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釋成瓊
-
2 # 小魚呃妮
根據墨菲定律: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被所謂的“乾貨”文左右思想,認為那些粉絲量過百萬超千萬的號是在一夜之間就成長起來的,而不去關注在這背後,運營人員內心的苦及運營的實質過程。當我們想獲得同樣多的關注時,會因為找不到正確的定位,不先做好規劃,弄不清楚方向而東一鋤頭西一鋤頭,這樣的結果是,導致原有的粉絲也沒有了,最可怕的是,在這種胡來的過程中,我們損失的不僅僅是時間成本,還有心態,及時止損的辦法就是,冷靜下來,理清思路,學習一步一步規劃,靜下心有效地去學習別人的方法,同時學會獨立思考,認真分析,從過去的失敗的經驗中總結,拒絕盲目。
再者,墨菲定律: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我們需要認清楚一個事實,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其他,這都是一個生命成長的過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比如,我們需要改善經濟狀況,一夜暴富的神話我們都聽過,但你關注過一夜暴富的主角其成長過程嗎?《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裡男主回答的每個問題的線索都來自於一段痛苦艱險的往事,這些過程按理應該是我們最應該去關注和從中去吸取經驗的,但很多時候我們容易被現實的浮躁遮住雙眼。心浮氣躁,不注意個人整體綜合素質的培養,不花時間在個人技能的拓展,不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一旦遇到某些不可避免的危機,生活就變得支離破碎。
越想獲得,是一種動機,這種動機並不是壞的動機,每個人都需要有這種驅使自己往前的力量,但如何獲得,獲得的途徑及過程及過程中要面對的困境,才是考驗個人定力的時候,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些人獲得了比預期的更多,而有的人,則失去了更多。
最後,理想生活,別光想!
-
3 # 萍水相逢秋水長天
人生在世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不如意?歸根結底是人性都有貪婪的一面,貪心少了,得到反而就會多了,凡事不必強求,順其自然就好
-
4 # 白露為霜yy
得到和失去都是相對的。為了財富可能會失去健康,為了金錢可能會失去朋友。為了朋友也有可能需要你放棄利益,為了家人也可能需要你放棄賺錢的機會。所以,得到和失去,是沒有明顯的分界線的,沒有絕對的得到或失去。
我希望得到自由,就選擇了犧牲事業上的更高追求。
我是一名教師,工作挺忙的,但我更想要屬於自己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我很少會把工作拿回家去做。可能很多人的印象都停留在秉燭工作的場景中,好像只有這樣,才是一個老師應該有的樣子。我不否認,這樣的老師,的確是好老師,是值得敬佩的。
但我沒有天天秉燭工作,就可以說我是個不負責任的老師嗎?沒有人看到我的工作,只能我自己去說。我每節課都會讓孩子們得到足夠多的知識,佈置適量的作業,在白天的工作時間裡,足以把作業和他們的問題處理完。剩下的時間,是工作以外,應該是我自己的,我當然有權利去自由支配。
同事當中,自然是有許多比我更敬業的,他們犧牲了陪伴家人和孩子的時間,犧牲了自己的自由時間,他們是偉大的,是我所尊敬的。
但我更愛自由。我做好本職工作,對得起愛我的孩子們,足矣。
在評優評先的時候,我從來不羨慕得到先進的同事們,因為他們付出了,得到獎勵是理所應該。我也從來不會在述職大會上去訴說如何如何辛苦,並不是因為我每天養尊處優沒有做事情,連續十年帶畢業班的工作經歷,說給誰聽,誰都不會說出輕鬆二字的。但辛苦與否都是自己的選擇,既然選擇了,就用不著去向別人訴苦。
我選擇了平淡的生活,自然放棄對於金錢的追逐。
與其說放棄追逐金錢,不如說是沒有能力去賺到更多的錢。簡單來說,還是窮。
有人可能會說,當老師多好,工資高,有假期,想賺錢很容易,給學生補課唄。寫東西的時候,我很少會涉及這個話題,搞不好就會招來網友的一片罵聲。就好像寫寵物尤其是狗,必然會招來一片對狗比對他爸好的罵聲一樣。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連鎖反應,這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為什麼會扯到一起的,不懂。
補課一事,從未乾過,包括義務的,因為上班時間挺長的了,下班後我不想還做這個,職業倦怠。我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去在上完一天的課之後,再喋喋不休地去給學生上課。而且,賺錢的慾望,不可能沒有,但是這麼累得去賺錢,還是算了吧。
所以,只憑有限的工資,過平淡的生活,我也是知足的。
老師的工資是國家財政撥款,不需要別人費力去猜測,稍用心一點,都可以查到的。說老師工資高的,估計是看錯了小數點,要麼就是沒看見當地的平均工資水平。
我喜歡自由,不喜歡蠅營狗苟;我喜歡平淡,不喜歡追名逐利;我喜歡自己說了算,不喜歡被利益束縛。過我自己喜歡的生活,得到的是自由平淡,失去的,可能正是別人所追求的,但人與人不同。我尊敬辛勤工作的同事,佩服有能力吸金的成功人士,得到與失去,看個人喜好吧。
-
5 # 走千走萬
在人的感受中,得到100萬元的時候,往往會埋怨自己所得太少;失去100萬元的時候,往往會痛恨自己失去的太多。同樣是100萬元,感受各不相同。
獲得與失去,是一對矛盾,是辯證的統一,總體保持平衡有餘。正在進步的人,所得大於所失,因此才能進步,如同年輕人的成長;反之,正在退步的人,所得小於所失,自身減損,如同老年人的衰退。
1.把得失看得太狹隘了,反而失去了自我。
很多人看待得與失比較狹隘,比如,只把得到金錢看作所得,只把得到某個職位看作所得,只把得到一種美色看作所得。
其實,得與失是內涵極為豐富的概念。獲得知識,得到經驗,接受教訓,提高修養,增加美譽,增進健康,保持自我,等等,等等,都是得到,反之,則是失去。
這些元素,又是能夠互換的。
例如,要想增進健康,就必須花錢,贏得的是健康,失去的是金錢。再比如,若想漂洋過海看一次世界盃,增加一種人生經歷,那就必須以失去金錢為代價。陶淵明丟下了官帽子,回家種地去了,雖然失去了官場,但是獲得了精神的自由。有的人今天得到100萬沾沾自喜,殊不知,在道義和人格上,已經失去了自己。
2.能力不足以得到那麼多,即便暫時得到的,也將加倍償還。
如同肩挑重擔,一般情況下,獲得的多少與能力的大小成正比。有的人年收入幾十萬、幾百萬,那是由他的能力決定的。因此,我們沒必要無條件地攀比。有的人雖然能力有限,卻拿到了很高的收入,可能與他的外在條件有關,因此,也不能與他硬性攀比。
一般情況下,能力相對偏低,而所得相對偏高的人,即便暫時得到了,也是守不住的。有的人為什麼是守財奴呢?就是因為他的能力太小,曾經由於意外之喜,獲得了很多,如今又生怕失去,所以就變成了守財奴,然而,可悲的是,“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3.不給別人留下機會,自己將永遠失去機會。
當金錢、權力、美色、榮譽全部出現在眼前的時候,有的人不顧自己能力的大小和條件的限制,恨不得拼了命地也要把這一切全部摟入懷中,而不留給別人任何機會。假定,這一切都被某一個人全部得到了,而別人沒有得到一丁點兒東西,試問,這個人還能好好地活著嗎?
世界是大家的,金錢、權力、美色、榮譽,等等,等等,需要社會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分配,基本上達到大致均衡的狀態。因此,假如某一個人得到的太多,那麼,失去的,將會更多。
因此,我們的每一個人都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由正確的價值觀引領今日之生活和未來之命運。@鬱津裡
-
6 # 睡前情詩集
你能發現失去,說明已經有所悟了。
人生所做的每一個決定,每一次抉擇,其實質都是一種取捨,很明顯的事情是,你做了這個,就沒時間做那個,也有的人稱之為“時間機會成本” 。
那麼,你把大部分時間用在新事物,新目標上,那已得的東西,之前的東西,必定會無暇顧及,甚至被放棄。我們常常嘲笑“得了芝麻,丟了西瓜”是為愚蠢,但是反過來,為了西瓜,捨棄芝麻,看似合情合理,是明智之舉,可有沒有發現一種令人感嘆的事,那就是你為了西瓜,不得不放棄芝麻,你沒有那麼多的地方同時容納,在世人的眼中,捨棄必須的,即使那是一顆有感情的芝麻,那也是要 得一失一。
所以現在對那種勤奮得不斷挑戰高峰的人來說,你不斷在贏,同時也是不斷在輸,輸了自己的休息時間,輸了自己陪伴家人的時間,輸了其它興趣愛好。
現在你的喜好,是如此,但是到以後,越發珍貴的是什麼呢?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早點看明白,有得必有失,如果得失你都有權衡,取捨都不後悔,那麼才是明智的。
不要一味得得到,贏取,而還不知道原來得到也會有失去,贏了也會失去。
回覆列表
凡事不要一開始就抱著得到的心態去對待,真心付出了就不必計較得失,失去的東西也許會換另一種更適合你的方式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