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君一易經大義
-
2 # 七寶池2
隨順父母是孝,尊敬父母是孝,不逆父母是孝,現在未來不讓父母擔心是孝,老有所養是孝,等等說不完,古字的孝字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表示人老了兒子來敬養,又表示老及子為代代相傳的意思。古人說父母在,不遠遊也是從孝字出發,現在人遠在它鄉謀生多了,思念雙親大人也只能電話聯絡,時代不同,但人應有孝心,所謂百善孝為先,孝養父母也要及時,這點也是真的,我為普天下所有的有父母健在的人感到高興,也祝願所有的父母老人身體健康,兒孫孝敬。
-
3 # 貝貝的茶生活
華人及其重視孝道,中國傳統文化(四書五經)所有經典都有關於孝的闡述
我個人是從2017年開始學習國學,感覺沒有經過傳統文化薰陶的孩子,就像是無根的野草,隨風倒似的。
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書籍,這些精神食糧為能為我們源源不斷的提供能量。我當時很清楚的記得要學習“道德經”國學老師說,中國文化是以孝為祭奠的,先學“孝經”吧。華人不輕易言“經”但凡說到“經”那就是被推崇為至高無上的地位了。
孝經講:
孝,首先是愛自己,從自身做起,“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是孝的開始。
孝德也是由小及大慢慢培養的,修身、行道,中於侍君。揚名後世,彰顯父母祖宗,孝之終也。
《孝經》還根據不同人的身份差別規定了行“孝”的不同內容:天子之“孝”要求“愛敬盡於其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士階層的“孝”要求“忠順事上,保祿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
4 # 香漫寶居
你看弟子規就知道。弟子規裡面全部講的孝。孝是什麼,孝就是弟子規。弟子規,就代表了中國的孝道。我們把傳統文化丟的太久了。對孝的概念很模糊。把弟子規拿出來,普及到大眾中去。能幫助人們對孝的認識。讓大家有個清晰的目標。知道什麼是孝。知道該怎樣盡孝。大家不要以為,弟子規是給小孩子唸的。那就錯了。中國的古人以前,人人都學弟子規。人人都能把弟子規落實到生活。所以那時候,遍地都是孝子。每個村裡都有孝廉。他們不但孝敬自己的父母,還能把這種精神,推即到社會。那時的社會安定和諧。這都是孝道起的作用。所以,我們不要小看弟子規。她能讓這個世間,出孝子達人。可惜現在都不學了。說她是糟粕,鄙視她。其實是我們錯了!現在有許多的外華人,都在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自己卻輕視她。這樣下去是要斷根的。斷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慧根。這種事情,太讓人難過了。
-
5 # 濮陽抹灰哥
就是關於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隊父母應盡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老人,做到子女應有的責任
-
6 # 長風浩蕩
孝,就是從子女角度,順乎父母子女天然的位置而形成的相對確定的情勢,準確呼應父母之於子女的慈、愛、護之情,報之以父母,由此形成和睦的情感交流迴圈。
父母之於子女、兄長之於弟幼,以及子女之於父母、弟幼之於兄長,本質上都是一心,都是一片成全維護愛護之心。這一心,在父母就是慈愛,在兄長就是悌友,在子女就是孝順,在弟幼就是恭敬。
無論是慈愛、孝順、悌友、恭敬,都不是單向的、無條件的。無條件的慈愛悌友,是為溺愛;無條件的孝順恭敬,是為愚蠢。禮,是尚往來的。
有個很關鍵的問題在於如何對待錯誤。對待所愛護之人的錯誤,最正確、最友愛、最愛護的方式方法是:指出錯誤、幫助改正糾正。此之謂:
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則子不可以不 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
7 # 琴音萬古
孝,在中國歷史的春秋時就有歷史故事,在列國志鉅著中鄭莊公設筵,筵中穎考叔用紙首先包了一塊肉打算回家孝敬母親,鄭莊公因此舉聯想到自己曾起誓不到黃泉不見母面之錯,最後由穎考叔導演了一部黃泉之下母子團園。
孝道是中華文化呈現的根性之質,她是生於中華祖先思維找到的生命哲學裡生於“五行”意識之本,在五行中又確然為“土”,為什麼呢?譬如就說人的接嗣繁衍是有一定的“脈氣”承傳,叫血脈千古遺傳。今時科學鑑定曹操與遺傳在今後代的DNA用來確認之。從這點說明華人的認祖歸根,崇揚孝道從起源上認之就是人的文明。
哪麼西方文化卻怎麼相反不講孝道呢?
有各方面起源上的原因。在這微小平臺上不便於長篇述之。
華人的孝道是文化的文明體現,在今西方文化哲學講究主,客體的剝離下,人不斷地私慾膨脹而對自然竭澤而魚地球資源枯竭需要中華文化來操運世界。中國文化的孝本身就是敬畏自然,天人合一,不求物慾膨脹,而求貞斂人性。所以在中國文化裡定為君子是一團正氣,定為小人是恣情縱欲。講究孝,是種貞斂人性的態度,如此下社會人因斂性而和諧相處。書法裡的大篆文字其形完全體現著斂性而和諧為社會之象。
-
8 # 13505349607
傳統文化所說的‘’孝道‘’,就是:‘孝順父母的道德文化’。
到底是怎樣的‘’孝‘’呢?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
第一,‘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既是人的天性,也是做人的根本,更是人的品質基礎。如果不能養其父母,又怎麼能做人呢?所以說,在眾多的善事好事當中,孝敬父母是第一位的。
第二,孝敬父母要盡心竭力。人窮達有所不同,故對父母之孝也有不同。有心養、力養、物養。總之要盡義、盡心、盡力,持之以恆,才算是真孝。
第三,孝敬父母的本質在於敬。要樂其心,不違其志,要有愛心。也就是說:能夠承順父母的容顏喜怒,並能始終以和悅穆敬的態度奉養父母,讓老人頤養天年,不僅在衣、食、住、行方面奉侍,更要有善良,敬愛之心。
此為我的粗淺理解,不妥之處請指教。
-
9 # 生命大圓滿
中華傳統文化中所說的孝道,本人概括理解有以下幾方面的涵義:
《孝之層次·圓滿之孝》
小孝給父母錢財令生活有保障
中孝給父母關愛使之心情愉悅
大孝給父母榮耀光宗耀祖興家
至孝讓父母超越生死永獲解脫
圓滿之孝則是以上全都能做到
孝順在當下盡心盡力身體力行
狹義之孝對父母家庭祖先家族
充而擴之則是對天下一切眾生
-
10 # 草廬一叟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傳統國學更是燦爛輝煌、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孝道”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何謂孝道?《爾雅》裡說“善事父母為孝”,《說文解字》解釋為:“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這就是說孝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係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並不是我們常說“孝順”。
孝道從西周時期,經歷了歷朝歷代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其在各個時期所包含的內容是不一樣的,它從一種封建宗教倫理,已經發展到今天具有現代內涵的孝道。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荒謬,到人性始善還是人性始惡的爭論再到孔子的“孝敬”、“孝悌”、“幾諫”,其中包涵了敬畏,服從、勸諫等等內容,既有年代的侷限性,又兼具了濃厚的政治色彩,也不乏一定的民主精神。
孔子為傳統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仁,仁便是善,善莫大焉,這便是一種家庭倫理。當然,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傳統的孝道具有一定的侷限性,也包涵不少封建糟粕,我們要批評的吸收,發展的繼承,要賦予“孝道”新的內涵,給“孝道”增加現代元素,讓孝道既有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髓,傳承古人的經典大倫與哲思華章,又能與時俱進,自豪而不狂妄,執著而不僵化,勇敢地承擔社會與家庭的責任。以上拙見。謝謝!
回覆列表
對長輩好一點,就是孝!如飲食穿著上多關注一點,多陪一陪,推個輪椅散散步,常用藥要極時購買,不要讓老人家袋子裡缺錢,其實老人用錢很少,有機會接老人來住住,幫老人打好水,注意添置老年用品,能陪在老人身邊最好……我想,這樣就是孝了,不要太多的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