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理師大項
-
2 # 氣吞吳越
人民大眾與2400萬老賴的鬥爭,決非簡單的錢財債權之爭,而且最後捍衛中華民族重信守諾的傳統美德之爭,是社會道德正義之爭。
如果,政府為了和諧,丟擲老賴破產逃債大法,老賴勝利啦,民族完了。
再也借不到救難救急救命的善款啦!
包括罪大惡極的高利貸也借不到啦!
冷漠將成為社會的主旋律。
欠債不還,天經地義!
-
3 # 弈微
焦慮源於新生兒來到世界那一刻,因為剛剛來到這個世界和隨時可能到來的死亡而焦慮(當然新生兒或許不能理解死亡,但我們也應該認為,每個生物都有求生本能)。當新生兒的各種需求被滿足(寒冷變為溫暖、飢餓變為溫飽等),哭鬧會慢慢安靜下來;長大一些,兒童被愛所包圍,當父母離開時他們會感到焦慮並哭泣;再大一些,父母有所期待,完不成時候,少年會感到焦慮;青春期時,性心理迅速發育,不知道如何面對異性時,人會感到焦慮;成年後,面臨無形壓力和巨大挑戰時,人會感到焦慮;老年後,身體機能衰退會引起焦慮。
可以說,最初,焦慮是我們的求生本能面對死亡的一種訊號,所有的焦慮都來源於最初的死亡焦慮;後來死亡被愛所阻隔,人們失去愛時會感到焦慮;我們自身強大到可以應付經驗範圍內的所有事情,面對未知事物仍舊會感到焦慮;當老了之後,直面死亡,焦慮又迴歸到死亡焦慮。
幼兒的焦慮止於被愛;青少年的焦慮止於愛人和被愛;年輕人的焦慮止於愛人、被愛和價值感;老年人的焦慮止於被愛和死亡。
-
4 # 陳衍行
我們大多數人的焦慮來自於自身需求的不滿足。尤其是現在的社會狀態下很多人喜歡製造焦慮,在資訊流增大的今天,焦慮隨著資訊的傳遞速度、廣度的增加而不斷積累。
例如很多人喜歡看短影片,但是其中大多數都是生活的美好面(包括人為製造的美好),但是一個正常人的生活又如何全都是美好呢?所以這樣的落差就會不斷的積累,從而改變一個人的意識形態,認為生活中本應該全是美好,至少別人的生活是這樣的。
所以,在這樣的觀念下遇到正常的挫折便成了巨大問題,和心中的“本應該美好的生活”形成構成巨大的落差。自然,焦慮就形成了。
現在的中國人,從青少年到中老年,患焦慮症的越來越多,對成績的焦慮,對工作的焦慮,對金錢的焦慮,對婚姻的焦慮,對教育的焦慮,對養老的焦慮,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和每一個人生階段。
回覆列表
在這個時代,焦慮很流行。
路人的臉上寫著大大的兩個字“焦 慮”。你如果不焦慮,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人們在焦慮什麼呢?
太多了。業績指標完不成怎麼辦?被老闆罵怎麼辦?信用卡還款怎麼辦?創業失敗怎麼辦?買不起房怎麼辦?找不到配偶怎麼辦?身體不好怎麼辦?孩子學習吃力怎麼辦?孩子嫁娶不如意怎麼辦?…
這些都是現實焦慮,又稱“存在焦慮”。
1
如果你希望不那麼焦慮,首先要知道焦慮的根源。
焦慮是人類心理進化的產物。
在遠古時代,生存是第一要務。缺衣少食、野獸環伺的惡劣環境,促使人類時刻警醒,意識到危機,提前做好準備,這樣才能有更高的機率存活下來。那些不太擔心生存問題的人,可能就真的沒能生存下來。按照進化論的觀點,當時有憂患意識的人類,就把這種基因傳了下來,也就是焦慮。
焦慮有其積極作用,讓人趨利避害、未雨綢繆。
焦慮從心理層面會讓人產生緊張、興奮的情緒,這種情緒在合適的程度上會提高人的狀態,讓人的精力更集中、做事更有效;反之,完全不焦慮的人,注意力會比較鬆散。
所以,焦慮是一個重要的心理機制,人類需要它。
2
但是,當焦慮指數超過了一定程度,就變成了過度焦慮。在過度焦慮狀態下,人就會產生失眠、食慾不振、過於緊張、心慌出汗、頭暈等等症狀。而這樣的軀體症狀,正是在告訴你,你過度了。這就會給個體帶來負面的生理心理感受,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
除了升級為焦慮神經症,焦慮還會導致其他問題。比如:
社交恐懼、社交障礙。因為擔心自己和別人無法正常交流、害怕別人的負面評價、在公眾面前極度緊張,這些引發了個體心理防禦的逃避機制。個體採取逃避的方式來應對,不說話、少說話、遲到早退、找理由不上班,能躲則躲。
抑鬱。焦慮也會導致抑鬱。過多的焦慮情緒會造成緊張、壓抑、生理紊亂,從而形成抑鬱情緒。
所以,不能小看焦慮情緒,處理不好就會引發更多的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