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樓青門外一笑談文史

    1643年,52歲的皇太極突發腦溢血,沒留下任何遺詔,便暴死宮中。皇太極有11個兒子,還有幾個權勢滔天的兄弟,皇位競爭非常激烈!那麼,為何最終皇位沒有落到勢力龐大的多爾袞頭上,卻落到了無權無勢年僅6歲的福臨(順治皇帝)頭上?

    孝莊與順治劇照

    皇太極雖然有11個兒子,但除了長子豪格,其他的可以說此時都默默無聞。而且豪格已經35歲了,比皇太極的異母弟弟多爾袞還大3歲!豪格也是久經沙場,頗有軍功,皇太極也有意栽培他。

    1642年的時候,曾命肅親王豪格、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武英郡王阿濟格,一同裁決政務。除了豪格是皇太極的兒子外,其他三個均是皇太極的兄弟。

    當時,豪格掌握兩黃旗,且得到正藍旗的支援;多爾袞軍功卓越,之前就深受努爾哈赤喜愛、皇太極重用,又有兩個同母兄弟,掌握兩白旗;代善父子掌握兩紅旗;濟爾哈朗掌握鑲藍旗。可以說,最有實力的競爭者就是豪格與多爾袞,包括代善、濟爾哈朗也有一定的競爭實力。而且,父死子繼、兄死弟替在當時也都說得過去。

    豪格劇照

    皇太極死後第5天,各方勢力粉墨登場,在崇政殿開大會,商議繼承人事宜,由61歲的代善主持。各旗均安排的有親信士兵攜帶武器,圍著大殿,震懾他方。黃旗大臣索尼、鰲拜開門見山,直接排斥兄弟繼位,主張皇子繼位。多爾袞以他們資歷不夠為由,直接把索尼、鰲拜趕出去了。多爾袞的倆親兄弟多鐸、阿濟格力勸多爾袞繼位,多爾袞也得做做樣子吧,就假裝故作沉思。多鐸沉不住氣,看多爾袞沒回應,又直接自薦繼皇位,直接被多爾袞給否決了。

    多鐸便又推薦代善,其實代善若想爭帝位,早在努爾哈赤去世時就完全有能力一爭,但他並沒有自己爭取,反而極力推薦了皇太極。現在代善都61歲了,自然也沒什麼興趣了,直接推辭掉,又提出豪格為皇長子,應當立豪格。豪格一看,代善的兩紅旗也支援自己,一下就有5旗支援自己了,認為皇位非自己莫屬了。於是也惺惺作態,想先假裝推辭一番,等眾人請求力薦,自己再順勢登上皇位,既得名聲又能登上皇位。沒想到,多爾袞方面的兩白旗卻堅決反對。

    雙方互不相容,劍拔弩張,繼承大位的會議陷入僵局,而豪格、代善、阿濟格等人紛紛離場。為打破僵局,表面聽話實則頗有心機且保持中立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一個折中方案:找一個年齡尚小的皇子繼位,各位大臣輔佐。

    多爾袞劇照

    這正中多爾袞下懷,因為福臨的母親,也就是孝莊皇后,是很有政治手段的一個人。她也早就意識到豪格與多爾袞之間的矛盾,所以很早就開始拉攏爭取多爾袞,並多次跟多爾袞談話。意思無外乎是,你和豪格無論誰繼位,都避免不了一場惡戰,老祖宗辛苦打下的基業也有可能遭受巨大損失。不如扶持年幼的福臨繼位,你再出面調停其他各方勢力,各方也能接受,到時你順勢就是攝政王了!

    多爾袞也明白,自己與豪格不管誰登上皇位,對方都沒有好果子吃,而且還會引起兩白旗與兩黃旗的火拼,兩敗俱傷!如果自己扶持6歲的福臨登上皇位,兩黃旗是皇帝的親兵,那麼他們就會支援新皇帝,而不會再支援豪格了,自己也可以攝政,儲存大清實力的同時,還能打壓豪格,可謂是一舉多得!

    濟爾哈朗劇照

    於是多爾袞,當即就表示,豪格剛剛自己推辭不願繼位,那就擁戴皇九子福臨繼承皇位,自己與濟爾哈朗共同輔政,等到福臨長大後,便把朝政權力全部歸還福臨。

    當然,多爾袞掌權以後,豪格還是沒能逃脫多爾袞的打壓,先是被削爵貶為庶人,後被幽禁慘死獄中,年僅40歲,下場也是比較悽慘的。

    而6 歲的福臨,福從天降,不費吹灰之力便意外的登上了大清帝國的皇位!順治皇帝能夠登基稱帝,主因是內部激烈鬥爭下的平衡,輔因是他生母孝莊皇后出色的政治才能!

  • 2 # 理工男讀歷史

    皇太極剛死的時候有想法但優勢不足,後來暴斃失去登上皇位的機會。

    皇太極1643年死後,皇太極的長子34歲的豪格和31歲的多爾袞是最有力的競爭對手。豪格有正黃、鑲黃、鑲藍、正藍四旗支援,且為皇太極長子,贏面較大;多爾袞有正白、鑲白旗,且戰功很大,也有大批人推舉。因此,從平衡的角度,眾多議政貴族決定由6歲的福臨繼位,支援皇太極一系的濟爾哈朗和多爾袞輔政,順治撿了一個皇位。這個提議具體是誰提出來的並不重要,總之大家接受。

    當時正處在滿清攻明的關鍵時刻,多爾袞以退為進,讓福臨當皇帝就限制了豪格勢力進一步增長。而一旦拿下明朝,多爾袞一系戰功必為首位,這個過程中可以利用居中謀劃的權力削弱豪格等反對派的勢力,比當時和豪格拼個你死我活要好得多。至於孝莊其中起到多大的作用就不見正史記載了,但一切都合情合理。

    之後,《清史稿》中記載某王某貝子謀劃擁立多爾袞,被代善和多爾袞揭發,把二人殺掉。估計是多爾袞舍卒保車,降低豪格及各議政貴族的戒心,同時集中力量完成攻明大業。

    滿清入關後,多爾袞權傾朝野,短短四年就打破勢力平衡,順治四年免去濟爾哈朗輔政職務,順治五年把豪格下獄並死於獄中,多爾袞再無敵手。之後幾年多爾袞已經成為實質上的滿清皇帝,直到順治七年出獵古北口外,墜馬摔傷(另一說法是有病了),一月後死去,年39歲。

    多爾袞死去兩個月,順治發難,把多爾袞勢力一掃而空,毀墓掘屍,直到一百年後乾隆為多爾袞翻案。這說明順治當時承受多爾袞的壓力極大,瀕臨崩潰,再等幾年完全佔領中原後順治必定皇位不保。

    至於有說法說努爾哈赤死前要傳位多爾袞,應該不可能。努爾哈赤死時多爾袞剛剛14歲,雖然8歲起就被努爾哈赤立為和碩額真參與議政,但那批9個人當中還有15歲的阿濟格和6歲的多鐸幾個小孩子,只是培養的意思。而且滿清當時是氏族社會軍事民主合議制度,大家誰勢力大聽誰的,而多爾袞當時勢力遠遠在四大貝勒及自己同母兄弟阿濟格、多鐸之下,努爾哈赤不可能這麼愚蠢把汗位傳給多爾袞造成滿清分裂內亂。

  • 3 # 中匡史化

    我個人認為多爾袞之所以沒有登上皇位,可能還是時運上差了一點,絕不是電視劇演的那樣,為情所困,輔佐了愛人的孩子。

    一、努爾哈赤幼子

    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排名絕不靠前,在他之前,就已經形成了“四大貝勒”集團,分別是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

    相較於年長的兄長們,多爾袞就失了先機了,在他逐漸長大成人的過程中,他的四位兄長,相繼在戰場上嶄露頭角,並分別形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優勢,就是他是努爾哈赤最疼愛的孩子,他的母親是努爾哈赤最寵愛的大福晉。

    在分析努爾哈赤生前的種種安排,因此可以推測,努爾哈赤很可能是決定將皇位留給多爾袞。比如他將八旗中由自己統領的正黃旗和鑲黃旗大部分都交給了多爾袞和他另兩位同母兄弟阿濟格、多鐸,並明確表示自己死後將由阿濟格擔任鑲黃旗旗主,多鐸擔任正黃旗旗主,另賜一旗給多爾袞。這樣的安排讓多爾袞三兄弟在軍事實力方面擁有絕對的優勢,其他貝勒旗主無法與其抗衡。

    本來照著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多爾袞走向皇位應該是毋庸置疑的事,要不說多爾袞時運差了一點,就在一切都安排的好好的時候,努爾哈赤突然去世了,關鍵是他去世的時候,多爾袞才15歲,羽翼未豐,根本無法跟他的哥哥們抗衡,因此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與皇位錯過。

    二、與皇子之爭

    如果說,當年努爾哈赤去世時,多爾袞羽翼未豐,不具備爭奪皇位的實力,皇太極在位時,還能壓制住不斷髮展壯大的多爾袞,可是隨著皇太極的突然去世,多爾袞登上皇位的第二次機會悄然來臨。

    由於皇太極生前通努爾哈赤一樣也沒有指定過繼承人,因此各方勢力都對皇位有覬覦之心。當時多爾袞已經是大清一等一的實權派人物,加上功勳卓著,很多滿清宗室都支援他自立為皇帝。多爾袞的主要競爭者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從合法性上來說,他比多爾袞更具優勢。同時,支援豪格的勢力也不亞於多爾袞。

    就在二者之間,反覆就著到底是“兄終弟及”還是“父死子繼”進行著辯論,雙方實力均衡,各不退讓。就在最後關頭,多爾袞認為自立條件並不成熟,又不想江山旁落在豪格身上,於是提出了一個讓各方都能接受的條件:擁立皇太極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繼承帝位。雖然多爾袞在這次帝位之爭中沒能當上皇帝,不過他因擁立之功而成為了攝政王。

    最初是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輔佐小皇帝,後來多爾袞就獨攬大權,這就是多爾袞第三次與皇位近距離接觸。

    輔佐小皇帝,多爾袞的權勢如日中天,當時滿朝文武都唯多爾袞馬首是瞻,小皇帝順治更是對多爾袞服服帖帖。甚至多爾袞外出圍獵或帶兵出征時,王公貴族都要列班跪送。多爾袞在禮儀排場上也開始向皇帝看齊,“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凡一切政務,多爾袞不再有謙恭請示之舉,未奉皇帝旨意,卻一律稱詔下旨,儼然如同皇帝。

    從多爾袞當時的所作所為來看,多爾袞一直都是有稱帝野心的,之所以在自己位高權重時沒稱帝,主要還是認為時機不夠成熟,不敢貿然行動。但他的一切行為,都在使自己離皇帝寶座更近一步。同時,多爾袞當時不到四十歲,他當然認為自己還有大把的時間。

    可是,大概就只能用時運來說了,多爾袞就是時運不濟,他以為自己還年輕,還有機會登上帝位,但是偏偏多爾袞就不是一個長命的人,39歲,多爾袞就在一次塞北狩獵途中意外墜馬受傷,最後不治身亡。

    因此,多爾袞一生有三次機會臨近皇位,但是終因各種原因,與皇位失之交臂,這可能就是他時運不濟,就想是大家常說的“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4 # 權非仲謀

    多爾袞為何沒有登上皇位,首先要了解一個人,孝莊皇后!

    歷史是連續的,所以不可能片段的去看一段時間,要將這一塊的時間線拉長,才能發現蛛絲馬跡。

    歷史的佐證:孝莊最後的遺囑

    最關鍵的是大部分人對電視劇《康熙王朝》都不算陌生吧,當時順治自個跑了出家去了(也有說早逝),康熙年幼,而當時的清朝內有鰲拜之患,外有三藩隱患之憂,孝莊太后與幼小孫子康熙要撐起清朝,可謂之十分艱難。

    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孝莊太后一直在臺前和幕後幫襯著孫子康熙帝,解決諸多問題讓康熙帝14歲親政。

    康熙,自小在祖母孝莊身邊長大,孝莊也十分疼愛這個聰明而古靈精怪的孫子。

    歷史記載康熙是個孝子,對待祖母,也至為孝順。

    可就是這樣的情況,在康熙二十六年時,孝莊太后逝世,康熙卻並沒有將其下葬,而是靈柩將其在宮中停放,而且這一放就是37年之久。

    康熙帝這一出乎情理之外的安排,曾一度引發了多方揣測,更被稱為“清初疑案”之一。

    這背後究竟有些什麼隱情呢?

    一、孝莊太后的遺囑

    孝莊太后在臨終時,曾給康熙留下遺囑:由於太宗陵寢奉安已久,且已有孝端皇后合葬,不可因為自己而輕動土木,讓康熙在順治附近尋一處陵寢安葬。(原文當然不是這麼寫的,這是翻譯)

    可是康熙這時候犯難了,不管從什麼角度說,孝陵範圍內,最尊貴的地方已經建有順治帝陵寢,如果將孝莊太后葬入其中,是亂了輩分。

    最後在孝陵附近修建一座暫安奉殿,用以暫時放置孝莊太后的靈柩,可這一放就是37年。

    雖說古時觀念:卑不動尊。孝莊位卑於太宗皇帝皇太極,所以按孝莊的遺囑所說沒啥毛病,但在皇太極附近尋一陵寢也可以啊,而且也不會像順治陵這般亂了輩分。

    說到這裡就要說說孝莊為什麼拐彎抹角的也不願意和皇太極同陵。

    二:孝莊太后失身多爾袞

    多爾袞年少時和孝莊太后一同長大,少年時期曾經相戀,可最後孝莊還是嫁給了皇太極。

    多爾袞從沒入關時就覬覦皇位,其中孝莊佔了很大一部分緣由,或許很多人就納悶了“權勢大了野心滋生想當皇帝不是很正常嗎?和孝莊有什麼關係?”。

    在這裡,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關係很大。

    1643年,皇太極突然猝死,年僅6歲的福臨繼位,要知道當時皇子可不少,憑什麼選一幼童?

    並且當時朝野上下無一人反對,這就有點耐人尋味了。

    可要是仔細琢磨一下,你就會知道:

    福臨是孝莊太后唯一的兒子。

    皇太極死後,當時的攝政王是多爾袞,手握兵權,黨羽密佈。

    多爾袞入關時窺覷皇位,現在具有壓倒性的優勢能奪皇位而不奪,反而改為大力支援福臨登基,這一切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孝莊。

    這可不是信口開河,在現存的清宮檔案裡,還出現了福臨稱呼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

    “皇父”這是隨便叫的嗎?

    孝莊太后為了儲存兒子的皇位,這其間費了多少苦心,受了什麼委屈等,箇中曲直只有她自己心裡知道。

    根據這些細節判斷,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這不好說,但其為了儲存兒子的皇位失身大概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孝莊太后不願與太宗合葬,極大可能是認為自己已無法與太宗同穴。

    從此也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多爾袞後期是因為孝莊而放棄了這個皇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您落枕了,您會選擇中醫正骨調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