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振華
-
2 # 妍語博
真正的普通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以北京話為主線的語言,但現在北京話地方味極濃,不是標準普通話,最標準的普通話是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主持人的說的。
-
3 # 拾光童集
普通話前身是古代北方官員的官話,因為北京做過多朝首都,官話也就更接近北京話。
“普通話”一詞,是朱文熊於1906年首次提出的,後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並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明:漢民族共同語早已存在,現在定名為普通話,需進一步規範,確定標準。“這種事實上已經逐漸形成的漢民族共同語是什麼呢?這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釋出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中,對普通話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普通話”一詞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應用。
雖然普通話是以北京話為基礎確立的但是卻不是說的最標準的,普通話最標準的是河北承德市的一個縣,叫做灤平縣,目前是國家承認的,而且好多播音員都會去那邊學習採音。
還有一個地方就是黑龍江哈爾濱我認識幾個哈爾濱的朋友他們說話就沒有東北味,普通話的音特別正。
-
4 # 德彰日月
真正的普通話是什麼樣子?略談如下。
中國地廣人多,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受高山地遠大河限隔,活動受阻。在歷史長河中,不僅形生許多民族語言,而漢族語言中也派生許多混雜難懂的方言。真所“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規距”,非常影響交流活動。同時人們對語言的交匯通融,始終保持共識,即語言來於生活又用於生活。
隨著人們歷史活動,形成通用漢語約始於周代之前,並流行於黃河流域,至漢代基本通用,在唐宋時期皇家冠以正言,於明清成官話,在民國定為國語,而到新中國叫普通話。
解放後,由國家語委發起,於1953年在河北省承德灤平一帶,採集普通話標準音。於1955年正式頒佈並向全國推行普通話,並同時推廣簡化漢字和漢語拼音。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以現代白話文的語法為規範的漢語語言標準。它從語言,詞彙和語法三方面確定了普通話的含義。後又於2OoO年,國家以法律形式確定了普通話的法律地位。在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後不久,又被列入聯合國的工作使用語言。漢語普通話已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耍語言工具,目前也是外華人學習外語的首選語種之一。
那真正的普通話是什麼樣子呢?
標準普通話說起來,字正腔園,音和氣正,緩歇臻純,無非四聲輕重嘆噓,又帶任何方言雜音。與外國語比較,彰顯音節簡單,宣告,節清和律強,抑揚頓挫,極富表達力。
到了首都北京,老北京人說話京腔京韻,雖然很好聽,但待捲舌音吐出,就知不是普通話。東北話很接近普通話,但平捲舌不分,出口就猜定是老東北人。到了承德旅遊,才愰然大悟,原來我們都學習的是承德話啊!哈哈哈!
現在普通話不僅是漢族的共同語言,也是各族"人民交流的主要語言工具,被定為國家通用語言,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現實作用。
最後,本人不由自主地憶起語言大師趙元任先生。他學貫中西,而藝術數理樣樣精通,造詣極深,聞名於世。他對漢語普通話發展與研究,起到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趙元任先生精通三十多種方言,和十幾種外語,是少有的語言巨匠和才子。與朋友交談,用什麼方言或外語,爬競照按排上日程表,並視不同朋友而改變語言,好不快和!時值今白正改革開放之際,國閃外交流頻繁,越發倍感語言的重耍性。我們不但耍學好普通話,而在國閃,也應多學幾個常活動地方的方言,會發力倍增。而在國際上,最好多學門外語,定能伸放自如,像趙元任先生那樣,增添人生樂趣。
-
5 # 若愚趣談
普通話到底是什麼樣子?其實,普通話並沒樣子,而只有聲音。關於普通話的發音,只要你能把漢語拼音的聲母、韻母和聲調搞清楚,按漢語拼音去拼讀漢字的聲音,那就是普通話。如果要找一個普通話標準的人做示範,那就是央視的播音員,每天在新聞聯播裡播報新聞的那幾位。你按他們讀的語音學普通話,學出來就是標準普通話。
誰都知道普通話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現代漢語。這裡說的北京語音並不是一般的北京話,而是在讀書時,讀出來的字音。但是,在北京民間語言中,在發翹舌音時,舌頭過於上卷,很多字都帶著兒化音。聽老北京人說話,會有泥鰍在嘴裡擺動的感覺。因此,為了找到更為簡單好學的普通話基準音,國家語言文字部門就選擇了河北承德的灤平縣作為普通話標準音的採集地。實際上,與北京話相比,承德的普通話聽起來更清晰,而灤平話又是整個承德地區最清晰的。
那麼,灤平為什麼會成為普通話的採集地呢?大家都知道,承德有個避暑山莊,這裡是清朝皇帝休閒納涼的行宮。而灤平縣則處在京承走廊,在康熙年間屬正黃旗和鑲黃旗地盤。在修建避暑山莊時,灤平被皇家看好,便在灤平大興土木,建起了不少王莊和皇莊,成為清朝紫禁城內王公顯貴們聚會休閒的地方。
由於普通話形成的基礎來源於滿清皇家學習漢語的口音,就成了清朝官話,顯得字正腔圓,只是紫禁城內的皇家在用,而紅牆外的北京話卻帶著兒化音。於是,便形成了牆內北京話和牆外北京話之分。當紫禁城內的王公顯貴們到了承德,到灤平,便將紫禁城裡的官話帶了過去。而在皇莊、王莊和驛站守衛、當差的大多是旗人,他們一輩接一輩地生活在這裡,就是後來的灤平人。
而灤平因其地理條件的原因,灤平人口流動較小,與外界交流不多,口音並未受到外界影響,於是保留了正宗的清朝官話。而北京則不同,雖然紫禁城在北京,但官話在牆內,民話在牆外。當時代變遷,城門大開,城牆拆除後,如涓涓細流的小眾官話卻被滔滔大江般的大眾民話所淹沒,官話在北京也就消失了。因此,灤平就成為後世普通話的採集地了。而關於普通話的樣子,就是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播音員的口音。就算東北話、北京話都接近普通話,但只是接近而已,並非標準的普通話。
回覆列表
真正的普通話是從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採集地,制定標準後於1955年向全國推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