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百川

    肯定不是。即使在現代。書面用語和口頭語也有區別,更何況古代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本班和我們班都是一個意思。但是,本班只會用在書面語上,如果平時說話也用本班。是不是顯得格格不入了。

    同理,文言文是古漢語為基礎的書面用語。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裡,“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古人的教育普及率是沒有那麼高的,很多人一輩子都沒讀過書,一個字都不認識,根本就不知道書中文字的意思。所以根本不可能用文言文交流。

  • 2 # 電力貓貓咪

    古代人說話也分為古文言和古白話的,相當於今天的口語和書面語。

    “語”和“文”是不同的兩個概念.“語”,指口語,說話當然只有用口語了;“文”是指用文字記錄的書面語了,寫文章才用文言文.五四時期,隨著白話文的出現,人們就把學習用中國傳統書面語(文言)寫作的文章的課程叫“國文”,而把學習用白話寫作的記錄口語的文章的課程稱為“國語”。現在的“語文”這門課程中,有文言,有白話,所以稱為“語文”課。

    因為口語變化太快,所以,古聖先賢用一套脫離口語的工具——文言來記錄,只需要人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專門學習就可以掌握,所以,文言是一套可以突破時空限制來傳播文明的好工具,在清朝末年還一直在沿用,是官府政府和當時讀書人的特質。

    書面語是在口語基礎上產生的,文言文和白話文都是書面語。只不過前者建立在先秦漢語口語的基礎上,而後者則建立在近代漢語口語的基礎上。

    1、先秦時文言和口語基本一致。大約在兩漢時期,口語和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距離。

    3、五四白話文運動白話文取代文言文。

  • 3 # 尋料

    某人在街上遇到一個朋友:“飯否?”

    這人的朋友回道:“否。”

    這是你想象的古代世界嗎?如果是,那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今天讀到的很多古文言是在漫長時間長河裡留存在下來的,因此也給人以錯覺,看這古文言,水平不低,難不成那個時代都是文言能手,隨口一說就是我們要學的內容?

    其實不然,從最底層到最高處,大家用的都是大白話,所謂文言文,就是一種文字的表現形式,更加簡練而具有文學性。

    眾所周知,私學誕生於孔子這裡,在先秦時期,學習知識本就是貴族專屬,而要去書寫文章,為了保證文學的階級性,不能與大家通用的白話相一致,外加書寫材料的限制,要求文字能夠說明問題,且十分簡練,文言文,便應運而生。

    其實通俗的解釋,文言文就是白話的縮寫,由於特殊的時代要求而出現,雖然文人大規模使用文言文來創作,去公文寫作等進行文學活動,但對於普通群眾而言,根本無法理解文言文,社會的貴族階層佔少數,極大多數是沒有接受教育的人民,因此使用文言文說話是行不通的。

    最多在說話的時候帶點之乎者也,也就是最大限度了。

    其實古代與現代最大的不同是字的語音不同,分為遠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現在通用的普通話,其實是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發音融合後的產物,宋代以來,人口大規模南遷,也把千年前古人的發音帶到了南方,根據考證,閩南語與古代人民的通用語言發音有著很大的相似性,也都是南遷造成的影響。

    你只需知道古人聊天扯淡是不說文言的就行了,至於發音問題,就有些深入了。

  • 4 # 看盡塵世美景

    不是,古代的教育普及率是很低的,只有王公貴族和官宦子弟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而普通老百姓吃穿都很困難,哪有金錢和時間去唸書,文言文就算在古代也只是上層官員交流的方式,不可能全華人民都是這樣說,還是說大白話的比較多

  • 5 # 職業減肥營養師

    我首先表態,這是不可能的,說話不可能用文言文的,肯定是口語化的白話文。

    因為在古代,大部分人是不識字的,你和他說文言文,他肯定是聽不懂的。很多地方比如一些偏僻的村莊,可能連一個識字的人都沒有,這個時候你肯定只能說口語了。

    舉一個例子,古代一秀才買柴,曰:“荷薪者過來。”賣柴者因“過來”二字明白,擔到面前。問曰:“其價幾何?”因“價”字明白,說了價錢。秀才曰:“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賣柴者不知說甚,荷柴者而去。 有一官府下鄉,問父老曰:“近來黎庶如何?”父老曰:“今年梨樹好,只是蟲吃了些。”

    大家看看,文言文不懂的人,根本無法溝通,語言的作用就是溝通,沒法溝通,語言也就沒有用了。

  • 6 # 一壺清茗品春秋

    不是,古人說話有口語。文言文是書面語言。由於古代交通,通訊不方便,各地區語言差異大,為了便於交流,有利於統治。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決定“書同文”,用文言文交流,我們看二十四史,從漢朝到清朝,文言句式和用法基本是相同的。但是,人們的口語卻是經常變化的,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方言,還有在歷史民族大融合是期,經常融入少數民族語言。

    至於文言與日常口語區別,我們可以從同時代成書於明朝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看出來。兩部小說都是成書於明朝初年,《三國演義》是半文半白,《水滸傳》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白話小說。《三國演義》中我們可以看到處處文言,如,吾,就是我的意思;汝,就是你的意思;如,“公不見丁原、董卓之事乎”,就是你沒有看見呂布是怎麼對待丁原和董卓嗎?還有“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既生瑜,何生亮”“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等等,這些為我們耳熟能詳的句子都具有鮮明的文言特點,在日常說話是不用的。

    《水滸傳》著重表現的是江湖草莽,主要是用當時的口語寫成,比如,在開始史進與王進剛見面時的對話,“你是什麼人,敢來笑我的本事!俺經了七八個有名的師父,我不信倒不如你,你敢和我扠一扠麼?"“你來,你來!怕的不算好漢。"這完全就是平常的打架,罵街。魯智深在五臺山待了四五個月,出門時想到“幹鳥麼!俺往常好酒好肉每日不離口,如今教灑家作了和尚,餓得乾癟了。”“淡出鳥來”等詞語,此外,還有“滾將起來”“打煞等等。口語化十分明顯,很符合民間市井階層的生活情景,貼近生活。

  • 7 # 千百萬年

    文字有簡有繁,句子同樣也有簡有繁,古人慣用文言文,有可能是洛陽紙貴的原因,不然費那麼大的勁地幹啥,詩與詞或許也這樣,短而精,能看懂,被接受就行。竹籤不比紙,佔地方不說,還費木材,攜帶也不方便,能簡就簡。物以稀為貴,文字也不列外,一字值千金的事不是沒有,只要能開悟人的智商,挖掘出人的潛力,字多字少的事就不是個問題,伏羲能用一來開天,一分成二了就能闢地,唐僧什麼字也不用的就能控制住孫悟空的頭腦,而漫畫大師們一個字都不寫的就能表達出人類的所有心思。

  • 8 # 暖陽142149970

    文言文是識文斷字,有學問的人留下來的作品。古人識字率很低,互相交流,都是大白話,哪有平時見面之乎者也的道理。

  • 9 # 聽雨客舟中218

    湖北出土過一個秦國士兵的信件,上面寫的就很口語化,跟文言文差不多,就是沒什麼文法,邏輯也亂。文言文就是來源於先秦時期的口語,只不過經過加工組織而已。語言逐漸發展和完善,每個時代的文言文的風格也是顯而易見的 。越趨近現代,古人的口語跟現代的口語越接近 。

  • 10 # 東萊國學

    古代各地都講方言,彼此是聽不懂的。

    所以國家頒佈民族共通語,讓貴族和讀書人學習,並以此來考試。選拔的官員,到各地管理地方。

    也就是說官員們之間的通用語:國家是頒佈字典的,有統一的發音以及統一的意思。

    官員之間交流,用這種語言。

    寫文章也用這種語言,由於古代書寫不變,把這種語言再精練,就是我們所說的文言文。

    我們現在感覺文言文難,這是因為我們小時候沒有學過古代官方那種語言體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簡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