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事無鉅細,事必躬親,是值得發揚還是應該批判?
7
回覆列表
  • 1 # 東東歷史

    我不覺得這是個好事情。

    這會直接導致蜀國其他人鍛鍊、發揮的空間變小。沒有獨當一面的經驗積累,很難一步成才。這從諸葛亮去世後,蜀國的形式就可以看出。蜀國幾乎無人可用。無論是內政、外交還是軍事。要不然也不會流傳一句: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說法了。

    諸葛亮的這種做法,直接壓制了蜀華人才的成長,諸葛亮去世後,蜀華人才出現了斷層。在三國這種紛繁複雜的局面下,蜀國直接走向衰弱,雖然勉強維持了三十多年,但這不是蜀國能力的表現,而是蜀國有天然的地理優勢。要是蜀國處在曹魏的位置,亡國就更快了。

    這在一個公司裡也一樣,老闆再厲害,千萬不可事必躬親。培養人才梯隊才是正道。

  • 2 # 逆水裡的魚

    “罰二十以上,皆親攬之”歷史記載諸葛亮對於違反軍紀二十軍棍的自己都要親自稽核,諸葛亮每天這樣繁瑣中度過事必躬親真的好嗎?我認為此做法不值得表揚!

    不論什麼事一定要親自去做,親自過問!凡事親力親為很多時候並不是最合適的方法!

    一,事必躬親會讓人才流失!諸葛亮事必躬親這讓他的屬下得不到很好的鍛鍊,而且很多人才知道此事必定望而卻步!我本人在職場中也遇到過這樣的領導,領導每件小事都要親自過問,親自稽核,最終導致公司人員大量流失!

    二,事必躬親不能集思廣益。諸葛亮事必躬親在有爭議的決定中沒有采納別人的建議!人無完人集思廣益必定能更好的處理事件!就好比諸葛亮派馬謖去守街亭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實際這個決定是大多數人不同意的!

    三,事必躬親阻滯人才培養!諸葛亮在世時不注意培養人才和使用人才,以致他去世後蜀中沒有好的接班人最終無法對抗曹魏的攻擊最終滅亡!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諸葛亮確實是一位敬業謹慎,事必躬親的勞動模範。

    出生於181年,死於234年,諸葛亮的壽命僅僅只有53歲。

    作為蜀漢的丞相,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燃盡了自己最後一點熱量,令人感動和敬佩,但他的這種作法值得表彰和效仿嗎?

    那麼,咱們分析一下,諸葛亮這樣辛勞付出的原因:

    一、責任心強。

    諸葛亮出山以來,受到劉備重用,隨著無兵無糧無基業的劉備集團辛苦打拼,艱難創業,從無到有,好不容易打下了一片天地。大家都有體驗:路上撿到的錢不心疼,辛苦掙來的卻捨不得花。他對取得的成果特別珍惜,親自打理才覺得放心。而且,劉備白帝城託孤,讓他感覺肩負的責任重大,更是不敢有半點馬虎。這在於他極強的責任心。

    二、性情謹慎。

    諸葛亮性情謹小慎微,做事特別的條理和細緻。蜀國弱小,又辛苦經營,來之不易,外敵強大,而內政不穩。諸葛亮不敢大膽放權,因為動一發而牽全身,如果有了差錯,往往可能造成的隱患,給蜀國造成巨大損失,有愧於劉備的臨終期望和自已的地位。

    諸葛亮跟從劉備時,勢力微弱,他經常會處理最基層的工作,養成了事無鉅細的習慣。

    三、追求完美。

    從劉備三顧草廬,諸葛亮隆中對三分天下定大計可以看出,諸葛亮計劃周全,步驟詳細,辦事條理,是一位有著遠大理想和宏呀藍圖的有志之士。他自比於齊之管仲,燕之樂毅,周之姜尚,漢之張良。定位高,志向遠,人就會追求完美。他是自我理想的追求者和踐行者,不願意任何別人對他實現理想和計劃造成影響和破壞。

    四、政局複雜。

    蜀漢政壇存在多種政治勢力,本土士族的西川集團、劉璋的舊部益州集團、劉備新上位的荊州集團。各有利益,各有所屬,也各懷心志。政治環境複雜而很難協調統一。很多人不用不行,用了也難以大膽信任,自然也就不能放權太過,以免造成危害。所以事事都要自己過問檢查,連微小的細節都不肯放過。

    五、人才凋零。

    蜀漢建立政權時間短,基礎不紮實。在多年的征戰中人才損失嚴重,可以讓諸葛亮放心使用的少之又少。而年輕一代尚未得到足夠的歷練和培養,值得信任的也由於資歷淺而功績少,無法較快地進入管理層,這就導致諸葛亮不得不肩負起更多的責任。

    無論出於什麼樣的原因,什麼樣的思路,但是作為蜀漢實際上的最高管理者,他的這種管理是有著巨大的問題。

    首先,高層者如果事必躬親,就很難與中層和基層者建立良好的信任。而這種彼此間的不信任,就導致各種事務的計劃和實施難以良好的貫徹落實,也導致很多事情的隱患無法在暢通交流中得到及時發現和糾正。

    其次,諸葛亮本人能力再強,責任心再高,也縫究是血肉之軀。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如此多的紛繁瑣碎的事務,很難保證完美無缺,而他所參與的事務,別人就會疏於檢驗,最終必將留下難以察覺的隱患。

    再次,事必躬親,則主次不分,緩急難辨,瑣屑的事情佔據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就必然沒有精力做更重要的工作。不能夠及時發掘和培養人才,給年輕一代提供鍛鍊的機會,剝奪了下屬提高和發展的機會,年輕一代就很難磨鍊成才。

    所以說,蜀國後期的軍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人才凋零,諸葛亮是要擔負主要責任的。

    怕年輕人犯錯誤,怕別人不盡心,怕下屬能力不夠,怕其他人辦事不利。

    於是,就沒有機會磨鍊,沒有機會成長,沒有機會實踐,沒有機會體驗和成熟。

    這就是年輕的馬謖一旦投入到實踐中去時候,就立即犯下重大錯誤,造成了巨大損失的原因。他之前甚至連個小尉都沒有幹過啊,只是被諸葛亮呵護在羽翼下小心地成長。

    包括劉禪,一遇到兵臨城下,就手足無措地開城投降,全然沒有經歷過半點陣仗的原因啊。成都城中,居然也沒有一個敢戰之將。

    所以說,蜀漢後來的滅亡,諸葛亮要付上一定的責任。

    但在此,我絲毫沒有貶低諸葛亮的意思。相反,他是我非常崇敬的人。說他權欲薰心,自私自利是沒有任何道理的,切勿以已心而度人腹。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首先是個崇高的人,被歷代所景仰,他的品格無庸置疑。

    他又是個肩負著重大責任的人,系國運於一身,他的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忠誠與智慧的象徵。

    我很崇敬他。

  • 4 # 知常容

    這不是要表揚不要表揚的問題,而是沒得選的問題,劉備死的時候交給他的蜀漢,很多人如果不翻歷史書根本不清楚到底爛到什麼程度,反而津津樂道的是諸葛亮為什麼不篡位?你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如果諸葛亮有篡位的心,難道後面所有人都瞎了眼嗎?評他為良相,歷史上一個割據的一個臣子,能夠得到這麼高的評價,除了諸葛亮沒有第二個。

    蜀漢當時什麼情況?三郡反,把太守抓起來送到東吳去,他們想依靠東吳,說明人心浮動不是厲害是非常的厲害。所以外交上的問題該怎麼解決?

    劉備死的時候,物資,人員把整條江都塞滿了,那都是成都平原的財富。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出臺禁止釀酒令,也就成都平原糧食出現問題,現在他死了,全部物資損失,你可以想一想當時蜀漢經濟。其次漢中這個地方沒有人口,魏延守在漢中,沒有辦法自給自足,那就需要成都不斷的輸血到漢中,那是戰略要地,不得不輸血。經濟上的問題該怎麼解決?

    劉備死的時候,你熟悉的所有人除了趙雲和魏延,應該大部分都掛了,有些人說是諸葛亮造成了蜀漢的才人凋零,這簡直是胡說,劉備當時招人才是向全國招,諸葛亮他只能在蜀漢這個圈圈裡,和他原來從荊州帶過來的人中選,所以才有了後來的荊州集團。所以沒有人他能怎麼辦?他不親力親為能怎麼辦?

    一個經濟已經崩潰掉的,人才已經沒有掉的,四處都是造反的蜀漢諸葛亮花了三年穩定下來,五年就已經有實力可以北伐,你可以用腳趾頭想一想他這五年日子是怎麼過下來的?諸葛亮忙到連生兒子都沒機會,當蜀漢穩定下來的時候。也就是出師表寫的之前才剛剛要了一個孩子。

    所以他凡事都親力親為。不是值得表揚,不值得表揚,而是沒有辦法的選擇。

  • 5 # 老貝家的小翊翊

    不值得表揚但是沒辦法啊。

    諸葛亮以弱凌強,五次北伐,打的魏國疲憊不堪,“民有菜色”,然而蜀國自己的經濟民生影響卻遠遠沒有那麼大。怎麼做到的?還不就是孔明凡事親力親為嗎。

    這不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問題,任何一個熟悉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世界,最不值得被信任的,就是官僚的節操。這個道理,在北伐中尤其明顯。

    中央要繳納100石糧草,到州府可能加到500石,在到縣可能加到一千石;中央獎勵一千貫錢,到州府可能變一百,到縣裡可能就只有10。從古至今,地方官僚的伎倆,無非就是“層層剋扣,層層加碼”。

    這正是魏國因一場烈度並不高的戰爭陷入財政困難的原因,也是諸葛亮選擇凡事親力親為的理由。可惜天不假年,否則可能北伐再來幾次,魏國就會因為財政壓力導致民變四起了。

  • 6 # 湘中明珠Zxp

    事必親躬是一個典型的褒義詞,但用在諸葛亮身上卻略微顯得有些例外(這和他的身份地位有關)。反應出他對權力的過度敏感,也反應了他過度謹慎和格局不大的一面。

    我們都知道,但凡二十軍棍以上的事務,諸葛丞相都會親自過問,這固然體現了他對下級軍士的體恤與關懷之心,展現了他親民的一面,但同時也容易讓下屬產生不被信任的感覺,從而產生隔閡,容易在無形中拉開管理層之間的感情距離,讓下級對上級甚至直接對丞相產生過度的依賴,久而久之,蜀軍及蜀國將難以出現有擔當,能決策的獨擋一面的人才。

    我從不懷疑諸葛亮是一個天才物,也相當敬佩他的敬業精神,但是,我真的不認可他事無鉅細喜歡獨裁的風格。他作為一個丞相,一個軍師,他應該把精力集中在軍國大事,政策統籌等戰略層面上,而不應該更沒必要去幹涉一些雞毛蒜皮的具體事務,這對國家無益,會讓後起之秀得不到鍛鍊,事實上也確實造成了蜀華人才儲備的青黃不接,對自身有害,過多的消耗精力從而縮斷了有限的生命,是一件完完全全得不償失的事。

    我曾經很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覺得諸葛亮所謂的事必親躬應該是羅貫中為了完善他形象的敗筆之作,因為我不認為一個丞相能有那麼多的精力去管那麼小的事情,如果真的像羅貫中所說一樣,那麼我只能說這位千古名相徒負虛名了!因為他的心胸格局實在太小,而權利慾望卻無限膨脹……

    綜上所述,我認為他的事必親躬非但不該表揚,而且必須否定!因為這是耽誤國家,傷害自身的愚蠢行為,您說呢!

    個人愚見,不喜勿噴!

  • 7 # 時胖紙說詭事

    從人力資源的角度來說,諸葛亮這麼做是不合格的!

    如果將蜀漢比作一個集團公司的話,劉備劉禪是董事長,而諸葛亮則是CEO或總經理之類的高管,下面設定後勤部,作戰部等等多個部門。但從三國演義中看,無論是軍糧還是軍中一些士兵的賞罰,都要經過諸葛亮的手。實際上這些工作應該是授權給中層或基層管理來做的,而諸葛亮做的應該是直接聽取中層管理們的彙報,來遙控指導工作。

    這一點韓信做的比諸葛亮要成功的多,記得楚漢傳奇中,劉備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說多多益善,劉邦說,那你覺的我能領多少兵?韓信一笑,說大王您不應該帶兵,您應該帶領的是將帥,也就是我,我韓信對大王您負責,我手下的將軍們要對我負責,層層負責下去,軍隊才能夠做到進退有序,將士知禮。所以在電視劇中,大家經常會看到韓信和蒯徹兩人經常在大帳內喝酒吃肉,但軍隊依然能夠戰無不勝。而諸葛亮天天累得吃的少,睡得少,最後還是被司馬懿活活拖死,更可怕的是,諸葛亮事必躬親也導致下屬們縮手縮腳,卻少決策的鍛鍊機會,一旦諸葛亮去世,手下的人沒有一個敢站出來撐場面的,最後才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最終蜀漢被曹魏兼併。

  • 8 # 五味社

    諸葛亮任蜀相十餘載,公忠體國,勤政愛民,更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格風範,受到後人的敬仰,堪稱為官者的萬世楷模。

    諸葛亮主張“理上則下正,理身則人敬”,認為只有管理者約束好自己,才能以上示下,為下面的人做好表率。他經常諍諫蜀後主要“諮諏善道,察納雅言”,對於自己也是嚴於律己,身體力行。

    為嚴明法紀,他專門指導制定了蜀國法律《蜀科》,並撰寫《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法律條款,以此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特別是諸葛亮親自監督杖罰軍棍,陳壽對此記載為:

    賞罰必信,無惡不懲。評曰: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

    如此,諸葛亮可以透過親自監管的手段,將中下級官員在管理環節中因失誤而導致的損失降到最低。

  • 9 # 聯盟大俠

    諸葛亮以法家治蜀,其原因是因為之前蜀地經過劉璋多年的管理,所轄境內刑法律令鬆弛傾廢,豪強士族肆虐妄為,黎民百姓怨聲載道。所謂亂世當用重點,諸葛亮認為唯有靠嚴刑峻法震懾宵小,使得法令如一,有功者得賞,有功者必罰。所以經過10多年的治蜀歷程,才使得弱小的蜀漢上下“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

    但是,這並不是一件很順利輕鬆的事情,無論是秦朝因嚴苛而速亡的教訓,還是現階段蜀地人才匱乏再加上法家的先天不足。諸葛亮想要讓貧弱的蜀漢能夠立足,他必須讓實際的統治者成為一個“理智獨裁者”。必須做到公正嚴明,必須做到上下如一,如不然,則法令敗壞就在瞬息之間,諸葛亮的畢生心血就會毀於一旦。

    所以諸葛亮的事必躬親是不得已而為之,這其實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以當時的技術條件想要法律在每一個階級做到公正嚴明並且不會引起動亂,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諸葛亮卻用他強大的政務處理能力,事事親歷親為,讓不可能變為了可能。這是政治上一個奇蹟,但卻是諸葛亮的悲哀,以至於一代奇才累死於兩軍陣前。

  • 10 # 狼的影子319

    非但不值得表揚,簡直要進行批判,凡事都有兩面性,“事必躬親”在有些人看來是認真負責,在我看來純粹是攬權擅政,高度集權,獨裁霸道,堂堂蜀漢政權未必只有一個諸葛亮能治理國家?別人就那麼不堪?事實證明,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依然穩定的運行了30年,國內次序穩定,曹魏也一直沒有犯境,說明死了諸葛屠戶,照樣不用吃混毛豬。倒是蔣琬,姜維等人一直奉行的,諸葛亮制定以荊州幫壓制本土勢力,屢屢窮兵黷武,興師北伐的國策,把蜀漢弄得國庫空虛,民皆菜色,士民離心,諸葛亮其實就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蘭蔻口紅好看的色號有哪些?為什麼你會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