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中小軒軒

    大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朝代,很多人都對大明評價讚賞很高。不和親,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是對一個有骨氣的王朝最好的評價。而大明的最後一個皇帝崇禎,也是很值得人同情。在位期間嘔心瀝血,可終究沒能挽救大明的天下。令人可悲可嘆,其實,崇禎皇帝完全有可能東山再起,恢復大明王朝的,可惜被當時的東林黨人否決了。為什麼這樣說呢?

    明代的東林黨人其實有點像所謂的清流派,他們是一批激進的知識分子,很多人擔任言官御史。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隻會誇誇其談,空想主義者,嚴重脫離社會實際,只會動嘴。批評做事的人,輪到自己來做事情要麼就是空無一策,要麼就是嚴重脫離實際。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滿腹經綸,但是嚴重缺乏經驗,只會耍嘴皮子。

    東林黨人主政期間由於政策失誤,導致流民四起。其中裁撤陝西等西北邊關驛站更是導致大規模的驛卒下崗,無事可做,生活困苦,最終爆發大規模的驛卒起義,著名的李自成就是被裁撤的驛卒。紛紛揭竿而起。

    這些都不算,最關鍵的是在於對遷都的決策,直接關係到大明的生死存亡。李自成率領百萬農民軍一路勢如破竹,直逼北京,北方各地的明軍紛紛不戰而降。這時候的崇禎皇帝幾乎是空無一兵,北京守軍也是些老弱病殘,根本不堪一擊。就只剩吳三桂的三萬關寧鐵騎,還遠在山海關。

    面對這種局面,最好的辦法就是遷都南京,南京一直是作為陪都建設,機構設定齊全。最重要的是還有幾十萬的大明精銳,錢糧無數。再加上東南沿海及南方各地的軍隊,大明在南方還有一百萬的軍隊,文臣武將無數,像著名的史可法等等。

    崇禎皇帝其實內心也想遷都,但不想做所謂歷史罪人。而遷都的建議一提出來就被滿堂的東林黨人否決,大段大段的道理講出來,論口才無人能跟他們辯論。但是又沒有具體的建議和決策能拿出來力挽危局。就連調吳三桂增援也是遲疑不決。一天天的辯論和真吵,無濟於事。崇禎相當於是坐以待斃。終於等崇禎下定決心想遷都時來不及了,退路已斷,連調吳三桂都來不及了。

    在遷都這條路走不通之後,可憐的崇禎終於吊死在煤山。大明宣告覆滅。隨後,南京馬上重新建立了南明政權,然而由於皇帝年幼,奸臣控權,無所作為。百萬南明軍隊群龍無首,失去了主心骨,被清軍逐步瓦解。很多力量都是在內耗中被消滅了。如果崇禎皇帝在南京稱帝,重用史可法等人,憑藉南方雄厚的力量把清軍趕出關勝算還是很大的。畢竟大明還是有一定的民心,而清軍的剃髮令確是激起很大反抗。所以說當時的東林黨人紙上談兵毀了崇禎,也毀了大明東山再起的機會。

  • 2 # 使用者秋在這裡

    東林黨人不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明朝中後期皇權的混亂才是明朝滅亡的根源。但是,東林黨人確是致使明滅的重要原因之一。

    1、東林黨人‘清流’的本質特徵。

    東林黨主張黜虛言實,振興吏治,革除積弊。這些主張表面上看不出一點問題,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可事實上,他們做了些什麼?確實他們做到了不空談求實言這一條:公開‘諷議朝政,裁量人物’,評論諷刺朝廷及朝廷官員的種種不是;他們要振興的吏治,只是想去除把持在朝廷中職位的其他朋黨,而換上東林黨人;他們要革除的積弊,目的是廢除張居正的改革成果,恢復地主豪強被剝奪的那部分經濟利益。

    東林黨人沒有什麼明確的政治主張,如果說,反對收工商稅也算其政治主張的話,那麼,很大程度上說,他們是實實在在的誤國行為。事實上東林黨人也實現了他們的主張,取消了以礦稅為主的工商稅。後果瘦了朝廷,肥了豪強,害了農民。更可怕的是加劇了社會動盪。東林黨人反對宦官涉政,有沒有集團經濟利益上的考量影子,不得而知。我們知道,魏忠賢是贊成支援收礦稅的。

    顧憲成等人創辦東林書院的目的,恐怕不是宣揚‘實學’思想,而是利用書院,發動清流士人,‘熱情參與政事’似乎為主要目的。《明史紀事本末》雲:‘今日之爭始於門戶,門戶始於東林,東林始於顧憲成’,說得明白。可見,明未朋黨之爭,東林黨該負主責。

    《四庫全書》收集了顧憲成的《小心齋札記》和《涇皋藏稿》,在後者的‘四庫提要’中,對東林黨和顧本人作了評價:‘明末東林,聲氣傾動,君子小人,互相搏擊,置君國而爭門戶……推原禍本,不能不遺恨於清流,憲成其始事者也’。同時,東林黨人中‘攀附者漸多,遂致流品混淆,上者或不免好名,其下者遂依託門牆,假借羽翼,用以快恩,讎而爭進。’

    四庫提要所述,雖然站在統治者立場上評價的,但至少說明了東林黨人蔘與政事,陷入黨爭的行為,不是以國家利益為重,而是以滿足自身集團利益為重。提要也為顧說了好話:‘顧憲成持身端潔,恬於名利,且立朝大節,多有可觀。’倘若他真的淡泊名利,自然不會結黨立派,陷入黨爭了。

    顧憲成說:在朝廷做官,志向不在皇上,在邊地做官,志向不在民生,居於水邊林下,志向不在世道。君子是不這樣做的。說得多好,可惜,他的行為出了偏差。

    東林黨自稱清流,但他們已背離了清流的宗旨,置國家利益於不顧,熱衷於黨爭,相互鬥法不止,並借‘京察’等名義,勾心鬥角,以滿足自身集團的利益,這就是東林黨人的本質特徵。

    封建制的明朝,自然以皇帝為最高統治者,‘聯即國家’。帝制皇權的高度集中,是封建制國家政體制度的最顯明標誌。按理說,一切由皇帝說了算,在皇帝的眼色下,朝廷各部機構才得以執行。可是,偏偏明朝的多位皇帝不大喜歡行使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而是喜歡消極怠工,不做事,將權力有意無意地下放給大臣們,致使禍端頻頻而生。

    明武宗混跡於豹房;嘉靖沉迷於煉丹;萬曆可以三十年不上朝;天啟成了大木匠。

    這些怠工皇帝的昏聵無能,導致朝綱敗壞,動搖國本。於是乎,官場腐敗,貪官暴史無數;民不聊生,民變四出;國庫入不敷出,邊境岌岌可危;宦官專權,朋黨相爭;天災嚴重,田無顆粒。

    這時候的明王朝,已經千瘡百空,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縱然崇禎皇帝想有所作為,也成了竹籃打水一場空。

    崇禎生性多疑,猜忌心極強,先是聽魏忠賢,下詔捕殺東林黨人,後又聽東林清流,殺了魏忠賢。最後,崇禎吊死在煤山時,卻大喊,東林黨誤國。黨爭成了明王朝的最後推手!但不知崇禎反思過沒有,他的死是誰造成的?是黨爭,還是他的荒淫無能的父輩祖輩們造成的?

    明滅亡後,清康熙曾說過比較中肯的一段話:‘有明天下,皆壞於萬曆、泰昌、天啟三朝。愍帝即位,未嘗不勵精圖治,而所值事勢,無可如何。明之亡,非愍帝之咎。’按康熙說法,萬曆才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值得指出的是,東林黨與諸朋黨之間的爭鬥正是從萬曆年間開始的!

  • 3 # 小王和你講道理

    東林黨的大本營東林書院講學之際,正好是明末社會矛盾日趨激化的時候,東林黨人雖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進步口號,但實際卻淪為大地主大商人利益的代言人,為大地主大商人包庇、爭利。

    江南本身各朝各代稅收主要來源,但在東林黨的庇護下,廢除了各項工商稅收,導致國庫吃緊,農民便要忍受更高的稅收導致食不果腹。這時候正好遼東戰事吃緊。在這樣的背景下,魏忠賢找東林黨人交稅,不多久國庫充盈。好景不長,天啟帝死後,上臺的是崇禎,崇禎是一位讀了很多書立志要做好皇帝的書呆子,東林黨忽悠崇禎:宦官有多危害啊東漢就是例子,太祖也曾說過宦官不得干政,你要當好皇帝就殺掉魏忠賢不準宦官干涉,要相信我們東林黨人啪啦啪啦。於是立志要做堯舜的崇禎建立了一個東林黨的內閣,廢掉了東廠監管機構。

    東林黨掌權後第一件事就是廢除工商稅,廢除後自然沒錢了,打仗可是要花很多錢的。但東林黨人卻指責:遼東軍官指揮不當,作戰不力,貪汙軍餉等等。於是崇禎殺掉廢掉了盧象升袁崇煥孫傳庭等等原本能拯救大明於亡國之際的名將。

    仗還是要打,工商稅不能收,只能從農民和小吏身上擠一擠了,於是農民起義了,小吏李自成也因為工資一扣再扣也起義了。內憂外亂,明,亡!

    明亡後更能看清這些自稱君子忠君愛國為國為民的東林黨人的真實面目了——東林黨首領錢謙益,他妻子柳如是自殺也要求他殉國時,藉口:水太涼,成了滿清的走狗!正是這些東林黨人和他們的弟子粉絲,修了明史。黃宗羲和顧炎武雖然不和滿清合作,怕背上罵名又不肯得罪滿請,都安排的自己的親信參與修史。黃宗羲的得意弟子萬斯同,便是當時被委派參加明史的編撰人之一。黃宗羲覺得修《明史》,事關忠奸評判和子孫後世的大業,有萬斯同參加,可以放心。便動員萬斯同赴京,並在贈別詩中以“四方身價歸明水,一代奸賢託布衣”相勉。黃宗羲的兒子、顧炎武的外甥,也都參與其事。

    試想,話語權在這群人手上,誰忠誰奸,還不是掌握話語權的人說的算!但真相是不會被掩蓋的!

  • 4 # 雲荒的糰子

    因為看問題相對片面,不夠深入。沒有東林黨還有閹黨,晉黨。把一個朝代的滅亡推給一個政治團體可不行

    史學界把1644年(崇禎17年)大順農民軍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上吊自殺作為明朝滅亡的標誌。明朝滅亡有很多因素,比如自然災害鼠疫流行,政治腐敗內鬥嚴重,外敵入侵等等等等。最根本的原因是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發展,套用歷史唯物主義階級史觀來說,就是階級矛盾達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李自成一擊大明就滅亡了。

    農民為何起義,是因為吃不上飯啦,是生產力不夠發達嗎?肯定不是,因為明朝末期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是統治階級剝削太嚴重加上小冰河時代加上鼠疫等等因素導致糧食減產。農民活不下去了只能搶搶搶,地主家老朱家可是各個肥的流油。“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重現江湖

    另外一方面,大明朝財政完全奔潰,國家沒錢就沒法統一排程資源解決各種內憂外患。明朝地主不繳稅,宗室不繳稅還要養著這群吃白飯的,立國初期自耕農比較多,朱家人也少,還能承受,到了末期土地兼併嚴重,繳稅的人越來越少,自然就崩潰了。東林黨只是統治階級中某個團體的代言人而已,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 5 # 小李子說事兒

    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人逐漸控制朝政,此時的明朝面臨內外兩大勁敵,內部的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和關外的努爾哈赤。由於明朝末年天災不斷,很多地方出現饑荒導致流民甚多,這些流民紛紛加入起義軍,導致李自成的勢力日益壯大。明軍兩面受敵,而且起義軍是越剿越多,崇禎多次更換將領但效果甚微。後來,起義軍更是直逼京城,而明朝國庫的銀兩已經耗盡,崇禎哀求各位大臣能夠毀家紓難,捐獻銀兩幫助朝廷渡過難關。而這些東林黨大臣紛紛開始在崇禎面前上演戲精本色,他們都表示自己兩袖清風,實在沒有銀兩可捐。無奈之下,崇禎讓周皇后哀求她的父親周奎,這才捐出3000兩白銀。缺少軍餉的明軍自然沒有什麼戰鬥力,很快北京城就被李自成攻破。李自成佔領北京後,派兵查抄明朝眾大臣的家,可笑的是平時大聲哭窮的大臣們都紛紛露餡了,人人都富得流油。另外,李自成令人將崇禎的遺體裝殮並擺放在東華門,同時允許明朝官員祭拜,可是幾乎沒有大臣前去弔唁。

    大家也許會奇怪,那時的明朝為何國庫已經窮得叮噹響,甚至需要大臣們捐獻呢?這和東林黨的政策息息相關。早在萬曆年間,為了供應朝廷日益龐大的開支,萬曆皇帝派太監四處採礦,並且在各地徵收礦稅。不過,礦稅的徵收遭到了東林黨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這項政策使得百姓的負擔越來越重,甚至會激起民變。於是,礦稅在東林黨人的反對聲中取消了。而在魏忠賢獨掌朝政期間,他繼續徵收礦稅和商稅等稅收,保證了國庫的充足。但是魏忠賢死後,在東林黨的呼籲下,這些政策也被取消。

    需要強調的是,東林黨人代表著江浙地區的商人和地主豪強的利益,取消諸如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稅負顯然是對他們有利。如此一來,朝廷只能加大對農民的徵稅,由於天災等因素,那時的農民已經民不聊生,只能官逼民反,揭竿而起。東林黨人只顧自身利益,不顧國家安危的行為,是導致明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並且,在朝廷上,東林黨善於內鬥,但卻不會治軍。在內憂外患之際,東林黨人卻表現得極度無能,甚至產生退縮。明軍在混亂的指揮下接連戰敗,明軍大將祖大壽、洪承疇降清更是令明軍大傷元氣。東林黨對明軍的作戰不力是脫不了干係的。

    看清東林黨真實面目的崇禎已感到為時已晚,最後時刻,崇禎竟然令太監收斂魏忠賢的遺骨。也許,崇禎是對重用東林黨人而誤國懊悔不已,除了哀嘆“諸臣誤我”之外,此時的他已無力迴天。帶著深深的遺憾,崇禎走向了人生的終點。

  • 6 # 我是壞蜀黍

    明朝的滅亡與東林黨沒有直接的關係,它只是歷史的產物。明朝的滅亡有很多的因素,上的邊境入侵,下到 農名造反,瘟疫橫行,四個字,氣數已盡

    東林黨人因東林書院而得名。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顧憲成等修復宋代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等講學其中。顧憲成、高攀龍等在書院講學的八人,被稱為“東林八君子”。東林講學之際,正值明末社會矛盾日趨激化之時。東林人士為匡正時弊諷議朝政、評論官吏,既有鮮明的學術思想見解,又有積極的政治主張。他們要求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反對權貴貪縱枉法。這些鍼砭時政的主張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同情與支援,同時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兩者之間因政見分歧發展演變形成明末激烈的競爭局面。反對派將東林書院講學及與之有關係或支援同情講學的朝野人士籠統稱之為“東林黨”而加以無端攻擊詆譭。這就是“東林黨”的來歷。 不難看出,東林黨是一股與宦官及其依附勢力做鬥爭的一股力量。

  • 7 # 葬花吟流年

    首先,東林黨人起於東南,然而無論是在宋明清還是現代中國東南都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古代讀書人只要考過舉人家裡就可以不用繳納賦稅,東林黨人基本上都是官員,而這些人辦的書院經濟來源都是東南商人的支援,商人支援讀書人辦書院,書院裡出來的讀書人進入官場反過來庇護商人,把商人的生意納入自己的保護圈,譬如崇禎皇帝、萬曆皇帝想做生意或者向商人徵稅的時候都會被大臣以不能與民爭利為由拒絕,最後崇禎只能向農民徵稅,加稅。最後導致農民無法生存,只能造反,這也是木匠皇帝時期太監搜刮錢財,沒有人造反,而崇禎時期到處都是造反的原因。

  • 8 # 遊在路上的魚

    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顧憲成、高攀龍等八位明代名士修復了始建於宋代的東林學堂,開始在此地講學。這八位名士被稱之為“東林八君子”。此時的明王朝充斥著尖銳的社會矛盾,朝廷腐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這群東林學者在東林書院鍼砭時政,在著書立說的同時表達出了自己明確的政治主張。在古代,黨派是一個皇帝很恐懼的詞彙,顧憲成等人自然也不會踏入這一禁區,他們對外堅稱自己只是一個單純的學術團體,絕沒有結黨之意。東林諸人的學術主張在贏到了社會廣泛同情與支援的同時,也讓當時的掌權者們所憎恨,因此將東林諸位學者以及同情者統稱為“東林黨”,而東林諸人則將依附於掌權的宦官以及黨羽稱之為“閹黨”,其餘的官員則以地域同鄉為紐帶建立了浙、齊、楚、宣、昆各黨派,明末黨爭至此開始。

  • 9 # 我在鐵路上班

    東林黨,是江南財閥的代言人。是隻顧資本利益,置國計民生於不顧的一群人。在魏忠賢在世的時候,太監代表的皇權也就是國家利益尚可與東林黨平衡,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一家獨大,把持朝政。明朝經濟迅速走向壟斷,在氣候、起義、入侵、以及鼠疫的多重打擊下,出人意料的迅速滅亡。

  • 10 # 左冷禪

    1、東林黨人代表著江浙地區的商人和地主豪強的利益,取消諸如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稅負顯然是對他們有利。如此一來,朝廷只能加大對農民的徵稅,由於天災等因素,那時的農民已經民不聊生,只能官逼民反,揭竿而起。東林黨人只顧自身利益,不顧國家安危的行為,是導致明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

    2、東林黨善於內鬥,但卻不會治軍。在內憂外患之際,東林黨人卻表現得極度無能,甚至產生退縮。明軍在混亂的指揮下接連戰敗,明軍大將祖大壽、洪承疇降清更是令明軍大傷元氣。東林黨對明軍的作戰不力是脫不了干係的。

  • 11 # 吉山客

    東林黨人多是有識之士,以狹隘的忠奸觀念來看,大多是忠臣或者自居忠臣的,所以東林黨人並不是禍害,錯就錯在結黨。

    朝堂之上結黨,則黨同伐異便成了東林黨最根本的目的,時間長了,很多事已經不講是非對錯,而只看如何站隊。凡不是東林黨人所提政策,即使是好政策也要想方設法否決;凡是東林黨人所提政策,即使不好也要千方百計推行,這就壞了。

    久而久之,整個朝堂不論對錯而是隻爭勝負,明朝滅亡也就是必然之事了。

  • 12 # 鳳年說歷史

    現在為何有些人認為東林黨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我認為明朝滅亡原因眾多,東林黨只是其中一個,至於罪魁禍首就要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有些人對明末東林黨觀感不好,甚至厭惡至極,把東林黨說成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為何後人會對東林黨的厭惡如此之深呢?

    萬曆三十二年,東林書院在名士顧憲成等人的修復下,成了當時江南士大夫階層的聚集地,大家聚在一起鍼砭時弊,倡導廉正清明。總的來說,這些人代表著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承載的是千百年儒家正統思想潮流。但是,一個組.織,先不看他的性質,我們來分析一下他的成員和利益階層。

      當時參與進東林黨講學活動的,大多數都是那些飽讀詩書的文人雅士。但是,這些人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科舉不順,沒當上人,在那個學而優則仕的年代,考不上科舉,心中自然聚集了大量的不滿和怨恨,這種情緒彙集,矛頭對準的必然是當拳者,朝廷。

    東林黨起源於江南,那裡自古以來便是商賈富庶集聚之地,一個團體想要生存下去必須找到一個財力上的依靠,作為回報,這個財力提供者的利益便成為了那個團體的捍衛目標。

    因此,東林黨初期便有一顆不良種子種下,此後幾十年,隨著這顆種子漸漸發芽,開始扭曲這個團體的核心價值觀,引導社會風尚的理念開始被一種名為正治鬥爭的方式所取代。

    東林黨在明末最大的對手就是魏忠賢的閹黨了,雙方都兩敗俱傷,但是東林黨掌控著社會輿論優勢,對於閹黨在宣傳上有著先天優勢。但是東林黨到後期幾乎對輿論的把控失控的,鬥倒魏忠賢后,凡是非東林的人都被扣上閹黨的帽子,甚至遭受清算,袁崇煥都被推波助瀾了,最後竟然自己內鬥起來互相揭底,給後人的感覺就是極度虛偽,但是他們又不斷說自己正人君子。

    很多東林黨人入仕為官,很少有實質業績,卻以攻擊同僚,放言高論,犯顏直諫而名震天下”自我感覺都是治世良臣,實質外不能消滅後金蠻族,內不能平定李闖民變,經濟上沒有富國強民的手段,軍事上又無滅敵平天下的本事,幾乎可以說完全就靠一張嘴了。像極了今天的某些官員和教授天天假大空實事一件都不幹。1644年,明朝滅亡的那一天,朝中大臣,那些清流們有誰去給這位苦命的皇帝說一句公道話。沒有,只有李自成進京後,爭先恐後地去闖王那裡報名,以期保全自己的富貴。

      一年多後, 南京城破,帶頭跪在城門口迎接清軍的正是東林讜領袖錢謙益。那一刻,文人尊嚴又何在?幾十年前東林書院中的慷慨激昂實際上就是這般下作?這些叛明降清的東林黨人著實可恨(鍵盤俠、軟骨頭)。跟抗日戰爭世界哪些投降日本的人一樣讓人感到十分厭惡。

    所以人們把東林黨說成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只是因為人們厭惡東林黨!

  • 13 # 歷史的泡泡糖

    說東林黨必須要說說他的起源,以及創始人顧憲成。顧憲成字叔時,江蘇無錫人。萬曆四年參加鄉試,考中第一名解元。三年後去考了進士,成績平平,分配到戶部當了個主事。當官後,最不喜歡的人是張居正,平日怎麼彆扭怎麼來。

      萬曆二十一年京察時,顧憲成只是個考功司員外郎(副手,從五品)。

      萬曆八年進入朝廷,就當六品主事,混了十三年,才升了一級,實在有點......

     但是這個小小的芝麻官卻有著不一樣的能量,當時吏部沒有部長,內閣首輔、建極殿大學士、太子太保、從一品王錫爵打算安排自己的親信羅萬化接班。剛提拔一年的五品郎中顧憲成反對,推薦了右都御史陳有年。

      最終結果:吏部尚書陳有年。

      王錫爵的後面,有萬曆撐腰。顧憲成的後面,什麼都看不見。

      第一把手加第二把手,對付一個小小的司官,然而事實告訴我們,顧憲成贏了。

      因為在顧憲成的背後,是一片深不可測的黑夜。在那片黑暗中,隱藏著一股強大的力量。

      當萬曆下令大臣推舉入閣人選的時候,顧憲成先生又一次冒了出來,上疏推舉人選。雖說這事的確歸他管,但奇怪的是,如此重大的政治決策,吏部的幾位侍郎竟然毫無反應,尚書陳有年也對他言聽計從。史料上翻來覆去,只有他的光輝事蹟,似乎吏部就他幹活。

      顧憲成太折騰,皇帝終於打發顧憲成回了家。

      可從下野後,顧憲成名氣暴漲。不久之後,他的弟弟顧允成和同鄉高攀龍也辭官回了家,三個人一合計,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就講學吧。

      這一講就是三年,講著講著,人越來越多,於是有一天,顧憲成對高攀龍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應該找個固定的講習場所。”

      地方是有的,在無錫縣城的東頭,有一個宋代學者楊時講過學的場地,但年久失修,又太破,實在沒法用,所以這事也就擱置了下來。

      七年後,出錢的主終於找到了。常州知府歐陽東鳳和顧憲成關係不錯,聽說此事,大筆一揮就給辦了,撥出專款修繕此地。此後,這裡就成為了顧憲成等人的活動地點。

    它的名字叫做東林書院,實事求是地講,確實也就是個書院。但在此後的幾十年中,它卻煥發了不可思議的魔力,成為了一種威力強大的信念,那些相信或接受的信眾,歷史上統稱為東林黨。

      無數人的命運,大明天下的時局,都將由這個看似與朝廷毫無關係的地方,最終確定。

    緊接著著名的齊、楚、浙三黨相繼成立。這是三個能量極大、戰鬥力極強的組織,因為組織的骨幹成員,就是言官。

      言官,包括六部給事中,以及都察院的御史,給事中可以干涉部領導的決策,和部長(尚書)平起平坐,對中央事務有很大的影響。

      而御史相當於特派員,不但可以上書彈劾,還經常下到各地視察,高階御史還能擔任巡撫。

      故此,三黨的成員雖說都是些六七品的小官,拉出來都不起眼,卻是相當的厲害。

     明代二百多年的歷史,明目張膽地搞組織,先例即由此而來。

      無錫的顧憲成,只是一個平民,他所經營的,只是一個書院,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個書院可以藐視當朝的首輔,這個書院可以阻擋大臣復起,改變皇帝任命。

      大明天下,國家決策,都操縱在這個老百姓的手中。從古至今,如此牛的老百姓。

      無論是在野的顧憲成、高攀龍、趙南星,還是在朝的李三才,葉向高,都不是省油的燈,東林黨既有社會輿論,又有朝廷重臣,實力雄厚。

      史雲:明朝亡於黨爭。黨爭,起於此時。

    萬曆四十八年(1620),在楊漣、左光斗以及一系列東林黨人的努力下,朱常洛順利即位,成為了明光宗。但是光宗只活了一個月,但東林黨人再接再厲,經歷千辛萬苦,又把他的兒子推了上去,東林黨最終控制了朝廷政權。打敗了朝廷中所有的對手,具體說,是齊、楚、浙三黨。

      眾所周知,東林黨中的許多成員是沒有什麼博愛精神的,經常耍二桿子性格,非我族類就是其心必異,什麼人都敢惹,搞了幾十年鬥爭,仇人越來越多,特別是三黨,前仆後繼,前人退休,後人接班,一代代接茬上,鬥得不亦樂乎。

      這兩方的矛盾,那叫一個苦大仇深。什麼爭國本、妖書案、梃擊案,只要是個機會,能借著打擊對手,就絕不放過,且從萬曆十幾年就開始鬧,真可謂是歷史悠久。大明朝就是這麼被折騰垮的。

  • 14 # 趙胖君扎西達瓦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先要分析一下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再研究東林黨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才能真正瞭解東林黨人是否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一、 明朝滅亡的原因。我認為明朝滅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皇帝昏庸;2.官場腐敗;3:權臣專權;4.天災人禍;5:經濟畸形。

    二、 東林黨的基本狀況。東林黨是朋黨,不是現代模式的政黨,因此他沒有明確的資料來證明誰是東林黨人或者不是。魏忠賢一類的太監們也喜歡給對頭們安上一個東林黨人的帽子。

    一般認為東林黨是明末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集團,由吏部郎中顧憲成創立,他們諷議朝政,評論官吏,要求開放言路,革除積弊,反對權貴。其主張獲得了當時社會的廣泛認可。東林黨雖號稱“清流”, 但與齊、楚、浙、昆等按地域籍貫劃分的其他黨人,為了各自利益,不斷黨爭。主要包括“爭國本、爭京察”兩項。

    黨爭其實是統治階層內部的權力之爭,雖有力圖革新,反對腐敗的進步作用,東林黨實際上代表的是新興資本和地主豪強的利益,反對向工商業收稅,造成農民負擔更重,最終導致農民起義,並錯失南遷時機,崇禎上員,明朝滅亡。如果南明朝廷算是正統延續的話,那麼東林黨爭則是南明滅亡的直接原因了。

    三、 東林黨與明朝滅亡原因之間的關係。

    上述五方面明朝滅亡的原因,背後都有東林黨的影子。當然要說清明朝滅亡可能需要很大部頭的文章來解決,這裡只是泛泛而言。主要還是說東林黨在其中起的作用。

    1.皇帝昏庸。大明政府的執行機制空前完備,皇帝二十年不上朝仍能正常運轉。但皇帝逃班…….不正常。只是皇權與官權的權利叫勁。

    2.官場腐敗。東林黨人代表的是新興資本和地主豪強的利益,他們反對他人的腐敗,同時維護自己利益。

    3.權臣專權。嚴嵩、王振、張居正、劉瑾、汪直、魏忠賢……其實就是東林黨、宦官和其他黨人的輪番坐莊。他們在野時諷評朝政,在位時黨同伐異。

    4.天災人禍。農民起義,滿清襲擾、瘟疫流行、小冰河期,蝗災、鼠疫……都讓明朝趕上了。東林黨人理想上身體力行,實際上卻又無力和無奈。

    5.經濟畸形,這點最重要。可以說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就是財政危機,賦稅收入太低,資本主義萌芽興起,工商階層隨之興盛,東林黨人主張國家仍以農業為主要稅收來源,造成農業人口流失,惡性迴圈。資本家,地主和豪門瘋狂積聚白銀,民間賦稅無錢可收,國庫空虛,明朝政府破產。

    東林黨人並沒有順應歷史發展的治國理政才能,強調行政體制的強制作用,卻拿不出有效的治國方略,更多時候做的是“黨同伐異”的勾當。“黨見”太深,壁壘過嚴,造成非此即彼的絕對化政治思維定勢。

    綜上所述,東林黨人發動和參與的黨爭確實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其過分理想化的施政主張與歷史發展程序的不同步,給自己和國家帶來的都是毀滅性的結果。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稱其為罪魁禍首也不為過。

  • 15 # 拍案再驚奇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王朝中,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明朝的滅亡無疑是最讓人惋惜的,關於明朝的滅亡原因一直以來都眾說紛紜,女真人的強大,崇禎的失誤,等這些原因大家都知道,不過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東林黨和魏忠賢的黨爭絕對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其實當時的女真人人數不是很多,根本不足以大敗,明朝。清兵入關的時候人數也只有20萬兵力,這裡面的兵力包括8萬滿人2萬蒙古人,10萬漢人這麼少的兵力,當時根本不可能和明朝抗衡。

    當時明朝的軍事實力並不弱,王陽明一個人招兵只花了35天的時間就剿滅了寧王五十多萬的造反軍,面對女真人建立的後金,明朝也不是步步出錯,當年把持朝政的東林黨和魏忠賢一直互相鬥爭,嚴重消耗了明朝的實力。

    關於魏忠賢閹黨和東林黨一直以來正反觀點都各自有支援黨,有人說魏忠賢等人打擊東林黨,將朝中骨幹全部罷官,將朝廷弄得烏煙瘴氣,導致邊關無人統轄,後金崛起,雖然崇禎幹掉了魏忠賢,但是已經無力迴天。

    不過現在關於東林黨,現在又出現了不同的觀點,有的觀點認為東林黨雖然滿口仁義道德,但是其實自己做的事情和魏忠賢相差無幾,都在排除異己,後來更是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代言人,東林黨為了自身的利益,經常阻撓正確決策的實施,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這兩種觀點看起來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仔細來看的話,魏忠賢閹黨和東林黨都要為明朝的滅亡負責,因為這兩個派系黨同伐異,互相迫害,只要是對方的決策都要進行阻撓,這其實就是典型的朋黨之爭,對於任何一個朝廷而言,都是嚴重的禍害。

    據說崇禎在死之前曾經說:諸臣誤朕,文臣人人可殺,雖然從崇禎自身也有原因,不過他在為17年任用了很多東林黨,現在明朝就要亡國了,對於東林黨當然是失望至極,以前東林黨爭權奪利,阻攔朝廷和後金議和。

    據說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禎曾經祕密下旨收魏忠賢的遺骸,將其厚葬於碧雲寺,這是不是代表有點後悔殺魏忠賢了,東林黨堅持漢賊不兩立的儒家道德阻礙朝廷和後金議和,如果是魏忠賢黨的話,沒有過多的道德約束,和後金議和的話,可以利用這個時間消滅起義軍,這樣可以為朝廷爭取時間。

    不過雖然閹黨對皇帝更有用,但是崇禎上臺的時候,魏忠賢一手遮天,已經嚴重影響了皇權,所以不得不消滅魏忠賢,然後沒辦法需要用東林黨,朋黨之爭是所有王朝的禍害,明朝的滅亡,魏忠賢和東林黨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伊朗發射導彈誤將自己的供給艦擊沉,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