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0
回覆列表
  • 1 # 一枕黃梁

    中國文化在春秋時代是諸子百家興盛時代!自秦統一後,書同文。諸子百家只剩儒家,墨家,法家,商家等幾大家,大多諸子雜家己在戰火中消失!在漢武帝時期,為治國需要推行儒家之道(武帝其實是法家儒家治國)。儒家我們常熟悉的宗旨:天地君親師,忠孝禮仁!這正是統治階級所需要的講究尊卑嘛,而孝又是中華民族之魂! 而大旗立起來了,我們要尋根敬祖了。孔子又是儒家文化開創者和傳播者。禮敬先師,我們都用祖師爺的文化,所以各朝各代都會一封封聖旨宣揚至聖先師孔子的功績。孔家最後受民國表彰的家主去了臺灣,但忠孝禮仁仍是我們中華民族行事之根本,所以儒家文化的開創者------孔子。仍受我們的敬仰!

  • 2 # 金平文化

    人們敬仰孔子因為孔子謙虛好學,有禮數、有德愛...對待他人很友好他還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1、政治思想核心:“禮”與“仁”。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

    2、創立儒家學說派。

    儒家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3、開創全新教育理念。

    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主張無分貴賤不分國界,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開創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擴充套件資料:

    因為孔老夫子及其所開創的儒家學派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直至今日也仍被視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根。

    孔子在後世被人們送上神壇尊為聖人,正是源於他的思想影響了一代一代的人。因此他的思想被古代當權者所接納並推廣,其實就是作為統治思想的儒家學派便開始成為一種政治工具。自從漢武帝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將儒家思想推上了朝堂,而後宋明理學家們又藉著儒家思想的外衣將自己的理念灌注其中,使孔子及其儒家學派成為了專制禮教的宣傳工具。

  • 3 # 五福臨門了凡四訓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闢席再拜,曰:“師蓋雲《文王操》也。”

    不但是學琴如此,其實學習經典也要像孔子學琴一樣:一門深入,長時燻修才會有成就。

    宋代理學家,儒學集大成者朱熹對怎樣讀書有著精闢深刻的見解:“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讀書必須成誦,真道學第一義。遍數已足,而未成誦,必欲成誦;遍數未足,雖已成誦,必滿遍數。但百遍時,自是強五十遍,二百遍時,自是強一百遍。今人所以記不得,說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學者觀書,讀得正文,記得註解,成誦精熟。注中訓釋文意、事物名件、發明相穿紐處一一認得,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通透處。其熟讀精思之學如此。”

    確實如此,被譽為“明初理學之冠”的明朝思想家薛瑄也有同樣的見解:“學有所得,必自讀書,入讀書千熟萬熟,時一言一句之理,自然與心融會為一,斯有所得矣。” 此時正是《易經》所說的“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換句話說,達到學以致用的境界了。

    《論語》我們看不懂,實在講這個不是難事情。古德常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能把《論語》從頭到尾念一千遍,你就會開悟。為什麼開悟?你要是不著急,慢慢的念,念上一千遍,你得定,你已經一心不亂,成功了;不知不覺的成就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大徹大悟,這有道理!

    沒有人講解、沒有老師,不怕!只要你拿到這本經書,天天念一遍,念上十年、八年就有效,就成功了。換句話說,你有沒有這個耐心?耐心是福報,你有沒有這個福報?這是善根因緣你有了,今天經典不缺乏就是因緣具足,你也明白這個道理,換句話說,你有沒有這個福分,福分是耐心。實際上,親近老師也是如此,親近一個老師沒有十年,也不能成就。現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求快、求速成,希望一下子就名利雙收,哪有這回事情?這是決定做不到的。真正名利要是來了,給諸位說,來得快也去得快,這必然的道理,欲速則不達。

  • 4 # 藍色楊宗海

    為什麼敬仰先人孔子?

    敬仰孔子是因為孔子教我們如何做人。

    1、孔子為我們規範了做人的標準。

    孔子認為人的根本在“信”,他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人一旦沒有信用,就如同車沒有“輗”“軏”一樣,無法行走,所以“信”是人的立身之本。

    孔子把人分為“君子”和“小人”兩種,並在很多時候以予具體說明,如:在行為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在心態上,“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不憂不懼”;在引領上,“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孔子還為“君子”立下了行為規範:“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這些直到今天都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標準。

    2、孔子就是我們的為人師表。

    孔子正人先正己。要求別人說的,他自己先做到,在這方面是有口皆碑。

    孔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他不談論怪異、暴力、變亂、鬼神;他教授學生的是文、行、忠、信四項內容;他杜絕四種毛病:不憑空臆測,不武斷絕對,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為是。

    孔子對兒子要求也嚴格,他對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孔子一生以身作則,為實現他的“理想”而奔波,由此他自己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到了老年,他對自己做了一個總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品德高尚,要人學好,世人敬仰。

  • 5 # 董滿憲

    孔子是中華民族唯一尊崇的聖人,何為聖人?人們心中自知。敬仰孔子不是個人崇拜之概念,而是敬仰自已的文化文明及歷史。儘管孔子的思想及文化裡有很多糟粕,但是二幹多年前的先人,能有此思想概論已非凡夫之能,文化傳承二千多年,歷朝歷代君主王侯先賢們巳有定論,聖人之冠不是浪得虛名,吾輩何德何能不以敬之仰之乎。偉人毛主席也評價定論孔子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聖人。難道我輩的修為理念都已超乎了以上之人?

    反孔反儒之舉是無意義的,社會在進步,再發展,但歷史必須尊重,先賢必須散仰。無根就沒有繁茂的參天大樹,無基何談萬丈高樓。糟粕盡去自是精華,批判是為了汲取,而非全盤否定。

    敬仰聖人,尊重歷史,珍愛傳統文化文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應該怎樣去衡量一個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