜上記錄的名字一般都是男性,這是其一,一般都是已經去世的男性這是其二,

    所以你說在家譜中找到自己的名字,第一,你必須是男的,第二你已經去世了。符合這兩條件,沒有被逐出家門,就可以找到你的名字了。不過,你自己找,怕是有點靈異了

  • 9 # 英武

    小時候還記得,後來長大了,就沒怎麼見過了。

    直到去年媽媽不在了,回去才再次看到家譜……現在老爸有點痴呆,所以很多事情都不能獨立完成,家譜的事情,就真不好說了。

    早年間還聽老人叨叨,修訂家譜族譜,結果到現在,也沒有成型。希望過段時間,能夠問問什麼情況。

    在外面時間長了,說實話,有點感覺距離家鄉遠了,尤其是老媽不在後,“家”的感覺不濃厚了。有機會,一定要在老家修一個房子,算是一個心靈的歸屬。

    以前沒感覺什麼家譜重要,現在劉感覺,如果能夠在老家把老宅子修葺一下,算是有一個心靈歸屬。

    是不是老了?反正,現在非常理解我老爸老媽,祝願我老爸能夠健康長壽。

  • 10 # 男兒當自強47097

    謝謝邀請,我自己的名字沒找過在家譜裡,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我們家譜裡,每一輩中間那個字早就定好了。姓也是固定的,就剩下最後一個字自由發揮了,父母是翻新華字典或者是隨意想象,就把最後一個字定了。這樣(三個字)名字就出來了。

  • 11 # 粵發不明

    家譜中尋找自己的名字是比較容易的,因為它不同於族譜。族譜比較繁雜,一般的最低標準是從當地的開基始祖寫起,一直寫到現在,還要繼續寫下去,一代接一代地寫,每一家子有人出世都要寫上,但這得要有專人負責了。家譜就是你一家子的事,一般是從族譜中由你曾祖(祖)父開始寫出來,有些家譜單單從曾祖父(或上祖父)開淨淨寫自己的家人。但不論族譜或家譜按輩分都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姓名。

  • 12 # 誤識歸舟

    當然能找到自己的名字。前幾天回老家剛拿到新修家譜,記得上次修譜是在1987年,那時我才7歲,聽爺爺說續家譜的事,也是從那時起就讓大人幫我從家譜裡找我的名字,父親的,爺爺的,老爺爺的名字……。而今,30多年過去了,家譜裡也有了我兒女的名字,適當時間,我也會交給我的孩子從家譜裡找他們的名字,告訴他們家族的繁衍生息。

  • 13 # 青松奇樹

    謝謝邀請!我能在族普中找到自己的名字。普可分為族普、房普、家普。家居湘中,吾姓以明朝從江西吉安遷湘祖為始祖於九十年代組織重修族普。以後每隔十年按始祖下的兒子分房修房普,使族普保持連續,不至於造成對族人的出生年月日時辰、婚嫁及老死病故年月日時辰安葬墳山記載出現差錯,定期補錄編撰。這樣不分男女都能在普上找到自己的名字。

  • 14 # 農村大蝦

    謝謝邀請,能不能在自己家譜裡找到自己名字,是要看自己和家人,是不是積極參與了家譜的修訂,因為家譜每到一定年限就需要修訂,看你本人是不是在修訂前出生。如果你是mm在家譜裡面找不到自己的名字,是有情可原的,因為女孩是不上家譜的,

    至少在我們的家譜中,能找到我本人的名字。

  • 15 # 惟爾幼德

    能夠找到,不過新出生的嬰兒在家譜裡找不到自己的名字,一般家譜都會定期重修,如果重修的時候正好你已經出生,肯定會加上的,然後就可以找到了,另外女孩也找不到自己的名字,因為中國傳統規定,女孩不讓入家譜,也許這是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表現,可是目前仍然是這樣執行的。

    中國的家譜傳統由來已久,是中國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概自西周以來就有了關於姓氏文化的記載,到了北宋才有了所謂的百家姓,但是那個百家姓並非按照人口數量多少而定,而是有著複雜的歷史背景因素在裡面,目前中國的姓氏排名已經完全顛覆了宋代百家姓排名,北宋版百家姓楊氏排第十六名,最新版百家姓楊氏排第六名,最新版百家姓最靠前的有李、王、張、劉、陳、楊、黃、趙等超大姓氏。

    楊氏作為中國超大姓氏之一,人口眾多,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名人輩出,楊氏族人素以精忠報國、剛勇正直、滿門忠烈著稱於世,口碑極好,是一個很榮耀影響深遠的姓氏,全國分佈排行分支太多,但我們家譜是從大明朱元璋時期發端的,家譜記載大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到現在的河南寧陵縣,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曆史了,傳到我這裡是第二十三代,家譜排行是:明朝傳宗、從東遷祖、遵大清初、元維君德、士謙善卿、雲景學鴻、常獻家運祥、義正樂國章、和平同春茂、光輝萬瑞芳。我們家譜堂號是著名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四知堂”,是東漢四世三公太尉楊震後裔,也是楊氏著名的堂號之一,是與弘農楊氏齊名的堂號。

    其實姓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典型代表之一,學習姓氏文化了解家譜知識可以增強我們的家國情懷,敬宗尊祖,尊老愛幼,睦族誼鄰,更好的迎接未來,團結奮進!

  • 16 # 心平637

    不知道別的地方家譜是怎麼分的,在我們這裡家譜分為掛譜和臥譜。

    掛譜一般是在春節期間在家族祠堂掛的,掛譜是從始祖開始按照家族先前取的字排列的輩分輩數,俗稱自己是幾世之人,也就是自己是第幾代人。掛譜正常情況下顯示出來的是男性,可以找到自己的名字,往上是自己的父輩祖父輩及其以上的,可以追根到自己的始祖。往下是自己的子孫輩。掛譜沒有太詳細的記錄,只是顯示各代的傳承,以連線線畫示。

    臥譜類似書型,臥譜既能顯示各代傳承,還記錄了男取妻姓氏及孃家地址,同時記錄了兩口生育子女情況及女兒出嫁地址和婆家姓氏。臥譜還記錄了無子男子的過繼子的詳細情況。由於臥譜記錄東西比較齊全,所以臥譜是分冊分戶的記錄,俗稱按門記錄。

    另外,有的家族在過春節或家裡有紅白大事時,會將家裡的三代宗親牌位掛出來的。現在的家庭三代宗親牌位多是寫個三代宗親就罷了,有的家裡掛的類似家譜式的,上面是按照宗親代數俗稱世數寫出男子和妻子姓氏。這種類似家譜的牌位上面,只顯示出己故過世之人,所以健在之人在上面是找不到自己的名字的。

    總之,風俗習慣不同,家譜的形式也有很大差別,只能看自己的所以地方的風俗習慣了。

  • 17 # 博白人在廣州2025

    我連族譜都沒見過,只知道我屬於23世子孫。族譜放祠堂了,我也沒去過祠堂。我們近幾代的字輩是宗祖煥巨集字輩,根據族譜,可追溯到元朝。以下是族譜的序:

    廉江上縣族,據文地鎮漢平村民國二十年(1931年)修的《黃氏族譜序》載:溯我上縣始祖—昱公,是在元朝延佑五年(1318年)戊午歲由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來任石城(今廣東省廉江市)尹,於天曆元年(1328年)戊辰歲遷治新和驛。公致仕後即奠基縣之舊治黃村(即今之上縣村)。距今已699年矣!昱祖配姜李二氏,誕凱珊、梅珊、柏珊三子。一本三枝,根深葉茂。長凱留舊籍,梅遷吳川,柏遷博白那亭(即今博白文地鎮境內)。由此看來,柏珊入博時間應為元朝末。其總119世祖峭山公有祖宗遺訓詩云:“駿馬登程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博白那亭支黃氏著名的後裔有太平天國堵王黃文金,昭王黃文英。

  • 18 # 世紀新人lm

    基本沒有。這個問題比較扎心。能實現,是需要前提的。一是家譜還存在,二是家譜還完整。經歷了20世紀的劇烈社會動盪,能儲存完整家譜的家庭或者說家族的,恐怕很少見了。

    五服,中國傳統的“家”的概念。

    以我的經歷來說,是一個多世紀以前,從山東闖關東到的哈爾濱。又過了幾十年,又從哈爾濱遷移到了內蒙古呼倫貝爾。據老輩講,當初從山東出來的時候,是整整一個大家子,幾代人、幾十口人。可一路上就有餓死的、被野獸叼走的、還有失散的。一路北行,有的走不動了,就在路途上歇腳、成家了。到了從哈爾濱,一個大家子基本就算散了。

    因為大饑荒和十年動亂,從哈爾濱又分出了幾支,我家是到呼倫貝爾的一支。其他的有的能取得聯絡,有的是死是活都一概不知了。那家譜呢?保持聯絡的,彼此一問,都說記得有那個家譜。可誰也拿不出當初那個、記錄有祖宗的。有意思吧?

    可以說,一個儲存完整和清晰的家譜,就是20世紀整個歷史的縮影,是“微歷史”。

  • 19 # 天下史觀

    古人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中中國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講求慎終追遠,飲水思源,不忘血脈傳承,不忘祖宗先人。尋根問祖,是中國的文化傳統,中中國人自古重視家的根系源流。家譜,延續著家族的血脈,更傳承著祖上的遺訓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續,或綿延家風,或與時俱進,而為人孝悌,始終是治家根本。

    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在中國,家譜有約3000年曆史,素來與國史、方誌並稱三大歷史文獻。

    如今,許多家譜已成陳跡,流入廢品收購站、古玩店,或被圖書館收藏,很難再與家族的後人重逢。現在還講究這些的人不多了,於是起名字不按字輩,各地親戚回鄉過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長幼混亂。

    只在一些鄉村,還保留了這一文化習俗,修譜人也大多是老人。他們走了,誰再來接續呢?

    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自古以來,家譜承載著倫理規範,塑造著人格精神,維繫著社會秩序。

    縱觀歷史,國家可滅,朝代可替,家庭可散,個人可亡,惟有家族歷久長存,生生不息。只有一個個家族存在和延續,才有整個民族的存在和延續;只有一個個家族團結,才能構成整個民族的團結,保證一個國家的團結;只有一個個家族興旺和穩定,才能維繫民族與國家的興旺和穩定。

    而家譜就是一個家族得以延續的唯一存在證明。因此自唐代以來,歷代都對撰修、研究家譜大力提倡支援。“凡國必有史,有家必有譜。”家譜就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一個家族的百科全書,一個家族的歷史文化彙總和歷史檔案。後人可由此瞭解家族的歷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變遷、居地變遷、每個人的生卒年月與婚姻狀況,以及本家族成員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蹟。

    同時家譜也為地方誌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支撐佐證,對歷史學、人口學、民俗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方面的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因此,續修、新修家譜既是一個家族的頭等大事,也關係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是每一個人在人生過程中都要遇到的問題。孩童時代,疑問我是從哪裡生出來的,而成人懂事之後,關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誰,為何生活在這裡?而能準確、清楚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家譜。

    通過家譜,可以查證自己的血統,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間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親我者,我親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繫血緣,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長輩。

    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長久存在和不斷復興,就是要告訴人們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美德得到發揚光大。

    古人曰:“譜牒身之本也。”意思是說譜能告訴你,你是誰,你從哪裡來。有了譜書就能夠追根溯源。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名是人之本,若連一個名字都沒留在世上,若干年後自己的子孫連先祖是誰都不知道,豈不是天大的憾事。

    古人曰:“子孫不知姓氏所從來,以昧昭穆之序者,禽獸不如也。”意思說姓氏是一種血緣關係的標誌,人獸之別就在於他們對於血緣關係的本族人,有一種生生相息的尋根意識,使這個家族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個人,無論他漂泊有多遠,總是忘不了他的家鄉,因為那裡有曾經養育他的親人,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譜就是“根”的代名詞,是中中國人尊宗敬祖的一種信仰,是一種證明自己家族歸屬的身份證明,是一個人根本意義上的“身份證”。

    一個家族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形成凝聚力,但修譜建譜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徑。古人認為,家譜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過修撰家譜過程中的反覆登門拜訪,瞭解情況,加強了家族內部人員之間的交流溝通,增進了彼此瞭解信任,凝聚了人心,激發起對祖輩的敬意與懷念。

    因為修撰家譜和逢年過節中緬懷先祖的各種儀式,子孫後代能更加自覺地做到尊老敬長,憐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親熱之氣,倡導和睦之風,有利於家庭團結幸福,有利於家族以及社會的和睦和諧。

    “親不親,故鄉情”。今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甚至國門,遍及天涯海角。有了族譜聯宗,本族同一血脈的同胞就能更進一步加深瞭解。人在他鄉,路人不如鄉人,鄉人不如親人,有了家譜,哪怕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聯接到那份血肉親情,並且更溫暖、更深厚。

    家譜中包含的祖訓家規,都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長者、睦族人、和友鄰、恤貧孤、尚節儉、戒賭博、戒奢侈、戒懶惰、戒酒色、戒淫逸等內容。有的家譜中還記載著先輩族人孝敬老人、忠君愛國、造福鄉梓、刻苦學習、奮發拼搏的典型事蹟,都是對族人和後代進行教育啟迪的生動教材。

    治國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族,一個家庭,要想自立於世界,自立於社會,最根本的還是要培養教育出眾多品德高尚、能力出眾的人才,好的祖訓家規能彌補現代教育只重知識才能卻忽視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譜正有著這樣的功能。

    家譜都有姓氏淵源、始祖源流、支派遷徙、世系繁衍、人口變遷等諸多內容。家族歷史,反映的就是民族歷史、國家歷史。瞭解熟知家族的歷史,就是了解熟知中華民族的歷史、人類的歷史。

    改革開放以來,許多海外華人熱心回國尋根問祖,造福鄉梓,他們尋根問祖最信得過的就是查閱家譜。對於因各種原因遷居他鄉的普通人,家譜就是他們與祖籍、族人溝通的橋樑,是他們思鄉念祖的精神象徵。因此,家譜不但是家族歷史的記錄,也是天涯遊子落葉歸根的精神寄託和尋根依據。

    查閱中國歷史,但凡國勢強盛、社會安定的朝代,從皇家貴族到普通平民,均以修撰家譜或族譜為一件大事。如今經濟迅猛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正是修撰家譜的恰當時機,任何破壞、損毀家譜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 20 # 南曦夜話

    古人說國有史家有乘(sheng)。意思是說作為國家必須要有史書,作為家族必須要有家譜。這話是非常有道理的!試想,數千年來,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文明古國,而且這種文明一直得以延續,不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嗎?

    我本人就有幸代表家族兩次修訂本家族的家譜,而每次修訂都會加深這方面的理解。家譜的修訂不僅僅只是填寫家族中一部分新生代的名字那樣簡單,更重要的是通過新生代名字的填寫更能深切地感受到時代的變遷,家族的興衰。一本家譜,就像是一棵大樹,可以清晰地看到千百年來一個家族開枝散葉、繁衍生息的具體情況。一個國家是由無數個家族構成的,如果說一個家族就是一棵大樹,那麼這無數棵大樹就匯聚成了一片巨大的森林。這片森林就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祖國。如果每棵樹枝繁葉茂,茁壯成長,那麼,我們的祖國也就欣欣向榮,蒸蒸日上;如果每棵樹都病病怏怏,葉落花凋,那麼這個國家還有未來、還有希望嗎?

    作為修訂家譜的人,我相信每個家族家譜的修訂者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就是希望本家族歷史上的名人越多越好,現階段卓有成就的人越多越好。這僅僅是虛榮心嗎?這僅僅是功利心嗎?我想未必!更多的可能是出於對未來的期冀!是啊,先人是卓越的,今人是優秀的,那麼後人能不長江後浪推前浪,更上一層樓嗎?

    當今的中國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為家譜的修訂者之一,我真誠地希望我們的每個家族都以昂揚的鬥志,不屈的精神,艱苦的奮鬥,頑強的拼搏,在自己的家譜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如果每個家族的家譜都精彩紛呈,那麼,我們國家的史書能不壯麗輝煌嗎!

    知道來處,方能知道去處!

    我在我家的家譜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我希望全中國的每一個人都能在自己家的家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這樣,才不白來人世走一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一個普通醫學院的醫學生,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哪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