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當時是吳迪君先生和趙麗芳老師他們從藝五十週年了,不容易、真真不容易,半個世紀在評彈事業上耕耘奮鬥,也可以講江浙滬各個書場、各個碼頭他們都走遍了,基本上都走遍了。當時的最近幾年他們非但在江浙滬演出,而且還把評彈推向了海外,因為當時移居在加拿大溫哥華,總歸是半年中國、上海,半年到溫哥華去,在溫哥華也成立了一個迪麗藝術中心,在那裡開班授徒,還教學生,不容易,那裡還有小外華人。
知道他還會說《落金扇》,師承《金陵殺馬》,非但繼承下來,還有發展、還有創新,而且他自己還寫了很多的長篇,《智斬安德海》裡面生髮出來,叫《西太后系列》,第一部叫《蘭兒進宮》,西太后從大蘭兒16歲進宮做才人的時候、還未封嬪、還未封貴妃,生了兒子同治皇帝出來、封貴妃,從那時候開始,一直要做到西太后晏駕,光緒皇帝晏駕、終其一生、就是西太后的一生全部都在,總共有許多長篇。《蘭兒進宮》、《智斬安德海》、那麼《同光遺恨》現在改為《同治皇帝》,下來還有一部書《瀛臺落日》,因為光緒關在瀛臺、叫《瀛臺落日》,共有一百二十回書,還有就是《三大亨》,《三大亨》是近代史,是講舊上海的事情,因為他是上海人、熟悉,他還看見過杜月笙,這次他到加拿大去、很巧,他演出期間、1320江聲廣播電臺總監對他說吳先生,今天你看看坐在第一排當中的是誰,他伸出頭一看、嚇一跳,杜月笙。一張臉和杜月笙一模一樣,他看見杜月笙的時候,(杜月笙)他大概五十幾歲的時候,當時(現在)正巧他六十多歲看上去差不多、身材也差不多,等到書落回時,大家介紹。誰呀,杜月笙的第七個公子,叫杜維善,他當時是古錢幣的鑑賞家及收藏家,他正巧在加拿大,經常來上海,他住在溫哥華,定居在溫哥華,從此以後他們成了忘年交,他當時七十多歲、比吳迪君大很多,吳迪君每場演出,他總是場場到,非但每場自己到,還把親戚朋友都叫來。
談到吳迪君、趙麗芳他們一對雙檔,非常有特色、一對黃金雙檔,他們不但有許多自己創作的長篇,他們的說、噱、演,也自成一家。特別喜歡他們一副樂器,在評彈界來說,一副傢什,琵琶、三絃,非常有特色,在評彈界也是首屈一指、也是獨樹一幟的,因為吳老師的三絃是兩面翻的,雙面三絃;那麼趙老師的琵琶,是她的獨特創造,五根弦的琵琶,琵琶大家都知道,都是四根絃線,他們一般出碼頭背傢什,熟悉的觀眾知道的,要兩副,兩隻三絃、兩隻琵琶,因為一副是男生唱的、一副是女生唱的、有高低音,但是他們兩位就是一副傢什,而且這一副傢什合得緊、合得好聽,音樂性強、比傳統的過門有很大的創新、飛躍,音樂上怎樣發展知道趙老師很有研究,他們一對傢什叫雙面三絃、加上五絃琵琶,那麼雙面三絃是先生徐麗仙老師發明的,怎麼發明的,要從她的五絃琵琶講起了,趙麗芳她那時十幾歲了、人很瘦,小得很,九歲學說書、十歲就上臺了,人很瘦,背兩副傢什實在背不動,不要說九歲,現在叫成人背兩副傢什、也背不動,九歲的小姑娘背兩副傢什、實在不行,那時不像現在、出碼頭還可以,她想不行、她就想辦法背一個琵琶、因為琵琶特別重,1962年時,她就加一根絃線試試看,1962離開當時四十幾年了,十幾歲,試後,倒很好聽,主要好聽的是什麼呢,最後一根是倍司,沒有低音、再加一根低音、叫特低音,彈是比較難彈的,因為原來四根絃線就是這點距離,現在五根絃線也是這點距離,手法就需要練習、距離縮小了,那麼要練習要不碰弦,上面就是講她彈自己高音唱的時候,把中把位當作上把位,這又難彈了,這等於,高音中把位要彈到下把位去,一直彈到下面,還要彈到相上去,一直彈到下面、還要彈到相上去,彈奏上有一定的困難,那麼她從小就喜歡琵琶,所以去學說書,所以她就會去苦練,到現在她很熟悉這個五絃琵琶。丟她從上面的相到下面第三把位,她不會搞錯,一搭就準,這也靠練出來的。因為這東西也像科學一樣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自己苦練,所以練得背脊也彎了、脊椎骨也彎了。陰天下雨要痠痛、琵琶練出來的,手指也痛,因為從小彈到當時現在,因為天冷的時候他們那時候拜先生沒有科學方法,把手指插在雪地裡、冷得很,真的是插的,他們倆都插過,插在雪地裡那麼再彈,彈到手指活絡,功夫是練好了、毛病也得了,寒氣進去了、寒入骨。所以現在的小青年、苦練是要苦練的,但不要去插在雪地裡,還是要保暖、搓搓手。他們是老法、吃老法的苦頭,現在是捂熱水袋,所以還是要科學態度比較好,所以他們的傢什和別人不一樣。趙麗芳她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拜徐麗仙老師為師、她是專工麗調,先生(老師)看見她的琵琶,麗芳、你的琵琶真好聽,她說、你怎麼會多一根絃線,她講給她聽,一、她是怕背,這樣可以少帶一副傢什,二、臺上的形象好看,不要臺上一隻琵琶、臺下又是一隻琵琶,她曾經敲壞一隻琵琶,就是這樣滑下去的,那麼她說這樣一隻琵琶不僅好看,最重要的是琵琶的音色、音區廣闊了,那麼她老師徐麗仙對她說,她說,麗芳、你一隻琵琶孤孤單單,我幫你嫁一個男人,一個小官人、誰呢,我來創造只雙面三絃,這樣五絃琵琶、雙面三絃、一對傢什,她老師是很鑽研的,她是真鑽得不得了,說到做到,馬上創作成功。在樂器廠的協助下,一隻雙面三絃,做成功了,那時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馬上送到雅廬書場,她和吳迪君在演出、國慶節,一隻弦子送到後,他們一對傢什上臺,上海的聽客多少熱情、熱烈鼓掌,想不到有這樣好聽的樂器,從此以後他們就用了一隻雙面三絃。有一年他們到香港去曾經演出過11次,香港人稱他們為新式武器來了,好聽得很。那個就是雙面三絃,這邊可以彈,翻過來也可以彈,一根弦、兩根、三根、四根、五根、六根,本來叫三絃,現在叫六絃,叫六絃不通,還是叫三絃。這裡一把比較粗,難就難在這裡,上面、前面都差不多,和過去老法的一根弦子相比,蘇州周萬生做得最好,很細、捏在手裡很舒服,彈到這裡比較厚、到下面更加厚,他所以馬馬虎虎能彈,也摸索了一個星期後才慢慢掌握,這個三絃因為徐麗仙,生了舌根癌,自己不能用,不能發揮她的創造,就交給他,她知道他三絃彈得還可以,他就一直用這個三絃,用了當時三十幾年了,用到現在你看全部壞了,這裡不行了、後面一塊皮也破了,你現在再要去做這個三絃,失傳了第一,他這根木頭不是紅木,比較輕、彈起來應付自如。第二,這個軫子也比較小,第三、音區等正好配琵琶,現在自己去定做、800元定一隻,紅木的、拿來後,也算是熟人賣給他便宜的,彈出的聲音不好聽,而且重得很,所以這個雙面三絃他一直珍藏著,哪怕現在破了,他隨便什麼大的場面,都拿這個破弦子去彈。這只是五絃琵琶,外面看起來和四弦琵琶一樣,它還有一根絃線是放在這裡,藏在後面,它是低音,主要是打倍司的,加強音域,所以比較好聽,轉呼叫一隻琵琶,這隻琵琶可以轉很多調。
說、噱、彈、唱中,彈唱放在一起用新的過門更加好地來烘托唱,趙老師在麗調的基礎上有很大的創新、發展,而且在過門上也有創造,她言,自己實在喜歡麗調,為什麼呢,它委婉深沉,聲情並茂,她自己的嗓音是中低音區比較寬,中低音區有點不一樣、特點悅耳,聽起來特別甜、中低音區比較好。唱了麗調以後,其它調就少唱,唱她都會唱,她那時人小志氣高,所以有人說她驕傲,其實她現在回想起來,不是驕傲,她記得楊振雄老先生對她說過一句話,說麗芳,驕不可以驕,傲氣一定要有,一個人沒有傲氣就沒有上進心,那時她就想,我要與眾不同,我要無可替代,因為我要學習,先彈張鑑庭老先生張調、徐雲志老先生徐調、將來也要自己的傢什一彈,別人就知道趙麗芳來了,自己要做到這點,但是她也不是刻意非要搞成這樣,不是,這是她和吳迪君合作以後說的《西太后》、《三大亨》,要求不同,因為以前沒有這種書,清朝的書、沒有的,再用傳統的套在裡面、不合適,怎麼辦,非要自己動腦筋不可,發展是硬道理、古老的評彈曲種一定要發展,流派要流、越流越傳,越流越美、越流越好,她就喜歡瞎動腦筋,西太后、怎麼唱,我要塑造音樂形象,你也要談音樂形象、高深嗎,不高,他們評彈傳統書中老生、老旦、陳調、花旦、俞調、麗調,這就是音樂形象通俗得很,老一輩很重視音樂形象,他們小一輩不去重視人物的音樂形象,每一個人物出場,都給它特定的音樂,這樣一來,這是西太后,這是安德海、這是左宗棠,這是林桂生、這是杜月笙,每人都有音樂的特性,自己不可以走大路,自己不可以千篇一律,自己不可以穿衣都穿一樣的衣服,我要突出,我要別人沒有的我有,我要有我的特徵、我的個性,這是趙麗芳她一生的追求。他們有這樣的說法,吳迪君和她兩個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自己對自己的座右銘,人優我絕,說書的評彈演員都是聰明人,生過腦膜炎的人不能說書,聰明人中既要繼承老祖宗傳統的東西,又要有自己的藝術風格,一定要開拓、創新。你看歷代所有名家都有自己的東西。就像越劇中的《紅樓夢》賈寶玉哭靈,我來遲了,林妹妹,賈寶玉奔進去,這時候的心情,沒有辦法表現賈寶玉的心情,她就用大套琵琶的基礎,用指法掃,賈寶玉奔到靈前,奔到靈前,林妹妹、我來遲了,音樂再慢慢起來,為什麼要這樣,是在哭、眼淚直流下來、眼淚奪眶而出,心情沉重得很,她就在五絃琵琶上把這個表情彈出來,其它琵琶彈不出來,用最低音彈一個評彈基本調,然後再唱。
話說當時是吳迪君先生和趙麗芳老師他們從藝五十週年了,不容易、真真不容易,半個世紀在評彈事業上耕耘奮鬥,也可以講江浙滬各個書場、各個碼頭他們都走遍了,基本上都走遍了。當時的最近幾年他們非但在江浙滬演出,而且還把評彈推向了海外,因為當時移居在加拿大溫哥華,總歸是半年中國、上海,半年到溫哥華去,在溫哥華也成立了一個迪麗藝術中心,在那裡開班授徒,還教學生,不容易,那裡還有小外華人。
知道他還會說《落金扇》,師承《金陵殺馬》,非但繼承下來,還有發展、還有創新,而且他自己還寫了很多的長篇,《智斬安德海》裡面生髮出來,叫《西太后系列》,第一部叫《蘭兒進宮》,西太后從大蘭兒16歲進宮做才人的時候、還未封嬪、還未封貴妃,生了兒子同治皇帝出來、封貴妃,從那時候開始,一直要做到西太后晏駕,光緒皇帝晏駕、終其一生、就是西太后的一生全部都在,總共有許多長篇。《蘭兒進宮》、《智斬安德海》、那麼《同光遺恨》現在改為《同治皇帝》,下來還有一部書《瀛臺落日》,因為光緒關在瀛臺、叫《瀛臺落日》,共有一百二十回書,還有就是《三大亨》,《三大亨》是近代史,是講舊上海的事情,因為他是上海人、熟悉,他還看見過杜月笙,這次他到加拿大去、很巧,他演出期間、1320江聲廣播電臺總監對他說吳先生,今天你看看坐在第一排當中的是誰,他伸出頭一看、嚇一跳,杜月笙。一張臉和杜月笙一模一樣,他看見杜月笙的時候,(杜月笙)他大概五十幾歲的時候,當時(現在)正巧他六十多歲看上去差不多、身材也差不多,等到書落回時,大家介紹。誰呀,杜月笙的第七個公子,叫杜維善,他當時是古錢幣的鑑賞家及收藏家,他正巧在加拿大,經常來上海,他住在溫哥華,定居在溫哥華,從此以後他們成了忘年交,他當時七十多歲、比吳迪君大很多,吳迪君每場演出,他總是場場到,非但每場自己到,還把親戚朋友都叫來。
談到吳迪君、趙麗芳他們一對雙檔,非常有特色、一對黃金雙檔,他們不但有許多自己創作的長篇,他們的說、噱、演,也自成一家。特別喜歡他們一副樂器,在評彈界來說,一副傢什,琵琶、三絃,非常有特色,在評彈界也是首屈一指、也是獨樹一幟的,因為吳老師的三絃是兩面翻的,雙面三絃;那麼趙老師的琵琶,是她的獨特創造,五根弦的琵琶,琵琶大家都知道,都是四根絃線,他們一般出碼頭背傢什,熟悉的觀眾知道的,要兩副,兩隻三絃、兩隻琵琶,因為一副是男生唱的、一副是女生唱的、有高低音,但是他們兩位就是一副傢什,而且這一副傢什合得緊、合得好聽,音樂性強、比傳統的過門有很大的創新、飛躍,音樂上怎樣發展知道趙老師很有研究,他們一對傢什叫雙面三絃、加上五絃琵琶,那麼雙面三絃是先生徐麗仙老師發明的,怎麼發明的,要從她的五絃琵琶講起了,趙麗芳她那時十幾歲了、人很瘦,小得很,九歲學說書、十歲就上臺了,人很瘦,背兩副傢什實在背不動,不要說九歲,現在叫成人背兩副傢什、也背不動,九歲的小姑娘背兩副傢什、實在不行,那時不像現在、出碼頭還可以,她想不行、她就想辦法背一個琵琶、因為琵琶特別重,1962年時,她就加一根絃線試試看,1962離開當時四十幾年了,十幾歲,試後,倒很好聽,主要好聽的是什麼呢,最後一根是倍司,沒有低音、再加一根低音、叫特低音,彈是比較難彈的,因為原來四根絃線就是這點距離,現在五根絃線也是這點距離,手法就需要練習、距離縮小了,那麼要練習要不碰弦,上面就是講她彈自己高音唱的時候,把中把位當作上把位,這又難彈了,這等於,高音中把位要彈到下把位去,一直彈到下面,還要彈到相上去,一直彈到下面、還要彈到相上去,彈奏上有一定的困難,那麼她從小就喜歡琵琶,所以去學說書,所以她就會去苦練,到現在她很熟悉這個五絃琵琶。丟她從上面的相到下面第三把位,她不會搞錯,一搭就準,這也靠練出來的。因為這東西也像科學一樣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自己苦練,所以練得背脊也彎了、脊椎骨也彎了。陰天下雨要痠痛、琵琶練出來的,手指也痛,因為從小彈到當時現在,因為天冷的時候他們那時候拜先生沒有科學方法,把手指插在雪地裡、冷得很,真的是插的,他們倆都插過,插在雪地裡那麼再彈,彈到手指活絡,功夫是練好了、毛病也得了,寒氣進去了、寒入骨。所以現在的小青年、苦練是要苦練的,但不要去插在雪地裡,還是要保暖、搓搓手。他們是老法、吃老法的苦頭,現在是捂熱水袋,所以還是要科學態度比較好,所以他們的傢什和別人不一樣。趙麗芳她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拜徐麗仙老師為師、她是專工麗調,先生(老師)看見她的琵琶,麗芳、你的琵琶真好聽,她說、你怎麼會多一根絃線,她講給她聽,一、她是怕背,這樣可以少帶一副傢什,二、臺上的形象好看,不要臺上一隻琵琶、臺下又是一隻琵琶,她曾經敲壞一隻琵琶,就是這樣滑下去的,那麼她說這樣一隻琵琶不僅好看,最重要的是琵琶的音色、音區廣闊了,那麼她老師徐麗仙對她說,她說,麗芳、你一隻琵琶孤孤單單,我幫你嫁一個男人,一個小官人、誰呢,我來創造只雙面三絃,這樣五絃琵琶、雙面三絃、一對傢什,她老師是很鑽研的,她是真鑽得不得了,說到做到,馬上創作成功。在樂器廠的協助下,一隻雙面三絃,做成功了,那時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馬上送到雅廬書場,她和吳迪君在演出、國慶節,一隻弦子送到後,他們一對傢什上臺,上海的聽客多少熱情、熱烈鼓掌,想不到有這樣好聽的樂器,從此以後他們就用了一隻雙面三絃。有一年他們到香港去曾經演出過11次,香港人稱他們為新式武器來了,好聽得很。那個就是雙面三絃,這邊可以彈,翻過來也可以彈,一根弦、兩根、三根、四根、五根、六根,本來叫三絃,現在叫六絃,叫六絃不通,還是叫三絃。這裡一把比較粗,難就難在這裡,上面、前面都差不多,和過去老法的一根弦子相比,蘇州周萬生做得最好,很細、捏在手裡很舒服,彈到這裡比較厚、到下面更加厚,他所以馬馬虎虎能彈,也摸索了一個星期後才慢慢掌握,這個三絃因為徐麗仙,生了舌根癌,自己不能用,不能發揮她的創造,就交給他,她知道他三絃彈得還可以,他就一直用這個三絃,用了當時三十幾年了,用到現在你看全部壞了,這裡不行了、後面一塊皮也破了,你現在再要去做這個三絃,失傳了第一,他這根木頭不是紅木,比較輕、彈起來應付自如。第二,這個軫子也比較小,第三、音區等正好配琵琶,現在自己去定做、800元定一隻,紅木的、拿來後,也算是熟人賣給他便宜的,彈出的聲音不好聽,而且重得很,所以這個雙面三絃他一直珍藏著,哪怕現在破了,他隨便什麼大的場面,都拿這個破弦子去彈。這只是五絃琵琶,外面看起來和四弦琵琶一樣,它還有一根絃線是放在這裡,藏在後面,它是低音,主要是打倍司的,加強音域,所以比較好聽,轉呼叫一隻琵琶,這隻琵琶可以轉很多調。
說、噱、彈、唱中,彈唱放在一起用新的過門更加好地來烘托唱,趙老師在麗調的基礎上有很大的創新、發展,而且在過門上也有創造,她言,自己實在喜歡麗調,為什麼呢,它委婉深沉,聲情並茂,她自己的嗓音是中低音區比較寬,中低音區有點不一樣、特點悅耳,聽起來特別甜、中低音區比較好。唱了麗調以後,其它調就少唱,唱她都會唱,她那時人小志氣高,所以有人說她驕傲,其實她現在回想起來,不是驕傲,她記得楊振雄老先生對她說過一句話,說麗芳,驕不可以驕,傲氣一定要有,一個人沒有傲氣就沒有上進心,那時她就想,我要與眾不同,我要無可替代,因為我要學習,先彈張鑑庭老先生張調、徐雲志老先生徐調、將來也要自己的傢什一彈,別人就知道趙麗芳來了,自己要做到這點,但是她也不是刻意非要搞成這樣,不是,這是她和吳迪君合作以後說的《西太后》、《三大亨》,要求不同,因為以前沒有這種書,清朝的書、沒有的,再用傳統的套在裡面、不合適,怎麼辦,非要自己動腦筋不可,發展是硬道理、古老的評彈曲種一定要發展,流派要流、越流越傳,越流越美、越流越好,她就喜歡瞎動腦筋,西太后、怎麼唱,我要塑造音樂形象,你也要談音樂形象、高深嗎,不高,他們評彈傳統書中老生、老旦、陳調、花旦、俞調、麗調,這就是音樂形象通俗得很,老一輩很重視音樂形象,他們小一輩不去重視人物的音樂形象,每一個人物出場,都給它特定的音樂,這樣一來,這是西太后,這是安德海、這是左宗棠,這是林桂生、這是杜月笙,每人都有音樂的特性,自己不可以走大路,自己不可以千篇一律,自己不可以穿衣都穿一樣的衣服,我要突出,我要別人沒有的我有,我要有我的特徵、我的個性,這是趙麗芳她一生的追求。他們有這樣的說法,吳迪君和她兩個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自己對自己的座右銘,人優我絕,說書的評彈演員都是聰明人,生過腦膜炎的人不能說書,聰明人中既要繼承老祖宗傳統的東西,又要有自己的藝術風格,一定要開拓、創新。你看歷代所有名家都有自己的東西。就像越劇中的《紅樓夢》賈寶玉哭靈,我來遲了,林妹妹,賈寶玉奔進去,這時候的心情,沒有辦法表現賈寶玉的心情,她就用大套琵琶的基礎,用指法掃,賈寶玉奔到靈前,奔到靈前,林妹妹、我來遲了,音樂再慢慢起來,為什麼要這樣,是在哭、眼淚直流下來、眼淚奪眶而出,心情沉重得很,她就在五絃琵琶上把這個表情彈出來,其它琵琶彈不出來,用最低音彈一個評彈基本調,然後再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