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佛山車神

    肯定是修海底隧道效果更好,但施工難度太大

    這幾年隨著中國基建能力的迅猛提升,開山、架橋、挖隧道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了。看著一座座超級工程的拔地而起,讓人們有了征服世界的野心。

    (全長1341.4米的北盤江大橋是目前世界第一高橋,其垂直高度565米,相當於200層樓。這座大橋的通車充分展現了中國基建的實力)

    不過理想和豐滿,現實特骨感,在臺灣海峽修建海底隧道或大橋的難度遠比在陸地上工程大得多。

    先回答問題:修橋好還是修隧道好?

    刨去施工難度因素,必須是修隧道效果會更好。

    首先:與杭州灣大橋和港珠澳大橋不同的是,連線臺灣和福建的跨海大橋要橫貫臺灣海峽,完全是架在深海之上,橋體受到海水海風的侵蝕太大,對大橋的後期維護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其次:跨海大橋裸露於海面之上,通行受天氣影響巨大。而臺灣海峽正好又是颱風北上的必經之地,在臺風高發時期就只能封橋停運,運輸效率會大大降低。

    最後:跨海大橋對臺灣海峽的船運通航會造成很大的阻礙,影響臺海黃金水道的價值。而臺灣海峽本身並不是中國的內海,有很大面積屬於公海,如此必然會遭到他國的反對,並且中國的船隻通行起來也不方便。

    上面的三條是修建跨海大橋的弊端,當然修建大橋的成本的確是低於隧道,所以有很多人提出一半隧道一半大橋的方案,但方個案也無法全面解決上述弊端。

    若是一半大橋一半隧道,在臺風季節大橋段必然封路,屆時剩下一半的隧道再通暢也沒有意義。

    (港珠澳大橋就是半隧道半橋樑的設計,但是該地受到了氣候影響要遠遠小於臺灣海峽,並且港珠澳大橋的是修在近海,海水較淺。而臺灣海峽的平均水深超過50米,難度係數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所以,若不計成本的話,修建隧道的效果會最好。

    但是,這個成本是不能不計算的!畢竟那麼老多的錢不是大風颳來的,而且這個施工難度也太大了。

    目前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是日本的青函隧道,該隧道修建於1971年,至1988年通車,全長53.9公里,其中海底部分23.3公里。整個工程光在建造期間就花費了17年,在當年總造價就超過了27億美元,可以說是耗資巨大。

    而臺灣距離大陸最近的距離也要120多公里,這還僅僅是海底的部分,算是地上隧道總長度肯定超過150公里了,這麼龐大的工程即便放到今天依舊是艱鉅無比,而且其建設費用也必然是一個天文數字。

    (臺灣海峽隧道主要有南線、中線、北線三種方案示意圖)

    目前,臺灣海峽隧道共規劃了南、中、北三條路線。

    其中:北線最短,約120公里左右,並且地質最穩定。

    中線其次,約有128公里,5-6級的海底地震較多。

    南線最長,超過170公里,地質條件也不穩定。但是可以將澎湖群島作為中轉站,便於車輛在隧道中補給和應對突發事件。

  • 2 # 珍珠黑月季花1

    海峽兩岸要修通道,估計是橋和隧道結合,臺灣海峽經常有颱風,所以其技術要求極高,技術上有一定難度。這次港珠澳大橋是一次預演。為以後的海峽大橋取得了經驗。我們現在就可以組織測量,安排路線,甚至是先行施工,如果等兩岸統一後再進行施工,那時間太長了。

  • 3 # 楊成增2

    小編的設問不妥當。因為北線從平潭到桃園的陸地到平潭島已建成大橋,平潭到桃園要根據海底勘測結果確定施工方案。結合錢塘江大橋、舟山大橋、港珠澳大橋、瓊州海峽大橋和渤海跨海大橋以及象英吉利海峽道、土耳其跨海大橋等國際先進的經驗和設計方案進行研究。南線從廈門經金門、澎湖到臺中的還要另行研究。臺灣海峽大橋的主要難點是如何抵禦颱風與地震。

  • 4 # 黃金時代當家

    下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橋隧結合的話,用南線方案還是比較好的。澎湖至臺灣段用橋,澎湖至大陸段用隧道。既可避開公海與國土概念爭議;也可以保障公海通航安全不受橋下淨高的限制;隧道建於海底岩土下,避開海上艦艇通航干擾損壞隧道的隱患。在澎湖島設橋隧換通中轉站,避開了颱風期橋樑停運的滯留期。

    臺海統一後,開發臺灣東海岸有更大經濟價值,海峽橋隧通航量,建設維修養護投資,都會有可靠後續資金支撐。

  • 5 # 楊8361

    當然修水底隧道好,修橋不好,原因我們要考慮百年大計,隧道好管理,管橋難管,因為你要想百年以後有沒有戰爭這是首先考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鈣離子在細胞連線中的具體作用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