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湯圓電影Vlog

    《為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生,事之以禮;死,喪之以禮,祭之以禮。” 今譯:親人在世時要以禮服事;去世之後,要以禮送葬,以禮祭祀。 《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今譯:對待父母,要在他們生病時多多關心。 《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今譯:現今流行的觀點是,能供養雙親就是孝。可是,犬能守禦,馬能負重,這也是對人的一種供養;那麼,對孝子來講,如果沒有對雙親的敬愛,又怎能將自己與犬馬區別開來呢? 《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今譯:對於孝子來說,難的是對親人一直保持和顏悅色的態度,有了事情,晚輩去出力完成有了;有了酒食,讓長輩吃喝,這難道就可以說是盡孝了嗎? 現在回答:為什麼會有不同回答:答:這充分體現了孔子孝論的靈活性。孔子之所以成為著名的教育家,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堅持因才施教的原則,因問而有答。問者不同,回答就不同,即使問的是同一個問題。孝的內容是廣泛的,如同對其他概念一樣,孔子對“孝”也從未作過全面的定義。因為他明知,這種做法不僅過分學究氣,而且難以收到現實針對性的效果。所以,最合理也最有效的辦法,是針對不同的人,針對著對孝有著不同的理解,針對著在孝行方面有著不同表現的人,孔子對於他們的“問孝”,予以不同的答覆。對於自己的弟子,孔子告訴子夏的是“色難”,告訴子游的是“敬”,這可能是由於,子夏和子游都是年輕時進入孔子門下,一方面是生活閱歷不足,另一方面則是生活在社會下層,日常生活相對艱難,就簡單地認為“孝”就“養”,就是對父母的物質供養。針對這樣的片面認識,孔子強調了敬養之態度的重要性。對於孔門之外的人,特別是社會上層的人物,比如孟懿子和孟武伯之類,孔子則針對他們個人孝行中出現的問題,發出了具有批評性的指導意見。在這方面,與後代某些時期的儒生們用某一條具體的孝行原則要求所有社會成員的做法相比,顯然是更加合理和有效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喜歡寶馬哪款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