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977671246998

    加了是因為:指大榕樹,不是真的鳥的天堂。沒加是因為:鳥兒們在這過著快樂美好的日子,所以作者就讚歎這鳥的天堂。

    《鳥的天堂》是現代作家巴金於1933年創作的散文。此文講的是作者與朋友們在“鳥的天堂”,看了數不清的鳥,心裡戀戀不捨,在此文中,作者以清新流暢之筆,發掘和描繪了自然勝景之美,寄託了自己美好的情思,創造出一種清麗悠遠的意境。

    同時,作者不是孤立地描繪這“鳥的天堂”,而是把它放在南國初夏水鄉的夕照、青山、塔影、波光、田疇、朝暾的聯絡、烘托下加以凸顯的。全文雖用語簡樸無華,平鋪直敘,卻到處呈現出如詩似畫的美趣,流貫著一種祥和寧靜而又生機勃勃的田園牧歌情調。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439b6003af33a8771c782fcc85c10385243b5aa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1933年4月,西江鄉村師範學校校長陳洪有北上進行教育考察,5月底經過上海時約同巴金一起回新會。當時,巴金還不滿30歲,已是著名作家。他南下廣東,“到另一些未曾有過我的腳跡的地方去”(巴金語),並看看一班獻身教育事業的青年朋友。

    5月31日,巴金同陳洪有一起到西江鄉村師範學校,先在學校住了3天,隨後就到新會縣城近郊的天祿、天馬、茶坑等鄉村遊訪了3天,後在新會坐當時新寧鐵路的火車到台山公益住了一晚,6月7日傍晚回到西江師範學校參加座談會,9日當晚離校返穗,在那裡逗留了10天。

    巴金與小鳥天堂結緣可說是天作之合。他遊訪新會天祿、天馬、茶坑三個鄉時,由於陳洪有校長校務繁忙,他囑咐天祿人葉渠均,天馬人陳毓就,茶坑人梁朝令三位同學兼同事陪巴金遊三鄉。此時,正值南國水鄉的初夏。

    第二天早晨去“有山有塔”的地方(指茶坑鄉,山是“鳳山”,塔是“熊子塔”),找梁朝令一起探訪梁啟超舊居,此時再經過“雀墩”,令他驚喜地見到漫天飛舞的小鳥,心情雀躍,停船觀賞鳥飛鳥落,出入於大榕樹之中,讓他久久不願離去。

    巴金回到上海後,懷著這種心情寫成了《鳥的天堂》這篇優美的散文,記述了這段愉快的旅程。這篇散文最初發表在《文學》季刊(1933年8月1日第一卷第2號)上。由於當時中國處於動盪的年代,名家筆下描述的這一方樂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興趣和嚮往。

    文章簡介:

    在這篇散文中,作者以精巧縝密的藝術構思和生動傳神的筆墨,描繪了奇特幽美、別具洞天的“鳥的天堂”的畫卷。

    同時,此文細膩的描繪中,透露出一種濃郁的自然氣息,抒發著一顆寧靜悠遠的心,使人讀了有一種感情上的解放。三十年代初,人心趨向返歸自然。遠離市聲,獨處幽境的鳥兒,正是作者一種熱愛自然的心境寫照。

    從開頭的敘述來看,作者故意不寫到與鳥有關的東西,只寫幾個盪舟的場面,好像一幅畫的色彩層次,起先淡淡地鋪染,繼而層層地加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鳥的天堂至此呈現出來。將一件小小的見聞過程表現得如此層次簡潔,這是正是此文的第一大突出特色。

    巴金善於運用確切的詞語,描繪事物的性質、狀貌,恰到好處地抒情表意。在表現榕樹生命力之美時,這樣寫道“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這裡如果去掉“似乎”變成寫實,就顯得不真實了;如果換成“我覺得”就把感覺和景物截然分開,語氣平淡。“顫動”如果變成“湧動、跳動、顫抖”,就不能把綠葉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狀態準確地刻畫出來。

    “似乎、顫動”傳神地把當時作者的感受、聯想融入於景,具有“物我兩忘”的心態,意境深遠,妙不可言。寫榕樹的葉子亮麗,又反客為主,寫成“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葉子對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讓人不得不看,榕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

    《鳥的天堂》全文節奏鮮明,聲音鏗鏘,自然流暢,琅琅上口。課文開頭多用短句,簡潔明快,令人漸入佳境。寫靜態的榕樹,多用長句,具體生動,情深意厚,耐人尋味。寫群鳥嬉戲,以詞為句,長短錯落,生動熱鬧,給人以急促的動感。

    作者又用“連環”“頂真”等寫法,“看清楚了這隻,又錯過了那隻,看見了那隻,另一隻又飛起來了”。讀時就給人以“應接不暇”的感覺。作者又較多運用排比、復迭的句子,體現熱鬧歡騰的景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有哪些球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