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張夢章自媒體

    首先回答:肯定不是。格律詩是詩歌的一種,是盛唐以後逐漸形成的。格律詩的篇式、句式有一定規格,音韻有一定規律,變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規則。後人為了區別沒有格律化的古詩,就稱之為近體詩或會體詩。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現存節奏韻律最簡單的詩體是《吳越春秋》上所引的一首古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周秦以來,詩歌的節奏韻律逐漸由簡入繁,出現了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雜言”不等的句式。在秦漢之前,四言是最為流行的句式,如《詩經》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四言,如《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其他五言、六言、七言都是字數有所增加,句式整齊。“雜言”則是長短句不一,如樂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魏晉以後,五言和七言成為最流行的體式。由於四聲的發現,詩歌開始講究聲律,追求抑揚頓挫,鏗鏘悅耳,平仄參差。到了唐代,詩的格律愈發嚴格、縝密,無論是字數、句數還是平仄、押韻都有了詳細嚴謹的規定,開始有了近體詩、古體詩的分別。

    一般來講,在中國唐朝之前的詩,往往都稱為古體詩,而唐朝之後,形成了講究平仄、對仗的格律詩,就稱為近體詩。它們之間的差別在於古體詩是一種較少拘束的詩體,不講究對仗,用韻和平仄相對自由,每首不限句數,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定。在一首古體詩中,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轉韻,因此一首古體詩可能會押很多的韻。古體詩的五言和七言居多,也有四言、六言和雜言。《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都是以四言詩為主。兩漢、魏、晉仍有人寫四言詩,但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五古最早產生於漢代,《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漢代以後,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句長短不齊,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漢魏以來樂府詩配合音樂,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樂府詩多不合樂。此外,古絕句在唐時也有作者,都屬古體詩範圍。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互動關係,南北朝後期出現了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體、近體之間的新體詩。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乃至古體作品中常融入近體句式。但也有些古詩作者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來避律。

  • 2 # 李保平

    樂府詩有格律。

    樂府詩屬於古體詩,對格律要求遠不如後代的近體詩,但不是沒有格律。它同樣講究排偶對仗,隨意性相對較大。

  • 3 # 洮野渡

    野渡回答:樂府詩中有格律詩,也有非格律詩。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今天我們所說的樂府詩不僅僅是指漢朝的樂府詩,還包括從漢朝以後以樂府古題為題目所作的詩。所以,不能籠統地把樂府詩稱為格律詩或非格律詩!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最早的所謂樂府詩,指的是漢樂府機構收集並制譜的詩歌,這些詩形式上都是古體詩,不能稱為格律詩。

    據《漢書·禮樂志》記載這樣的詩有138首,但是現存的只有幾十首。最著名的如《孔雀東南飛》、《陌上桑》等長篇五言詩。

    也有雜言詩,如《戰城南》: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

    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聲激激,蒲葦冥冥。

    這時期還沒有出現格律詩,因此漢朝的樂府詩自然都是古體詩。

    其次,到魏晉南北朝以後,逐漸出現了借樂府古題寫新事的樂府詩,格律詩的雛形開始形成。

    如南朝永明時期,以竟陵八友為代表的沈約等人提出了四聲的理論,開始了早期格律詩的探索。這一時期的詩被稱為永明體,從這一時期到初唐,是格律詩逐步形成的階段。

    例如徐陵的《關山月》: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星旗映疏勒,雲陣上祁連。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這首樂府詩就是一首早期的格律詩,只不過第二聯不對仗而矣。

    再次,到了唐代以後,由於新樂府運動,樂府詩中的格律詩逐漸增多。

    如王昌齡樂府詩 《塞下曲 》是五言律詩: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沈佺期的樂府詩《獨不見》是比較標準的七言律詩: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最後,結論

    總之,樂府詩有漢朝的樂府詩,也有後來以樂府古題寫新事的新樂府詩。把樂府詩全部籠統地稱為格律詩或古體詩,都是不科學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是區別樂府詩的科學態度。

  • 4 # 雲卷飛山

    樂府詩主要起源於漢代,通稱“漢樂府”,是繼先秦“詩經體”、“楚辭騷體”又一新的詩歌形式。

    漢樂府詩無格無律,字數可以是齊言詩,但更多的是兩言、三言、四言等字數不等的雜言詩。如著名的漢樂府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長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樂府詩自由靈活,只要求押韻,不講平仄對仗。因為漢代時還沒有《音韻學》,給漢字注音還是“直注”法,即用一常用漢字,給冷僻生字注音,“反切”法還是後漢才開始,當然就不會有什麼韻書。因而押韻也較隨意,可押平韻,也可押仄韻,甚至平仄也通押,還可隨意轉換,不講究一韻到底,可以說是貨真價實的“古代自由詩”。深受人們喜愛,千年傳承不絕。

    到了唐代,漢樂府詩被歸入“古體詩”,以示與格律詩的“近體詩”區別。李白就偏愛樂府體詩,代表李白最高藝術成就的《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就是樂府體詩。以七言為主,夾雜部分三言、五言,甚至十言字句,使各種奇思妙想,火山噴發般的情感得到盡情釋放。

    喜歡古典詩歌,又不願受格律限制的友友們,完全可以選擇學寫樂府體詩,這樣既不受束縛,又有濃厚的古典風味,寫得好的話,一樣可以流傳後世,一樣高大上!

  • 5 # 情感中轉站

    詩歌的格律化,其實就是從樂府詩開始的!

    因此,樂府詩可以是格律詩,但不是全部!這裡提兩個人,沈佺期和宋之問,他們為律詩定型做出巨大貢獻,下面附其詩一首: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裡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胡適先生曾說:“唐初的人也偶然試作樂府歌辭, 但他們往往用律詩體做樂府。”

    樂府,從其誕生的那一刻,不管是漢武帝原創,還是秦始皇原創,都是作為管理音樂方面的專業組織結構,從曲調形式上看,可以分為相和、鼓吹、雜曲、清商等等,從演唱方式上又可以分為獨唱、齊唱、輪唱、清唱、歌舞伴唱等等,總之,載歌載舞也可,清唱伴奏也可,都是用於表演的。

    格律的萌牙,應始於東漢,成於南朝時期,興盛於唐,因此,那時樂府詩,不存在格律之說。

    初唐時期,齊梁之氣、豔曲麗辭甚至色情之作依然盛行,初唐四傑開創性地拓展了樂府詩歌新局面,不論五言、七言,漸漸使得樂府遠離音樂演唱而走向純正詩歌,經過後來一系列改良、演變,樂府古題開闢出諸多新意,格律上有刻意安排的,也有遵古體詩不作講究的。

    被稱為樂府雙璧的《孔雀東南飛》《木蘭辭》,何等經典!

  • 6 # 飄泊的飯盒

    樂府,起源於民歌,例如《上邪》。是一種比較自由,不受格律限制的詩歌形式。屬古體詩,不在格律詩範疇。為與律詩區別,故後人稱格律詩為“近體"。

    古代十分重視“禮樂",秦時設管理音樂的機關稱“樂府",漢武帝正式設定音樂管理機構時沿用了秦時名稱,其職能就是採集民歌,編纂整理,加工配樂,使之兼具禮樂、教化作用。唐代亦以延續。簡而言之:漢唐承堯舜及上古之風(《詩經》之採風),命教坊採民歌而制曲,樂府便是這種由民歌昇華而來,可以配樂演唱的詩歌形式。

    因此並非如某種觀點所講,樂府是律詩之發端。把格律詩框框套套發揮到極致的,在唐代有沈佺期、宋之問等人。相反,陳子昂、李白、張九齡等人,有感於律詩以形式限制內容發揮之弊端,曾發起復古運動,他們都提倡和喜愛樂府、古風等形式的古體詩。由此可證其並非格律之淵源。有興趣瞭解的,可以參看龍榆生先生所著《中國韻史》之《唐詩之復古運動》章節。

    格律詩形式很美,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要欣賞和學習古典詩歌,不可不大體瞭解其內容。格律本是為內容服務和添彩的,但框框太多就並非好事。光一個對仗,就可細分為七八個小類,平仄也囿於古代各地方言甚多,綜合成一百多個韻部,此種繁複的形式,也是詩歌走下坡路的一個原因,自宋以後,除科舉官試時,若做韻文,則必須遵循官韻外,很多詩詞大家寫詩、填詞時,已多有突破其桎梏的情況了。因此毛澤東、魯迅,乃至胡適等大家都建議,不宜在青年中提倡,說讀起來大體有韻,聲調鏗鏘和諧就好。同時,古代漢語發音平仄聲調的起伏較大(例如陝西、山西方言中保留的古音),而現代漢語四聲起伏相對平和,故對韻律的影響也相對小得多。因此,格律限制寬泛些,不要刻意死摳,對內容的發揮和文學大眾化是有好處的。

    當然,這只是個人的觀點。對與不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7 # 陋室流年

    樂府,是古代宮廷音樂機關,正式成立於漢朝,收集各地民歌,整理改編和創作音樂,再進行演奏或演唱。這個過程中形成大量文學作品,那麼這就是樂府詩,也成漢樂府。從文學形式來看,樂府詩早在秦代就已出現。

    樂府詩形式較為自由,押韻也不像格律詩那樣嚴謹,但在讀樂府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很多作品中都有大量的五言或七言詩句,比如《木蘭辭》《孔雀東南飛》《陌上桑》等。再加上押韻,我們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樂府詩是後來格律詩的雛形,也可以說格律詩是從樂府詩發展出來的。包括在格律詩盛行的唐代,很多詩人也愛寫樂府詩,比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杜甫的《兵車行》等。

    那麼格律詩呢,其定型於唐代,形式固定,格律嚴謹。形式上,按每句字數多少分為五言詩和七言詩;按句數多少分為律詩和絕句,其中律詩為八句,絕句為四句。格律上,講究平仄,押韻,對仗等。

    所以樂府詩自由些,格律詩更嚴謹。

  • 8 # 老街味道

    問題:樂府詩是格律詩嗎?為什麼?

    前言

    先回答問題,樂府詩有格律詩(近體詩)也有非格律詩(古體詩)。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樂府詩不僅僅是指漢朝的樂府詩,還包括從漢以後以樂府古題為題目的詩。

    樂府本是古代音樂機關, 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用以管理音樂。根據《漢書·禮樂志》記載,漢武帝時,設有采集各地歌謠和整理、制訂樂譜的機構,名叫"樂府"。後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並制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者簡稱樂府。

    樂府詩誕生於漢朝,這時候的詩當然是古體詩,但在齊梁永明體以後,出現了格律詩,有些詩人以樂府古題為題目作詩,偶爾也採用格律詩的形式。

    因此這時期的樂府詩既有古體詩也有格律詩。

    在宋代,郭茂倩將所有樂府詩歌彙集到一起,編成《樂府詩集》我們可以看看

    一、漢樂府都是古體詩

    西漢樂府據《漢書·禮樂志》記載共有138首詩(東漢並不在內),但是現存的只有幾十首。這一時期的樂府詩最著名的如《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長篇齊言五言詩:

    日出東南隅 ,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 ,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 ,桂枝為籠鉤......《陌上桑》節選

    也有雜言詩如《戰城南》: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聲激激,蒲葦冥冥;

    這時還沒有出現格律詩,漢朝的樂府詩自然都是古體詩。

    二、魏晉南北朝 古題寫新事

    魏晉南北朝是古詩發展的重要階段,出現了大量借古題寫新事的樂府詩,如曹丕的 《陌上桑》

    棄故鄉。離室宅。遠從軍旅萬里客。披荊棘。求阡陌。側足獨窘步。路局苲。 節選

    曹操的詩幾乎全部都是樂府歌辭,如《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三、齊梁時期 樂府中的早期格律詩

    南朝齊永明時期, 沈約等人提出了四聲的理論,他們的詩被稱為永明體,從這一時期到初唐,是格律詩逐步健全的階段。

    1、齊梁時期出現的新體詩是早期的格律詩,例如徐陵的《關山月》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星旗映疏勒,雲陣上祁連。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仔細看看這首樂府詩,會發現除了第二聯不對仗外,可以算是一首格律詩,這種不嚴謹的格律詩在初唐很常見。

    2、王褒 (南北朝)的 《渡河北》:

    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常【山】臨代郡,亭(障)繞黃河。心(悲)異方樂,腸斷隴頭歌。薄暮臨征馬,失道北山阿。

    這是失黏的格律詩:第2聯與第3聯失黏。即使在盛唐,也常見到失黏的格律詩,如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有、潮失黏: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失黏出就更多了: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過這種失黏的詩是折腰體:

    有絕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王褒的這首樂府詩和李白的《鳳凰臺》屬於”八句折腰者“;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是”絕句折腰者“。這種詩除了失黏以外,其他都符合格律詩的要求。

    四、《唐詩三百首》 樂府詩中的古體詩

    《唐詩三百首》中,只要用了樂府舊題就會被歸入樂府詩。先看幾首屬於古體詩的樂府詩

    1、李白樂府詩《玉階怨》是五言的古體絕句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2、王昌齡樂府詩《塞下曲·其一》是八句五言古體詩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從來幽並客,皆向沙場老。 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王昌齡這類詩判別比較簡單,因為押仄韻可以直接判斷是五言古體詩。這類八句的五言詩較有名的還有杜甫《望嶽》,因為《望嶽》沒有用樂府古題,所以被蘅塘退士放入了唐詩三百首的【五言古詩】目錄下。

    王昌齡《塞下曲》用的樂府古題,所以被歸入樂府。

    3、長篇換韻 李白《長幹行》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十六君遠行,瞿塘灩預堆........

    因為用了《長幹行》做題目,所以被放入唐詩三百首【樂府】中,否則也會歸類於五言古詩目錄下。

    五、《唐詩三百首》 樂府詩中的格律詩

    1、李益樂府詩《江南曲》是一首標準的五言律體絕句: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2、王昌齡另一首 《塞下曲 》是五言律詩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這是一首失對的五言律詩,可以對比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在《唐詩三百首》五言律詩中,有不少這種對仗不嚴謹的五律 。

    有律詩徹首尾對者(少陵多此體,不可概舉),有律詩徹首尾不對者(盛唐諸公有此體,如孟浩然詩:“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軸轤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標。”又“水國無邊際”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從字順,音韻鏗鏘,八句皆無對偶)。嚴羽《滄浪詩話》

    3、沈佺期 《獨不見》是完全標準的七言律詩。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第七句”獨不見“三仄尾,三仄尾在唐朝律詩中是常見的句式,不被認為詩詩病。關於三仄尾可以看《從<題破山寺後禪院>說起 唐詩中竟然有這麼多的三仄尾》。

    4、李白樂府詩《關山月》是五言排律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這首樂府詩有個別聯不對仗,但在初盛唐,這已經算是比較嚴謹的排律了。

    結語

    樂府詩有漢朝古樂府詩,也有後來以樂府古題寫新事的詩。 元稹白居易時期, 自創新的樂府題目詠寫時事,被稱為新樂府運動。

    樂府詩的特點是用語言和行動來表現人物,語言相對質樸包含感情,齊言或雜言形式多樣 。

    如文中所述, 使用樂府古題的詩都算作樂府詩,所以樂府詩中既有格律詩(近體詩)也有古體詩。

  • 9 # 豫州劉志遠

    樂府詩是格律詩。準確地說,樂府詩發展到一定藝術程度後出現了格律詩。格律詩是樂府詩中的最高藝術形式。

    一:樂府詩最初是指樂府官署所採製的詩歌,後來將魏晉至唐可以入樂的詩歌,以及仿樂府古題的作品統稱樂府詩,簡稱樂府。

    二:格律詩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韻律寫成的詩。如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律詩、絕句,每一首的句數、每一句的字數都是固定的;其中字的平仄、句的押韻,以及某些句子要對仗都有一定的規則。格律詩產生於南朝齊,至唐代發展成熟。格律詩的特點是結構嚴謹,平仄有致。

    唐詩與音樂關係密切,唐詩可以入樂,古人云:“唐之絕句、唐之曲也”。詩人李益每寫一首詩,就被樂工們爭先賂求。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真摯感人的詩句配著抒情動人的曲調,成為了古今送別第一曲。

    三:《唐詩三百首》的編者蘅塘退士孫洙學詩宗少陵,即唐詩人杜甫,所作詩列入《梁溪詩鈔》。是清乾隆十六年進士,歷知直隸盧龍、大城縣事。公餘之暇、誦讀不輟,輯《唐詩三百首》,通行海內,分明是研究唐詩的大家。

    今擇《唐詩三百首》中編選的樂府詩《獨不見》分析其格律。

    《獨不見》 唐·沈佺期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①這是一首七律。首先看韻,唐人作詩用韻當然是《平水韻》,下平七陽。七律首句押韻為正格,堂、梁、陽、長、黃。

    《平水韻》下平七陽韻部。

    陽楊揚香鄉光昌堂章張王房芳長塘妝常涼霜藏場央泱鴦秧嬙床方漿觴梁娘莊黃倉皇裝殤襄驤相湘箱緗創忘芒望嘗償檣槍坊囊郎唐狂強腸康岡蒼匡荒遑行妨棠翔良航倡倀羌慶姜僵韁疆糧穰將牆桑剛祥詳洋徉佯粱量羊傷湯魴樟彰漳璋猖商防筐煌隍凰蝗惶璜廊浪當襠璫滄綱亢吭潢鋼喪盲簧忙茫傍汪臧琅當庠裳昂障糖瘍鏘杭邙贓滂禳攘瓤搶螳踉眶煬閶彭蔣亡殃薔鑲孀搪彷胱磅膀螃。

    ②看對仗。頷聯、頸聯對仗公正。

    看相粘有訣竅,那就是一、八不問,只看7、6句第二字,5、4句第二字,3、2句第二字。本律詩完全相粘。

    ④看犯不犯孤平。犯孤平指的是平腳的句子;仄腳的句子即使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平腳的句子,除了韻腳之外,如果只剩一個平聲字,就是犯孤平了。本律詩不犯孤平。

    ⑤看平仄。本律詩的平仄,本文作者按照現代漢語普通話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的原則。本律詩(如上圖)

    用紅筆畫圈的字不合平仄。但是按照律詩“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完全合乎平仄。

    四:沈佺期這首七律《獨不見》是擬古樂府之作,是出現較早的優秀七言律詩,曾被推為“唐人七律第一”。本詩音韻明暢,境界廣遠、氣勢飛動。今經過以上五點檢驗,確是好詩,是傳統文化瑰寶。

  • 10 #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樂府,原為漢武帝劉徹設立的專管音樂的官署,因兼及創作和收集民間的詩歌和樂曲,後遂稱這一類的詩歌為樂府詩,簡稱:樂府。屬於一種古詩體,除要求配樂歌唱外,其形式與古體詩沒有區別。後世把魏晉、唐朝可以入樂的詩歌以及後人襲用樂府題名仿作的不合樂的作品,也統稱樂府。宋、元以後,配樂歌唱的詞、散曲等,有時亦稱為樂府。如,巜樂府群玉》一一即巜類聚名賢樂府群玉》,為文人學士之作,風格清麗,質樸粗俗的作品卻較少。又如,《陽春白雪》,藝術風格各異,思想內容瑕瑜互見,反映了元代散曲在藝術上的真實面貌。

    格律詩,也是詩歌的一種,。篇式、句式有一定的規格,音韻有一定的規律,變化使用也是要求遵守一定的規則。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五言、七言體的絕句、律詩,排律以及詞、曲各調,都是具有固定形式的格律詩。這一類詩,形式工整,音調優美,便於吟誦記憶,但其寫作形式過於刻板,朿縛思想,不易掌握。(具體的可見唐朝始的各種唐詩、宋詞及歷代詩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什麼?