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指出,幼兒隨著生理上的不斷髮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不管這些事物對自己是否有益或適宜,他們都會憑藉自身的興趣和情緒參與其中,這就是所謂的“任性”。因此,孩子的任性其實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
當孩子2歲左右的時候,參與意識、自主意識大大增強,什麼事情他們都要動手試試,自己作出決定。而這個時期的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思維模式、自我控制能力、做事情的道德底線都沒有建立起來,只是有了想法就要去實現,不會考慮可行不可行,被阻止的時候,他們會很煩躁,表現出強烈的反抗情緒。這樣的孩子很容易會被認為是“任性”的。
如果父母因為孩子不聽話,就進行訓斥、打罵等方式迴應孩子,會使得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受挫,會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以執拗來對抗父母的粗暴,形成任性的性格特徵。
如果父母無節制、無原則地對孩子有求必應,生怕照顧不周寶寶受委屈,孩子就會從父母誠惶誠恐的表情中讀出了志在必得,於是會得寸進尺地大哭大喊,不達目的不罷休,這也將造就孩子真正的任性。
面對孩子看似“任性”的行為,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1、耐心跟孩子講道理
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杜布森博士指出,父母在管教任性的孩子時,一定要尊重他們、態度要溫柔,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告訴他們為什麼不可以這樣。父母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設身處地地體會寶寶的想法和感受,耐心地跟寶寶講道理,用正確的辦法化解孩子的任性行為。
2、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對同一事物的興趣持續的時間不長,注意力很快會被其他的新鮮事物吸引。因此,爸爸媽媽如果能抓住這一心理特點,以更加有趣的事
情吸引孩子,終止寶寶的任性行為。在事後,再找合適的機會和孩子提起這個事情,並明確告訴孩子這件事為什麼不能做,哪裡不可取。
3、適當的冷處理
當孩子出現一些任性的行為時,爸爸媽媽即時不管是多麼嘮嘮叨叨,也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爸爸媽媽不妨採用冷處理的方法,先跟寶寶說清楚不允許寶寶這樣做的道理,然後忙自己的事情去。
爸爸媽媽要記得,在原則性問題上只要拒絕1次、說理1次,決不重複、嘮叨,這樣對孩子才更有威懾力,可以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態度很堅決、沒有迴旋的餘地。下次孩子自然而然就不會自討無趣。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指出,幼兒隨著生理上的不斷髮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不管這些事物對自己是否有益或適宜,他們都會憑藉自身的興趣和情緒參與其中,這就是所謂的“任性”。因此,孩子的任性其實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
當孩子2歲左右的時候,參與意識、自主意識大大增強,什麼事情他們都要動手試試,自己作出決定。而這個時期的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思維模式、自我控制能力、做事情的道德底線都沒有建立起來,只是有了想法就要去實現,不會考慮可行不可行,被阻止的時候,他們會很煩躁,表現出強烈的反抗情緒。這樣的孩子很容易會被認為是“任性”的。
如果父母因為孩子不聽話,就進行訓斥、打罵等方式迴應孩子,會使得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受挫,會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以執拗來對抗父母的粗暴,形成任性的性格特徵。
如果父母無節制、無原則地對孩子有求必應,生怕照顧不周寶寶受委屈,孩子就會從父母誠惶誠恐的表情中讀出了志在必得,於是會得寸進尺地大哭大喊,不達目的不罷休,這也將造就孩子真正的任性。
面對孩子看似“任性”的行為,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1、耐心跟孩子講道理
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杜布森博士指出,父母在管教任性的孩子時,一定要尊重他們、態度要溫柔,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告訴他們為什麼不可以這樣。父母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設身處地地體會寶寶的想法和感受,耐心地跟寶寶講道理,用正確的辦法化解孩子的任性行為。
2、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對同一事物的興趣持續的時間不長,注意力很快會被其他的新鮮事物吸引。因此,爸爸媽媽如果能抓住這一心理特點,以更加有趣的事
情吸引孩子,終止寶寶的任性行為。在事後,再找合適的機會和孩子提起這個事情,並明確告訴孩子這件事為什麼不能做,哪裡不可取。
3、適當的冷處理
當孩子出現一些任性的行為時,爸爸媽媽即時不管是多麼嘮嘮叨叨,也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爸爸媽媽不妨採用冷處理的方法,先跟寶寶說清楚不允許寶寶這樣做的道理,然後忙自己的事情去。
爸爸媽媽要記得,在原則性問題上只要拒絕1次、說理1次,決不重複、嘮叨,這樣對孩子才更有威懾力,可以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態度很堅決、沒有迴旋的餘地。下次孩子自然而然就不會自討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