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應變能力”的描述為:
一、一般定義
在有壓力的情境下,思考、解決問題時能夠迅速而靈巧地轉移角度、隨機應變、觸類旁通,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處理。
二、操作定義
①有壓力狀況;
②思維反應敏捷;
④考慮問題周到。
可以看到,在公職考試面試中,對於應變能力的測查要求更側重於“瞬時的應變反應”,也就是說考官更看重的是一種考生在面對突發問題時的一種“本能”。這種本能是可以是先天機制的非條件反射,也可以來自於透過大量思考和實踐過程升級為本能而後建立的一種類似條件反射的機制。
解讀了應變能力本身,我們再從面試的本質出發,看看為什麼沒有所謂的“情景應變題型”。
第一,考的就是自然流露
面試的本質就是匹配。是應聘者所具備的能力、價值觀(職業素養中的能力維度和信念維度)與崗位要求之間的匹配。怎樣的考察才能確保匹配的客觀、準確、精準和科學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應聘者放在實際的崗位上,在一個足夠長的時間裡去觀察,透過實踐去檢驗。可是這種方法成本太高,就目前看來是完全行不通的。所以人類社會發揮了它最大的一個功能特性——簡化,簡單化之,把所有人都放在面試的標準下,表現優異者勝出。面試實則是一種相對科學的人才測評方法,是一種折中、妥協、無奈的方案,並非最佳。因為只有在一個相對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內,我們才能觀察出應聘者不經包裝和修飾的、真正的內在品質和本能反應。應變能力,其實就是將空間和時間進行壓縮,空間上將場景的創設細緻化、具體化;時間上將處理問題的週期縮短,解決問題的時效要求加強,把這個足夠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壓縮和聚焦到一個相對合理的狀態下(即面試考題本身)去觀察考生的內在品質和本能反應,以求洞察考生在面對問題時的自然流露,如果修飾和包裝過多,顯然與測查的目的相違背。所以,把情景應變作為一個題型看待,妄圖透過思路以及所謂的方法論解決,顯然不合理。
第二,題目設定的趨同性
我們來看兩道例題:
例題1:在與同事們的聊天當中,你得知你的某一位同事經常在領導面前說你的壞話,面對這種情況,你會如何處理?
例題2:某天你經過領導辦公室門口,恰巧發現一位同事正在跟領導說你的壞話,而這時領導看到了你,面對這種情況你怎麼辦?
聽過我的課的同學應該對這兩道題不陌生,在我開始情景應變這一模組之前,首先就拿這兩道題先說事,說什麼?說這兩道題的共性和異性。共性就在於人際角色的設定以及解決問題所秉承的原則和後續處理問題的方法;異性就在於當下情況的判斷,進還是不進的問題。所以,兩道題在作答的思路上,也就是所謂後續解決問題的手段和方法上,包括整個答案的段落結構上,幾乎沒有太大的差異,唯一的區別就在於例題2中“進與不進”的瞬時反應和判斷。有了這種當下判斷,就是一種應變能力的體現;少了這個情景的設定,就是一道普普通通的人際關係類問題。所以,在方法論和答題思路上的趨同,也印證了所謂情景應變問題是不必要獨立出來的,至少在方法論上是沒有自成體系的必要的。
第三,答題無思路可言
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情景應變類題目更多的是一種測評要素的雜糅,比如和人際關係雜糅就成了職場應變類(以前叫人際情景類),和組織管理雜糅就成了公共事件類(以前叫突發情景類),和自我認知雜糅就成了考場應變類。而這些雜糅出來的題目,答題思路上沿用了人際關係、組織管理和自我認知方法論,只是在作答過程中秉承了一些理念和原則,諸如統籌兼顧、輕重緩急等等。所以,在實際授課中,情景應變類問題更多的應該是引導學生怎樣才能答出情景應變類問題的味道、特點,區別性和差異性,而不是去講所謂的方法和思路。
綜上所述,應變能力應當是一種自然流露,是一種條件或非條件反射,具有明顯的應激性,快速、準確、堅定不移才是對這種能力的完美詮釋。培訓的價值應當在於用大量題目中創設的情景讓學生親身感受,或是經驗遷移,透過這些“經歷”的堆積,增加學生在“判斷複雜局面”時可參考的資訊,在不斷的重複訓練中將這些資訊和先驗升級為“條件反射”,成為與考生“渾然一體”的能力,融會貫通。
要點一:快速反應,機敏沉著——對作答狀態的要求
作答情景應變類問題,在入情入境的同時更要注意答題時的狀態。包括較短的思考時間(不加過多思索就開始回答)、答題時的神態、闡述內容的條理性和有序性、措辭的準確性等等;
要點二:矛盾入手,目標先行——對錶態部分的要求
解決突發問題絕不能孤立的“為了應變而應變”。突發情況是在一個大的工作背景下出現的“小插曲”,解決這些“小插曲”的目的是為了背後整個工作大局能迴歸正軌,順利完成。所以,回答應變類問題,目標是指引、是方向,矛盾是入口、是切入點,一如《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一樣,不管中間遇到什麼困難,也不管這些困難要如何解決,總體的目標——向西是不變的,解決這些困難、克服這些障礙,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達成西天取經的目的。
這部分內容必須引起同學們注意,表態中搞清目標和矛盾的關係,一方面對後續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提供了指導,另一方面這種表態是一種冷靜、沉著、不慌亂的大局觀的有力體現。可以說,這部分才是完美詮釋應變能力的作答亮點。
要點三:防治結合,以防代治——對總結部分的要求
吃一塹就要長一智,處理突發問題的最終指向是儘可能避免、甚至杜絕此類問題的再度發生。除了要消除眼下可能再度出現突發問題的可能性,更要著眼於長遠,以長效預防代替應變處理,防患於未然,一勞永逸。至此,問題才算是得到完善解決。
對“應變能力”的描述為:
一、一般定義
在有壓力的情境下,思考、解決問題時能夠迅速而靈巧地轉移角度、隨機應變、觸類旁通,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處理。
二、操作定義
①有壓力狀況;
②思維反應敏捷;
④考慮問題周到。
可以看到,在公職考試面試中,對於應變能力的測查要求更側重於“瞬時的應變反應”,也就是說考官更看重的是一種考生在面對突發問題時的一種“本能”。這種本能是可以是先天機制的非條件反射,也可以來自於透過大量思考和實踐過程升級為本能而後建立的一種類似條件反射的機制。
解讀了應變能力本身,我們再從面試的本質出發,看看為什麼沒有所謂的“情景應變題型”。
第一,考的就是自然流露
面試的本質就是匹配。是應聘者所具備的能力、價值觀(職業素養中的能力維度和信念維度)與崗位要求之間的匹配。怎樣的考察才能確保匹配的客觀、準確、精準和科學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把應聘者放在實際的崗位上,在一個足夠長的時間裡去觀察,透過實踐去檢驗。可是這種方法成本太高,就目前看來是完全行不通的。所以人類社會發揮了它最大的一個功能特性——簡化,簡單化之,把所有人都放在面試的標準下,表現優異者勝出。面試實則是一種相對科學的人才測評方法,是一種折中、妥協、無奈的方案,並非最佳。因為只有在一個相對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內,我們才能觀察出應聘者不經包裝和修飾的、真正的內在品質和本能反應。應變能力,其實就是將空間和時間進行壓縮,空間上將場景的創設細緻化、具體化;時間上將處理問題的週期縮短,解決問題的時效要求加強,把這個足夠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壓縮和聚焦到一個相對合理的狀態下(即面試考題本身)去觀察考生的內在品質和本能反應,以求洞察考生在面對問題時的自然流露,如果修飾和包裝過多,顯然與測查的目的相違背。所以,把情景應變作為一個題型看待,妄圖透過思路以及所謂的方法論解決,顯然不合理。
第二,題目設定的趨同性
我們來看兩道例題:
例題1:在與同事們的聊天當中,你得知你的某一位同事經常在領導面前說你的壞話,面對這種情況,你會如何處理?
例題2:某天你經過領導辦公室門口,恰巧發現一位同事正在跟領導說你的壞話,而這時領導看到了你,面對這種情況你怎麼辦?
聽過我的課的同學應該對這兩道題不陌生,在我開始情景應變這一模組之前,首先就拿這兩道題先說事,說什麼?說這兩道題的共性和異性。共性就在於人際角色的設定以及解決問題所秉承的原則和後續處理問題的方法;異性就在於當下情況的判斷,進還是不進的問題。所以,兩道題在作答的思路上,也就是所謂後續解決問題的手段和方法上,包括整個答案的段落結構上,幾乎沒有太大的差異,唯一的區別就在於例題2中“進與不進”的瞬時反應和判斷。有了這種當下判斷,就是一種應變能力的體現;少了這個情景的設定,就是一道普普通通的人際關係類問題。所以,在方法論和答題思路上的趨同,也印證了所謂情景應變問題是不必要獨立出來的,至少在方法論上是沒有自成體系的必要的。
第三,答題無思路可言
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情景應變類題目更多的是一種測評要素的雜糅,比如和人際關係雜糅就成了職場應變類(以前叫人際情景類),和組織管理雜糅就成了公共事件類(以前叫突發情景類),和自我認知雜糅就成了考場應變類。而這些雜糅出來的題目,答題思路上沿用了人際關係、組織管理和自我認知方法論,只是在作答過程中秉承了一些理念和原則,諸如統籌兼顧、輕重緩急等等。所以,在實際授課中,情景應變類問題更多的應該是引導學生怎樣才能答出情景應變類問題的味道、特點,區別性和差異性,而不是去講所謂的方法和思路。
綜上所述,應變能力應當是一種自然流露,是一種條件或非條件反射,具有明顯的應激性,快速、準確、堅定不移才是對這種能力的完美詮釋。培訓的價值應當在於用大量題目中創設的情景讓學生親身感受,或是經驗遷移,透過這些“經歷”的堆積,增加學生在“判斷複雜局面”時可參考的資訊,在不斷的重複訓練中將這些資訊和先驗升級為“條件反射”,成為與考生“渾然一體”的能力,融會貫通。
要點一:快速反應,機敏沉著——對作答狀態的要求
作答情景應變類問題,在入情入境的同時更要注意答題時的狀態。包括較短的思考時間(不加過多思索就開始回答)、答題時的神態、闡述內容的條理性和有序性、措辭的準確性等等;
要點二:矛盾入手,目標先行——對錶態部分的要求
解決突發問題絕不能孤立的“為了應變而應變”。突發情況是在一個大的工作背景下出現的“小插曲”,解決這些“小插曲”的目的是為了背後整個工作大局能迴歸正軌,順利完成。所以,回答應變類問題,目標是指引、是方向,矛盾是入口、是切入點,一如《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一樣,不管中間遇到什麼困難,也不管這些困難要如何解決,總體的目標——向西是不變的,解決這些困難、克服這些障礙,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達成西天取經的目的。
這部分內容必須引起同學們注意,表態中搞清目標和矛盾的關係,一方面對後續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提供了指導,另一方面這種表態是一種冷靜、沉著、不慌亂的大局觀的有力體現。可以說,這部分才是完美詮釋應變能力的作答亮點。
要點三:防治結合,以防代治——對總結部分的要求
吃一塹就要長一智,處理突發問題的最終指向是儘可能避免、甚至杜絕此類問題的再度發生。除了要消除眼下可能再度出現突發問題的可能性,更要著眼於長遠,以長效預防代替應變處理,防患於未然,一勞永逸。至此,問題才算是得到完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